中国・三峡ダム完成で韓国近海の生態系破壊(上)
世界最大のダムとして中国・長江中流に建設が進んでいる三峡ダムが、韓国近海の環境に影響を与えるとの懸念が現実のものになりつつある。三峡ダムで長江がせき止められ、淡水の海への流入が減り、淡水に含まれるさまざまな栄養成分が海に供給されなくなった結果、海洋生態系が破壊されていることが、最近の研究で判明した。
韓国海洋研究院は、昨年夏に長江の河口から約300キロ離れた済州島周辺の韓国南西部沿岸にある50カ所で三峡ダム建設による海洋環境の変化を調べた。その結果、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の炭素生産量が急激に低下していることが分かった。2006年には1立方メートル当たり561ミリグラムだったが、昨年は同456ミリグラムとなり、1年で20%も減少したことになる。
同研究院の崔東林(チェ・ドンリム)博士は「(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の減少は)長江の淡水に含まれる窒素、リンなどさまざまな栄養成分が海に供給されなくなり、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のえさが急減したため」と説明した。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のえさとなる窒素化合物は、06年の海水1リットル当たり15マイクログラムだったが、昨年には0.4-0.7マイクログラムとなり、95%以上減少したことが実際に判明した。
パク・ウンホ記者
朝鮮日報/朝鮮日報JNS
http://www.chosunonline.com/article/20080121000044
中国・三峡ダム完成で韓国近海の生態系破壊(下)
漢江水環境研究所の孔東寿(コン・ドンス)所長は「窒素化合物は陸地の上水源では汚染を引き起こす原因物質だが、海では生態系を維持するのに必要な栄養素だ。窒素化合物が急減すると、それをえさとする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が減り、それが動物プランクトン、魚類へと波及し、生態系の食物連鎖が連鎖的に影響を受けることになる」と警告した。このため魚の産卵減少と成長遅延などの影響は避けられず、韓国の水産業にも大きな打撃が予想される。
国策研究機関のある海洋生態専門家は、「植物プランクトンの減少はこれまでバランスが取れていた西海・南海岸の海洋生態系が破壊されていることを示す深刻なシグナルだ。徹底的、継続的な環境への影響調査をはじめ、対策が急がれる」と指摘した。
さらに今回の調査では、海洋生態系が急変を示す別の兆候も見られた。まず、海水の平均塩分濃度が急上昇した。済州島一帯の塩分濃度は長江の淡水が流入していた06年夏には海水1リットル当たり28グラムだったが、昨年夏には32グラムへと14%も上昇した。海洋研究院は、東シナ海と南海(韓国南部沖)に流入する淡水の80%を供給していた長江に三峡ダムが建設されたためだと分析している。崔博士は「長江から海に流入する堆積物も三峡ダム工事以前の 33%に減少した。今後、環境への影響に関する長期的な研究が必要だ」と述べた。
パク・ウンホ記者
朝鮮日報/朝鮮日報JNS
http://www.chosunonline.com/article/20080121000045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亞洲觀察 01.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亞洲觀察 01.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日本はスパイ天国
日本はスパイ天国
【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 2006年10月19日】- 元公安調査庁調査第二部長(1995年退官)の菅沼光弘氏が19日、東京都千代田区の日本外国特派員協会で講演し、「日本はスパイ天国。諜報に対して脆弱(ぜいじゃく)なんてものではない」と語った。
菅沼氏はカウンターインテリジェンス(防諜)に対する法制度の不備を“1つの原因”とした上で、「日本人には自国を守る意識が乏しい。自分で自分を守る心のない国に秘密などあるわけがない」と力を込めた。安倍晋三首相が提唱する日本版の国家安全保障会議(NSC)についても触れ、「新しい情報機関は、金とヒトを集めればできるものではない。情報の収集・分析には十分な経験と豊富な蓄積が不可欠」と述べた。
日本の裏社会の象徴であるやくざについては、「いわゆる暴力団対策法により、賭博やドラッグなどの伝統的な収入源は完全に絶たれた。しかし、街宣活動で大きな収入を得ているほか、融資という形でITベンチャーなどの企業活動にどんどん進出して(収入を得て)いる」と実相を語った。同氏はやくざと警察の関係について「警察と親しかったやくざは、同法施行後に警察との接触をやめた。やくざの経済活動は巧妙になり、日本の警察はやくざについてほとんど分からなくなっている」と解説した。
また、日本の祭りや芸能がやくざと渾然一体となって発展してきたこと、NHKが『清水の次郎長』を放映していることなどを指摘し、「日本にはやくざを歓迎し、あこがれ、肯定する気持ちがあるからこそ、やくざが日本社会に浸透できる」と持論を展開。さらに、名古屋の超高層ビル「ミッドランドスクエア」(名古屋市中村区)や中部国際空港(愛知県常滑市)の建設に、トラブルが何もなかったことに疑問を呈した上で、企業とやくざの結びつきにも言及し、「地元の大手企業が仕事をする上で、絶対にやくざを必要としているハズ」と述べた。証拠については「いくら調べても出てこない」としたが、「証拠がないのは、その事実が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と話し、自らと親交のある関係者から情報を得ていると情報のプロらしい話を披露した。
北朝鮮問題について、「想像でしかないが、船舶の往来禁止により、隠れて流入している覚せい剤やスーパーKなどが流通しないことで、それで資金を得ていた軍や工作機関は大きな影響を受けるだろう」と話した。朝鮮総連については「警察からの干渉を恐れているが、理由がないと法的措置は講じられないので、ただちに警察が動く可能性はゼロに近い」との意見を述べた。
【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 2006年10月19日】- 元公安調査庁調査第二部長(1995年退官)の菅沼光弘氏が19日、東京都千代田区の日本外国特派員協会で講演し、「日本はスパイ天国。諜報に対して脆弱(ぜいじゃく)なんてものではない」と語った。
菅沼氏はカウンターインテリジェンス(防諜)に対する法制度の不備を“1つの原因”とした上で、「日本人には自国を守る意識が乏しい。自分で自分を守る心のない国に秘密などあるわけがない」と力を込めた。安倍晋三首相が提唱する日本版の国家安全保障会議(NSC)についても触れ、「新しい情報機関は、金とヒトを集めればできるものではない。情報の収集・分析には十分な経験と豊富な蓄積が不可欠」と述べた。
日本の裏社会の象徴であるやくざについては、「いわゆる暴力団対策法により、賭博やドラッグなどの伝統的な収入源は完全に絶たれた。しかし、街宣活動で大きな収入を得ているほか、融資という形でITベンチャーなどの企業活動にどんどん進出して(収入を得て)いる」と実相を語った。同氏はやくざと警察の関係について「警察と親しかったやくざは、同法施行後に警察との接触をやめた。やくざの経済活動は巧妙になり、日本の警察はやくざについてほとんど分からなくなっている」と解説した。
また、日本の祭りや芸能がやくざと渾然一体となって発展してきたこと、NHKが『清水の次郎長』を放映していることなどを指摘し、「日本にはやくざを歓迎し、あこがれ、肯定する気持ちがあるからこそ、やくざが日本社会に浸透できる」と持論を展開。さらに、名古屋の超高層ビル「ミッドランドスクエア」(名古屋市中村区)や中部国際空港(愛知県常滑市)の建設に、トラブルが何もなかったことに疑問を呈した上で、企業とやくざの結びつきにも言及し、「地元の大手企業が仕事をする上で、絶対にやくざを必要としているハズ」と述べた。証拠については「いくら調べても出てこない」としたが、「証拠がないのは、その事実が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と話し、自らと親交のある関係者から情報を得ていると情報のプロらしい話を披露した。
北朝鮮問題について、「想像でしかないが、船舶の往来禁止により、隠れて流入している覚せい剤やスーパーKなどが流通しないことで、それで資金を得ていた軍や工作機関は大きな影響を受けるだろう」と話した。朝鮮総連については「警察からの干渉を恐れているが、理由がないと法的措置は講じられないので、ただちに警察が動く可能性はゼロに近い」との意見を述べた。
是否該抵制韓國
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portal.php
-------------------------------------
那位Elrohir 發言說外省人朋友都很反韓,其實也沒啥好意外的.因為韓國竟然膽敢跟中國搶漢文化正統,或搶發明品的起源,這當然必須嚴加教訓一番,以正華夷秩序.
不過呢,這跟媒抗那些反韓人士的原因,仍然是有所不同的,中國人(或在臺的假中國人)是基於華比夷更優越的想法,所以禁止韓國人主張啥第一起源 ,是扮演壓迫方.而媒抗反韓者抱持之立場,則是出於反抗韓國在國際上壓迫臺灣,進而衍生到抵制商品的情緒,這主要是被壓迫方的反擊,因此不該將之隨便歸類在一起.
還有啥出貨量、鎖國、愛臺灣等反諷用法,敝人認為在媒抗上說這些,並不能產生多大功效,因為連我這外人都能聽出弦外之音,或知道哪裡有資料可用來反駁,那麼對深綠人士就更沒啥說服力了.
即使韓國跟臺灣有摩擦且又反美 ,不過仍算是自由陣營的一份子,還有該國也是有分左右派,
左派未必能永遠當權.而從利益觀點來看,也難保臺海衝突時,他們不會幫手或暗助,例如韓國當今政府嘴巴反美得很厲害, 不過對美軍太快交回作戰指揮權,又不怎高興,怕北方生事,可見利益行動跟情緒反應未必同調,韓國人真是機伶得很啊,兩邊都想搞極大值.臺灣人當然更機伶了,都懂得如何在敵國討生活了,還會不知該如何對待韓日友邦嗎?
-------------------------------------
那位Elrohir 發言說外省人朋友都很反韓,其實也沒啥好意外的.因為韓國竟然膽敢跟中國搶漢文化正統,或搶發明品的起源,這當然必須嚴加教訓一番,以正華夷秩序.
不過呢,這跟媒抗那些反韓人士的原因,仍然是有所不同的,中國人(或在臺的假中國人)是基於華比夷更優越的想法,所以禁止韓國人主張啥第一起源 ,是扮演壓迫方.而媒抗反韓者抱持之立場,則是出於反抗韓國在國際上壓迫臺灣,進而衍生到抵制商品的情緒,這主要是被壓迫方的反擊,因此不該將之隨便歸類在一起.
還有啥出貨量、鎖國、愛臺灣等反諷用法,敝人認為在媒抗上說這些,並不能產生多大功效,因為連我這外人都能聽出弦外之音,或知道哪裡有資料可用來反駁,那麼對深綠人士就更沒啥說服力了.
即使韓國跟臺灣有摩擦且又反美 ,不過仍算是自由陣營的一份子,還有該國也是有分左右派,
左派未必能永遠當權.而從利益觀點來看,也難保臺海衝突時,他們不會幫手或暗助,例如韓國當今政府嘴巴反美得很厲害, 不過對美軍太快交回作戰指揮權,又不怎高興,怕北方生事,可見利益行動跟情緒反應未必同調,韓國人真是機伶得很啊,兩邊都想搞極大值.臺灣人當然更機伶了,都懂得如何在敵國討生活了,還會不知該如何對待韓日友邦嗎?
Monday, January 21, 2008
論韓國
底下來源http://www.socialforce.tw
---------------------
論韓國?
韓國與我算是關係深厚吧,早在高中時就迷韓國影星文姬的電影「小新郎」、「小狀元」等古裝影片,認為那裡頭有許多失落的「中華文化」 (那時被學校教育過度洗腦而不自覺) 。在舊書攤看到韓文雜誌,就興奮的買回家研究那些字母;有朋友送韓國人蔘口香糖,就當寶貝似的收藏起來…。結果考大學時意外考上韓文系(我的第17個自願),我認為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欣然接受。
在學時,透過短波收音機收聽南韓的女生廣播,總覺得那聲音很甜、語調很迷人(男生或北韓的廣播就不敢恭維啦,大家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革時期的廣播,就可以約略瞭解那是怎樣的腔調),所以當同學紛紛以學韓文沒出路為由而轉系時,我堅持留在系上繼續專攻韓文,學校裏的韓國留學生幾乎都被我騷擾過。有一位別系的同學租了韓國二房東的房間,被我知道了,便想盡辦法取而代之,無他,只因過於「飢渴」,不願放過任何認識韓國的機會。
大二那一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引導我開始產生台灣意識的,竟是一位韓國留學生尹兄,那時我大罵「滋事份子」,還說如果讓這批人掌權了,我寧可移民。尹兄瞪大眼睛看著我,沒說什麼,但介紹我讀一本韓國小說「往十里」,說願意陪著我讀,後來回想起這位朋友時,總想起他坐在研究生宿舍,以充滿感情的聲音唸韓國人爭取民主的故事的模樣。後來朴正熙被暗殺,又發生「光州事件」,韓國留學生大都反應激烈,但一些韓國來的交換教授(既得利益者)則如喪考妣,在尹兄的解說下,我總算徹底瞭解專制政府是怎麼回事,韓國學生爭取民主之路如何艱辛激烈,同時也開始回過頭來研究國內的二二八事件,對照鄰居老先生跟我說過的目睹高雄中學屠殺經過,對國民黨的惡行劣跡終於恍然大悟。
直到留學韓國之前,我與韓國人的相處非常愉快,甚至感激那些留學生打開了我的眼界。
服完兵役,我迫不及待的到韓國留學,沒想到竟使我對韓國的印象完全改觀,到現在除了偶爾幫同事和朋友翻譯韓文以外,幾乎已經和韓國完全脫鉤,有人看到韓流興起,問我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下韓文專長,我只有笑笑,和韓國人相處,只會勾起我痛苦的回憶,先寫到這裡,下回再說說我在韓國的經歷吧。
韓國人對女人極不尊重,這是我到韓國之後才發現的,電影裡的情節我總以為那是舊時代,沒想到二十幾年前的韓國那種重男輕女的程度,讓來自漢人沙豬文化圈的我嘆為觀止(聽說現在已有改善一些)。
由於兵役問題,班上女同學比我早到韓國唸書,沒多久就接到她們抱怨的信,有的在海關遭遇羞辱,被男官員一把抓住衣領,指著脖子上的項鍊質問為什麼沒有申報;有的維持國內習慣,身穿體育服裝在校園穿梭,竟被男同學責罵;課堂上的討論,只能和韓國女學生一起當靜悄悄的乖寶寶,下課時乖乖的擦黑板,收拾殘局,這才瞭解為什麼韓國女留學生會跟我說在台灣讀書感到自由自在。
韓國最有名的古代小說「春香傳」,最常被拿來當作女人的模範,被迫嫁給小自己十幾歲的新郎,伺候夫家及少不更事的丈夫,還要為夫家守貞潔,忍辱負重,幾乎許多韓國女性影片都是循這樣的脈絡編寫劇本,賺人眼淚。有部文姬演的電影「淚的小花」,描寫私生子的父愛與母愛之間難兩全的親情糾葛,而劇中那個苦命女人在無法和男主角成婚的情況下,仍以能夠服侍他而在他懷裏說「幸福啊…」,據說不僅賺盡韓國女人的熱淚,也賺了不少台灣女人的眼淚。
最難忘的一幕是有一次到某韓國同學家作客,他的小兒子睡在炕上,當這位寶貝同學看到他女兒從他兒子身上跨過去時,竟當著我的面把他女兒抓起來痛打一頓,責備她竟敢跨過男人身體。
難怪韓國女人有一股韌性,有時也透露出一種對感情的率性,她們似乎喜歡在東家長西家短的時候,互相比較誰的丈夫較爭氣,再搭配韓國的「兩班階級」觀念(一種貴族觀念),有幸嫁入高階人家的女人趾高氣揚,尋常女人只好像小媳婦一樣謙卑柔順。
也難怪韓國大學裏的女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不惜動手術美容,但成績都非常「隱忍」,據說都是希望利用在學之便找個好夫婿。
可是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台灣女同學後來都嫁給韓國人。而一位準備嫁給台灣人的韓國女生,後來竟拂袖而去,理由是他目睹台灣男人陪他媽媽上菜市場買菜,嫌他沒有男子氣概。難道作威作福就是男子氣概?還是這些女人都有被虐狂?
我已經二十餘年不去搭理韓國,希望這只是留在我腦海裏的舊事。
PS:
對不起,那三個事件依序是朴正熙被暗殺(1979.10)、美麗島事件(1979.12)、光州事件(1980.5),特此更正。
我只約略記得那段時期接二連三發生民主大事,加上那時我負責編系刊,因內容問題而被收回重印,雖未把時序記得很清楚,但對我確實產生極大衝擊,從而轉變了我的政治的觀點。
--------------------
韓國人對外國的態度,包括台灣人、中國人在內,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淵源非提不可,那就是他們在近代史上,被列強環伺,造成所謂的「事大主義」(侍奉大國)的心理,這是許多韓國人自己分析得來的。
這種心理使得他們「西瓜偎大邊」的個性特別強烈,然而心裏其實並不服氣;另一方面對於比她們弱小的國家,則又產生一種自大的心態,以彌補心中的不平衡。由於這種心理係迫於無奈,因此壓抑在民眾心裏的悲情,促使他們的民族意識高漲,時時刻刻想找發洩點,一旦爆發,其能量極為可觀。
我覺得要理解韓國人對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的態度,這個背景必須考慮在內,而且要常常擺在源頭的地位。
韓國被日本殖民,他們認為是奇恥大辱,因為他們認為日本的文化是藉韓國這個橋樑才得以進步,況且歷史上還有李舜臣將軍創龜甲船擊敗日本的光榮紀錄,所以被小日本殖民,有失面子之餘,轉為仇恨是可以理解的。有人分析韓國與台灣同被日本殖民,但韓國人仇日心態特別重,是因為日本人對韓國殖民地更為嚴苛所致,我個人則認為前述歷史因素,也必須考量進去。
另一方面,韓國人被殖民後,對中國的顢頇腐敗,無力盡保護國的責任,徹底感到失望,從而使韓國人對中國的服從轉為怨恨與蔑視,對中國人私底下開始以「清國奴」相稱。
然而由於他們在中國建立「流亡政府」,有一批人接受中國的扶持與訓練,後來韓國光復後,成為政府政要,對國民黨政府仍保持極密切的關係,只是因為國民黨在中國失利,退守台灣,韓國民眾其實是很輕視國民黨政府的,所以看到自己表現不佳的軍隊時,就會罵說:「你們是蔣介石的軍隊訓練出來的嗎?」
韓戰的關係,使南韓人認為中國還應該為她們國家分裂負一些責任,北韓則對於中國的出兵相助輕描淡寫,教育民眾說都是靠偉大的金日成的領導,才能打敗美國傀儡的,可憐的中國,並沒有因為在朝鮮半島流血流汗而換來一絲尊敬。
而我們在台灣,一直都說「中」韓是兄弟之邦,而且雖沒明說,許多外交問題其實都以「兄」自居,對韓國之協助,簡直是推心置腹,吃了虧也不當一回事,哪曉得背後暗藏玄機……唉!
--------------------
1.以前有不少的韓國留學生到台灣來念書,為何這幾年變少了?
簡單的講法就是因為以前台韓是反共友邦(反共耶....好久不見的字眼,快變死語了吧 ),比如台灣的123自由日就跟韓國有關(不過台灣還有多少人記得123自由日及其淵源? )
南韓的反共源自韓戰,北韓企圖全面赤化朝鮮半島,這也造成南北分離的悲劇,不少家庭從此支離破碎。之前金大中的南北和解與陽光法案就跟這個有關,南韓企圖走出冷戰框架尋求與北韓和平甚至是和併之道,但事後之明看來,不過又是韓共打打談談的兩面手法。
南韓曾跟台灣一樣自栩為反共友邦,實質的幹法就是跟隨美國老大哥派軍到世界各地去維持圍堵政策,最有名的就是越戰,南韓投入的軍力不少,不過這也造成南韓內部對美的兩極反應,台灣則是在防禦協定期間,提供美軍基地及投入黑貓中隊,幫美國收集中國內部敵情,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台韓的關係一度以兄弟之邦居之。
兩者密切合作,透過美國的關係,台韓亦有留學生交換、還有政經上的密切合作,比如說我舅媽就是當年來台灣讀書的華僑,而因為其韓裔身份,所以有加分及獎學金的福利。
不過這一切在1992年斷交後,全化為烏有。
2.聽說韓國的交通事故多,車禍死亡率高(以前一直跟台灣爭開發中國家車禍死亡率第一位), 韓國人開車很不守規矩,是否為真?
讀者文摘在1998年10月號有一篇文章「亞洲什麼人開車最爛?」報導倒數五名的國家,依序是泰國、印尼、南韓、印度、中國。
以最普通的統計尺度--每十萬輛車的死亡率--來看,印度和中國的駕駛是亞洲最差的,日本和台灣則是排名最安全的,在印度,死於交通事件的機率比日本高100倍;中國則為台灣的32 倍。
依據該報導,南韓每一萬人有28人死於車禍,而日本、台灣不到2人。南韓最可怕的是酒後駕車,佔車禍總數百分之十,高於亞洲任何國家。這是七年前的報導,不知有沒有改善一些,依兩年前去韓國的經驗,好像路況還算良好,不過酒後駕車通常發生在深夜,我的觀察不能算數。
韓國人喜歡在課後或下班後聚餐喝酒,而且一攤還不過癮,常常還要到別家餐廳續攤,而平日韓國人因階級關係,以及所謂前後輩關係,常被壓抑,往往就利用喝酒發洩,或藉酒瘋表白平日的不滿。所以在南韓,三更半夜通常可以看到從酒館裏歪歪斜斜的走出來的醉漢,在暗巷裏一字排開小便,酒品不佳的,就一路喧嘩回家,因此深夜的韓國最不平靜,去韓國旅遊的最好小心那個時段。
--------------------
一直罵韓國人似乎有失厚道,接下來先說點韓國人的優點吧。
韓國人蠻有表演的天份,好像有人說過歷史記載韓國到中國朝貢,常附帶高麗舞蹈,頗受朝廷歡迎。
我的韓國同學們也幾乎也都能歌善舞,聚餐時免不了都要歌舞助興,頗有豪邁之氣(不過韓國人常喝的「燒酒」卻很掃興,後遺症強烈,少喝為妙),讓我這個南方來的呆頭鵝自嘆弗如。
留學期間已經注意到韓國人對於話劇頗為熱衷,政府也建設不少劇場讓學生表演,校園裡也常有社團即興演出,書店裏有關演藝的書更是琳瑯滿目,因此大家感到韓國影劇突然興起,其實是經過長年的栽培,並非一蹴而就。
台灣最近大受刺激,開始搞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紛紛取經韓國,切記莫好高騖遠,忽略基礎建設。
--------------------
我們都在這裡罵韓國,突然好奇韓國人對台灣又是怎麼的觀感,所以查了韓文Google一下,發現討厭中國人的文章上千筆,討厭台灣的文章則找到兩筆,其中一篇是今年十月十六日一則台灣發生地震的報導所引發的討論http://ucc.media.daum.net/uccbbs/news/edition/foreign/200510/16/YTN/v10478515...
頗具參考價值,特翻譯如下:
---------
TTR:
震央很深,還好。
SOOK:
韓國沒什麼地震真幸運,像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常地震。我國土地雖然很小,又不產石油,但是和日本這種島國比起來,能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大韓民國更顯得珍貴。
wandahua:
타이완?是指泰國還是台灣?
(譯註:韓語中有許多漢字音,讀起來像方言,但是最近對於中國、台灣的地名和人名規定不用漢字音表示,而以注音表示,韓語中原來拼寫台灣為대만,發音為[taeman],現在拼寫為타이완,發音接近[Taiwan],這篇報導用新式拼寫,讀者一時搞不清楚是什麼地方)
城市獵人(시티헌터):
타이완是指台灣,泰國是타이랜드,原來拼寫為태국
DC-Zzang:
我國並非無地震的安全區,有人預測2010年以前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是60%。
koala:
韓國去年地震42次,今年29次,雖然沒有造成大災害,但更可怕的是北韓的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
熙俊(희준):
韓半島背山面水,大陸作為後盾,三面環海,日本列島擔任防波堤,這麼好的山水世界上哪裡找得到?
白色公子(ㅎr얀공ㅈr-):
很棒的報導,我討厭台灣。
黑妹(흑매)
koala說得對,正是我想說的話,更可怕的是北韓的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
Changyeol Lee:
你們把這些事情都扯在一起才可怕,韓國怎麼會有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除非是金正日想找死,戰爭一起,他的一人獨裁就完蛋了
趙慧英(조혜영)
太可怕了,一年一百次地震,我明年要去台灣的說。
大韓民國:
台灣人非常討厭韓國,相反的卻很喜歡日本鬼子。
李石豪(이석호)
你知道為什麼台灣人討厭韓國嗎?因為韓國怕中國,而和她們斷交。
gongyy:
我在台灣住了一年,經歷兩次小規模地震和兩次強烈地震,那時才曉得地震的可怕,但是台灣人對地震都很沉著。不過,李石豪,和台灣斷交的不止韓國呀!
StarsAngels:
致上面的李石豪,日本比我國早和台灣斷交,可是現在台灣對日本很崇拜,為何這樣你曉得嗎?不曉得就不要亂說。
李東元(이동원):
中國開放市場以後,許多國家都和台灣斷交,當時韓國政府也向台灣表明立場,老是抓斷交這個小辮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趙鎮禹(조진우):
那時我國說過絕對不會斷交,為什麼?因為同是反共友邦。可是我國卻一點預告也沒有就宣布斷交,撤走大使館,成為國際社會惡例,其他國家斷交前都會事前通報的。台灣為什麼崇拜日本?因為台灣是日本的生產基地,過去韓國產品低廉,威脅到日本電子產品,日本為了降低價格,所以都向台灣下訂單去了。
李東元(이동원):
(斷交)方法上也許有一些問題,但是為了確保中國那麼大的市場,怎麼說也是為了國家利益,不得不然。從那時開始,台灣就一直對韓國過份的耿耿於懷,看起來實在不好。
小王子(어린왕자):
我現在住在台灣,很了解台灣人,這個地方最好趕快沉到海裏去,這些人太輕視韓國了!
巴達(빠달):
嗯!發生地震的話,半導體價格會不會下跌?
Neo:
罵台灣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人說人話,鬼說鬼話,這些人有沒有人性啊?在韓國,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台灣是友好的
Shawn:
只不過是一篇報導台灣的文章,看到上面一些人對台灣指東指西的,真叫我心疼。
光明未來(밝은미래):
小王子也住台灣嗎?我也在台灣住了十多年,我碰到的台灣人對韓國都很友好,難道你都沒受到照顧、感受人情和友誼嗎,你到底有沒有人性呢?
Petit Pigle:
我討厭台灣,國不像國,消失吧。
------
以上討論至十月十七日就嘎然而止,不過我覺得那些意見頗具代表性,重點在於韓國人對於和我國斷交,有些人抱愧疚感,有些人則理直氣壯,認為那是國家利益,台灣是在找碴,而且和台灣斷交的又不止韓國一個。
---------------------
談到斷交,就要回到前面我談到的為什麼我到韓國留學後,從此對韓國改觀。
就在我留學韓國的第一年,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卓長仁等六人劫持中國民航客機迫降韓國江原道春川機場,台灣積極協助韓國勸服「六義士」繳械,安排引渡回台灣,然而韓國卻認為那是向中國送秋波的大好時機,堅持要以「劫機犯」處理,要求中國一定要派官員出面。
中國當然不願放過機會,馬上派民航總局長沈圖率談判代表團飛到漢城,與當時的南韓外交部助理部長孔魯明舉行談判,揭開了韓國與中國「第一類接觸」之序幕。
韓國殷勤接待沈圖一行,安排他們住在接待國賓的新羅飯店,並且煞費周章的利用各種機會表明欲拓展雙邊關係。最噁心的一招便是孔魯明在「韓國之家」,以傳統宮廷禦膳接待沈圖一行,在該園區內的小劇場安排演出一場勸善懲惡的古典唱劇「興夫傳」。
「興夫傳」是描述一對兄弟的故事,哥哥繼承遺產成為富翁,弟弟「興夫」則極為清貧,有一天,弟弟發現一隻折腿燕子,細心加以照料療傷,結果這隻燕子銜來一粒種子報恩,播種後結出巨大葫蘆,裡面裝滿金銀財寶,終於好事有好報的過著富裕的晚年。
韓國以「折腿的燕子」比喻「遭劫持的航客機」,向沈圖一行暗送秋波,雙方旋即簽署協議備忘錄,九年後終於達成建交的願望,這是不是「好報」呢?「興夫傳」的後半段是哥哥「見賢思齊」,可是卻去抓來燕子將之折腿,結果燕子銜來的種子結出妖魔鬼怪,哥哥最後傾家蕩產收場,韓國到底是那哥哥還是弟弟?也許歷史會另有解答。對我而言,韓國看到其他國家與台灣斷交,也比照辦理,卻是以極端的手法達成目的,其實與那哥哥比較像。
很不幸的是,接下來在我留學韓國期間還發生了「魚雷艇事件」、「亞青盃國旗事件」,韓國那種不顧邦交,極其阿諛諂媚的醜態不但讓國人義憤填膺,也讓我和韓國同學鬧得不可開交,經常為這些事情爭吵,因為韓國媒體對這些事件所表現的,幾乎都是一片興奮,一般韓國人並不太理會台灣的感受,同學們更認為那是韓國的國家利益,台灣簡直是無理取鬧,最後還搬出台灣不民主,沒前途,終究要被中國併吞的話出來。
我的留韓生涯,就在這種不愉快的氣氛下渡過,通過畢業考之後,就回國了,連畢業典禮也懶得參加,後來有幾次獲得到韓國工作的機會我都放棄了,那時我已經認定,韓國與中國建交是遲早的事。
台灣在「六義士事件」後,警覺韓國的企圖,不斷討好韓國,例如在飛航的延遠權退讓等等,終究挽回不了「斷交」的結局。可悲的是,一般韓國人只知道他們政府對斷交過程處理不當,認為那是台灣討厭韓國的主要理由,很少人知道他們政府在那九年間幹盡親痛仇快之能事,即使知道了,也很快以「國家利益至上」替他們政府緩頰。
雖然韓國對我們的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我還是希望台灣和韓國的關係不要繼續惡化下去,畢竟國際政治又是另外一回事,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還是須要朋友在國際間幫助我們,莫忘了,還有不少韓國人還是支持台灣的。
---------------------
Q:
嗯,簡單地問一下,南韓開始拉攏中共,向中國獻媚,背後的戰略思考是什麼?他們這樣做,一定有目的的吧?制衡北韓?促進統一?
RE:
很抱歉,國際政治或外交關係史並非我的專長,這個問題只能就我的理解回答,可能不是很準確,有請諸位網友提供見解。不過基本上,制衡北韓、促進統一應該都是主要的目的。
韓國大約在美國與中國建交、朴正熙總統遇刺身亡,大批留美的政治人物開始上台之後,開始考慮和中國建交的,主要是順應國際趨勢並且希望藉中國的力量牽制北韓,以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
六義士事件是個契機,從那時開始,韓國即不斷藉各種管道向中國送秋波,因此才有鄧小平在1985年4月在談到中國和韓國問題時說:中韓發展關係,是有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經濟上有好處;第二,可以使韓國割斷同臺灣的關係。
那時,韓國和中國已經開始有了初步的商業往來,但由於中國當時經濟落後,貿易規模還很小,在規劃與中國建交的前景時,似乎並沒有想到日後雙方會那麼快速發展貿易關係,因此看起來經濟方面並非建交的主要著眼點。
所以1988年2月盧泰愚就任韓國總統,根據國際形勢和朝鮮半島形勢的變化,提出「北方政策」,說是為了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要在任期內與中國、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並未將經濟貿易或朝鮮半島的統一列為主要目的。
在這背景下,韓國外交官使出渾身解數,從1989年初,首先與匈牙利建立外交關係,短短兩年內即相繼與絕大部分東歐國家完成邦交之建立,但由於中國顧慮與北韓的關係,盧泰愚總統眼看著任期快要屆滿,急著要在任期內達成使命,所以對中國的不合理要求幾乎照單全收,全然不顧與台灣多年的邦誼,可說是藉著「出賣台灣」,才得以和中國建交。
---------------------
Q:
看來韓國人對台灣的看法也是有好有壞勒,不過對韓國人來說,他們對台灣人的評價是負面多於正面還是正面多於負面呢
RE:
很難說,就南韓而言,我想大致可以區分青壯派和老人派吧。
青壯派接受美式教育和訊息,認為與中國交往才能確保韓半島的安定,並繁榮韓國經濟。越年輕的,民族主義似乎越重,主張與北韓和解,讓韓民族揚眉吐氣,一方面他們很討厭、蔑視中國,交往是迫不得已,而他們認為台灣也是中國人的一支,加上斷交後,台灣對韓國很不爽,使他們覺得台灣這種島國沒有什麼好處,賺錢除外。
老人派接受過漢文教育,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國民黨政府有較密切的關係,他們都經歷過韓戰的痛苦,基於反共同盟,對於台灣頗具好感,也認為台灣保存較多的「中華文化」,斷交後,對台灣感到愧疚和同情,可惜老人派逐漸凋零,影響力日漸薄弱。
據我二十年前所接觸的韓國人,他們認為台灣是經濟對手,而且跑得比韓國早一步,但論起民主,則晚韓國一步;由於國民黨教育,他們普遍認為台灣是中國政治的延續,把台灣人當中國人看待,但為與共產中國區別,稱台灣為「自由中國」,與韓國一樣有國家分裂的命運,所以還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心理。不過由於台灣與中國人口、土地懸殊,他們認為台灣只可能被併吞,不可能「反攻大陸」,因此不看好台灣。
由於韓國人個性較急躁,政治常有「朝令夕改」之情況,常看到韓國人評台灣時,認為台灣人不急不徐,實用主義至上。他們很早就有安排「離散家族」尋親的活動,但都是透過紅十字會,而且斷斷續續的,看到台灣一下子就開放大陸探親、旅遊,他們非常羨慕。
感謝internet,讓我們更有機會聽到與韓國人面對面時不容易聽到的聲音,以後我會多花點時間看看他們怎麼討論韓國與台灣、中國的關係,有機會就翻譯給大家看看。
相信我們在這裡討論韓國,應當也會有懂中文的韓國人閱讀(搞不好就有我認識的韓國朋友),大家最好就事論事,莫談傷感情的事。
---------------------
此欄開了半天,好像都沒有住在韓國的台僑或留學生光顧的樣子,留學生本來人數就少,情有可原,當年留學時,也只不過二、三十人而已,台僑恐怕也是屈指可數。
不過現在中國人到韓國留學的,聽說將近五千人,而去那裡打工的,更是不少,尤其是東北的朝鮮族,更是蜂擁到韓國賺錢,但是很多都是家庭幫傭或者是打工仔,生活並不容易,聽說有一些國內的基督教團體,每年都會到韓國舉辦宣教活動,均以這些人為目標,希望他們離開沒有宗教自由的地方,能利用機會好好認識上帝。
而華僑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韓國華僑來自山東,其中以祖籍膠東半島的煙台、青島、威海等地者居多。前一陣子才剛在報紙上看到他們與我國駐韓代表處打官司爭館產,到底在他們心目中,還認同中華民國嗎?以前的韓國華僑可是以忠於中華民國著稱的;然而依中國的說法,他們現在可是心系故土的愛國華僑,中國大使館辦的活動,例如反分裂法座談會等,華僑都踴躍出席云云
我不禁想起留學時,在漢城(現在叫首爾,起來怪彆扭的)大使館、華僑小學、國民黨黨部前面擺攤的老華僑,生活很困苦的樣子,華僑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地位都蠻高的,唯獨韓國華僑很吃鱉,原因是韓國政府頒布許多排斥華商的法令,百般限制華僑的經濟活動,原本華僑有十萬多人,已節節下滑至二萬多人,大部分都移民到美國、加拿大,一部分到台灣,留在韓國的,除了已有相當經濟成就者外,恐怕生活都不是頂好的。
我猜測,隨著韓國積極開發中國市場,應當有不少華僑受惠,我認識的華僑中,有些擔任導遊或翻譯,他們說所接到的case大部分和中國有關,和他們談起台灣,則大都接受泛藍的意見,有些甚至很不諒解總統大選的槍擊案,一口咬定陳總統作假,怎麼解釋都沒用。
--------------------
韓國「民族英雄」兼「首席科學家」黃禹錫教授因研究幹細胞一夕成名,然而最近卻被查出論文造假,一夜之間,淪爲「民族恥辱」,成為韓國的過街老鼠。
聖誕節前夕,韓國天主教紅衣主教金壽煥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起黃禹錫事件稱:「是韓國人無法在世界面前擡頭的恥辱……」,之後還哽咽低頭留下了眼淚說:「我們應該以此事爲契機,反省此前我們生活得多麽不正直,如何逃避現實」。這對於陶醉在領先世界幹細胞科學的韓國人而言,不啻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25日分析認爲,首爾大學黃禹錫教授研究組之所以能夠在美國科學專業雜誌《科學》上刊登論文,是因爲:
1.韓國政府向其提供了6500萬美元(約合650億韓元)的研究經費、卵子及相關技術,並且將其選爲「第一號最高科學家」。另外總統科技顧問、植物學家朴基榮是2004年在《科學》上刊登論文時掛名為共同作者,從這點來看,黃禹錫和韓國政府有著密切關係。
2.黃禹錫還邀請了許多外國專家,包括美國學者,作爲論文的共同作者,以增加《科學》雜誌的「信任感」。
3.黃禹錫將胚胎實驗分成各階段,使研究組被細分,其他研究員僅做針對性的實驗,因此所有研究員都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也沒有親眼看到爲患者量身定做的胚胎幹細胞的培育過程,就這樣,黃禹錫不僅瞞過了韓國同事,而且瞞過了許多前往訪問的外國專家!
這個事件反映了韓國人的個性之一:找關係與急功好利。
運動場上,韓國愛國裁判的偏袒作風,以及運動員為了贏得勝利,奮不顧身,甚至不擇手段的拼命三郎形象,是亞洲國家的普遍認知。而這個事件背後,還牽涉到韓國政府在背後撐腰,雖然其原意可能並非如此,但也許因為付出了龐大的經費與資源,帶給黃禹錫極大的壓力,造成他鋌而走險。當年不顧邦誼,寧可出賣台灣,也要趕在總統任期內和中共建交的前盧泰愚政府又何嘗不是如此?都是「急功好利」所致。
相信紅衣主教金壽煥會在前述訪問中,用「我們」來指責韓國人「生活得多麽不正直,如何逃避現實」,而不是指責黃禹錫的研究團隊,應當是對韓國人的「急功好利」所發出的痛切反省與呼籲。
其實韓國人也是非常講究「面子」的民族,自尊心特別強烈(恐怕是亞洲之冠),我們所認知的韓國人在國際間表現「強悍」,都是自尊心與上急功好利交織所帶來的表現。
「好大喜功」是普世人性的弱點之一,然而表現在韓國人身上,還得加上急!急!急!用「急功好利」來形容,仍嫌不夠達意。從個人交往的經驗上看,韓國人的「豪爽」很容易讓人感到親近,但要成為綿遠流長的友誼卻很難,不少韓國人在初交往的時候,就會開門見山急著要求「我們來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然後認為從你身邊取得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再過不久,發現沒有什麼價值,可能就不告而別,從此不再連絡,您也許會說這是人之常情,有何大驚小怪,不過這個過程在韓國人身上,往往快如閃電,讓您措手不及。
不過,反過來反省我國政壇,由於政權更替或任期將屆而帶來的急就章也不在少數,國人應當深以為鑑哪。
---------------------
韓國是一個很重視「團體」的民族,社會結構和台灣相似卻又有許多差異,最強烈的兩點是「兩班意識」(貴族思想)與「前後輩關係」,綜合來看,都是一種階級意識,形成了一種複雜的「關係」,把每個人都吸附在團體裏,組成社會關係網,想要離群索居並不容易。
最淺顯的例子是韓國語言區分尊卑,見面就得先想想對方的社會階層、家族關係,以選擇該用尊語、平語還是卑語。其次在學校裏,只要高你一學年,就是先輩(學長),就是「兄」「姊」,身為後輩的,就得必恭必敬的,稍一反抗,先輩們可能聯合起來欺負你,如果你能恭順服從,好處是這些先輩會照顧你,但你也得爭氣一點,如果先輩們看不起你,下場也一樣。而這個關係將會帶到社會中,先輩們很可能會持續干預你、指使你,除非你能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你的後輩可能仰賴你,希望你負起提攜和照顧的責任,否則想打破這個關係的人,就是背離社會規矩。
因此,只要你在社會中做了一點丟臉的事,你所依附的團體(學校、社團、公司、家族....)都會認為你讓他們蒙羞,後果是被逐出這個團體,難再做人。反過來看,只要你在社會中有所成就,你所依附的團體都會以你為榮,但無形中,你在獲得榮耀之餘,背負的提攜和照顧的責任也越來越重。生活在這種團體意識中,韓國人一般是很受壓抑的。
黃禹錫的科學研究,就是在這種團體意識中,被推到「民族英雄」的地位;藝人們也是在這種意識中,不得不當兵;裁判同樣是在這種意識中,極力照顧自己人;選手更是在這種意識中,努力爭取榮耀。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壓力,有時做法兩極,看起來矛盾,其實從團隊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
反觀台灣,我個人覺得我們的「團體」意識不是那麼強烈,社會結構沒有那麼環環相扣,個人榮辱很可能被看成那是你家的事,與我何干?台灣人當然也知恥,但是這個恥的範圍可能只及於個人,社會喧騰一陣,就不了了之。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是不是如此,也許大家可用韓國為鏡子,好好反省自己。
---------------------
補充說明,剛剛看到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去年九月的統計資料,有95%的韓國華僑還是拿台灣護照。
這讓我想起當年韓國與台灣斷交時,在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許多華僑和隔壁的華僑學校師生都去觀禮,其痛哭失聲的場面,震撼韓國媒體,引起對台灣友好的韓國人同情和憤慨,十三年來,這些華僑有95%既沒加入韓國籍,也沒拿中國護照,頗令人感動,不過我覺得他們還繼續拿台灣護照,並不是衝著台灣,而是衝著「中華民國」的。
另一方面,中國正積極的向華僑展開各種拉攏的活動,我們必須留意,以下引自「山東省人大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的一篇報告:
圍繞祖國完全統一大局,積極開展僑務對台工作。團結廣大海外僑胞、遏制海外“台獨”勢力,實現祖國統一,是當前僑務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我省籍華僑在世界各地分佈很廣,他們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在兩岸關係嚴峻複雜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大對海外僑胞開展“反獨促統”活動的支援力度。韓國華僑有90%以上是山東籍,他們大都同臺灣島內和旅美韓華保持著密切聯繫。近年來,我省僑務部門同韓國華僑已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反獨促統的力量不斷壯大,大多數僑胞都明確表示反對台獨。我省應利用這一獨特僑情,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做好韓國華僑的工作,通過他們做好旅美韓華和臺灣島內的山東老鄉的工作,形成海外僑胞中的一支反獨促統的中堅力量。
另一件要補充的是:近年來韓國輿論與學者不斷呼籲改善旅韓華僑之待遇,韓國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決定賦予長期在韓居留之外國人(含旅韓華僑)永久居留權,並於同年9月10日起,全面核發賦予在韓具有「外國人登錄證」之所有我國國民2年效期之多次重入境許可,並免除規費。
有關韓國華僑近況,以下文章可供參考:
幾乎被遺忘的韓國華僑及教會
韓國漢城華僑協會
心繫故土的韓國華僑(簡體字)
到韓國的感想 (一個遷居台灣的韓國華僑寫的文章,但其中一些韓文發音的標記並不正確)
不知我們對於旅台的韓僑給什麼樣的待遇?
---------------------
來台灣的韓國留學生的確變少了,幅度有多大?我不很清楚,而依據教育部統計 1999-2004年,我國至韓國留學的有500人,而1998-2004年韓國來台留學的也只有1,115人。
不少韓國人稱當初會來台灣留學,是因為對中國與漢學的興趣,而以前韓國學生能接觸到這些東西的,只有台灣,所以就到台灣來了,因此,中韓建交後,轉到中國去的學生自然增加了,依據新華網「中韓建交十三週年」的報導:「在華韓國留學生人數近4.3萬名,在韓中國留學生也近萬名,分別占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首位。」這個4.3萬名應是13年來的統計,另依據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的一篇報告,留學中國的學生中,韓國人佔近半數,約45.5%。
http: //www.japanresearch.org.tw/hotnews-717.asp
上述新華網報導還提到:「學習漢語熱在韓國不斷升溫,2004年在韓國境內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的人數達2.3萬(2004年中國境外HSK考試總人數爲3萬人)。」
---------------------
盧武鉉上台以來,為了講求「自主」,迎合「民族主義」,刻意親近北韓,疏遠美國,批評親美言論「比美國人更親美」,最近還給人一種袒護北韓人權和僞鈔問題的印象。保守派的韓國人認為美韓同盟關係不僅已經鬆懈,甚至還有解體的可能。
北韓則想利用盧武鉉的政見,以及南韓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想破壞美韓之間的關係,他們在新年於各大報紙發表「聯合社論」,倡議把簽署南北共同宣言的6月15日永久定爲「民族之日」紀念日,並且要「爲反美進行民族大團結」,以及在「南韓內部構建反保守大聯合」。
昨天韓國東亞日報社論認為:「因應未來東北亞秩序的變化做準備的主張固然正確,但現在變數太多。因此必須在韓美關係的基礎上,慎重地應對周邊局勢的變化。如果置身於反美和民族這一狹小的範圍內,看不到更遠的未來,國家和國民就會被淘汰。」
今天「朝鮮日報」則以中國戰國時代的秦併六國的故事,警告盧武鉉政府不能和中國走得太近,而且還要慎重考慮和美國、日本、台灣間的關係。
引述:
隨著秦國日益強大,與秦接壤的小國家「韓國」的煩惱也隨之增加,韓國面臨是否要走上與趙、魏、楚、燕、齊等5國合力抗秦的合縱之路,抑或追隨秦國以延長國家命脈的選擇。
韓非子深知此一局勢,他向韓王安建言稱,應與趙、魏、楚合縱抗秦,並促請為此應走向建立法制、富國強兵的道路。但韓王並未採納他的建議。因此,韓非子離開韓國到秦國去,並見到後來成為秦始皇的秦王政。那時秦王正在作進攻韓的準備,韓非子為救祖國而向秦王建議說,韓國雖是一個小國,但是韓王和眾臣們很早以前就作好準備,而趙國卻是許多離鄉背井的人聚集生活的國家,而且上下階層間並不和睦,因此建議政先攻趙。
韓非子還指出,常年征戰的秦物資匱乏,應先囤積物資,實施法制、富國強兵之後,再進行統一天下的大業。秦王政採納他的建議,開始立法、整頓官吏、樹立權威,開展所謂「法、術、勢」的政治,累積統一天下的實力。
然而,韓非子的命運卻以悲劇收場。曾在荀子門下與韓非子一起學習的同窗李斯向秦王告密說,韓非子的目的在於保護韓國。結果,韓非子被關進大牢並被迫服毒自盡,而韓國則於西元前230年成為6國中最先被秦滅亡的國家。
秦的中文發音是「chin」,中國的英文名稱為「China」應係由來於此。難道這真的是歷史的諷刺嗎?在韓滅亡2236年後,2006年的今天,中國日益強大,而鄰國的韓國也在外交上面臨著苦惱。現在的韓國政府的選擇是不重視韓、美、日之間的相互扶持,不僅不斷與日本發生摩擦,在與美國有關的事務上也很消極,這讓人想起2000多年前的韓沒有走上與趙、魏合縱、富國強兵之路,卻希望靠鄰國強秦延命,結果創下最先滅亡的歷史前例。
中國前外交部長錢其琛在「外交十記」書中回憶過一段鄧小平的話,據說該段話是14年前韓國與中國建交時鄧小平曾說過的話,看過之後讓人不寒而慄。
鄧小平說:「與韓國建交對我們只會有利,沒有壞處。首先是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讓韓國與台灣斷絕關係……從戰略上看,中、韓建交對處理日本事務、美國事務以及處理東南亞問題都有幫助。」
鄧小平的話中隱藏著,為破解韓國和日本、台灣、東南亞及背後的美國合縱關係而與韓國親近的驚人戰略。或許是他的話應驗了,現在我們斷絕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和日本產生矛盾、也與美國「怏怏不樂。」
如果韓非復活看到今天的東北亞局勢,他大概會這樣說:韓國啊,請重視與日本、台灣、東南亞、美國的合縱,走上建立權威、富國強兵的道路吧!」
引自朝鮮日報中文版,略加修飾部分文字,但未改原意http://www.chosun.com/editorials/news/200601/200601010275.html
---------------------
這幾年來,「韓流」是最常在報章雜誌看到的有關韓國之報導,討論韓流如何興起的文章不算少,這裡就不湊熱鬧了,不過,有件事非提不可,當年我國為了加入 WTO,幾乎把國內的電影市場完全開放給好萊塢了,然而韓國政府卻限制外國影片的輸入限額,還規定電影院每年至少有106天放映韓國電影,因此韓國每年以一、二十部的電影對抗上百部外國影片,都能維持佔有過半韓國國內電影市場,而我國國片能佔有10%恐怕就要偷笑了。
韓國政府視「韓流」為生金蛋的母雞,還指派演藝人員擔任民間的親善大使,到各國去推銷韓流,其中最重要的市場當然是華人市場了,而台灣更是這個市場的試金石,以下這篇報導可以看出韓國如何看重台灣市場:
韓國日報 01/05/2006
韓流雖盛行,在台灣的市場卻仍狹小
한류 바람 부는데…대만 시장은 좁네
鄭哲煥
引言:
對於懷抱亞洲文化集散地之夢的韓國來說,台灣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是「韓流」用語首次出現之處、是韓國文化內容產業進出中華圈的門戶、更是進出東南亞的前進基地。1997年「韓流」風在台灣颳起,到2004年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播放達到最高峰。最近,韓劇「我的名字是金三順」甚受台灣觀眾的歡迎,甚至歌手「Rain」也在台舉行演唱會,「韓流」風再度吹起。
然而,活躍於台灣當地的韓國企業們,對於「韓流」並不抱太高的期望,韓國「Amore」化粧品駐台課長李鍾鉉長表示:台灣人對於外國文化一向持開放態度,對韓國文化接受度也頗高,但「韓流」對韓國商品的行銷並無多大助益。因為,日本、美國、歐洲名牌的商品多已進入台灣市場,韓國商品除部分IT領域產品外,並未能受到歡迎;台灣華僑堅助理也指出,從7、8年前開始,透過電視劇,台灣人對於韓式風格的廚房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但實際獲益的反倒是歐洲品牌的室內裝潢公司。
台灣人對於日本文化的喜好特別強烈,可能是「韓流」效果受阻的主要原因,「崇光」或「三菱」百貨公司掌握著高級的商圈;路上的車輛中,兩輛就有一輛是日製車;化粧品的市場佔有率,排行第1、2名的也是日系的「SK-2」與「資生堂。」
台灣的事例正好給予韓國企業將來推動「韓流」行銷策略時的一個機會。中國或東南亞等所謂「韓流」影響圈的國家,在經濟發展與全球化的同時,如受到日本與歐美文化的影響,將是「韓流」與「韓流」行銷可能面對的危機。
「LG生活健康」越南支店長趙英圭表示,將來在越南也一定會遇到像在台灣的一樣情況,因此,建立個別品牌的影響力是當務之急。
台灣「是韓國文化內容產業進出中華圈的門戶、更是進出東南亞的前進基地」,這句話看起來很不是滋味,在我看來,韓國對台灣仍然不怎麼友善。而台灣刮韓風應該不是這陣子才有的,因為韓國電影很早也曾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都是一陣一陣的,並沒有延續,韓國很清楚「韓流」終有衰退的一天,尤其中國和日本已經開始抵制「韓流」
---------------------
去年10月20日「無疆界記者組織」(RSF)發表的新聞自由指數年度報告中把韓國的新聞自由列為167個國家中的第34位,在亞洲高居榜首(台灣列第 51位)。不過該組織也指出韓國執政黨針對保守報社修改「新聞法」之舉,代表韓國的新聞自由雖然近似歐洲式民主主義,但依然留有權威主義的影響。
韓國新聞媒體一向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使命感,朝鮮日報及東亞日報從日據時代開始,就不斷鼓吹獨立而受到日本統治者的迫害。在朴正熙以及全斗煥執政的軍人政府時代仍然有許多新聞媒體極力鼓吹民主化而與執政當局對抗,許多言論界人士雖然因此遭到整肅,但是仍然前仆後繼,為實現民主化與社會正義不斷奮鬥,因此新聞媒體在促進韓國民主化以及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韓國新聞界人士可以說是社會菁英,東亞日報、朝鮮日報、中央日報、韓國日報以及KBS、MBC等重要媒體記者絕大部分均出身國立漢城大學,憑著本身優異條件在加上嚴格的專業訓練,在見識及學養方面具有較高之水準,在社會上也受到尊敬及禮遇,歷任國會議員及內閣閣員中,出身新聞界的人士比例很高。
但是盧武鉉就任總統以來,認為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紙方面存有特權心態,常有不實報導,傷害一些當事人。他在2004年5月1日出席韓國文化電視台舉辦之一項電視座談時,曾嚴厲批評報紙說,在公平交易法上沒有一個事業體如報紙一樣,受到自律性規定以外之特別待遇的,既然法律之前應一律平等,報紙若是凌駕於國民之上,享受特權是不行的。
因此盧武鉉對於整頓新聞媒體極為積極,修改「新聞法」,通過「言論被害救濟法」,採取限制記者採訪政府各機關新聞的措施,包括禁止記者前往政府各機關辦公室採訪。若需要採訪時,事先應向各機關負責新聞聯繫工作之新聞官申請,但不能在辦公室,應於其他場所見面採訪。另外還廢止記者出入採訪所有各機關之制度,原有各機關設立之記者室,改為簡報室等,引起了韓國言論界大加撻伐,說是妨礙了民眾「知的權利」。
韓國的報業大都是財團,除了發行報紙外,都還發行月刊等雜誌,兩大報紙「朝鮮日報」與「東亞日報」的網站都設有中文版,對韓國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兩個網站。
「朝鮮日報」(中文版)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
「東亞日報」(中文版) http://china.donga.com/big/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中文版應該是親中的華僑,要不然就是來自中國的延邊朝鮮族負責編譯的,因為韓文原版提到台灣時,常常被翻譯為「中國台灣」,硬要加上「中國」兩個字
---------------------
二十幾年前唸大學的時候,每當問韓國留學生對台灣的觀感時,常見韓國男生們大搖其頭,以不可思議的表情說:「台灣的電視常看到女人掌摑男人!」
不久前,深夜睡不著,隨意按了一個有線電視頻道,赫然發現一齣韓劇的預告片出現一幕女人掌摑男人的鏡頭,難道韓國也向台灣看齊了?還是為了要推廣海外市場,編劇刻意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靠攏呢? Shocked
碰巧又看到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最近指責政府:「警察部門選拔的男性多於女性是性歧視」並要求改正。結果引起男人反彈,朝鮮日報一則論評說:「在交通警察等業務上,女性應該比男性做得更好,但是與暴力份子進行肉搏戰、拘捕持械歹徒的時候,男警察更有優勢。如果按照人權委的主張,只讓男人承擔服兵役義務應該也不公平,女性是不是也要服兵役呢?」不過,儘管男性抗議,從該委員會的要求看來,我開始思考韓國女權應該已經有某種程度之改善,但改善程度如何?
依據韓國統計廳1 月6日公佈的「韓國社會指標」(該網頁提供統計資料下載,只有韓文)資料顯示,韓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率中男孩占優的現象在不斷減弱。每出生100名女嬰時,出生的男嬰數從1994年的 115.2名減少到2004年的108.2名,顯示重男輕女的傾向已逐漸減弱。另一方面,韓國離婚從10年前1994年6.5015萬件增至 13.9365萬件,10年內增至原來的2倍,這一點,似乎也可以看出女性逐漸獨立自主。 Shocked
再看看韓國的內閣,目前18個部當中,赫然有個「女性部」,不知道這個「女性部」是做什麼的,待我蒐集完資料,再向諸位網友報告吧。不過,從目前看到的種種跡象看來,留在我腦海裏的韓國歧視女性的印象,可能須要做一些修正了。
--------------------
這兩天北韓頭目金正日密訪中國,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在此同時,美國的六方會談代表,國務院東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克里斯托福•希爾也於12日訪問中國。
依據韓國東亞日報的報導,希爾此次訪華係一種「探索任務」(probing mission)性質,將特別探索金正日對假美鈔問題的「想法」。那麼希爾和金正日會不會在中國碰面密談?韓美兩國外交消息人士都稱:「目前,北京的行動非常頻繁。」但是大部分人認爲,金正日不會直接與希爾面談,而是派出親信與希爾面談的可能性比較高。
而韓國也在這種情況下,派六方會談的首席代表,外交通商部次官補宋旻淳於9、10日秘密訪問中國,與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協商了重開六方會談的方案。
很多人猜測這三組人馬同時訪問中國,可能與北韓的偽造美鈔有關,中國聲稱對與北韓洗錢相關的澳門彙業銀行(BDA)進行長期調查後,已掌握真相。不過,依據林保華的文章,我相信這又是中國故作姿態,因為北韓製造偽鈔,在中國的土地上洗錢,中國不可能不知情,搞不好還真的是聯手犯案呢。
引言:
林保華:黑金掐斷,金正日向胡錦濤求救
送交者: dn 2006年1月11日16:27:30 於 [天下論壇]http://www.creaders.org
(博訊2006年1月12日)
據南韓一位情報官員透露,北朝鮮獨裁者金正日的專列於1月10日天亮前,秘密跨過鴨綠江,經過丹東往北京開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沒有否認這個報導。去年 10月底,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剛剛訪問北朝鮮,給了金正日20億美元,現在金正日又來了,相信是有更重要的事件逼迫金正日要到北京向胡錦濤求救。
如果注意到最近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美國針對北朝鮮反恐鬥爭已經伸展到金融領域,扼住北朝鮮的血脈,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
去年11月,香港亞洲周刊報導,一位北京智囊向中央進言:“要警惕美國通過經濟對澳門的滲透,左右澳門的政局。”所謂美國的滲透,指的是因爲澳門開放賭權,美國的賭商投資澳門時,把CIA也帶到澳門了。而“左右澳門政局”云云,其實是左右北朝鮮政局。那麽澳門和北朝鮮又有甚麽關係呢?
九七前,英國人完全拒絕中國以外的共産國家在香港設立外交與商業機構,防止他們的特務活動。但澳門在六○年代後已經被中共控制,所以北京特准北朝鮮在那裏設立“商業”機構,那個“朝光貿易公司”就是它的地下領事館和特務機關。其後發生的綁架、走私、販毒,乃至八○年代兩宗國際恐怖爆炸事件,都與它有關,有關特務就是在中國訓練的。
他們還有一宗特別任務是偷運由北朝鮮政府印製質地精良的假美鈔,通過澳門散發使用,美國已經調查了16年。
由於香港提供的線索,1994年6月澳門政府曾經破獲行使假美鈔集團,逮捕了四名北朝鮮人與一名華人,他們也直認不諱,但是在中共壓力下,澳門當局只能讓他們以每人五千澳元(也就是港幣五千元或六百多美元)“保釋”出去而不了了之。當年七月下旬出版的香港亞洲周刊有詳細報導。此後香港還破獲一些南亞人使用假美鈔事件,估計也與北朝鮮有關,但是前車在鑒,沒有辦法深入挖掘。
隨著反恐的深入發展,去年美國在這方面終於有重大突破。九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澳門的彙業銀行、賭王何鴻□擁有的誠興銀行,以及中國銀行涉及北朝鮮非法洗錢活動,正被美國調查。此事引發當地銀行擠兌風潮,接下來就是中共驚呼CIA像蒼蠅一樣利用澳門“開放”的窗口飛進澳門,從而要研究應付的對策。可見中國就是北朝鮮這個流氓國家爲非作歹的夥伴與後臺。
由於美國的調查,朝光貿易公司最近被迫遷移到中國的珠海,還有幾家企業也遷到中國。顯然,這就是胡錦濤與金正日應付的對策之一。而金正日秘密訪問北京,雙方將制訂更多對策,包括在六方會談中怎樣對付美國。北朝鮮已經揚言,如果美國不解除經濟制裁,他們將拒絕坐到談判桌上。
堵住北朝鮮的洗錢活動意味著甚麽?這就意味著掐斷了北朝鮮的主要外匯來源。金正日家族的奢侈品進口首先斷絕。發展核武、軍備所需的物質,糧食、藥品將斷炊;印製假鈔的設備、紙張、油墨將停止供應。駐外機構及一大串特務、恐怖活動也將缺少經費而停擺。金正日能不急嗎?當然要向胡錦濤討救兵了。何況胡錦濤對金正日的統治方式佩服的五體投地而要虛心學習,正好給金正日一個敲詐的機會。
金正日揚言不出席六方會談顯然矛頭不止是針對美國,也是向中國放話,因爲胡錦濤即將訪問美國,如果六方會談不繼續開,美國會接待胡錦濤嗎?爲了開這個會,就算是個形式,中國也必須擺出個樣子,那就只能多給金正日一些黑錢。中國現在“財大氣粗”,外匯儲備爆滿,給金正日根據馬克思教導的“各取所需” 也綽綽有餘,因此胡錦濤應該會賞他一大筆。
--------------------
韓國國防研究院(KIDA)於3月19日發表委託民調專門機構NI Korea所作的民調結果顯示,
針對「10年後韓國安保最大威脅的國家?」之提問,
回答是中國的受訪者人數最多,達37.7%;
其餘依次是日本的 23.6%、
北韓的20.7%、
美國的14.8%。
該民調係NI Korea於去年12月12日至22日針對全韓滿20歲以上之成年男女所作的個別訪談結果。
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國的受訪者,其年齡別以20多歲的佔42%者為最高;學歷則以大學在學或以上學歷者的43.3%居多。
2004年時,由Research & Research所作的安保威脅國家之民調結果,依次為美國的39%、北韓的33%、中國的12%、日本的8%。20多歲之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安保威脅最大國家的比率最高,達58%。
此次調查,針對「那個國家將對韓國有所幫助?」之提問,
有81.7%受訪者回答是美國;
其餘依次是中國的6.1%、
北韓的5.4%、
日本的4.5%。
同時,83%受訪者認為韓美同盟對韓國的和平與安定有幫助。
--------------------
韓國人普遍愛乾淨,程度介於日本人和台灣人之間,不像日本人那樣近乎潔癖,但比台灣人愛乾淨些。只有一點可議的,他們愛吃泡菜,在韓國的公車和地鐵裡常會聞到怪味。
台灣人則有個壞毛病,喜歡在漂亮的樓房和公寓外面釘上醜陋的鐵窗,然後把家裡擺不下的雜物堆在鐵窗下,搞得樓房大廈遠看好像長滿了瘤。
二十幾年前在韓國唸書的時候,他們正在搞「新鄉村運動」,有點像現在宜蘭縣正在推動的,鼓勵農舍翻新,提供建築設計圖給村民蓋新房子,沒錢翻新,至少也把茅草屋頂更換為五顏六色的屋瓦。
三年前到首爾(漢城)舊地重遊,發現他們在環境的整頓更上層樓了,漢江,以及市區內一條「清溪川」的整頓,讓這個城市更加吸引人,沿河一排排棟距寬敞的公寓大樓,看不到鐵窗,感覺很清爽。
台灣的建築法規開始鼓勵公共空間的美化,但做得還不夠,我真希望台灣許多老舊、又蓋得密密麻麻、屁股貼屁股、底層幾乎暗無天日的公寓能夠拆掉重建,這樣的居住空間真的會讓人鬱卒啊。
中國人的衛生習慣才真的可怕,尤其隨地吐痰最叫人詬病,不過聽說中國各族裡面,維吾爾族最愛乾淨,漢人最髒,他們常罵漢人髒得像豬。
這讓我想起日本人當年來台與台灣民主國打仗的時候,聽說陣亡的日軍不多,大部分是得傳染病身亡的,包括一位親王。那時在台灣採訪的外國記者也有相關的報導,說大城市裡沒有排水溝,又圍著城牆,污水橫溢,遠遠的就聞到臭味,後來推崇日本人給台灣帶來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的母親曾告訴我日據時代學校裡有禮儀的課程,學習跪坐的姿勢,襪子髒的會被處罰,所以她都另外帶乾淨的襪子在禮儀課時換穿,但也養成重視服裝儀容與個人衛生的好習慣,難怪當年國民黨大軍來台的時候,大家看到穿著破爛骯髒的軍服,肩挑扁擔,掛著鍋碗的中國軍人時,都大失所望。
盼望台灣在拼觀光的同時,百姓們都能把住家環境整理乾淨,至少這樣才能吸引人呀。北京為了辦奧運,都懂得要拆老屋、在公園噴綠漆,韓國當年也是為了辦亞運和奧運,開始整頓市容。台灣不必亦步亦趨,但至少在市容的規劃上,應該再用心一些。
---------------------
其實韓國人也可以算是"儒家文化圈"的一員,他們有許多傳統觀念受儒家影響很大,最明顯的是「長幼有序」,但全球化(資本主義化?)以後,觀念也逐漸改變了。
如果您是想和韓國人做生意,以「互利」為主題應極為討好,我碰到不少韓國人,初見面就跟我談「我們來合作....」,但發現不可行以後,關係可以馬上急速冷卻。基本上您可以把他們想像成中國東北人,性喜表現豪爽、歌唱、飲酒,說話常會誇大,不重然諾,須提防講好的事情沒有遵守,見風轉舵、西瓜偎大邊是常有的事。有小媳婦心態,認為實力強者、長輩理應照顧別人,應忍受吃點虧,但要他們自己退讓吃點虧則很難;初見面時,可以表現熱絡一點,太過拘謹他們不喜歡。
要請他們吃飯時,不要選太油膩、味道濃烈的食物,海鮮類比較受歡迎,有泡菜相佐最佳,餘興節目可以安排卡拉OK,泡溫泉也很好。相贈禮物時可以考慮鳳梨酥,貴重一點的話,古董類、玉石、瓷器、琉璃都是上選。安排旅遊以墾丁及太魯閣最理想。
當然,他們也是「一種米養百種人」,以上僅是我綜合個人的經驗,對初見面或安排團體接待時可以參考,其他還得看個人的性格、喜好調整。
---------------------
論韓國?
韓國與我算是關係深厚吧,早在高中時就迷韓國影星文姬的電影「小新郎」、「小狀元」等古裝影片,認為那裡頭有許多失落的「中華文化」 (那時被學校教育過度洗腦而不自覺) 。在舊書攤看到韓文雜誌,就興奮的買回家研究那些字母;有朋友送韓國人蔘口香糖,就當寶貝似的收藏起來…。結果考大學時意外考上韓文系(我的第17個自願),我認為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欣然接受。
在學時,透過短波收音機收聽南韓的女生廣播,總覺得那聲音很甜、語調很迷人(男生或北韓的廣播就不敢恭維啦,大家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革時期的廣播,就可以約略瞭解那是怎樣的腔調),所以當同學紛紛以學韓文沒出路為由而轉系時,我堅持留在系上繼續專攻韓文,學校裏的韓國留學生幾乎都被我騷擾過。有一位別系的同學租了韓國二房東的房間,被我知道了,便想盡辦法取而代之,無他,只因過於「飢渴」,不願放過任何認識韓國的機會。
大二那一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引導我開始產生台灣意識的,竟是一位韓國留學生尹兄,那時我大罵「滋事份子」,還說如果讓這批人掌權了,我寧可移民。尹兄瞪大眼睛看著我,沒說什麼,但介紹我讀一本韓國小說「往十里」,說願意陪著我讀,後來回想起這位朋友時,總想起他坐在研究生宿舍,以充滿感情的聲音唸韓國人爭取民主的故事的模樣。後來朴正熙被暗殺,又發生「光州事件」,韓國留學生大都反應激烈,但一些韓國來的交換教授(既得利益者)則如喪考妣,在尹兄的解說下,我總算徹底瞭解專制政府是怎麼回事,韓國學生爭取民主之路如何艱辛激烈,同時也開始回過頭來研究國內的二二八事件,對照鄰居老先生跟我說過的目睹高雄中學屠殺經過,對國民黨的惡行劣跡終於恍然大悟。
直到留學韓國之前,我與韓國人的相處非常愉快,甚至感激那些留學生打開了我的眼界。
服完兵役,我迫不及待的到韓國留學,沒想到竟使我對韓國的印象完全改觀,到現在除了偶爾幫同事和朋友翻譯韓文以外,幾乎已經和韓國完全脫鉤,有人看到韓流興起,問我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下韓文專長,我只有笑笑,和韓國人相處,只會勾起我痛苦的回憶,先寫到這裡,下回再說說我在韓國的經歷吧。
韓國人對女人極不尊重,這是我到韓國之後才發現的,電影裡的情節我總以為那是舊時代,沒想到二十幾年前的韓國那種重男輕女的程度,讓來自漢人沙豬文化圈的我嘆為觀止(聽說現在已有改善一些)。
由於兵役問題,班上女同學比我早到韓國唸書,沒多久就接到她們抱怨的信,有的在海關遭遇羞辱,被男官員一把抓住衣領,指著脖子上的項鍊質問為什麼沒有申報;有的維持國內習慣,身穿體育服裝在校園穿梭,竟被男同學責罵;課堂上的討論,只能和韓國女學生一起當靜悄悄的乖寶寶,下課時乖乖的擦黑板,收拾殘局,這才瞭解為什麼韓國女留學生會跟我說在台灣讀書感到自由自在。
韓國最有名的古代小說「春香傳」,最常被拿來當作女人的模範,被迫嫁給小自己十幾歲的新郎,伺候夫家及少不更事的丈夫,還要為夫家守貞潔,忍辱負重,幾乎許多韓國女性影片都是循這樣的脈絡編寫劇本,賺人眼淚。有部文姬演的電影「淚的小花」,描寫私生子的父愛與母愛之間難兩全的親情糾葛,而劇中那個苦命女人在無法和男主角成婚的情況下,仍以能夠服侍他而在他懷裏說「幸福啊…」,據說不僅賺盡韓國女人的熱淚,也賺了不少台灣女人的眼淚。
最難忘的一幕是有一次到某韓國同學家作客,他的小兒子睡在炕上,當這位寶貝同學看到他女兒從他兒子身上跨過去時,竟當著我的面把他女兒抓起來痛打一頓,責備她竟敢跨過男人身體。
難怪韓國女人有一股韌性,有時也透露出一種對感情的率性,她們似乎喜歡在東家長西家短的時候,互相比較誰的丈夫較爭氣,再搭配韓國的「兩班階級」觀念(一種貴族觀念),有幸嫁入高階人家的女人趾高氣揚,尋常女人只好像小媳婦一樣謙卑柔順。
也難怪韓國大學裏的女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不惜動手術美容,但成績都非常「隱忍」,據說都是希望利用在學之便找個好夫婿。
可是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台灣女同學後來都嫁給韓國人。而一位準備嫁給台灣人的韓國女生,後來竟拂袖而去,理由是他目睹台灣男人陪他媽媽上菜市場買菜,嫌他沒有男子氣概。難道作威作福就是男子氣概?還是這些女人都有被虐狂?
我已經二十餘年不去搭理韓國,希望這只是留在我腦海裏的舊事。
PS:
對不起,那三個事件依序是朴正熙被暗殺(1979.10)、美麗島事件(1979.12)、光州事件(1980.5),特此更正。
我只約略記得那段時期接二連三發生民主大事,加上那時我負責編系刊,因內容問題而被收回重印,雖未把時序記得很清楚,但對我確實產生極大衝擊,從而轉變了我的政治的觀點。
--------------------
韓國人對外國的態度,包括台灣人、中國人在內,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淵源非提不可,那就是他們在近代史上,被列強環伺,造成所謂的「事大主義」(侍奉大國)的心理,這是許多韓國人自己分析得來的。
這種心理使得他們「西瓜偎大邊」的個性特別強烈,然而心裏其實並不服氣;另一方面對於比她們弱小的國家,則又產生一種自大的心態,以彌補心中的不平衡。由於這種心理係迫於無奈,因此壓抑在民眾心裏的悲情,促使他們的民族意識高漲,時時刻刻想找發洩點,一旦爆發,其能量極為可觀。
我覺得要理解韓國人對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的態度,這個背景必須考慮在內,而且要常常擺在源頭的地位。
韓國被日本殖民,他們認為是奇恥大辱,因為他們認為日本的文化是藉韓國這個橋樑才得以進步,況且歷史上還有李舜臣將軍創龜甲船擊敗日本的光榮紀錄,所以被小日本殖民,有失面子之餘,轉為仇恨是可以理解的。有人分析韓國與台灣同被日本殖民,但韓國人仇日心態特別重,是因為日本人對韓國殖民地更為嚴苛所致,我個人則認為前述歷史因素,也必須考量進去。
另一方面,韓國人被殖民後,對中國的顢頇腐敗,無力盡保護國的責任,徹底感到失望,從而使韓國人對中國的服從轉為怨恨與蔑視,對中國人私底下開始以「清國奴」相稱。
然而由於他們在中國建立「流亡政府」,有一批人接受中國的扶持與訓練,後來韓國光復後,成為政府政要,對國民黨政府仍保持極密切的關係,只是因為國民黨在中國失利,退守台灣,韓國民眾其實是很輕視國民黨政府的,所以看到自己表現不佳的軍隊時,就會罵說:「你們是蔣介石的軍隊訓練出來的嗎?」
韓戰的關係,使南韓人認為中國還應該為她們國家分裂負一些責任,北韓則對於中國的出兵相助輕描淡寫,教育民眾說都是靠偉大的金日成的領導,才能打敗美國傀儡的,可憐的中國,並沒有因為在朝鮮半島流血流汗而換來一絲尊敬。
而我們在台灣,一直都說「中」韓是兄弟之邦,而且雖沒明說,許多外交問題其實都以「兄」自居,對韓國之協助,簡直是推心置腹,吃了虧也不當一回事,哪曉得背後暗藏玄機……唉!
--------------------
1.以前有不少的韓國留學生到台灣來念書,為何這幾年變少了?
簡單的講法就是因為以前台韓是反共友邦(反共耶....好久不見的字眼,快變死語了吧 ),比如台灣的123自由日就跟韓國有關(不過台灣還有多少人記得123自由日及其淵源? )
南韓的反共源自韓戰,北韓企圖全面赤化朝鮮半島,這也造成南北分離的悲劇,不少家庭從此支離破碎。之前金大中的南北和解與陽光法案就跟這個有關,南韓企圖走出冷戰框架尋求與北韓和平甚至是和併之道,但事後之明看來,不過又是韓共打打談談的兩面手法。
南韓曾跟台灣一樣自栩為反共友邦,實質的幹法就是跟隨美國老大哥派軍到世界各地去維持圍堵政策,最有名的就是越戰,南韓投入的軍力不少,不過這也造成南韓內部對美的兩極反應,台灣則是在防禦協定期間,提供美軍基地及投入黑貓中隊,幫美國收集中國內部敵情,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台韓的關係一度以兄弟之邦居之。
兩者密切合作,透過美國的關係,台韓亦有留學生交換、還有政經上的密切合作,比如說我舅媽就是當年來台灣讀書的華僑,而因為其韓裔身份,所以有加分及獎學金的福利。
不過這一切在1992年斷交後,全化為烏有。
2.聽說韓國的交通事故多,車禍死亡率高(以前一直跟台灣爭開發中國家車禍死亡率第一位), 韓國人開車很不守規矩,是否為真?
讀者文摘在1998年10月號有一篇文章「亞洲什麼人開車最爛?」報導倒數五名的國家,依序是泰國、印尼、南韓、印度、中國。
以最普通的統計尺度--每十萬輛車的死亡率--來看,印度和中國的駕駛是亞洲最差的,日本和台灣則是排名最安全的,在印度,死於交通事件的機率比日本高100倍;中國則為台灣的32 倍。
依據該報導,南韓每一萬人有28人死於車禍,而日本、台灣不到2人。南韓最可怕的是酒後駕車,佔車禍總數百分之十,高於亞洲任何國家。這是七年前的報導,不知有沒有改善一些,依兩年前去韓國的經驗,好像路況還算良好,不過酒後駕車通常發生在深夜,我的觀察不能算數。
韓國人喜歡在課後或下班後聚餐喝酒,而且一攤還不過癮,常常還要到別家餐廳續攤,而平日韓國人因階級關係,以及所謂前後輩關係,常被壓抑,往往就利用喝酒發洩,或藉酒瘋表白平日的不滿。所以在南韓,三更半夜通常可以看到從酒館裏歪歪斜斜的走出來的醉漢,在暗巷裏一字排開小便,酒品不佳的,就一路喧嘩回家,因此深夜的韓國最不平靜,去韓國旅遊的最好小心那個時段。
--------------------
一直罵韓國人似乎有失厚道,接下來先說點韓國人的優點吧。
韓國人蠻有表演的天份,好像有人說過歷史記載韓國到中國朝貢,常附帶高麗舞蹈,頗受朝廷歡迎。
我的韓國同學們也幾乎也都能歌善舞,聚餐時免不了都要歌舞助興,頗有豪邁之氣(不過韓國人常喝的「燒酒」卻很掃興,後遺症強烈,少喝為妙),讓我這個南方來的呆頭鵝自嘆弗如。
留學期間已經注意到韓國人對於話劇頗為熱衷,政府也建設不少劇場讓學生表演,校園裡也常有社團即興演出,書店裏有關演藝的書更是琳瑯滿目,因此大家感到韓國影劇突然興起,其實是經過長年的栽培,並非一蹴而就。
台灣最近大受刺激,開始搞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紛紛取經韓國,切記莫好高騖遠,忽略基礎建設。
--------------------
我們都在這裡罵韓國,突然好奇韓國人對台灣又是怎麼的觀感,所以查了韓文Google一下,發現討厭中國人的文章上千筆,討厭台灣的文章則找到兩筆,其中一篇是今年十月十六日一則台灣發生地震的報導所引發的討論http://ucc.media.daum.net/uccbbs/news/edition/foreign/200510/16/YTN/v10478515...
頗具參考價值,特翻譯如下:
---------
TTR:
震央很深,還好。
SOOK:
韓國沒什麼地震真幸運,像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常地震。我國土地雖然很小,又不產石油,但是和日本這種島國比起來,能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大韓民國更顯得珍貴。
wandahua:
타이완?是指泰國還是台灣?
(譯註:韓語中有許多漢字音,讀起來像方言,但是最近對於中國、台灣的地名和人名規定不用漢字音表示,而以注音表示,韓語中原來拼寫台灣為대만,發音為[taeman],現在拼寫為타이완,發音接近[Taiwan],這篇報導用新式拼寫,讀者一時搞不清楚是什麼地方)
城市獵人(시티헌터):
타이완是指台灣,泰國是타이랜드,原來拼寫為태국
DC-Zzang:
我國並非無地震的安全區,有人預測2010年以前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是60%。
koala:
韓國去年地震42次,今年29次,雖然沒有造成大災害,但更可怕的是北韓的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
熙俊(희준):
韓半島背山面水,大陸作為後盾,三面環海,日本列島擔任防波堤,這麼好的山水世界上哪裡找得到?
白色公子(ㅎr얀공ㅈr-):
很棒的報導,我討厭台灣。
黑妹(흑매)
koala說得對,正是我想說的話,更可怕的是北韓的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
Changyeol Lee:
你們把這些事情都扯在一起才可怕,韓國怎麼會有戰爭威脅與左派的暴行?除非是金正日想找死,戰爭一起,他的一人獨裁就完蛋了
趙慧英(조혜영)
太可怕了,一年一百次地震,我明年要去台灣的說。
大韓民國:
台灣人非常討厭韓國,相反的卻很喜歡日本鬼子。
李石豪(이석호)
你知道為什麼台灣人討厭韓國嗎?因為韓國怕中國,而和她們斷交。
gongyy:
我在台灣住了一年,經歷兩次小規模地震和兩次強烈地震,那時才曉得地震的可怕,但是台灣人對地震都很沉著。不過,李石豪,和台灣斷交的不止韓國呀!
StarsAngels:
致上面的李石豪,日本比我國早和台灣斷交,可是現在台灣對日本很崇拜,為何這樣你曉得嗎?不曉得就不要亂說。
李東元(이동원):
中國開放市場以後,許多國家都和台灣斷交,當時韓國政府也向台灣表明立場,老是抓斷交這個小辮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趙鎮禹(조진우):
那時我國說過絕對不會斷交,為什麼?因為同是反共友邦。可是我國卻一點預告也沒有就宣布斷交,撤走大使館,成為國際社會惡例,其他國家斷交前都會事前通報的。台灣為什麼崇拜日本?因為台灣是日本的生產基地,過去韓國產品低廉,威脅到日本電子產品,日本為了降低價格,所以都向台灣下訂單去了。
李東元(이동원):
(斷交)方法上也許有一些問題,但是為了確保中國那麼大的市場,怎麼說也是為了國家利益,不得不然。從那時開始,台灣就一直對韓國過份的耿耿於懷,看起來實在不好。
小王子(어린왕자):
我現在住在台灣,很了解台灣人,這個地方最好趕快沉到海裏去,這些人太輕視韓國了!
巴達(빠달):
嗯!發生地震的話,半導體價格會不會下跌?
Neo:
罵台灣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人說人話,鬼說鬼話,這些人有沒有人性啊?在韓國,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台灣是友好的
Shawn:
只不過是一篇報導台灣的文章,看到上面一些人對台灣指東指西的,真叫我心疼。
光明未來(밝은미래):
小王子也住台灣嗎?我也在台灣住了十多年,我碰到的台灣人對韓國都很友好,難道你都沒受到照顧、感受人情和友誼嗎,你到底有沒有人性呢?
Petit Pigle:
我討厭台灣,國不像國,消失吧。
------
以上討論至十月十七日就嘎然而止,不過我覺得那些意見頗具代表性,重點在於韓國人對於和我國斷交,有些人抱愧疚感,有些人則理直氣壯,認為那是國家利益,台灣是在找碴,而且和台灣斷交的又不止韓國一個。
---------------------
談到斷交,就要回到前面我談到的為什麼我到韓國留學後,從此對韓國改觀。
就在我留學韓國的第一年,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卓長仁等六人劫持中國民航客機迫降韓國江原道春川機場,台灣積極協助韓國勸服「六義士」繳械,安排引渡回台灣,然而韓國卻認為那是向中國送秋波的大好時機,堅持要以「劫機犯」處理,要求中國一定要派官員出面。
中國當然不願放過機會,馬上派民航總局長沈圖率談判代表團飛到漢城,與當時的南韓外交部助理部長孔魯明舉行談判,揭開了韓國與中國「第一類接觸」之序幕。
韓國殷勤接待沈圖一行,安排他們住在接待國賓的新羅飯店,並且煞費周章的利用各種機會表明欲拓展雙邊關係。最噁心的一招便是孔魯明在「韓國之家」,以傳統宮廷禦膳接待沈圖一行,在該園區內的小劇場安排演出一場勸善懲惡的古典唱劇「興夫傳」。
「興夫傳」是描述一對兄弟的故事,哥哥繼承遺產成為富翁,弟弟「興夫」則極為清貧,有一天,弟弟發現一隻折腿燕子,細心加以照料療傷,結果這隻燕子銜來一粒種子報恩,播種後結出巨大葫蘆,裡面裝滿金銀財寶,終於好事有好報的過著富裕的晚年。
韓國以「折腿的燕子」比喻「遭劫持的航客機」,向沈圖一行暗送秋波,雙方旋即簽署協議備忘錄,九年後終於達成建交的願望,這是不是「好報」呢?「興夫傳」的後半段是哥哥「見賢思齊」,可是卻去抓來燕子將之折腿,結果燕子銜來的種子結出妖魔鬼怪,哥哥最後傾家蕩產收場,韓國到底是那哥哥還是弟弟?也許歷史會另有解答。對我而言,韓國看到其他國家與台灣斷交,也比照辦理,卻是以極端的手法達成目的,其實與那哥哥比較像。
很不幸的是,接下來在我留學韓國期間還發生了「魚雷艇事件」、「亞青盃國旗事件」,韓國那種不顧邦交,極其阿諛諂媚的醜態不但讓國人義憤填膺,也讓我和韓國同學鬧得不可開交,經常為這些事情爭吵,因為韓國媒體對這些事件所表現的,幾乎都是一片興奮,一般韓國人並不太理會台灣的感受,同學們更認為那是韓國的國家利益,台灣簡直是無理取鬧,最後還搬出台灣不民主,沒前途,終究要被中國併吞的話出來。
我的留韓生涯,就在這種不愉快的氣氛下渡過,通過畢業考之後,就回國了,連畢業典禮也懶得參加,後來有幾次獲得到韓國工作的機會我都放棄了,那時我已經認定,韓國與中國建交是遲早的事。
台灣在「六義士事件」後,警覺韓國的企圖,不斷討好韓國,例如在飛航的延遠權退讓等等,終究挽回不了「斷交」的結局。可悲的是,一般韓國人只知道他們政府對斷交過程處理不當,認為那是台灣討厭韓國的主要理由,很少人知道他們政府在那九年間幹盡親痛仇快之能事,即使知道了,也很快以「國家利益至上」替他們政府緩頰。
雖然韓國對我們的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我還是希望台灣和韓國的關係不要繼續惡化下去,畢竟國際政治又是另外一回事,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還是須要朋友在國際間幫助我們,莫忘了,還有不少韓國人還是支持台灣的。
---------------------
Q:
嗯,簡單地問一下,南韓開始拉攏中共,向中國獻媚,背後的戰略思考是什麼?他們這樣做,一定有目的的吧?制衡北韓?促進統一?
RE:
很抱歉,國際政治或外交關係史並非我的專長,這個問題只能就我的理解回答,可能不是很準確,有請諸位網友提供見解。不過基本上,制衡北韓、促進統一應該都是主要的目的。
韓國大約在美國與中國建交、朴正熙總統遇刺身亡,大批留美的政治人物開始上台之後,開始考慮和中國建交的,主要是順應國際趨勢並且希望藉中國的力量牽制北韓,以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
六義士事件是個契機,從那時開始,韓國即不斷藉各種管道向中國送秋波,因此才有鄧小平在1985年4月在談到中國和韓國問題時說:中韓發展關係,是有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經濟上有好處;第二,可以使韓國割斷同臺灣的關係。
那時,韓國和中國已經開始有了初步的商業往來,但由於中國當時經濟落後,貿易規模還很小,在規劃與中國建交的前景時,似乎並沒有想到日後雙方會那麼快速發展貿易關係,因此看起來經濟方面並非建交的主要著眼點。
所以1988年2月盧泰愚就任韓國總統,根據國際形勢和朝鮮半島形勢的變化,提出「北方政策」,說是為了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要在任期內與中國、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並未將經濟貿易或朝鮮半島的統一列為主要目的。
在這背景下,韓國外交官使出渾身解數,從1989年初,首先與匈牙利建立外交關係,短短兩年內即相繼與絕大部分東歐國家完成邦交之建立,但由於中國顧慮與北韓的關係,盧泰愚總統眼看著任期快要屆滿,急著要在任期內達成使命,所以對中國的不合理要求幾乎照單全收,全然不顧與台灣多年的邦誼,可說是藉著「出賣台灣」,才得以和中國建交。
---------------------
Q:
看來韓國人對台灣的看法也是有好有壞勒,不過對韓國人來說,他們對台灣人的評價是負面多於正面還是正面多於負面呢
RE:
很難說,就南韓而言,我想大致可以區分青壯派和老人派吧。
青壯派接受美式教育和訊息,認為與中國交往才能確保韓半島的安定,並繁榮韓國經濟。越年輕的,民族主義似乎越重,主張與北韓和解,讓韓民族揚眉吐氣,一方面他們很討厭、蔑視中國,交往是迫不得已,而他們認為台灣也是中國人的一支,加上斷交後,台灣對韓國很不爽,使他們覺得台灣這種島國沒有什麼好處,賺錢除外。
老人派接受過漢文教育,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國民黨政府有較密切的關係,他們都經歷過韓戰的痛苦,基於反共同盟,對於台灣頗具好感,也認為台灣保存較多的「中華文化」,斷交後,對台灣感到愧疚和同情,可惜老人派逐漸凋零,影響力日漸薄弱。
據我二十年前所接觸的韓國人,他們認為台灣是經濟對手,而且跑得比韓國早一步,但論起民主,則晚韓國一步;由於國民黨教育,他們普遍認為台灣是中國政治的延續,把台灣人當中國人看待,但為與共產中國區別,稱台灣為「自由中國」,與韓國一樣有國家分裂的命運,所以還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心理。不過由於台灣與中國人口、土地懸殊,他們認為台灣只可能被併吞,不可能「反攻大陸」,因此不看好台灣。
由於韓國人個性較急躁,政治常有「朝令夕改」之情況,常看到韓國人評台灣時,認為台灣人不急不徐,實用主義至上。他們很早就有安排「離散家族」尋親的活動,但都是透過紅十字會,而且斷斷續續的,看到台灣一下子就開放大陸探親、旅遊,他們非常羨慕。
感謝internet,讓我們更有機會聽到與韓國人面對面時不容易聽到的聲音,以後我會多花點時間看看他們怎麼討論韓國與台灣、中國的關係,有機會就翻譯給大家看看。
相信我們在這裡討論韓國,應當也會有懂中文的韓國人閱讀(搞不好就有我認識的韓國朋友),大家最好就事論事,莫談傷感情的事。
---------------------
此欄開了半天,好像都沒有住在韓國的台僑或留學生光顧的樣子,留學生本來人數就少,情有可原,當年留學時,也只不過二、三十人而已,台僑恐怕也是屈指可數。
不過現在中國人到韓國留學的,聽說將近五千人,而去那裡打工的,更是不少,尤其是東北的朝鮮族,更是蜂擁到韓國賺錢,但是很多都是家庭幫傭或者是打工仔,生活並不容易,聽說有一些國內的基督教團體,每年都會到韓國舉辦宣教活動,均以這些人為目標,希望他們離開沒有宗教自由的地方,能利用機會好好認識上帝。
而華僑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韓國華僑來自山東,其中以祖籍膠東半島的煙台、青島、威海等地者居多。前一陣子才剛在報紙上看到他們與我國駐韓代表處打官司爭館產,到底在他們心目中,還認同中華民國嗎?以前的韓國華僑可是以忠於中華民國著稱的;然而依中國的說法,他們現在可是心系故土的愛國華僑,中國大使館辦的活動,例如反分裂法座談會等,華僑都踴躍出席云云
我不禁想起留學時,在漢城(現在叫首爾,起來怪彆扭的)大使館、華僑小學、國民黨黨部前面擺攤的老華僑,生活很困苦的樣子,華僑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地位都蠻高的,唯獨韓國華僑很吃鱉,原因是韓國政府頒布許多排斥華商的法令,百般限制華僑的經濟活動,原本華僑有十萬多人,已節節下滑至二萬多人,大部分都移民到美國、加拿大,一部分到台灣,留在韓國的,除了已有相當經濟成就者外,恐怕生活都不是頂好的。
我猜測,隨著韓國積極開發中國市場,應當有不少華僑受惠,我認識的華僑中,有些擔任導遊或翻譯,他們說所接到的case大部分和中國有關,和他們談起台灣,則大都接受泛藍的意見,有些甚至很不諒解總統大選的槍擊案,一口咬定陳總統作假,怎麼解釋都沒用。
--------------------
韓國「民族英雄」兼「首席科學家」黃禹錫教授因研究幹細胞一夕成名,然而最近卻被查出論文造假,一夜之間,淪爲「民族恥辱」,成為韓國的過街老鼠。
聖誕節前夕,韓國天主教紅衣主教金壽煥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起黃禹錫事件稱:「是韓國人無法在世界面前擡頭的恥辱……」,之後還哽咽低頭留下了眼淚說:「我們應該以此事爲契機,反省此前我們生活得多麽不正直,如何逃避現實」。這對於陶醉在領先世界幹細胞科學的韓國人而言,不啻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25日分析認爲,首爾大學黃禹錫教授研究組之所以能夠在美國科學專業雜誌《科學》上刊登論文,是因爲:
1.韓國政府向其提供了6500萬美元(約合650億韓元)的研究經費、卵子及相關技術,並且將其選爲「第一號最高科學家」。另外總統科技顧問、植物學家朴基榮是2004年在《科學》上刊登論文時掛名為共同作者,從這點來看,黃禹錫和韓國政府有著密切關係。
2.黃禹錫還邀請了許多外國專家,包括美國學者,作爲論文的共同作者,以增加《科學》雜誌的「信任感」。
3.黃禹錫將胚胎實驗分成各階段,使研究組被細分,其他研究員僅做針對性的實驗,因此所有研究員都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也沒有親眼看到爲患者量身定做的胚胎幹細胞的培育過程,就這樣,黃禹錫不僅瞞過了韓國同事,而且瞞過了許多前往訪問的外國專家!
這個事件反映了韓國人的個性之一:找關係與急功好利。
運動場上,韓國愛國裁判的偏袒作風,以及運動員為了贏得勝利,奮不顧身,甚至不擇手段的拼命三郎形象,是亞洲國家的普遍認知。而這個事件背後,還牽涉到韓國政府在背後撐腰,雖然其原意可能並非如此,但也許因為付出了龐大的經費與資源,帶給黃禹錫極大的壓力,造成他鋌而走險。當年不顧邦誼,寧可出賣台灣,也要趕在總統任期內和中共建交的前盧泰愚政府又何嘗不是如此?都是「急功好利」所致。
相信紅衣主教金壽煥會在前述訪問中,用「我們」來指責韓國人「生活得多麽不正直,如何逃避現實」,而不是指責黃禹錫的研究團隊,應當是對韓國人的「急功好利」所發出的痛切反省與呼籲。
其實韓國人也是非常講究「面子」的民族,自尊心特別強烈(恐怕是亞洲之冠),我們所認知的韓國人在國際間表現「強悍」,都是自尊心與上急功好利交織所帶來的表現。
「好大喜功」是普世人性的弱點之一,然而表現在韓國人身上,還得加上急!急!急!用「急功好利」來形容,仍嫌不夠達意。從個人交往的經驗上看,韓國人的「豪爽」很容易讓人感到親近,但要成為綿遠流長的友誼卻很難,不少韓國人在初交往的時候,就會開門見山急著要求「我們來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然後認為從你身邊取得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再過不久,發現沒有什麼價值,可能就不告而別,從此不再連絡,您也許會說這是人之常情,有何大驚小怪,不過這個過程在韓國人身上,往往快如閃電,讓您措手不及。
不過,反過來反省我國政壇,由於政權更替或任期將屆而帶來的急就章也不在少數,國人應當深以為鑑哪。
---------------------
韓國是一個很重視「團體」的民族,社會結構和台灣相似卻又有許多差異,最強烈的兩點是「兩班意識」(貴族思想)與「前後輩關係」,綜合來看,都是一種階級意識,形成了一種複雜的「關係」,把每個人都吸附在團體裏,組成社會關係網,想要離群索居並不容易。
最淺顯的例子是韓國語言區分尊卑,見面就得先想想對方的社會階層、家族關係,以選擇該用尊語、平語還是卑語。其次在學校裏,只要高你一學年,就是先輩(學長),就是「兄」「姊」,身為後輩的,就得必恭必敬的,稍一反抗,先輩們可能聯合起來欺負你,如果你能恭順服從,好處是這些先輩會照顧你,但你也得爭氣一點,如果先輩們看不起你,下場也一樣。而這個關係將會帶到社會中,先輩們很可能會持續干預你、指使你,除非你能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你的後輩可能仰賴你,希望你負起提攜和照顧的責任,否則想打破這個關係的人,就是背離社會規矩。
因此,只要你在社會中做了一點丟臉的事,你所依附的團體(學校、社團、公司、家族....)都會認為你讓他們蒙羞,後果是被逐出這個團體,難再做人。反過來看,只要你在社會中有所成就,你所依附的團體都會以你為榮,但無形中,你在獲得榮耀之餘,背負的提攜和照顧的責任也越來越重。生活在這種團體意識中,韓國人一般是很受壓抑的。
黃禹錫的科學研究,就是在這種團體意識中,被推到「民族英雄」的地位;藝人們也是在這種意識中,不得不當兵;裁判同樣是在這種意識中,極力照顧自己人;選手更是在這種意識中,努力爭取榮耀。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壓力,有時做法兩極,看起來矛盾,其實從團隊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
反觀台灣,我個人覺得我們的「團體」意識不是那麼強烈,社會結構沒有那麼環環相扣,個人榮辱很可能被看成那是你家的事,與我何干?台灣人當然也知恥,但是這個恥的範圍可能只及於個人,社會喧騰一陣,就不了了之。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是不是如此,也許大家可用韓國為鏡子,好好反省自己。
---------------------
補充說明,剛剛看到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去年九月的統計資料,有95%的韓國華僑還是拿台灣護照。
這讓我想起當年韓國與台灣斷交時,在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許多華僑和隔壁的華僑學校師生都去觀禮,其痛哭失聲的場面,震撼韓國媒體,引起對台灣友好的韓國人同情和憤慨,十三年來,這些華僑有95%既沒加入韓國籍,也沒拿中國護照,頗令人感動,不過我覺得他們還繼續拿台灣護照,並不是衝著台灣,而是衝著「中華民國」的。
另一方面,中國正積極的向華僑展開各種拉攏的活動,我們必須留意,以下引自「山東省人大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的一篇報告:
圍繞祖國完全統一大局,積極開展僑務對台工作。團結廣大海外僑胞、遏制海外“台獨”勢力,實現祖國統一,是當前僑務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我省籍華僑在世界各地分佈很廣,他們素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在兩岸關係嚴峻複雜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大對海外僑胞開展“反獨促統”活動的支援力度。韓國華僑有90%以上是山東籍,他們大都同臺灣島內和旅美韓華保持著密切聯繫。近年來,我省僑務部門同韓國華僑已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反獨促統的力量不斷壯大,大多數僑胞都明確表示反對台獨。我省應利用這一獨特僑情,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做好韓國華僑的工作,通過他們做好旅美韓華和臺灣島內的山東老鄉的工作,形成海外僑胞中的一支反獨促統的中堅力量。
另一件要補充的是:近年來韓國輿論與學者不斷呼籲改善旅韓華僑之待遇,韓國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決定賦予長期在韓居留之外國人(含旅韓華僑)永久居留權,並於同年9月10日起,全面核發賦予在韓具有「外國人登錄證」之所有我國國民2年效期之多次重入境許可,並免除規費。
有關韓國華僑近況,以下文章可供參考:
幾乎被遺忘的韓國華僑及教會
韓國漢城華僑協會
心繫故土的韓國華僑(簡體字)
到韓國的感想 (一個遷居台灣的韓國華僑寫的文章,但其中一些韓文發音的標記並不正確)
不知我們對於旅台的韓僑給什麼樣的待遇?
---------------------
來台灣的韓國留學生的確變少了,幅度有多大?我不很清楚,而依據教育部統計 1999-2004年,我國至韓國留學的有500人,而1998-2004年韓國來台留學的也只有1,115人。
不少韓國人稱當初會來台灣留學,是因為對中國與漢學的興趣,而以前韓國學生能接觸到這些東西的,只有台灣,所以就到台灣來了,因此,中韓建交後,轉到中國去的學生自然增加了,依據新華網「中韓建交十三週年」的報導:「在華韓國留學生人數近4.3萬名,在韓中國留學生也近萬名,分別占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首位。」這個4.3萬名應是13年來的統計,另依據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的一篇報告,留學中國的學生中,韓國人佔近半數,約45.5%。
http: //www.japanresearch.org.tw/hotnews-717.asp
上述新華網報導還提到:「學習漢語熱在韓國不斷升溫,2004年在韓國境內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的人數達2.3萬(2004年中國境外HSK考試總人數爲3萬人)。」
---------------------
盧武鉉上台以來,為了講求「自主」,迎合「民族主義」,刻意親近北韓,疏遠美國,批評親美言論「比美國人更親美」,最近還給人一種袒護北韓人權和僞鈔問題的印象。保守派的韓國人認為美韓同盟關係不僅已經鬆懈,甚至還有解體的可能。
北韓則想利用盧武鉉的政見,以及南韓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想破壞美韓之間的關係,他們在新年於各大報紙發表「聯合社論」,倡議把簽署南北共同宣言的6月15日永久定爲「民族之日」紀念日,並且要「爲反美進行民族大團結」,以及在「南韓內部構建反保守大聯合」。
昨天韓國東亞日報社論認為:「因應未來東北亞秩序的變化做準備的主張固然正確,但現在變數太多。因此必須在韓美關係的基礎上,慎重地應對周邊局勢的變化。如果置身於反美和民族這一狹小的範圍內,看不到更遠的未來,國家和國民就會被淘汰。」
今天「朝鮮日報」則以中國戰國時代的秦併六國的故事,警告盧武鉉政府不能和中國走得太近,而且還要慎重考慮和美國、日本、台灣間的關係。
引述:
隨著秦國日益強大,與秦接壤的小國家「韓國」的煩惱也隨之增加,韓國面臨是否要走上與趙、魏、楚、燕、齊等5國合力抗秦的合縱之路,抑或追隨秦國以延長國家命脈的選擇。
韓非子深知此一局勢,他向韓王安建言稱,應與趙、魏、楚合縱抗秦,並促請為此應走向建立法制、富國強兵的道路。但韓王並未採納他的建議。因此,韓非子離開韓國到秦國去,並見到後來成為秦始皇的秦王政。那時秦王正在作進攻韓的準備,韓非子為救祖國而向秦王建議說,韓國雖是一個小國,但是韓王和眾臣們很早以前就作好準備,而趙國卻是許多離鄉背井的人聚集生活的國家,而且上下階層間並不和睦,因此建議政先攻趙。
韓非子還指出,常年征戰的秦物資匱乏,應先囤積物資,實施法制、富國強兵之後,再進行統一天下的大業。秦王政採納他的建議,開始立法、整頓官吏、樹立權威,開展所謂「法、術、勢」的政治,累積統一天下的實力。
然而,韓非子的命運卻以悲劇收場。曾在荀子門下與韓非子一起學習的同窗李斯向秦王告密說,韓非子的目的在於保護韓國。結果,韓非子被關進大牢並被迫服毒自盡,而韓國則於西元前230年成為6國中最先被秦滅亡的國家。
秦的中文發音是「chin」,中國的英文名稱為「China」應係由來於此。難道這真的是歷史的諷刺嗎?在韓滅亡2236年後,2006年的今天,中國日益強大,而鄰國的韓國也在外交上面臨著苦惱。現在的韓國政府的選擇是不重視韓、美、日之間的相互扶持,不僅不斷與日本發生摩擦,在與美國有關的事務上也很消極,這讓人想起2000多年前的韓沒有走上與趙、魏合縱、富國強兵之路,卻希望靠鄰國強秦延命,結果創下最先滅亡的歷史前例。
中國前外交部長錢其琛在「外交十記」書中回憶過一段鄧小平的話,據說該段話是14年前韓國與中國建交時鄧小平曾說過的話,看過之後讓人不寒而慄。
鄧小平說:「與韓國建交對我們只會有利,沒有壞處。首先是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讓韓國與台灣斷絕關係……從戰略上看,中、韓建交對處理日本事務、美國事務以及處理東南亞問題都有幫助。」
鄧小平的話中隱藏著,為破解韓國和日本、台灣、東南亞及背後的美國合縱關係而與韓國親近的驚人戰略。或許是他的話應驗了,現在我們斷絕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和日本產生矛盾、也與美國「怏怏不樂。」
如果韓非復活看到今天的東北亞局勢,他大概會這樣說:韓國啊,請重視與日本、台灣、東南亞、美國的合縱,走上建立權威、富國強兵的道路吧!」
引自朝鮮日報中文版,略加修飾部分文字,但未改原意http://www.chosun.com/editorials/news/200601/200601010275.html
---------------------
這幾年來,「韓流」是最常在報章雜誌看到的有關韓國之報導,討論韓流如何興起的文章不算少,這裡就不湊熱鬧了,不過,有件事非提不可,當年我國為了加入 WTO,幾乎把國內的電影市場完全開放給好萊塢了,然而韓國政府卻限制外國影片的輸入限額,還規定電影院每年至少有106天放映韓國電影,因此韓國每年以一、二十部的電影對抗上百部外國影片,都能維持佔有過半韓國國內電影市場,而我國國片能佔有10%恐怕就要偷笑了。
韓國政府視「韓流」為生金蛋的母雞,還指派演藝人員擔任民間的親善大使,到各國去推銷韓流,其中最重要的市場當然是華人市場了,而台灣更是這個市場的試金石,以下這篇報導可以看出韓國如何看重台灣市場:
韓國日報 01/05/2006
韓流雖盛行,在台灣的市場卻仍狹小
한류 바람 부는데…대만 시장은 좁네
鄭哲煥
引言:
對於懷抱亞洲文化集散地之夢的韓國來說,台灣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是「韓流」用語首次出現之處、是韓國文化內容產業進出中華圈的門戶、更是進出東南亞的前進基地。1997年「韓流」風在台灣颳起,到2004年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播放達到最高峰。最近,韓劇「我的名字是金三順」甚受台灣觀眾的歡迎,甚至歌手「Rain」也在台舉行演唱會,「韓流」風再度吹起。
然而,活躍於台灣當地的韓國企業們,對於「韓流」並不抱太高的期望,韓國「Amore」化粧品駐台課長李鍾鉉長表示:台灣人對於外國文化一向持開放態度,對韓國文化接受度也頗高,但「韓流」對韓國商品的行銷並無多大助益。因為,日本、美國、歐洲名牌的商品多已進入台灣市場,韓國商品除部分IT領域產品外,並未能受到歡迎;台灣華僑堅助理也指出,從7、8年前開始,透過電視劇,台灣人對於韓式風格的廚房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但實際獲益的反倒是歐洲品牌的室內裝潢公司。
台灣人對於日本文化的喜好特別強烈,可能是「韓流」效果受阻的主要原因,「崇光」或「三菱」百貨公司掌握著高級的商圈;路上的車輛中,兩輛就有一輛是日製車;化粧品的市場佔有率,排行第1、2名的也是日系的「SK-2」與「資生堂。」
台灣的事例正好給予韓國企業將來推動「韓流」行銷策略時的一個機會。中國或東南亞等所謂「韓流」影響圈的國家,在經濟發展與全球化的同時,如受到日本與歐美文化的影響,將是「韓流」與「韓流」行銷可能面對的危機。
「LG生活健康」越南支店長趙英圭表示,將來在越南也一定會遇到像在台灣的一樣情況,因此,建立個別品牌的影響力是當務之急。
台灣「是韓國文化內容產業進出中華圈的門戶、更是進出東南亞的前進基地」,這句話看起來很不是滋味,在我看來,韓國對台灣仍然不怎麼友善。而台灣刮韓風應該不是這陣子才有的,因為韓國電影很早也曾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都是一陣一陣的,並沒有延續,韓國很清楚「韓流」終有衰退的一天,尤其中國和日本已經開始抵制「韓流」
---------------------
去年10月20日「無疆界記者組織」(RSF)發表的新聞自由指數年度報告中把韓國的新聞自由列為167個國家中的第34位,在亞洲高居榜首(台灣列第 51位)。不過該組織也指出韓國執政黨針對保守報社修改「新聞法」之舉,代表韓國的新聞自由雖然近似歐洲式民主主義,但依然留有權威主義的影響。
韓國新聞媒體一向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使命感,朝鮮日報及東亞日報從日據時代開始,就不斷鼓吹獨立而受到日本統治者的迫害。在朴正熙以及全斗煥執政的軍人政府時代仍然有許多新聞媒體極力鼓吹民主化而與執政當局對抗,許多言論界人士雖然因此遭到整肅,但是仍然前仆後繼,為實現民主化與社會正義不斷奮鬥,因此新聞媒體在促進韓國民主化以及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韓國新聞界人士可以說是社會菁英,東亞日報、朝鮮日報、中央日報、韓國日報以及KBS、MBC等重要媒體記者絕大部分均出身國立漢城大學,憑著本身優異條件在加上嚴格的專業訓練,在見識及學養方面具有較高之水準,在社會上也受到尊敬及禮遇,歷任國會議員及內閣閣員中,出身新聞界的人士比例很高。
但是盧武鉉就任總統以來,認為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紙方面存有特權心態,常有不實報導,傷害一些當事人。他在2004年5月1日出席韓國文化電視台舉辦之一項電視座談時,曾嚴厲批評報紙說,在公平交易法上沒有一個事業體如報紙一樣,受到自律性規定以外之特別待遇的,既然法律之前應一律平等,報紙若是凌駕於國民之上,享受特權是不行的。
因此盧武鉉對於整頓新聞媒體極為積極,修改「新聞法」,通過「言論被害救濟法」,採取限制記者採訪政府各機關新聞的措施,包括禁止記者前往政府各機關辦公室採訪。若需要採訪時,事先應向各機關負責新聞聯繫工作之新聞官申請,但不能在辦公室,應於其他場所見面採訪。另外還廢止記者出入採訪所有各機關之制度,原有各機關設立之記者室,改為簡報室等,引起了韓國言論界大加撻伐,說是妨礙了民眾「知的權利」。
韓國的報業大都是財團,除了發行報紙外,都還發行月刊等雜誌,兩大報紙「朝鮮日報」與「東亞日報」的網站都設有中文版,對韓國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兩個網站。
「朝鮮日報」(中文版)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
「東亞日報」(中文版) http://china.donga.com/big/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中文版應該是親中的華僑,要不然就是來自中國的延邊朝鮮族負責編譯的,因為韓文原版提到台灣時,常常被翻譯為「中國台灣」,硬要加上「中國」兩個字
---------------------
二十幾年前唸大學的時候,每當問韓國留學生對台灣的觀感時,常見韓國男生們大搖其頭,以不可思議的表情說:「台灣的電視常看到女人掌摑男人!」
不久前,深夜睡不著,隨意按了一個有線電視頻道,赫然發現一齣韓劇的預告片出現一幕女人掌摑男人的鏡頭,難道韓國也向台灣看齊了?還是為了要推廣海外市場,編劇刻意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靠攏呢? Shocked
碰巧又看到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最近指責政府:「警察部門選拔的男性多於女性是性歧視」並要求改正。結果引起男人反彈,朝鮮日報一則論評說:「在交通警察等業務上,女性應該比男性做得更好,但是與暴力份子進行肉搏戰、拘捕持械歹徒的時候,男警察更有優勢。如果按照人權委的主張,只讓男人承擔服兵役義務應該也不公平,女性是不是也要服兵役呢?」不過,儘管男性抗議,從該委員會的要求看來,我開始思考韓國女權應該已經有某種程度之改善,但改善程度如何?
依據韓國統計廳1 月6日公佈的「韓國社會指標」(該網頁提供統計資料下載,只有韓文)資料顯示,韓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率中男孩占優的現象在不斷減弱。每出生100名女嬰時,出生的男嬰數從1994年的 115.2名減少到2004年的108.2名,顯示重男輕女的傾向已逐漸減弱。另一方面,韓國離婚從10年前1994年6.5015萬件增至 13.9365萬件,10年內增至原來的2倍,這一點,似乎也可以看出女性逐漸獨立自主。 Shocked
再看看韓國的內閣,目前18個部當中,赫然有個「女性部」,不知道這個「女性部」是做什麼的,待我蒐集完資料,再向諸位網友報告吧。不過,從目前看到的種種跡象看來,留在我腦海裏的韓國歧視女性的印象,可能須要做一些修正了。
--------------------
這兩天北韓頭目金正日密訪中國,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在此同時,美國的六方會談代表,國務院東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克里斯托福•希爾也於12日訪問中國。
依據韓國東亞日報的報導,希爾此次訪華係一種「探索任務」(probing mission)性質,將特別探索金正日對假美鈔問題的「想法」。那麼希爾和金正日會不會在中國碰面密談?韓美兩國外交消息人士都稱:「目前,北京的行動非常頻繁。」但是大部分人認爲,金正日不會直接與希爾面談,而是派出親信與希爾面談的可能性比較高。
而韓國也在這種情況下,派六方會談的首席代表,外交通商部次官補宋旻淳於9、10日秘密訪問中國,與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協商了重開六方會談的方案。
很多人猜測這三組人馬同時訪問中國,可能與北韓的偽造美鈔有關,中國聲稱對與北韓洗錢相關的澳門彙業銀行(BDA)進行長期調查後,已掌握真相。不過,依據林保華的文章,我相信這又是中國故作姿態,因為北韓製造偽鈔,在中國的土地上洗錢,中國不可能不知情,搞不好還真的是聯手犯案呢。
引言:
林保華:黑金掐斷,金正日向胡錦濤求救
送交者: dn 2006年1月11日16:27:30 於 [天下論壇]http://www.creaders.org
(博訊2006年1月12日)
據南韓一位情報官員透露,北朝鮮獨裁者金正日的專列於1月10日天亮前,秘密跨過鴨綠江,經過丹東往北京開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沒有否認這個報導。去年 10月底,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剛剛訪問北朝鮮,給了金正日20億美元,現在金正日又來了,相信是有更重要的事件逼迫金正日要到北京向胡錦濤求救。
如果注意到最近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美國針對北朝鮮反恐鬥爭已經伸展到金融領域,扼住北朝鮮的血脈,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
去年11月,香港亞洲周刊報導,一位北京智囊向中央進言:“要警惕美國通過經濟對澳門的滲透,左右澳門的政局。”所謂美國的滲透,指的是因爲澳門開放賭權,美國的賭商投資澳門時,把CIA也帶到澳門了。而“左右澳門政局”云云,其實是左右北朝鮮政局。那麽澳門和北朝鮮又有甚麽關係呢?
九七前,英國人完全拒絕中國以外的共産國家在香港設立外交與商業機構,防止他們的特務活動。但澳門在六○年代後已經被中共控制,所以北京特准北朝鮮在那裏設立“商業”機構,那個“朝光貿易公司”就是它的地下領事館和特務機關。其後發生的綁架、走私、販毒,乃至八○年代兩宗國際恐怖爆炸事件,都與它有關,有關特務就是在中國訓練的。
他們還有一宗特別任務是偷運由北朝鮮政府印製質地精良的假美鈔,通過澳門散發使用,美國已經調查了16年。
由於香港提供的線索,1994年6月澳門政府曾經破獲行使假美鈔集團,逮捕了四名北朝鮮人與一名華人,他們也直認不諱,但是在中共壓力下,澳門當局只能讓他們以每人五千澳元(也就是港幣五千元或六百多美元)“保釋”出去而不了了之。當年七月下旬出版的香港亞洲周刊有詳細報導。此後香港還破獲一些南亞人使用假美鈔事件,估計也與北朝鮮有關,但是前車在鑒,沒有辦法深入挖掘。
隨著反恐的深入發展,去年美國在這方面終於有重大突破。九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澳門的彙業銀行、賭王何鴻□擁有的誠興銀行,以及中國銀行涉及北朝鮮非法洗錢活動,正被美國調查。此事引發當地銀行擠兌風潮,接下來就是中共驚呼CIA像蒼蠅一樣利用澳門“開放”的窗口飛進澳門,從而要研究應付的對策。可見中國就是北朝鮮這個流氓國家爲非作歹的夥伴與後臺。
由於美國的調查,朝光貿易公司最近被迫遷移到中國的珠海,還有幾家企業也遷到中國。顯然,這就是胡錦濤與金正日應付的對策之一。而金正日秘密訪問北京,雙方將制訂更多對策,包括在六方會談中怎樣對付美國。北朝鮮已經揚言,如果美國不解除經濟制裁,他們將拒絕坐到談判桌上。
堵住北朝鮮的洗錢活動意味著甚麽?這就意味著掐斷了北朝鮮的主要外匯來源。金正日家族的奢侈品進口首先斷絕。發展核武、軍備所需的物質,糧食、藥品將斷炊;印製假鈔的設備、紙張、油墨將停止供應。駐外機構及一大串特務、恐怖活動也將缺少經費而停擺。金正日能不急嗎?當然要向胡錦濤討救兵了。何況胡錦濤對金正日的統治方式佩服的五體投地而要虛心學習,正好給金正日一個敲詐的機會。
金正日揚言不出席六方會談顯然矛頭不止是針對美國,也是向中國放話,因爲胡錦濤即將訪問美國,如果六方會談不繼續開,美國會接待胡錦濤嗎?爲了開這個會,就算是個形式,中國也必須擺出個樣子,那就只能多給金正日一些黑錢。中國現在“財大氣粗”,外匯儲備爆滿,給金正日根據馬克思教導的“各取所需” 也綽綽有餘,因此胡錦濤應該會賞他一大筆。
--------------------
韓國國防研究院(KIDA)於3月19日發表委託民調專門機構NI Korea所作的民調結果顯示,
針對「10年後韓國安保最大威脅的國家?」之提問,
回答是中國的受訪者人數最多,達37.7%;
其餘依次是日本的 23.6%、
北韓的20.7%、
美國的14.8%。
該民調係NI Korea於去年12月12日至22日針對全韓滿20歲以上之成年男女所作的個別訪談結果。
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國的受訪者,其年齡別以20多歲的佔42%者為最高;學歷則以大學在學或以上學歷者的43.3%居多。
2004年時,由Research & Research所作的安保威脅國家之民調結果,依次為美國的39%、北韓的33%、中國的12%、日本的8%。20多歲之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安保威脅最大國家的比率最高,達58%。
此次調查,針對「那個國家將對韓國有所幫助?」之提問,
有81.7%受訪者回答是美國;
其餘依次是中國的6.1%、
北韓的5.4%、
日本的4.5%。
同時,83%受訪者認為韓美同盟對韓國的和平與安定有幫助。
--------------------
韓國人普遍愛乾淨,程度介於日本人和台灣人之間,不像日本人那樣近乎潔癖,但比台灣人愛乾淨些。只有一點可議的,他們愛吃泡菜,在韓國的公車和地鐵裡常會聞到怪味。
台灣人則有個壞毛病,喜歡在漂亮的樓房和公寓外面釘上醜陋的鐵窗,然後把家裡擺不下的雜物堆在鐵窗下,搞得樓房大廈遠看好像長滿了瘤。
二十幾年前在韓國唸書的時候,他們正在搞「新鄉村運動」,有點像現在宜蘭縣正在推動的,鼓勵農舍翻新,提供建築設計圖給村民蓋新房子,沒錢翻新,至少也把茅草屋頂更換為五顏六色的屋瓦。
三年前到首爾(漢城)舊地重遊,發現他們在環境的整頓更上層樓了,漢江,以及市區內一條「清溪川」的整頓,讓這個城市更加吸引人,沿河一排排棟距寬敞的公寓大樓,看不到鐵窗,感覺很清爽。
台灣的建築法規開始鼓勵公共空間的美化,但做得還不夠,我真希望台灣許多老舊、又蓋得密密麻麻、屁股貼屁股、底層幾乎暗無天日的公寓能夠拆掉重建,這樣的居住空間真的會讓人鬱卒啊。
中國人的衛生習慣才真的可怕,尤其隨地吐痰最叫人詬病,不過聽說中國各族裡面,維吾爾族最愛乾淨,漢人最髒,他們常罵漢人髒得像豬。
這讓我想起日本人當年來台與台灣民主國打仗的時候,聽說陣亡的日軍不多,大部分是得傳染病身亡的,包括一位親王。那時在台灣採訪的外國記者也有相關的報導,說大城市裡沒有排水溝,又圍著城牆,污水橫溢,遠遠的就聞到臭味,後來推崇日本人給台灣帶來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的母親曾告訴我日據時代學校裡有禮儀的課程,學習跪坐的姿勢,襪子髒的會被處罰,所以她都另外帶乾淨的襪子在禮儀課時換穿,但也養成重視服裝儀容與個人衛生的好習慣,難怪當年國民黨大軍來台的時候,大家看到穿著破爛骯髒的軍服,肩挑扁擔,掛著鍋碗的中國軍人時,都大失所望。
盼望台灣在拼觀光的同時,百姓們都能把住家環境整理乾淨,至少這樣才能吸引人呀。北京為了辦奧運,都懂得要拆老屋、在公園噴綠漆,韓國當年也是為了辦亞運和奧運,開始整頓市容。台灣不必亦步亦趨,但至少在市容的規劃上,應該再用心一些。
---------------------
其實韓國人也可以算是"儒家文化圈"的一員,他們有許多傳統觀念受儒家影響很大,最明顯的是「長幼有序」,但全球化(資本主義化?)以後,觀念也逐漸改變了。
如果您是想和韓國人做生意,以「互利」為主題應極為討好,我碰到不少韓國人,初見面就跟我談「我們來合作....」,但發現不可行以後,關係可以馬上急速冷卻。基本上您可以把他們想像成中國東北人,性喜表現豪爽、歌唱、飲酒,說話常會誇大,不重然諾,須提防講好的事情沒有遵守,見風轉舵、西瓜偎大邊是常有的事。有小媳婦心態,認為實力強者、長輩理應照顧別人,應忍受吃點虧,但要他們自己退讓吃點虧則很難;初見面時,可以表現熱絡一點,太過拘謹他們不喜歡。
要請他們吃飯時,不要選太油膩、味道濃烈的食物,海鮮類比較受歡迎,有泡菜相佐最佳,餘興節目可以安排卡拉OK,泡溫泉也很好。相贈禮物時可以考慮鳳梨酥,貴重一點的話,古董類、玉石、瓷器、琉璃都是上選。安排旅遊以墾丁及太魯閣最理想。
當然,他們也是「一種米養百種人」,以上僅是我綜合個人的經驗,對初見面或安排團體接待時可以參考,其他還得看個人的性格、喜好調整。
中國進藏與日本侵華之類比
中國進藏與日本侵華之類比
馬悲鳴
讀 了 都 人 在《楓 華 園》 副 刊 上 發表 的“ 種 族 滅 絕、 文 化 滅 族 和 澳 大 利 亞 土 著 的‘ 傷 心 日’”,對 其 觀 點 實 在 不 敢 苟 同。
開 發 美 澳 新 大 陸 殖 民 地 者 的 后 代 並 沒 有 否 認 自 己 祖 先不 光 彩 的 歷 史。 況 且 種 族 歧 視與 壓 迫 當 地 原 住 民 族 基 本 上是 民 間 行 為, 政 府 並 未 公 開 鼓 勵。 南 北 戰 爭 就 是 指 著 美 國憲法 的 眾 生 平 等 原 則 號 召 廢 奴 的。 而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故 意 逼 反藏 人, 再 以 此 為 借 口“ 平叛” 大 殺 藏 人, 卻 是 政 府 行 為, 只 有日 本 侵 華 可 相 類 比。 日 本 幾 個 和 尚 在 上 海 遭 到 中 國人 毆 打,日 本 政 府 要 求 道 歉。 結 果 還 沒 等 收 到 道 歉 信, 日 本 軍 隊 就 對上 海 進 行 了 報 復 性的 軍 事 攻 擊。
最 近 王 力 雄 著《天 葬》 裡 講 到 藏 民 游 擊 隊 襲 擊 駐 藏 漢 人的 汽 車, 殺 死 工 作 隊 員; 這 大 概和《紅 高 粱》 裡“ 我 爺 爺” 用土 製 炸 藥 襲 擊 日 軍 汽 車,《鐵 道 游 擊 隊》 飛 車 搞 機 槍, 還有《敵 后 武工 隊》 和《小 兵 張 嘎》 的 行 徑 一 樣。 八 路 軍“ 百 團 大戰” 的 大 破 襲, 到 處 扒 鐵 路, 割 電 線, 襲擊 日 軍 據 點, 結 果 引來 了 日 軍 的“ 五 一 大 掃 蕩”。 藏 民 游 擊 隊 襲 擊 入 藏 漢 人, 也引 來 了 解放 軍“ 平 叛”。 兩 者 如 出 一 轍。
中 共 以 武 力 脅 迫、 半 欺 詐、 半 征 服 的“ 革 命 兩 手” 攻 入西 藏, 逼 走 西 藏 原 政 府, 怎 么 能叫“ 平 叛” 呢? 這 和 日 軍 進 攻南 京, 逼 走 中 國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有 什 么 兩 樣? 難 道 日 軍 的 進攻也 是“ 平 叛” 不 成?
整 個 中 日 戰 爭 期 間, 日 本 只 承 認 在 華 軍 事 損 失 五 十 萬人。 二 戰 結 束 時 的 統 計, 蘇 聯 損失 人 口 第 一, 大 約 是 一 千 六百 萬。 中 國 第 二, 大 約 是 一 千 兩 百 萬。 中 國 軍 隊 作 戰 人 員 損失三 百 萬。 也 就 是 說, 每 打 死 一 名 日 本 兵, 中 國 要 犧 牲 六 名軍 人。 若 以 中 國 人 死 亡 一 千 兩百 萬 計 算(這 數 字 也 不 知 道 是怎 么 統 計 出 來 的), 則 雙 方 人 員 損 失 比 為 1:2 4。 最 近 中國的 二 戰 人 口 損 失 總 數 已 經 自 己 給 追 加 到 四 千 萬 了。 這 等于 說 每 打 死 一 名 日 本 兵, 要 賠八 十 條 中 國 人 的 命﹗ 1:80的 死 亡 比 率 只 能 証 明“ 皇 軍 神 勇”︰ 我 們 一 名 皇 軍 能 拼 掉 你們八 十 個 支 那 人﹗” 中 國 人 真 是 沒 用﹗ 殺 中 國 人 真 如 屠 宰 場殺 豬 羊 一 般。
當 時 中 國 人 口 是 四 億 五 千 萬, 殺 四 千 萬, 相 當 于 殺 了 中國 總 人 口 的 百 分 之 九。 怎 么 個殺 法? 按 南 京 大 屠 殺 三 十 萬 人的 規 模, 四 千 萬 相 當 于 一 百 三 十 多 場 南 京 大 屠 殺。 除 南京外, 其 他 的 大 屠 殺 都 發 生 在 哪 裡? 蘇 聯 陣 亡 不 過 百 分 之 八,就 已 經 造 成 人 口 性 別 比 例嚴 重 失 調, 很 多 大 姑 娘 嫁 不 出 去 了。中 國 損 失 了 百 分 之 九 的 人 口, 還 到 處 都 是 娶 不 上 媳婦 的 老光 棍。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平 叛”, 藏 人 說 是“ 全 民 抗 戰”。 藏 人 把抗 戰 死 亡 人 數 夸 張 為 一 百 二 十萬 大 概 就 如 中 國 人 把 抗 戰 死亡 人 數 夸 張 為 四 千 萬 一 樣。 王 力 雄《天 葬》 一 書 中 引 用 的 中共自 己 統 計 的 內 部 保 密 資 料 中, 正式“ 殲 敵” 就 有 九 萬 三。“平 叛” 始 于1959年 三 月 的 炮 轟 羅布 林 卡, 直 到1962年 才 最 后 肅清“ 叛 匪”, 整 整 打 了 三 年。 再 加 上 遍 及 整 個 藏 區 的 強 製“ 民主 改 革”, 估 計 中 國 在 西 藏 地 區 總 共 殺 害 和 迫 害 致 死 了 十 萬藏 人 不 是 太 離 譜。 整 個 西藏 人 口 不 過 兩 百 萬, 漢 軍 入 藏 所 殺藏 人 的 人 口 百 分 比 絕 不 會 比 日 軍 侵 華 低﹗
“ 平 叛” 的 當 時, 入 藏 漢 人 全 部 都 是 武 裝 的。 有 的 汽 車隊 並 未 受 到 攻 擊, 也 象 打 黃 羊似 的 見 到 藏 人 就 停 車 狙 擊; 甚至 把 化 裝 成 藏 人 的 解 放 軍 偵 察 員 也 當 成 游 牧 的 藏 人 給 獵殺了。 藏 人 看 到 漢 軍 進 駐 到 自 己 的 家 園, 自 己 的 文 化 習 俗 正 在受 到 漢 人 的 限 製 和 強 製 改造, 怒 不 可 遏; 偷 襲 和 殺 害 進 藏 漢人 的 事 件 自 然 層 出 不 窮, 而 且 也 很 殘 酷。“打 擊 侵 略 者” 當 然要 如 雷 鋒 日 記 所 雲︰“ 對 待 敵 人 象 嚴 冬 一 般 冷 酷 無 情” 了。這 和 中 國 人 痛 恨 日 軍 進駐, 憤 而 襲 殺 日 本 侵 略 者 沒 有 什 么兩 樣。
中 國 人 給 自 己 找 的 進 藏 理 由 是 讓 西 藏“ 回 到 祖 國 大 家庭 懷 抱”, 給 藏 人 送 去 新 中 國 優越 的 社 會 主 義 製 度; 而 日 軍當 年 侵 華 何 嘗 不 也 是 讓 中 國 進 入“ 大 東 亞 共 榮 圈” 的“ 懷抱”,給 中 國 人 送 來 大 日 本 天 皇 的“ 王 道 樂 土”?
中 國 社 會 主 義 製 度 造 成 大 躍 進 的 破 天 荒, 餓 死 生 民 無 算, 總 數 倒 真 有 四 千 萬 人 之 譜了; 而 設 若 當 年 日 本 侵 華 成功, 焉 知 今 日 之 中 國 人 不 會 過 上 現 代 日 本 人 那 樣 的 富 裕生活?就 如 北 美 愛 斯 基 摩 人 住 在 雪 原 汽 車 房 子 裡 看 彩 色 電視, 夏 威 夷 土 著 在 空 調 房 子 裡 打 游戲 機 一 樣。 中 國 人 咽 不 下當 亡 國 奴 的 這 口 氣, 放 著 富 裕 生活的 前 景 不 要, 抗 戰 了 八 年。那 人家 藏 人 可 愿 意 因 為 城 鎮 裡 能 點 上 個 電 燈, 就 咽 下 毀 家亡 國, 破 壞 文 化 傳 統 這 口 氣?﹗ 而如 果 不 毀 家 亡 國 于 漢 族,又 安 知 西 藏 城 鎮 到 現 在 還 點 不 上 電 燈? 中 國 政 府 現 在 每 年給 西藏 多 少 萬 的 行 政 撥 款 是 否 能 買 得 下 藏 人 毀 家 亡 國 之 恨先 且 不 說, 如 今 日 本 每 年 給 中 國的 貸 款 比 這 筆 錢 數 要 多 得多。 中 國 人 還 愿 意 邀 請 日 軍 入 侵, 重 回 大 東 亞 共 榮 圈 裡 去 嗎?
中 國 軍 隊, 不 管 是 國 軍、 共 軍 還 是 清 兵, 根 本 打 不 過 日本 人; 即 使 游 擊 隊 偶 爾 偷 襲 得手, 也 與 大 局 無 補; 只 好 到 處請 求 國 際 援 助。 過 去 這 叫“ 以 夷 製 夷”。 最 后 日 本 的 海 空 軍主力 是 被 美 軍 在 太 平 洋 戰 爭 中 消 滅 的, 陸 軍 主 力 關 東 軍 是被 蘇 蒙 聯 軍 出 兵 東 北 消 滅 的。中 國 人 只 是 撿 了 個 便 宜 而 已。真 讓 中 國 人 自 己 獨 立 抗 戰, 根 本 沒 有 取 勝 的 可 能。
同 樣 的 道 理, 藏 人 的 裝 備 和 軍 事 組 織 都 很 落 后, 根 本 打不 過 解 放 軍。 單 憑 藏 人 自 己 抗戰 也 根 本 沒 有 取 勝 的 可 能。 藏人 和 抗 戰 時 的 中 國 人 一 樣, 自 然 也 希 望 得 到 國 際 援 助。 現在西 方 對 藏 人 處 境 的 同 情 和 對 西 藏 流 亡 政 府 基 本 上 僅 限 于 道義 上 的 援 助, 遠 不 能 和 當年 西 方 給 中 國 抗 戰 提 供 的 大 規 模軍 事 援 助 相 比。 更 何 況 當 年 美 國 援 華 的 軍 用 物 資 正 是借 用西 藏 領 空 開 辟 的 駝 峰 航 線 運 抵 中 國; 途 中 僅 墜 毀 的 飛 機 就有 近 千 架 之 多, 可 見 援 助數 量 之 巨 大。 中 國 抗 戰 勝 利, 翻 手就 滅 了 西 藏, 這 不 叫“ 恩 將 仇 報” 又 叫 什 么?
即 使 如 都 人 所 言, 西 方 人 的 種 族 歧 視, 種 族 滅 絕, 種 族獵 殺 都 是 真 的, 那 也 都 是 過 去的 事 了。 連 瑞 典 的 優 生 政 策 也在76年 結 束, 政 府 正 在 對 這 項 政 策 的 受 害 者 道 歉 賠 償。 西方沒 有 無 條 件 給 祖 宗 護 短 的 陋 習。 他 們 自 己 也 不 認 為 祖 宗 干的 事 都 對, 並 且 正 在 盡 力 彌補 祖 先 所 行 的 不 義。 比 如 克 林 頓總 統 前 幾 年 向 夏 威 夷 土 著 就 一 百 年 前 美 國 顛 覆 了 當 地土 著部 落 統 治 的 事 件 道 歉。 美 國 國 會 還 一 致 通 過 票 決, 追 奪 了 當年 以 獵 殺 印 地 安 人 著 稱的 卡 斯 特 將 軍 的“ 英 雄” 稱 號。 如 今美 加 政 府 給 每 個 印 地 安 人 每 月 五 百 美 元 到 七 百 加 幣的 終 生津 貼, 以 示 對 占 用 他 們 故 土 和 過 去 所 行 不 義 的 補 償。 美 國 小學 一 年 級 第 一 個 學 期都 按 規 定 教 導 學 生︰“ 除 了 印 地 安 人, 誰 也 不 是 美 國 人。 大 家 都 是 來 自 五 大 洲 四 大 洋,只 有 到 達 的先 后, 沒 有 種 族 的 貴 賤, 誰 也 沒 有 理 由 歧 視 他 人﹗” 美 國 的南 北 戰 爭 更 是 白 人為 了 解 放 黑 奴 而 戰, 而 流 血 犧 牲。 可 是 反觀 中 國 政 府, 可 曾 為 文 革 冤 死 的 一 百 七 十 二 萬八 千 余 人 道歉、 賠 償, 和 追 究 過 凶 手 的 刑 事 責 任 嗎?
日 本 民 間 有 不 少 個 人 對 當 年 日 本 侵 華 行 為 表 示 過 歉意。 其 中 有 狀 告 日 本 文 部 省 修 改教 科 書 侵 華 內 容 者; 有 著書《惡 魔 的 晚 宴》, 揭 露 駐 日 本 關 東 軍731細 菌 部 隊 拿 中 蘇 戰 俘做實 驗 者; 有 集 會 宣 布“ 中 日 不 再 戰” 以 示 懺 悔 者。 但 中 國朝 野 至 今 無 人 對 當 年 入 藏“ 平叛” 的 行 徑 認 錯, 卻 不 乏 都 人者 流 一 見 到 國 際 間 指 責 中 國 在 西 藏 的 劣 跡, 立 刻 反 唇 相譏,大 罵 西 方 人 祖 上 也 行 過 同 樣 的 不 義。 就 如 一 個 歹 徒, 正 在 打家 劫 舍, 欺 凌 弱 小。 旁 邊一 個 紳 士 看 不 過 去, 出 面 指 責 這 歹徒 的 所 行 不 義。 該 歹 徒 聽 罷, 翻 過 臉 來 指 著 紳 士 的 鼻子 大罵︰“ 你 們 祖 上 不 是 也 曾 打 家 劫 舍, 欺 凌 過 弱 小 嗎? 你 們 不也 經 歷 過 野 蠻 時 代 嗎? 你們 不 也 是 從 猴 子 變 來 的 嗎? 你 又 有什 么 資 格 假 裝 紳 士 來 指 責 我?”
都 人 文 中 提 到 捷 克 名 列 迫 害 吉 普 賽 人 的 惡 名 國 家 榜首。 有 美 國 記 者 就 此 質 問 時, 捷克 官 員 便 反 唇 相 譏︰“ 你 們把 印 第 安 紅 種 人 關 進 保 留 地 時 何 曾 問 過 他 們 自 己 是 否 愿意?” 實 行 過 社 會 主 義 的 國 家 都 有 這 種 惡 棍 遺 風。
退 一 萬 步 講, 即 使 西 方 民 主 國 家 現 在 的 種 族 政 策 仍 有差 強 人 意, 不 盡 合 理 處, 甚 至 歧視 仍 在 暗 中 繼 續, 也 不 能 以此 作 為 中 國 有 權 進 軍 西 藏, 殺 害 藏 人, 憑 毀 西 藏 文 化 的 充足理 由。 不 能 指 著 別 人 的 三 分 不 義, 自 己 就 有 權 行 七 分 不 義。
德 國 社 會 民 主 工 黨 負 責 人 勃 蘭 特 曾 遭 受 納 粹 通 緝 而 流亡 國 外 達 十 三 年 之 久。 他 在 戰后 擔 任 西 德 總 理 訪 問 波 蘭 期間, 出 人 意 料 地 當 眾 向 納 粹 入 侵 的 波 蘭 死 難 者 紀 念 碑 跪了下 去。 而 其 實 他 本 人 有 充 足 理 由 可 以 宣 稱︰“ 我 和 這 些 死 難者 一 樣, 也 是 納 粹 的 受 害者。 我 也 是 抵 抗 戰 士, 憑 什 么 我 要為 自 己 在 國 內 的 政 敵 認 錯?﹗” 勃 蘭 特 可 沒 這 么 不 知趣, 他這 主 動 的 一 跪, 為 德 國 人 民 重 新 贏 得 了 國 際 社 會 的 信 任 和接 納。 可 是 反 觀 漢 族 那些 造 反 派 出 身 的 海 外 民 運 分 子 如 劉國 凱 者 流, 一 說 到 共 產 黨 的 階 級 壓 迫 就 喊 冤 叫 屈,一 說 到 共產 黨 對 西 藏 的 民 族 壓 迫 就 叫 好。 這 是 典 型 的 雙 重 標 準, 畸 形人 格。
中 國 是 儒 家 文 化 的 發 源 地。 日 本 是 儒 家 文 化 被 及 的 國家。 雖 然 日 本 后 來“ 脫 亞 入 歐”,主 動 吸 收 了 西 方 工 業 文 明, 但 儒 家 的 傳 統 影 響 還 在。 德 國 則 是 路 德 叛 教 的 新 基 督 教策源 地。 從 德 國 發 動 第 二 次 歐 戰, 日 本 侵 華, 中 國 進 藏 三 方 對自 己 侵 略 行 徑 的 反 省 上 來看, 德 國 是 政 府 和 人 民 一 起 道 歉賠 償 了。 日 本 政 府 雖 然 沒 道 歉, 但 民 間 不 乏 同 情 慘 遭 本民 族侵 略 殘 殺 的 他 民 族 者。 中 國 則 是 政 府 和 民 間 一 致 抵 製 國 際間 對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的 指責。
儒 家 傳 統 和 新 基 督 教 文 明 在 對 待 本 民 族 所 行 不 義 的 態度 上, 就 是 如 此 地 大 相 徑 庭。
(原載電 子 刊 物 《楓華園 》1998‧7‧10)
馬悲鳴
讀 了 都 人 在《楓 華 園》 副 刊 上 發表 的“ 種 族 滅 絕、 文 化 滅 族 和 澳 大 利 亞 土 著 的‘ 傷 心 日’”,對 其 觀 點 實 在 不 敢 苟 同。
開 發 美 澳 新 大 陸 殖 民 地 者 的 后 代 並 沒 有 否 認 自 己 祖 先不 光 彩 的 歷 史。 況 且 種 族 歧 視與 壓 迫 當 地 原 住 民 族 基 本 上是 民 間 行 為, 政 府 並 未 公 開 鼓 勵。 南 北 戰 爭 就 是 指 著 美 國憲法 的 眾 生 平 等 原 則 號 召 廢 奴 的。 而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故 意 逼 反藏 人, 再 以 此 為 借 口“ 平叛” 大 殺 藏 人, 卻 是 政 府 行 為, 只 有日 本 侵 華 可 相 類 比。 日 本 幾 個 和 尚 在 上 海 遭 到 中 國人 毆 打,日 本 政 府 要 求 道 歉。 結 果 還 沒 等 收 到 道 歉 信, 日 本 軍 隊 就 對上 海 進 行 了 報 復 性的 軍 事 攻 擊。
最 近 王 力 雄 著《天 葬》 裡 講 到 藏 民 游 擊 隊 襲 擊 駐 藏 漢 人的 汽 車, 殺 死 工 作 隊 員; 這 大 概和《紅 高 粱》 裡“ 我 爺 爺” 用土 製 炸 藥 襲 擊 日 軍 汽 車,《鐵 道 游 擊 隊》 飛 車 搞 機 槍, 還有《敵 后 武工 隊》 和《小 兵 張 嘎》 的 行 徑 一 樣。 八 路 軍“ 百 團 大戰” 的 大 破 襲, 到 處 扒 鐵 路, 割 電 線, 襲擊 日 軍 據 點, 結 果 引來 了 日 軍 的“ 五 一 大 掃 蕩”。 藏 民 游 擊 隊 襲 擊 入 藏 漢 人, 也引 來 了 解放 軍“ 平 叛”。 兩 者 如 出 一 轍。
中 共 以 武 力 脅 迫、 半 欺 詐、 半 征 服 的“ 革 命 兩 手” 攻 入西 藏, 逼 走 西 藏 原 政 府, 怎 么 能叫“ 平 叛” 呢? 這 和 日 軍 進 攻南 京, 逼 走 中 國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有 什 么 兩 樣? 難 道 日 軍 的 進攻也 是“ 平 叛” 不 成?
整 個 中 日 戰 爭 期 間, 日 本 只 承 認 在 華 軍 事 損 失 五 十 萬人。 二 戰 結 束 時 的 統 計, 蘇 聯 損失 人 口 第 一, 大 約 是 一 千 六百 萬。 中 國 第 二, 大 約 是 一 千 兩 百 萬。 中 國 軍 隊 作 戰 人 員 損失三 百 萬。 也 就 是 說, 每 打 死 一 名 日 本 兵, 中 國 要 犧 牲 六 名軍 人。 若 以 中 國 人 死 亡 一 千 兩百 萬 計 算(這 數 字 也 不 知 道 是怎 么 統 計 出 來 的), 則 雙 方 人 員 損 失 比 為 1:2 4。 最 近 中國的 二 戰 人 口 損 失 總 數 已 經 自 己 給 追 加 到 四 千 萬 了。 這 等于 說 每 打 死 一 名 日 本 兵, 要 賠八 十 條 中 國 人 的 命﹗ 1:80的 死 亡 比 率 只 能 証 明“ 皇 軍 神 勇”︰ 我 們 一 名 皇 軍 能 拼 掉 你們八 十 個 支 那 人﹗” 中 國 人 真 是 沒 用﹗ 殺 中 國 人 真 如 屠 宰 場殺 豬 羊 一 般。
當 時 中 國 人 口 是 四 億 五 千 萬, 殺 四 千 萬, 相 當 于 殺 了 中國 總 人 口 的 百 分 之 九。 怎 么 個殺 法? 按 南 京 大 屠 殺 三 十 萬 人的 規 模, 四 千 萬 相 當 于 一 百 三 十 多 場 南 京 大 屠 殺。 除 南京外, 其 他 的 大 屠 殺 都 發 生 在 哪 裡? 蘇 聯 陣 亡 不 過 百 分 之 八,就 已 經 造 成 人 口 性 別 比 例嚴 重 失 調, 很 多 大 姑 娘 嫁 不 出 去 了。中 國 損 失 了 百 分 之 九 的 人 口, 還 到 處 都 是 娶 不 上 媳婦 的 老光 棍。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平 叛”, 藏 人 說 是“ 全 民 抗 戰”。 藏 人 把抗 戰 死 亡 人 數 夸 張 為 一 百 二 十萬 大 概 就 如 中 國 人 把 抗 戰 死亡 人 數 夸 張 為 四 千 萬 一 樣。 王 力 雄《天 葬》 一 書 中 引 用 的 中共自 己 統 計 的 內 部 保 密 資 料 中, 正式“ 殲 敵” 就 有 九 萬 三。“平 叛” 始 于1959年 三 月 的 炮 轟 羅布 林 卡, 直 到1962年 才 最 后 肅清“ 叛 匪”, 整 整 打 了 三 年。 再 加 上 遍 及 整 個 藏 區 的 強 製“ 民主 改 革”, 估 計 中 國 在 西 藏 地 區 總 共 殺 害 和 迫 害 致 死 了 十 萬藏 人 不 是 太 離 譜。 整 個 西藏 人 口 不 過 兩 百 萬, 漢 軍 入 藏 所 殺藏 人 的 人 口 百 分 比 絕 不 會 比 日 軍 侵 華 低﹗
“ 平 叛” 的 當 時, 入 藏 漢 人 全 部 都 是 武 裝 的。 有 的 汽 車隊 並 未 受 到 攻 擊, 也 象 打 黃 羊似 的 見 到 藏 人 就 停 車 狙 擊; 甚至 把 化 裝 成 藏 人 的 解 放 軍 偵 察 員 也 當 成 游 牧 的 藏 人 給 獵殺了。 藏 人 看 到 漢 軍 進 駐 到 自 己 的 家 園, 自 己 的 文 化 習 俗 正 在受 到 漢 人 的 限 製 和 強 製 改造, 怒 不 可 遏; 偷 襲 和 殺 害 進 藏 漢人 的 事 件 自 然 層 出 不 窮, 而 且 也 很 殘 酷。“打 擊 侵 略 者” 當 然要 如 雷 鋒 日 記 所 雲︰“ 對 待 敵 人 象 嚴 冬 一 般 冷 酷 無 情” 了。這 和 中 國 人 痛 恨 日 軍 進駐, 憤 而 襲 殺 日 本 侵 略 者 沒 有 什 么兩 樣。
中 國 人 給 自 己 找 的 進 藏 理 由 是 讓 西 藏“ 回 到 祖 國 大 家庭 懷 抱”, 給 藏 人 送 去 新 中 國 優越 的 社 會 主 義 製 度; 而 日 軍當 年 侵 華 何 嘗 不 也 是 讓 中 國 進 入“ 大 東 亞 共 榮 圈” 的“ 懷抱”,給 中 國 人 送 來 大 日 本 天 皇 的“ 王 道 樂 土”?
中 國 社 會 主 義 製 度 造 成 大 躍 進 的 破 天 荒, 餓 死 生 民 無 算, 總 數 倒 真 有 四 千 萬 人 之 譜了; 而 設 若 當 年 日 本 侵 華 成功, 焉 知 今 日 之 中 國 人 不 會 過 上 現 代 日 本 人 那 樣 的 富 裕生活?就 如 北 美 愛 斯 基 摩 人 住 在 雪 原 汽 車 房 子 裡 看 彩 色 電視, 夏 威 夷 土 著 在 空 調 房 子 裡 打 游戲 機 一 樣。 中 國 人 咽 不 下當 亡 國 奴 的 這 口 氣, 放 著 富 裕 生活的 前 景 不 要, 抗 戰 了 八 年。那 人家 藏 人 可 愿 意 因 為 城 鎮 裡 能 點 上 個 電 燈, 就 咽 下 毀 家亡 國, 破 壞 文 化 傳 統 這 口 氣?﹗ 而如 果 不 毀 家 亡 國 于 漢 族,又 安 知 西 藏 城 鎮 到 現 在 還 點 不 上 電 燈? 中 國 政 府 現 在 每 年給 西藏 多 少 萬 的 行 政 撥 款 是 否 能 買 得 下 藏 人 毀 家 亡 國 之 恨先 且 不 說, 如 今 日 本 每 年 給 中 國的 貸 款 比 這 筆 錢 數 要 多 得多。 中 國 人 還 愿 意 邀 請 日 軍 入 侵, 重 回 大 東 亞 共 榮 圈 裡 去 嗎?
中 國 軍 隊, 不 管 是 國 軍、 共 軍 還 是 清 兵, 根 本 打 不 過 日本 人; 即 使 游 擊 隊 偶 爾 偷 襲 得手, 也 與 大 局 無 補; 只 好 到 處請 求 國 際 援 助。 過 去 這 叫“ 以 夷 製 夷”。 最 后 日 本 的 海 空 軍主力 是 被 美 軍 在 太 平 洋 戰 爭 中 消 滅 的, 陸 軍 主 力 關 東 軍 是被 蘇 蒙 聯 軍 出 兵 東 北 消 滅 的。中 國 人 只 是 撿 了 個 便 宜 而 已。真 讓 中 國 人 自 己 獨 立 抗 戰, 根 本 沒 有 取 勝 的 可 能。
同 樣 的 道 理, 藏 人 的 裝 備 和 軍 事 組 織 都 很 落 后, 根 本 打不 過 解 放 軍。 單 憑 藏 人 自 己 抗戰 也 根 本 沒 有 取 勝 的 可 能。 藏人 和 抗 戰 時 的 中 國 人 一 樣, 自 然 也 希 望 得 到 國 際 援 助。 現在西 方 對 藏 人 處 境 的 同 情 和 對 西 藏 流 亡 政 府 基 本 上 僅 限 于 道義 上 的 援 助, 遠 不 能 和 當年 西 方 給 中 國 抗 戰 提 供 的 大 規 模軍 事 援 助 相 比。 更 何 況 當 年 美 國 援 華 的 軍 用 物 資 正 是借 用西 藏 領 空 開 辟 的 駝 峰 航 線 運 抵 中 國; 途 中 僅 墜 毀 的 飛 機 就有 近 千 架 之 多, 可 見 援 助數 量 之 巨 大。 中 國 抗 戰 勝 利, 翻 手就 滅 了 西 藏, 這 不 叫“ 恩 將 仇 報” 又 叫 什 么?
即 使 如 都 人 所 言, 西 方 人 的 種 族 歧 視, 種 族 滅 絕, 種 族獵 殺 都 是 真 的, 那 也 都 是 過 去的 事 了。 連 瑞 典 的 優 生 政 策 也在76年 結 束, 政 府 正 在 對 這 項 政 策 的 受 害 者 道 歉 賠 償。 西方沒 有 無 條 件 給 祖 宗 護 短 的 陋 習。 他 們 自 己 也 不 認 為 祖 宗 干的 事 都 對, 並 且 正 在 盡 力 彌補 祖 先 所 行 的 不 義。 比 如 克 林 頓總 統 前 幾 年 向 夏 威 夷 土 著 就 一 百 年 前 美 國 顛 覆 了 當 地土 著部 落 統 治 的 事 件 道 歉。 美 國 國 會 還 一 致 通 過 票 決, 追 奪 了 當年 以 獵 殺 印 地 安 人 著 稱的 卡 斯 特 將 軍 的“ 英 雄” 稱 號。 如 今美 加 政 府 給 每 個 印 地 安 人 每 月 五 百 美 元 到 七 百 加 幣的 終 生津 貼, 以 示 對 占 用 他 們 故 土 和 過 去 所 行 不 義 的 補 償。 美 國 小學 一 年 級 第 一 個 學 期都 按 規 定 教 導 學 生︰“ 除 了 印 地 安 人, 誰 也 不 是 美 國 人。 大 家 都 是 來 自 五 大 洲 四 大 洋,只 有 到 達 的先 后, 沒 有 種 族 的 貴 賤, 誰 也 沒 有 理 由 歧 視 他 人﹗” 美 國 的南 北 戰 爭 更 是 白 人為 了 解 放 黑 奴 而 戰, 而 流 血 犧 牲。 可 是 反觀 中 國 政 府, 可 曾 為 文 革 冤 死 的 一 百 七 十 二 萬八 千 余 人 道歉、 賠 償, 和 追 究 過 凶 手 的 刑 事 責 任 嗎?
日 本 民 間 有 不 少 個 人 對 當 年 日 本 侵 華 行 為 表 示 過 歉意。 其 中 有 狀 告 日 本 文 部 省 修 改教 科 書 侵 華 內 容 者; 有 著書《惡 魔 的 晚 宴》, 揭 露 駐 日 本 關 東 軍731細 菌 部 隊 拿 中 蘇 戰 俘做實 驗 者; 有 集 會 宣 布“ 中 日 不 再 戰” 以 示 懺 悔 者。 但 中 國朝 野 至 今 無 人 對 當 年 入 藏“ 平叛” 的 行 徑 認 錯, 卻 不 乏 都 人者 流 一 見 到 國 際 間 指 責 中 國 在 西 藏 的 劣 跡, 立 刻 反 唇 相譏,大 罵 西 方 人 祖 上 也 行 過 同 樣 的 不 義。 就 如 一 個 歹 徒, 正 在 打家 劫 舍, 欺 凌 弱 小。 旁 邊一 個 紳 士 看 不 過 去, 出 面 指 責 這 歹徒 的 所 行 不 義。 該 歹 徒 聽 罷, 翻 過 臉 來 指 著 紳 士 的 鼻子 大罵︰“ 你 們 祖 上 不 是 也 曾 打 家 劫 舍, 欺 凌 過 弱 小 嗎? 你 們 不也 經 歷 過 野 蠻 時 代 嗎? 你們 不 也 是 從 猴 子 變 來 的 嗎? 你 又 有什 么 資 格 假 裝 紳 士 來 指 責 我?”
都 人 文 中 提 到 捷 克 名 列 迫 害 吉 普 賽 人 的 惡 名 國 家 榜首。 有 美 國 記 者 就 此 質 問 時, 捷克 官 員 便 反 唇 相 譏︰“ 你 們把 印 第 安 紅 種 人 關 進 保 留 地 時 何 曾 問 過 他 們 自 己 是 否 愿意?” 實 行 過 社 會 主 義 的 國 家 都 有 這 種 惡 棍 遺 風。
退 一 萬 步 講, 即 使 西 方 民 主 國 家 現 在 的 種 族 政 策 仍 有差 強 人 意, 不 盡 合 理 處, 甚 至 歧視 仍 在 暗 中 繼 續, 也 不 能 以此 作 為 中 國 有 權 進 軍 西 藏, 殺 害 藏 人, 憑 毀 西 藏 文 化 的 充足理 由。 不 能 指 著 別 人 的 三 分 不 義, 自 己 就 有 權 行 七 分 不 義。
德 國 社 會 民 主 工 黨 負 責 人 勃 蘭 特 曾 遭 受 納 粹 通 緝 而 流亡 國 外 達 十 三 年 之 久。 他 在 戰后 擔 任 西 德 總 理 訪 問 波 蘭 期間, 出 人 意 料 地 當 眾 向 納 粹 入 侵 的 波 蘭 死 難 者 紀 念 碑 跪了下 去。 而 其 實 他 本 人 有 充 足 理 由 可 以 宣 稱︰“ 我 和 這 些 死 難者 一 樣, 也 是 納 粹 的 受 害者。 我 也 是 抵 抗 戰 士, 憑 什 么 我 要為 自 己 在 國 內 的 政 敵 認 錯?﹗” 勃 蘭 特 可 沒 這 么 不 知趣, 他這 主 動 的 一 跪, 為 德 國 人 民 重 新 贏 得 了 國 際 社 會 的 信 任 和接 納。 可 是 反 觀 漢 族 那些 造 反 派 出 身 的 海 外 民 運 分 子 如 劉國 凱 者 流, 一 說 到 共 產 黨 的 階 級 壓 迫 就 喊 冤 叫 屈,一 說 到 共產 黨 對 西 藏 的 民 族 壓 迫 就 叫 好。 這 是 典 型 的 雙 重 標 準, 畸 形人 格。
中 國 是 儒 家 文 化 的 發 源 地。 日 本 是 儒 家 文 化 被 及 的 國家。 雖 然 日 本 后 來“ 脫 亞 入 歐”,主 動 吸 收 了 西 方 工 業 文 明, 但 儒 家 的 傳 統 影 響 還 在。 德 國 則 是 路 德 叛 教 的 新 基 督 教策源 地。 從 德 國 發 動 第 二 次 歐 戰, 日 本 侵 華, 中 國 進 藏 三 方 對自 己 侵 略 行 徑 的 反 省 上 來看, 德 國 是 政 府 和 人 民 一 起 道 歉賠 償 了。 日 本 政 府 雖 然 沒 道 歉, 但 民 間 不 乏 同 情 慘 遭 本民 族侵 略 殘 殺 的 他 民 族 者。 中 國 則 是 政 府 和 民 間 一 致 抵 製 國 際間 對 中 國 進 軍 西 藏 的 指責。
儒 家 傳 統 和 新 基 督 教 文 明 在 對 待 本 民 族 所 行 不 義 的 態度 上, 就 是 如 此 地 大 相 徑 庭。
(原載電 子 刊 物 《楓華園 》1998‧7‧10)
Friday, January 18, 2008
贏者圈外的韓國
贏者圈外的韓國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41 期
作者:陳雅玲
吶喊、嘶吼,也無法要求到公平的正式工作,韓國非正職勞工高達三分之一。
一個韓國、兩個世界。有年收入千萬美元的三星內部董事,也有五百萬名非正職勞工。有總淨利達二百五十億美元的十大上市公司,更有四分之一虧錢的中小企業。仇視有錢人、大企業的「贏者圈外」,已開始對韓國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奇蹟,展開反撲。
韓國人富了?根據二○○四年的數據,在「亞洲四小龍」中,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capita〉始終殿後的韓國,去年超過台灣。逼得我國主計處最近硬掰「兩國計算方式不同」、台灣人還是比韓國人富有三十七美元云云。
韓國人的企圖當然不只超過台灣,去年底韓國總統盧武鉉撂下豪語:「到二○一○年,韓國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
韓國人富了?
今年前七個月,攜帶球具出國打高爾夫的韓國人達十六.六萬人次,比前一年增加四二%。首都的仁川機場,平均每天托運八百套球桿,堆起來像座山;到北京購買紅木家具,到美國醫學中心看病,韓國人赴海外消費所占GDP比重,是美國、日本的三.六倍。
然而,韓國人真的富了嗎?
榮景背後……
富而不均,贏者圈外的人越來越多
首爾市寬闊的街道旁,高大的銀杏已染上秋色,整棵樹像是綴滿了鵝黃色的小扇子,在微風中不住的搧撲。
這天中午,「世宗文化藝術會館」的台階上,聚集了上百名示威者。他們有男有女,手握拳頭,神情憤怒又悲傷的唱著勞動歌。
手持抗議大字報的任成勳是成員之一。問他為什麼來示威?英語不流暢的他在筆記本上寫下「2005,12,31」,然後抬手往脖子一畫。原來,即將失業的他是政府雇用的非正職教師,扣稅後的薪水還達不到法定工資,女友在三個月前跟他分手。「在韓國,沒有正職工作,沒有人會跟你結婚,」他眼眶泛紅寫道。
任成勳是「贏者圈」外的韓國人。一九九七金融風暴之後,韓國的大企業已經浴火重生,三星、LG、現代,成為行銷全球的響亮品牌。
此外,韓劇、電玩遊戲等風靡東亞各國的韓國文化創意產業〈韓流〉,也成為外國媒體的焦點。他們,就是韓國的「贏者圈」,把韓國的經濟數據帶離低迷,衝向高成長。 二○○三年、二○○四年,韓國出口成長率猛爆一九.三%與三一%。但富者只是少數。就像月球另一個照不到陽光的陰暗面,贏者圈外的韓國,占比已越來越大。
是的,韓國人富了!但是富而不均。
根據勞動研究院統計,二○○四年,韓國低收入的「非正職」勞工數字攀升到全部就業人口的三七%,是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昔稱富國俱樂部)中比率第二高(圖一:非正職勞工年年增加)。也就是說,在韓國有超過五百萬的工作者,一如走上街頭的任成勳,沒有正職工作。
內需熄火
連續兩年內需負成長,五十年首見
贏者圈外,還有數不清的中小企業、內需產業。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的報告指出,韓國發動經濟的引擎中,除了出口,其他內需、投資,統統熄火。
擁有美國賓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朝鮮日報社專門記者崔聖煥指出:二○○三年、二○○四是韓國自一九五三年以來,第一次連續兩年內需負成長,也是自一九七三年以來,第一次設備投資占GDP的比率不到一○%,「這在經濟成長率為正的年代,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內需產業被逐出了贏者圈。「韓國外銷五大產業成績很好,但是化妝品、流行服飾就非常糟,今年成長停滯,比九八年還糟,是化妝品產業衰退最嚴重的一年。」今年七十二歲的高麗雅娜董事長俞相玉指出。
高麗雅娜是韓國化妝品第三大本土品牌,外銷只占三.八%,其他九成多都是內銷。俞相玉從一九八八創辦高麗雅娜以來,公司業績成長兩百多倍。韓國的經濟週刊《韓經》在二○○○、二○○一連續兩年,將高麗雅娜評選為韓國的百強企業。
但是,這家百強企業卻因為走高價路線,遭逢史無前例的打擊,「消費者口袋空了,他們轉而購買比較便宜的商品,」俞相玉承認高麗雅娜受創頗深。
更早被逐出贏者圈的,是韓國的中小企業。 無就業復甦
大企業降成本,四十五歲被迫退休
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對韓國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大公司在歷經金融危機之後的改革,已經明顯地改善表現;相反的,大部分中小企業現在出現財務結構和營業獲利方面的問題。」今年十月出版的OECD《韓國報告書》指出。
今年二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出的編號第五號韓國報告書也鄭重提醒,負債越來越高的中小企業正面臨生死戰,IMF甚至警告:中小企業可能是韓國信用卡風暴之後的下一個泡沫。(見圖二:大企業越來越強,中小企業越來越弱)
「韓國產業的結構很像日本,過去大企業向中小企業購買零組件,供應鏈垂直整合。但金融危機後,這種制度開始瓦解,大企業為了競爭力,開始全球採購,」韓國中小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宋章準分析指出:過去的大企業有八○%零組件在韓國國內取得,如今這種轉包比率已越來越低。
內銷賣不出去,外銷又沒有競爭力,中小企業的設備投資率將連續三年負成長,工廠開工率則已下降到六成。
位於首爾附近、中小製造企業聚集的半月與始化工業園區,一到下午六點,就陷入一片寂靜之中。
韓國政府也知道中小企業已有四分之一處於虧損狀態。
由於全韓國八七%的就業人口在中小企業體系,政府因此提供了高達四十七兆韓元(約合四百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五千七百六十八億五千萬元)的擔保貸款,這個數目占GDP六%,遠遠超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占GDP的一.五%)。
「韓國的經濟成長其實是由大企業領導的。但是這些大企業無法替韓國創造出足夠的工作。」韓國勞動研究院院長崔榮起指出,大企業透過裁員來提高生產力,而生產力落後的中小企業沒有餘力雇用新職員,導致整體就業狀況惡化。「這種沒有製造就業機會的成長,很令人擔憂。」「無就業復甦」並不是韓國特產,這幾年全球許多的國家都呈現「無就業復甦」問題,經濟的春天到來後,舊有的工作機會並未隨之而至。
二○○三年,美國實質GDP成長到達八.二%,也出現「無就業復甦」現象。經濟大師克魯曼指出,那是一場「限定身分的派對」,越有錢的人,越有機會進得來享受。
自殺率居OECD之冠
起因失業、貧困者,兩年增加二三%
在韓國,「無就業復甦」產生一個現象,超過四十五歲的人,除非能升到高階主管,否則面臨被迫退休的命運。
也因此,韓國有一個新詞彙「Sa〈四〉O〈五〉jeong〈退休〉」。今年三十九歲,在殼牌石油擔任行銷經理的李承奉表示,不景氣以後,殼牌高價位的潤滑油銷售受到很大影響。他們同事之間,有時會開彼此玩笑:「小心變成SaOjeong!」
就業市場兩極化,韓國代表貧富差距的「所得五等分位倍數」,也逐年惡化到七.二倍。韓國有年收入超過百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三億二千二百三十二萬元〉的三星電子社內董事;還有五百萬名淨收入不到法定工資的非正職勞工。
贏者圈外的人不但享受不到經濟富裕的果實,還要吞下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後果。韓國的物價「世界貴」──全世界最昂貴的牛肉、食用油,全世界第二貴的花生、第三貴的蘋果、第四貴的豬肉、第九貴的白米。
不只如此,房地產更是大幅飆漲,首爾明洞的地價,每坪將近一億四千萬韓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五十萬元〉。於是,投機客更富裕,贏者圈外的人生活被擠壓得更痛苦。
隨著貧富差距擴大,韓國自殺、犯罪率已追趕上先進國家。
據韓國統計廳《二○○四年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去年共有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三人自殺,自殺率在OECD國家中拿了第一。其中,因貧困和事業失敗等生計原因引發的自殺案件,兩年內增加二三.七%。「韓國平均每天有一個人跳漢江,你們淡水河有沒有人每天跳河?」啟明世界旅行社導遊張永鎮半開玩笑地問遊客。
仇視有錢人成為「贏者圈」外的韓國人普遍心理。
更嚴重的是,民間普遍的反大企業情結,影響了投資意願。占韓國出口值二○%,稅收八%的巨人企業三星電子集團,由於變相贈與可轉換債券,幫助總裁李健熙長子繼承治理權,引起社會反感。
今年五月,三星電子集團針對媒體上出現「三星共和國」、「三星王國」等負面聲浪,慎重討論對策。
反撲浪潮
三星受撻伐,社會出現對立
九月,三星更停止了對官員、律師等國內高級人才的引進,以避免「壟斷人才」之議。公關部門表示:「三星從二十年前開始擺脫純血主義,但是在引進外部人才的過程中,還是引發了所謂『三星共和國』的誤會,所以只能決定中止。」為此,三星在五年內將集團律師從目前一百多名增加到三百多名的計畫,將出現問題。
驟富之後,韓國政府面臨棘手的產業發展嚴重失衡、貧富兩極化問題,這衝擊社會不穩定性,同時也減弱經濟再成長的力道。OECD報告書警告,如果無法改善兩極化問題,韓國未來經濟成長率五%的目標,將出現隱憂。
「我總說成長和分配不應再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議題,」韓國高麗大學商學院院長張夏成指出,日本發展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內需非常弱。
如果韓國沒有強勁的內需支持,也將無法達成高速的經濟成長。「而要提振內需,就必須分配我們所賺到的錢。公平分配成長的果實,並不代表成長就會趨緩。」
出身學運的韓國總統盧武鉉也誓言加強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但是他的做法被批為「從政治的頭腦,而非從經濟的頭腦來思考。」例如改善勞工失業問題,政府投入了三.五兆韓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二十八億元〉,但失業率未見改善,年輕人失業人口甚至增加。韓國監察院調查發現,接受補貼的企業,雖然雇用了實習職員,卻解雇了更多原先的員工。
此外,對富裕階層的高價公寓和股票交易所得徵收高額稅金、對經常使用銀行貸款在股市進行「投機」的五萬人以「黑名單」進行管理,也都讓韓國出現「資金外逃」現象:今年前七個月被查獲的非法外匯交易規模達二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零五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五三%。
二○○五年春節,韓國總統盧武鉉再度發表新春談話,希望全國能團結互助,消除韓國的兩極化發展的情勢。「應該大力發展具備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尖端產業,使其帶動成長。而對在技術上和競爭中落後的中小企業及普通百姓,應提供更多的支援,使他們一起發展,同步成長。」
「保五」隱憂
資金開始外逃,大企業不再談團結
然而對於捲入全球化漩渦的韓國大企業來說,團結互助的定義已經改變了。「在商場是沒有所謂的幫助的。永遠是競爭對手。」李承哲反問:「如果你的企業有問題,你認為會有人幫你嗎?競爭就是一種幫助。」
過去,團結一直是韓國引以為傲的傳統。韓國冬天天寒地凍,大家必須互相扶持才能熬過,因此韓國人有強韌的共同意識。一九九七金融危機發生時,韓國人奮勇捐輸家中黃金,幫助國家脫困的故事,被外國人引為美談。但是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下,愛國的韓國人,已開始奉行「競爭,就是幫助」。
場景回到「世宗文化藝術會館」。下午一點了,沒吃午飯的示威教師,還在敲鑼打鼓,嘶吼著激昂的勞動歌。
一旁走回三三兩兩吃完午餐的上班族,拿著甜筒,邊踩著高跟鞋,邊優雅的舔著,臉上的妝精緻完美。她們逕自說笑著走過去,脖子上那條掛著門禁磁卡的藍色細帶,此刻,竟成了身分地位的識別標誌。
昔日位居「亞洲四小龍」末位的韓國人富有了,代價,卻不低。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41 期
作者:陳雅玲
吶喊、嘶吼,也無法要求到公平的正式工作,韓國非正職勞工高達三分之一。
一個韓國、兩個世界。有年收入千萬美元的三星內部董事,也有五百萬名非正職勞工。有總淨利達二百五十億美元的十大上市公司,更有四分之一虧錢的中小企業。仇視有錢人、大企業的「贏者圈外」,已開始對韓國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奇蹟,展開反撲。
韓國人富了?根據二○○四年的數據,在「亞洲四小龍」中,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capita〉始終殿後的韓國,去年超過台灣。逼得我國主計處最近硬掰「兩國計算方式不同」、台灣人還是比韓國人富有三十七美元云云。
韓國人的企圖當然不只超過台灣,去年底韓國總統盧武鉉撂下豪語:「到二○一○年,韓國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
韓國人富了?
今年前七個月,攜帶球具出國打高爾夫的韓國人達十六.六萬人次,比前一年增加四二%。首都的仁川機場,平均每天托運八百套球桿,堆起來像座山;到北京購買紅木家具,到美國醫學中心看病,韓國人赴海外消費所占GDP比重,是美國、日本的三.六倍。
然而,韓國人真的富了嗎?
榮景背後……
富而不均,贏者圈外的人越來越多
首爾市寬闊的街道旁,高大的銀杏已染上秋色,整棵樹像是綴滿了鵝黃色的小扇子,在微風中不住的搧撲。
這天中午,「世宗文化藝術會館」的台階上,聚集了上百名示威者。他們有男有女,手握拳頭,神情憤怒又悲傷的唱著勞動歌。
手持抗議大字報的任成勳是成員之一。問他為什麼來示威?英語不流暢的他在筆記本上寫下「2005,12,31」,然後抬手往脖子一畫。原來,即將失業的他是政府雇用的非正職教師,扣稅後的薪水還達不到法定工資,女友在三個月前跟他分手。「在韓國,沒有正職工作,沒有人會跟你結婚,」他眼眶泛紅寫道。
任成勳是「贏者圈」外的韓國人。一九九七金融風暴之後,韓國的大企業已經浴火重生,三星、LG、現代,成為行銷全球的響亮品牌。
此外,韓劇、電玩遊戲等風靡東亞各國的韓國文化創意產業〈韓流〉,也成為外國媒體的焦點。他們,就是韓國的「贏者圈」,把韓國的經濟數據帶離低迷,衝向高成長。 二○○三年、二○○四年,韓國出口成長率猛爆一九.三%與三一%。但富者只是少數。就像月球另一個照不到陽光的陰暗面,贏者圈外的韓國,占比已越來越大。
是的,韓國人富了!但是富而不均。
根據勞動研究院統計,二○○四年,韓國低收入的「非正職」勞工數字攀升到全部就業人口的三七%,是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昔稱富國俱樂部)中比率第二高(圖一:非正職勞工年年增加)。也就是說,在韓國有超過五百萬的工作者,一如走上街頭的任成勳,沒有正職工作。
內需熄火
連續兩年內需負成長,五十年首見
贏者圈外,還有數不清的中小企業、內需產業。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的報告指出,韓國發動經濟的引擎中,除了出口,其他內需、投資,統統熄火。
擁有美國賓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朝鮮日報社專門記者崔聖煥指出:二○○三年、二○○四是韓國自一九五三年以來,第一次連續兩年內需負成長,也是自一九七三年以來,第一次設備投資占GDP的比率不到一○%,「這在經濟成長率為正的年代,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內需產業被逐出了贏者圈。「韓國外銷五大產業成績很好,但是化妝品、流行服飾就非常糟,今年成長停滯,比九八年還糟,是化妝品產業衰退最嚴重的一年。」今年七十二歲的高麗雅娜董事長俞相玉指出。
高麗雅娜是韓國化妝品第三大本土品牌,外銷只占三.八%,其他九成多都是內銷。俞相玉從一九八八創辦高麗雅娜以來,公司業績成長兩百多倍。韓國的經濟週刊《韓經》在二○○○、二○○一連續兩年,將高麗雅娜評選為韓國的百強企業。
但是,這家百強企業卻因為走高價路線,遭逢史無前例的打擊,「消費者口袋空了,他們轉而購買比較便宜的商品,」俞相玉承認高麗雅娜受創頗深。
更早被逐出贏者圈的,是韓國的中小企業。 無就業復甦
大企業降成本,四十五歲被迫退休
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對韓國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大公司在歷經金融危機之後的改革,已經明顯地改善表現;相反的,大部分中小企業現在出現財務結構和營業獲利方面的問題。」今年十月出版的OECD《韓國報告書》指出。
今年二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出的編號第五號韓國報告書也鄭重提醒,負債越來越高的中小企業正面臨生死戰,IMF甚至警告:中小企業可能是韓國信用卡風暴之後的下一個泡沫。(見圖二:大企業越來越強,中小企業越來越弱)
「韓國產業的結構很像日本,過去大企業向中小企業購買零組件,供應鏈垂直整合。但金融危機後,這種制度開始瓦解,大企業為了競爭力,開始全球採購,」韓國中小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宋章準分析指出:過去的大企業有八○%零組件在韓國國內取得,如今這種轉包比率已越來越低。
內銷賣不出去,外銷又沒有競爭力,中小企業的設備投資率將連續三年負成長,工廠開工率則已下降到六成。
位於首爾附近、中小製造企業聚集的半月與始化工業園區,一到下午六點,就陷入一片寂靜之中。
韓國政府也知道中小企業已有四分之一處於虧損狀態。
由於全韓國八七%的就業人口在中小企業體系,政府因此提供了高達四十七兆韓元(約合四百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五千七百六十八億五千萬元)的擔保貸款,這個數目占GDP六%,遠遠超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占GDP的一.五%)。
「韓國的經濟成長其實是由大企業領導的。但是這些大企業無法替韓國創造出足夠的工作。」韓國勞動研究院院長崔榮起指出,大企業透過裁員來提高生產力,而生產力落後的中小企業沒有餘力雇用新職員,導致整體就業狀況惡化。「這種沒有製造就業機會的成長,很令人擔憂。」「無就業復甦」並不是韓國特產,這幾年全球許多的國家都呈現「無就業復甦」問題,經濟的春天到來後,舊有的工作機會並未隨之而至。
二○○三年,美國實質GDP成長到達八.二%,也出現「無就業復甦」現象。經濟大師克魯曼指出,那是一場「限定身分的派對」,越有錢的人,越有機會進得來享受。
自殺率居OECD之冠
起因失業、貧困者,兩年增加二三%
在韓國,「無就業復甦」產生一個現象,超過四十五歲的人,除非能升到高階主管,否則面臨被迫退休的命運。
也因此,韓國有一個新詞彙「Sa〈四〉O〈五〉jeong〈退休〉」。今年三十九歲,在殼牌石油擔任行銷經理的李承奉表示,不景氣以後,殼牌高價位的潤滑油銷售受到很大影響。他們同事之間,有時會開彼此玩笑:「小心變成SaOjeong!」
就業市場兩極化,韓國代表貧富差距的「所得五等分位倍數」,也逐年惡化到七.二倍。韓國有年收入超過百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三億二千二百三十二萬元〉的三星電子社內董事;還有五百萬名淨收入不到法定工資的非正職勞工。
贏者圈外的人不但享受不到經濟富裕的果實,還要吞下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後果。韓國的物價「世界貴」──全世界最昂貴的牛肉、食用油,全世界第二貴的花生、第三貴的蘋果、第四貴的豬肉、第九貴的白米。
不只如此,房地產更是大幅飆漲,首爾明洞的地價,每坪將近一億四千萬韓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五十萬元〉。於是,投機客更富裕,贏者圈外的人生活被擠壓得更痛苦。
隨著貧富差距擴大,韓國自殺、犯罪率已追趕上先進國家。
據韓國統計廳《二○○四年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去年共有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三人自殺,自殺率在OECD國家中拿了第一。其中,因貧困和事業失敗等生計原因引發的自殺案件,兩年內增加二三.七%。「韓國平均每天有一個人跳漢江,你們淡水河有沒有人每天跳河?」啟明世界旅行社導遊張永鎮半開玩笑地問遊客。
仇視有錢人成為「贏者圈」外的韓國人普遍心理。
更嚴重的是,民間普遍的反大企業情結,影響了投資意願。占韓國出口值二○%,稅收八%的巨人企業三星電子集團,由於變相贈與可轉換債券,幫助總裁李健熙長子繼承治理權,引起社會反感。
今年五月,三星電子集團針對媒體上出現「三星共和國」、「三星王國」等負面聲浪,慎重討論對策。
反撲浪潮
三星受撻伐,社會出現對立
九月,三星更停止了對官員、律師等國內高級人才的引進,以避免「壟斷人才」之議。公關部門表示:「三星從二十年前開始擺脫純血主義,但是在引進外部人才的過程中,還是引發了所謂『三星共和國』的誤會,所以只能決定中止。」為此,三星在五年內將集團律師從目前一百多名增加到三百多名的計畫,將出現問題。
驟富之後,韓國政府面臨棘手的產業發展嚴重失衡、貧富兩極化問題,這衝擊社會不穩定性,同時也減弱經濟再成長的力道。OECD報告書警告,如果無法改善兩極化問題,韓國未來經濟成長率五%的目標,將出現隱憂。
「我總說成長和分配不應再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議題,」韓國高麗大學商學院院長張夏成指出,日本發展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內需非常弱。
如果韓國沒有強勁的內需支持,也將無法達成高速的經濟成長。「而要提振內需,就必須分配我們所賺到的錢。公平分配成長的果實,並不代表成長就會趨緩。」
出身學運的韓國總統盧武鉉也誓言加強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但是他的做法被批為「從政治的頭腦,而非從經濟的頭腦來思考。」例如改善勞工失業問題,政府投入了三.五兆韓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二十八億元〉,但失業率未見改善,年輕人失業人口甚至增加。韓國監察院調查發現,接受補貼的企業,雖然雇用了實習職員,卻解雇了更多原先的員工。
此外,對富裕階層的高價公寓和股票交易所得徵收高額稅金、對經常使用銀行貸款在股市進行「投機」的五萬人以「黑名單」進行管理,也都讓韓國出現「資金外逃」現象:今年前七個月被查獲的非法外匯交易規模達二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零五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五三%。
二○○五年春節,韓國總統盧武鉉再度發表新春談話,希望全國能團結互助,消除韓國的兩極化發展的情勢。「應該大力發展具備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尖端產業,使其帶動成長。而對在技術上和競爭中落後的中小企業及普通百姓,應提供更多的支援,使他們一起發展,同步成長。」
「保五」隱憂
資金開始外逃,大企業不再談團結
然而對於捲入全球化漩渦的韓國大企業來說,團結互助的定義已經改變了。「在商場是沒有所謂的幫助的。永遠是競爭對手。」李承哲反問:「如果你的企業有問題,你認為會有人幫你嗎?競爭就是一種幫助。」
過去,團結一直是韓國引以為傲的傳統。韓國冬天天寒地凍,大家必須互相扶持才能熬過,因此韓國人有強韌的共同意識。一九九七金融危機發生時,韓國人奮勇捐輸家中黃金,幫助國家脫困的故事,被外國人引為美談。但是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下,愛國的韓國人,已開始奉行「競爭,就是幫助」。
場景回到「世宗文化藝術會館」。下午一點了,沒吃午飯的示威教師,還在敲鑼打鼓,嘶吼著激昂的勞動歌。
一旁走回三三兩兩吃完午餐的上班族,拿著甜筒,邊踩著高跟鞋,邊優雅的舔著,臉上的妝精緻完美。她們逕自說笑著走過去,脖子上那條掛著門禁磁卡的藍色細帶,此刻,竟成了身分地位的識別標誌。
昔日位居「亞洲四小龍」末位的韓國人富有了,代價,卻不低。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