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的時期
一般會搞體罰的都是高中以下的學校,升上高中後就很少教師會玩這一套了,當父母也是。我初中有一兩位老師會體罰學生,但到了初三時她就不這樣做了,大概是認為我們應該能對自己負責了吧, 或是不聽的就是不會聽 ,處罰也沒用。 這跟某些國中恰好相反, 他們在國三時才是逼得最緊的。
某些勇於突破傳統的教師
不過雖然中學老師會體罰學生, 也不見得學風不開放或不鼓勵自由思考 ,不少教師仍是很開明的 。他們處罰學生理由多半是擔心學生成績不好, 難以應付升學考試 ,因此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不見得會多麼不自由。至少在刑法一百條廢除前,我們師生就已經在課堂上大談白色恐怖,跟戒嚴多不合理;一些教師讓學生看影片,或自行寫報告,及小組討論時間,幾乎比上課本教材的時間還多。大概只有初三時才稍回歸填鴨方式來搞複習,另外在升學壓力之下 ,平常考試還真不是一般的多,不過平常考考壞了也不會太擔心,下次補救回來即可。
淺談中學母校的優缺點
像這樣的教育方式給了學生什麼好處?猜想應是初步的多元思考能力。不過學生還必須應付升學考試,所以仍有必需寫標準答案的填鴨考試。時間分配也很緊,圖書館資源也只算勉強及格,讓學生報告的成效及製作方式,仍不怎理想,許多人只是虛應一下故事,頂多算知道有這種學習的方式,並沒有真正領略。
而缺點則是因為課程多,導致能自由發揮的餘地並不充裕,當課程多到吸收都來不及了,還有辦法學西方在每個章節主題上,都來搞個結結實實的報告玩玩嗎?此外,升學壓力、填鴨考試, 讓你縱使想發揮創造力也只能在美術課內而已,這跟西方比起來算是少培養了半項或一項能力, 這算中西調和教育的極限所在吧?東方中學教育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 ,跟大量的艱深課程內容, 讓學生應該用來培養創造力、尋找資料能力、組織資料的能力、跟開闊眼界的時間上,都被剝奪了。
有人或許會認為體育、音樂美術、電腦、家政工藝、跟社團等課程應該也是沒上了。不過很奇怪,我們並沒有。只有國三時才稍微不正常,然而也沒少上多少堂,通常只是調課而已,藝能課跟升學科的時間互調,讓上一節考試,下一堂就能用來檢討考卷。
對健康殘害跟苦中作樂
大概是那些教師極力想在正常教學跟升學考試之間,謀求一個平衡點,讓我們勉強算有個不太悲慘的初中生活。至少上高中後能跟同學談:自己當初社團玩些什麼(其實還是很悲慘的,國三時全級學生都留讀到晚上六點或八點半,有時週日也必須到校溫習功課,由此可見東方的中學課程仍太繁重,升學壓力也太大,讓學生休息玩樂時間都被剝奪掉,對青少年健康跟發育的殘害不可說小。)
不過這求平衡代價也不小,就是升學成績不太理想,每個班考上北市第一志願的學生約4~5人而已 ,考上外縣第一志願則每班1~2人吧,詳細有點忘記了,才1/8的第一志願上榜率,這還不如某些學校的所謂A段班的表現,對母校幾乎都是拿縣市長獎畢業的入學生來說,這數字算差強人意表現 。看見這結果,如果是很重視升學率的父母,還願意把小孩往這裡送嗎?如果是我,我才不肯。 但那些愛慕虛榮的父母,看著私立兩個字就以為必定是升學率保證,因此努力把小孩往那裡送。
國內課程過於艱深
更有遠見或更富裕的父母(或更虛榮)則在學生讀到一半時,就把小孩轉學到外國了。受益於東方中學課程比較艱深緣故,他們個個至少跳三級以上,尤其是數學科,一堆國一或國二直接跳高三程度,他們在國內時還不算前段的學生,好幾位數學平均只60分左右而已,連這樣出國都能跳高三程度,可見國內根本拿高中課程在欺負國中生,難怪小孩學習得那樣痛苦。我以為這算不必要的,初中教育應該先發展創造力而非學習大量資料,因為那樣做等於違反腦部發育的生理過程,讓東方學生註定長大後在創新能力上會吃虧。
對於這項危機,我認為國內教改往減低教材難度方向應是對的,只是實施細節上有許多瑕疵,加上政治鬥爭的阻擾,讓教改前跟教改後的優點,最後有兩頭都落空的可能。
缺少說英語的大環境
而國內看似最弱的英文,轉學到外國的學生們也能跳個一兩級,或只降一兩級,證明國內英文文法教育其實並不算太差,是差在缺少動口說英文的大環境上,因此目前全外語(或多語)環境學校才會那樣流行。關於這點,引進外國教師,並在校內增加外語日,甚至將來增列英文為官方語言 ,強迫學校在漢文跟歷史等課目外只以英語教學,恐怕才容易突破目前英文教育瓶頸,否則英語好的小孩,註定只有少數具備語文長才的學生,和上得起外語環境學校的富家子弟而已。
國中小課程的智育重點
國中小課程的重點,應是五育並重的。在智育上,則應注重培養基本邏輯能力,跟學習各科基礎知識。因為在這樣安排之下的必需記憶東西並不多,沒必要用體罰壓力來逼迫學生;處在快樂學習氣氛下,對於提問、聯想、及創造能力的發展亦比較有幫助。
或許某些學生玩心較重,所以蹉跎了光陰導致沒跟上進度(小班制可稍彌補這缺憾)。可是青少年腦袋發育也有它的進度,一旦思考模式定型,即腦細胞思考聯絡方式定型 ,日後將頂多只能在增進腦內記憶資料量上能有重大進展,而在多元思考、創造、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將會比較貧乏。
此外,論國中課程知識量,其實補教業界都有辦法濃縮在一年內教完了,日後要補回來少記的部分,其實沒想像中的難,至多延伸國教時間而已(如十年國教)。反而是大腦發育過程一去不復返 ,這才是頭痛所在,所以國內中學先填大量學習資料,大學後再來發展創造力的教育,應該加以扭轉才對,我們過去都搞反了!應當至少等到高中才來大量學習艱深的資料 並且至少需讓國中教育獲得解放。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目前國中教育看來並沒有真正解放,兼顧採取在校成績的申請入學,讓學生天天都活在怕小考考不好,就沒學校唸的恐懼中。雖然當局也同時廣設社區高中,讓人人有學校唸;並想打破明星高中的制度,讓學生不必擔心只能讀爛學校。不過這工程應是很浩大的,這代表你最少必須在公私立校的補助上都達成平等,否則學生仍是會往公立學校擠;而同一所學校內學生程度高低落差太大,即使用程度分級上課,也表示會出現放牛課程跟精英課程,最後學生想擠入精英課程,仍然是必須補習競爭,考試戰場改變了,不過戰爭仍存在。更致命的是:教師主宰分數的權力愈來愈大,如何搞好防弊跟平等?才藝科目跟課外科目的受教權,也有反清寒學生的趨向;課外科目在校內成績或升學甄試上的比重,也導致人際黑幕重重,難道大家又想回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代嗎?
推動免費高中教育,補助窮學生上課外才藝跟選修科的學費,在校成績評定,則組成跨學校的聯合評定委員會,以減輕家長跟老師私相授受的情況。還有全面加強輔導程度落後的學生,不然各校校內學風,可能會呈現一種不輸給高校太保那類電影的可怕現象。最重要的是教育預算不能再亂砍了、教師心態也必需革新、教材內容更不能矯枉過正,否則一切改革註定會失敗,甚至向下沉淪。
過去打罵教育的優缺點
然而過去的打罵教育方式,也不是一無可取。個人以為打罵教育缺點跟優點,主要都是集中在優等生跟中段學生身上,打罵會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被打之後通常會分化出:放棄課業、維持原狀、被逼用功的三條路。障礙段生,則成績不容易突破,因此打罵對其的干擾效果,主要在於守秩序或亂紀,這部分我沒啥心得,因此本主題先集中在課業上來論。
(假設)
如果全國學生S,依照IQ分布有7%優等生、86%中間、跟7%障礙段生。假設學生沒被打時:10%放棄課業、80%維持原狀、10%更用功;學生被打後則:33.3%放棄課業、33.3%維持原狀、 33.3%更用功。
除了IQ分布是調查而來的,其他參數只是自由心証,因此這計算終究只是個人幻想而已。我並非學教育的,也懶得查資料,所以以下內容,先當成個人思緒的整理備忘錄。
多數學生都是中等素質,只是用功程度讓他們學業表現上出現差異,這就是落榜學生也能考上第一志願的原因,程度BC的中等學生一旦認真起來,大多就可擠身A了。
(計算)
實施打罵教育
有0.86Sx0.33=0.28638S的中等學生能更用功,成績A
0.86Sx0.33=0.28638S的中等學生維持原狀,成績BC
成績A=0.28638S+(0.07Sx0.66)=0.33258S
成績A+成績BC=0.57276S+0.07S=0.64276S
如果不實施打罵教育
則0.86Sx0.1=0.086S的中等學生能更用功,成績A
0.86Sx0.8=0.688S的中等學生維持原狀,成績BC
成績A=0.086S+(0.07Sx0.9)=0.149S
成績A+成績BC=0.774S+0.07S=0.86S
(小結)
打罵教育雖然會讓學習意願升降,但優等生資質較好,一些聰明學生仍是有辦法獨自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即使成績降低也落在中間,因此優等生在成績ABC總合人數直接以0.07S代入。依照這簡單模型假設,實施打罵教育之後,可以製造出更多成績A的學生,但是成績C以下也會變多,表現出成績兩極化的現象。
弊端延伸跟傑出的假象
跟以上結果相印証的就是:東方留學生成績普遍比歐美生還好。不過也僅是成績好而已,一旦出了學校進入企業服務,或進入更高深研究領域時,缺點就容易現形了。在較重視思考創造力的設計跟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台灣普遍比歐美落後。扣除資金設備跟科技進程落後外,人才上的原因:則不外乎是標準答案的考試,中學實行填鴨跟打罵教育,損害了學生創造力。
另外,許多人將言論抨擊火力集中在國內大學比較差,導致學生程度差。這雖然是個原因,但也不完全對,畢竟已牽涉學術環境問題,而不單純只是人才程度優劣而已。國內有不少具創造力的優秀學生,但大環境卻限制了他向上發展,伏龍或鳳雛恐怕才是更適合用來形容他們的名詞。
過去優勢所在跟未來挑戰
不過實施打罵填鴨教育,卻也讓台灣坐擁龐大的高學識人才軍團,在比較不重視創造力的生產制程應用技術上,仍然足以打遍天下。方法是靠國內少數高創造力的份子帶領(由他們來發揮創造力),與向歐美買基礎研究的專利,或跟歐美技術合作等方式。
鑒於今後人權法治觀念將會愈來愈濃厚, 與少子化時代的來臨,體罰將愈來愈難得到人民支持(即使繼續存在, 壓力強度也不足以填出一隻肥鴨) 社會也正朝向知識經濟來轉型 , 創意研發產業將是重心,過去靠高學識低創造力人才,所衍生出的生產製程跟快速跟隨能力, 將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
然而全面揚棄體罰,卻又不改革初中教育的填鴨現象,則又有高學識人才跟創意人才都產能不足的危機。當兩類型人才產量都無法提升,甚至向下修正時,那這個社會還有啥前途?或某型減少量恰好等於別型增加量,不過卻趕不上國際變化腳步,那麼則可能也不太樂觀。
如何維持最佳的人才類型改變速率, 達到動態平衡,或許才是該給學生多少壓力的背後癥結所在。一味的支持體罰教育,或一味的反對適度的處罰(就是罰站跟勞動服務等) ,甚至進而開始政治鬥爭內耗, 都不是人民所樂見的。當然某些政治蛆跟黨蛆除外,他們頭上都有長角或聽不懂人話,因此沒人說得動他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