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稱:台灣人四百年史
作者:史明
國際政治變革中的台灣
1 動盪不安的國際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地球上相繼發生許多重大的變革
(1) 世界人口遽增
戰後世界人口一直遽增、至一九七七年增為四一億餘人口(為一九三○年的二倍、在戰前大體上是經過五○年才增為二倍)、今後若以如此速度繼續增加、至二○○一年、世界人口將突破六○億大關。
特別是在亞洲地區人口增加得最為厲害、在一九七○年代、世界人口分佈、其中一半竟集中在亞洲地區。這個人口稠密的亞洲地區、加上非洲‧拉丁美洲等所謂的「低開發地區」(underdeveloped area)、人口共有二六億六千萬人、佔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這些亞‧非‧拉低開發地區、雖然面積佔有全球六○%以上、天然資源也極為豐富、但因有上述人口遽增的重壓及其所招來的各種問題(階級剝削與列強的新‧舊殖民剝削極端厲害、貧富極為懸殊‧極端落伍)、所以給予動盪不安的國際政治、增添了許多更複雜的問題。其中、最明顯且最嚴重的、就是北半球的美‧英‧法‧義‧西德‧日本等資本主義大國愈來愈富強、而南半球亞‧非‧拉地區的低開發國卻愈來愈貧弱的所謂「南北問題」(North-South Problem)。
(2) 社會主義勢力壯大
戰前、只有蘇聯一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戰後、急速增加、在東歐‧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出現、現已壯大為包含全人類三分之一的人口。
另一方面、依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不但反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同時也反對蘇聯‧中共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史大林主義‧一國社會主義‧社會大國主義等所謂新左翼 (newleft)的「世界革命」(the world revolution)、「世界革命統一戰線」(UnitedFront for the World Revolution----以先進國的日本赤軍‧西德赤軍‧愛爾蘭共和國軍==Irish Republican Army==IRA‧巴勒斯坦解放人民戰線==Popular Front forLiberation of Palestine==PFL等為主要)、「第三世界解放組織」(亞洲‧非洲‧南美洲‧中東等地區的各國解放戰線)等、迭起而生、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唯一的革命火種。
(3) 資本主義體制的盛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資本主義所受打擊重大。它為了延長其生存、在其原來的體制內、做了許多有機的調整、在政策上也不斷的進行各種修補與改變、同時、把戰前的「舊殖民主義」、改為「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在戰後、一方面讓舊殖民地實現政治上的獨立、另一方面卻把這些新興國家牽制於世界資本主義體制圈內、仍舊施以民族壓迫與殖民剝削、而延緩其本身的矛盾與衰亡)。但是、這些歐美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持能使資本主義繼續發展與擴大市場‧獨佔資源等的勢力圈、過度利用戰後飛躍發展的科學技術與文明利器(特別是核能‧電子‧化學‧太空科學等)、而招來未曾預料到的資源危機(特別是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破壞自然界等、導致使人類在今後的生存上、發生了許多嚴重問題。
(4) 舊殖民地體制的崩潰與民族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戰前的漫長期間淪陷於歐美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的亞‧非‧拉各地區被壓迫民族、猛然燃起「民族獨立」的烽火、使各地的殖民地體制土崩瓦解。在亞洲、一九五○年代前半的五年間、即新添了一二個獨立國家(一九七八年增為三八個獨立國家)、戰前只有四個獨立國的非洲、到了一九七○年代、成為擁有五○個獨立國家的新生大陸。如此、大戰結束三○餘年後、世界的獨立國家、由七○國增為一五九國。聯合國在一九四五年成立時的加盟國只有五一國、至一九七八年、已增為一五一國。這種殖民地解放‧民族獨立的熱潮歷久不衰、現已波及到南太平洋上大洋洲(Oceania)的各小島、與美洲加勒比海 (Caribbean Sea)諸島上的各弱小民族。例如、於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二日、在赤道下的南太平洋上、誕生了世界上最新的第一五九個國家「kiribati共和國」(人口六萬人、總面積七○○平方公里(分屬七個島嶼)、一九九五年獨立國家一九一國、加入聯合國一八五國。
如此劃時代性的殖民地解放‧民族獨立無非是「世界史」必然的趨勢。也可以說是、亞‧非‧拉各地區的被壓迫民族、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提高政治覺醒的必然結果。戰後、舊殖民地所有國的英‧法‧荷等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因受戰爭災害以致社會疲敝、一時無法壓制洶湧澎湃的殖民地獨立革命。再加上、一九四九年亞洲的中國革命(毛澤東領導)、一九五二年的埃及革命(納塞==Nasser, Gamal Abdel領導)、一九五九年拉丁美洲的古巴革命(卡斯楚== Castro, Fidel, Ernesto, 圭巴拉==Che, Guevara領導)、均為各大陸的革命燎起火種、這就是第二次大戰結束到一九八○年代全世界的殖民地解放‧民族獨立的大時代。
(5) 美蘇兩超級大國的雙極冷戰時代
戰後的民族獨立熱潮導使全世界的舊殖民地體制趨上崩潰、繼之、世界列強所創立的「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UN)、使戰前西歐列強曾利用為制霸世界工具的舊國際體制開始轉變、新的「世界性」政治理念代之出現。
然而、美蘇兩超級大國、為了處理戰後問題、自始就尖銳對立、雙方都趁著日本‧德國‧義大利三戰敗國的沒落、及舊殖民帝國主義體制崩潰的世界性大變動、企圖乘機擴大本國的勢力圈。蘇聯駐紮大軍於東歐諸國、將該地區從西歐世界隔離開來、美國則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發表所謂「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而依靠優越的科學技術(也就是原子武器)、進行對共產圈的「圍堵政策」(Containment----蘇聯問題專家的美國外交官柯南==George Kenann構築的)、與「馬歇爾援助歐洲計劃」(Marshall plan)。蘇聯則以「共產黨及勞動者情報局」(Cominform----一九四七年九月成立)予以對抗。這就是自戰後(一九四五年)繼續到一九六○年初的、所謂「冷戰」(Cold War)的開始。這冷戰體制、把全世界瓜分為東西兩大陣營、各由美蘇兩超級大國所控制、並產生了德國‧朝鮮‧越南的分割狀態、及柏林分別管制等、而成為動輒就可能爆發第三次大戰的導火線。
美國在歐洲創設「北大西洋條約機構」(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 一九四九年美國等西方一二國家參加的安全保障同盟機構、參加國後來增為一五國)、在亞洲則創設「東南亞條約機構」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SEATO 一九五四年九月美‧英‧法‧澳‧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八國所創的集體防衛機構)等。蘇聯也在東歐創設「華沙條約機構」(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一九五五年五月、蘇聯與東歐七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集體防衛機構)、在亞洲則簽定「中(共)蘇友好同盟條約」(一九五○年二月)等、這種情況又給東西兩大陣營添上更加緊張的「軍事對立」。尤其是在亞洲、所謂「代理戰爭」(war by proxy)的中國內戰(一九四六|四九年)‧韓戰(一九五○--五三年)‧第一次越戰(一九四五年--五四年)等迭起發生。而一九五三年蘇聯發表已與美國同樣的擁有核子炸彈、接著、一九五四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 Dulles)也主張將採取「大量報復戰略」。
因此、原來是以維護人權‧宣揚民主為理念的「聯合國」世界機構、卻成為美蘇兩超級大國進行「冷戰」的國際角逐場、其雙方力量(軍事力量==核子力量)的均衡問題、乃成為國際政治上的第一大題目。
(6) 國際政治多極化時代
一九四○年、五○年代美蘇兩超級大國所支配的東西冷戰體制、由於:
(一) 美國與蘇聯在科學與核子武器發展上的差距逐漸縮短、在軍事上美國對共產圈不再有嚇阻的力量
(二) 美蘇在核子武器開發發展上、使核子戰爭將毀滅自己與人類、所以美蘇雙方終於不得不相互抑制大戰、而維持所謂「恐怖的均衡」
(三) 歐洲的經濟復興已告一段落、歐洲諸國不再依賴美援、也不願再受美國支配
(四) 戰後的殖民地解放、使亞‧非地區的獨立國家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這些新興國家與社會主義圈內的反蘇國家南斯拉夫相提攜、標榜「中立」(neutrality)‧「非同盟」(non--alignment)、而成為所謂的「第三世界集團」
(五) 中共在內戰獲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後、遂與蘇聯分庭抗禮、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政治上(為了互爭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及國家利益上也尖銳對立
因此、美蘇兩超級大國尖鋒相對的冷戰體制、逐漸開始「解凍」、使冷戰趨於解凍的契機、大體上是發生在亞‧非地區各新興國家間在國際上的政治協調。初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亞‧非兩地區的二九個新興國家代表、在印尼的萬隆(Bandung)召開「亞非會議」(Afro--Asian Conference又稱「萬隆會議」「AA會議」)、提倡尊重人權‧民族自決‧和平共存‧反對超級大國支配世界等。繼之、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以亞非各國人民的反帝反新‧舊殖民主義為基本、在開羅(Cairo)所創立的「亞‧非人民連帶機構」(Afro--Asian Peoples, Solidarity Organization)。在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八國代表又於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Belgrade)召開「非同盟諸國首腦會議」 (Conference of Heads of States and Chief ministers of Non--Allied Nations)。一九六七年八月、東南亞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嘉坡等五個國家成立「東南亞諸國聯合」(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等。
在非洲及中東、一九六五年七月埃及宣言「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的國有化。一九六三年五月在衣索比亞(Ethiopia)首都阿迪阿貝巴(Addis-Ababa)成立的「非洲統一機構」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加盟國四六國、繼承「AA會議」的政治主張。又在一九六五年四○個回教徒國家首腦創立「回教諸國首腦會議」(Mushlim Summit Conference)、想藉回教精神來推進和平共存等。
歐洲、也在法國總統戴高樂(De Gaulle, Charles)的號召之下、一九五七年三月在羅馬創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也稱為「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Common Market)。
這些各地區的國際機構的成立、都是表示各國即將脫離美蘇兩超級大國支配的前奏。
從美蘇兩大國本身來說、美國自一九五○年代末葉、國內經濟發展開始走下坡、美元貶值、使得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不得不在國際上採取「美元防衛政策」(一九六○年九月)、也是美國想要終結冷戰政策的重要原因。蘇聯則在一九五六年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Khrushchev Nikita)批評史達林、一九五九年中蘇對立表面化、加上國內經濟建設遲遲不進(特別是農業政策失敗、食糧供不應求)、也是迫使蘇聯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改變原來的冷戰政策、而以「和平共存」來代替「國際對立」的國內原因。
於是、兩超級大國、即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與蘇共第一書記兼蘇聯首相赫魯雪夫、在一九五九年九月會談於美國的大衛營(Camp David)、隻方均認識到核子戰爭將使自己與人類滅亡、必須以「和平共存」來代替冷戰、這被叫著「大衛營精神」(Camp David Spirit)。又在一九六一年六月、繼任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與赫魯雪夫再會談於維也納、美蘇兩超級大國由此更加認識到必須防止第三次大戰的爆發。
其後、雖然發生過「柏林圍牆」(一九六一年八月)的東‧西之爭、及「古巴危機」(一九六二年)等國際紛爭、但美蘇兩大國首腦都在避免大戰的原則下努力解決。一九六三年八月美‧英‧蘇簽訂「核子武器部份限制條約」(The Limited Test--ban Treaty)、同時也建立白宮‧克里姆林宮之間的直接通信線(hot line)等、這些都可以說、美蘇兩大國在原則上將進入和平共存時代的象徵。繼之、同年十一月因甘迺迪被暗殺而繼任總統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在國際政治上仍然繼承「甘迺迪路線」。在蘇聯方面、赫魯雪夫失勢後、勃列日涅夫‧柯錫金政權、在外交政策上、也繼承了「赫魯雪夫路線」、所以美蘇共存的和平路線、大體上可算是走上軌道。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和平即將到來、反而是世界形勢呈現更加錯綜複雜的多極化時代、從此、美蘇兩大國更以「代理戰爭」方式、互相利用「限定‧局部戰爭」(Limited or Local war)、來維持自己在國際上的支配權。
如此、美蘇兩超級大國在東西各陣營的支配力量漸趨衰落的結果、均被各自圈內所發生的摩擦與糾紛所困擾。
美國在戰後參加韓戰、自一九六一年又軍事介入第二次越南戰爭、深陷於戰爭的泥淖而不能自拔、竟得在幕後委託蘇聯調解、但未果、且在外交上威信掃地。在國內則國民對於干預越戰產生失望與厭戰、社會頹廢、反戰運動相繼發生。經過了詹森政府被迫再擴大戰事之後、一九七○年二月、繼任總統的尼克森(Richard M. Nixon)標榜「尼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並驅使季辛吉的權術外交、想以「和解」代替「戰爭」。
尼克森在一九七二年訪問北京、與周恩來共同發表「上海公報」、表明將進行中(共)美建交後、終在越戰全面吃敗戰的情況下、與北越及南越解放戰線(NFL)簽訂「巴黎協定」(一九七三年一月)、一九七五年因越南由北越軍解放才完全撤兵。另一方面、美國因深陷越戰而國力疲弊、一九七一年八月、尼克森發表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黃金兌換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瓦解、而給予世界經濟帶來重大的混亂。這被叫做「美元衝擊」(dollar shock)、因此更大的削弱了美國的國際信望。
在蘇聯圈內、東歐方面在一九五六年六月、波蘭的波茲蘭(Poznan)的工人反蘇‧反政府暴動、同年十月發生蘇軍鎮壓匈牙利反蘇反政府暴動的「匈牙利事件」。一九六八年十月、捷克斯拉夫國內興起要求自由獨立的反體制運動(反捷共所採取的史大林主義)、蘇聯為了維持捷克共產黨政權、遂以六五萬大軍侵入鎮壓。一九七○年十二月波蘭因缺乏糧食而引起工人騷動、此時蘇軍仍然侵入鎮壓。其他在東德也相繼發生反蘇反體制的工人暴動、均為蘇軍所壓制。其後、蘇聯在東歐、一貫採取所謂「勃列日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限制了東歐獨立國家的主權一部份(所謂「主權限制論」、即為了防衛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諸國全體的安全與利益、得限制一國的主權行使)。然而、南斯拉夫、及阿爾巴尼亞兩國早在戰後就脫離蘇聯支配下的東歐圈。近年又有東歐圈內各國在經濟上接近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及羅馬尼亞的獨立自主思想與行動。
在西歐社會、又見到「西歐共產主義」(Euro--Communism)的出現、它們反對蘇聯的史大林主義、而主張盡量尊重西歐民主主義(西班牙共產黨領導、法共‧義共協同)。
在亞洲、中國(中共)因地大物博、天然資源豐富、並擁有傳統的「中華大國主義」、所以中蘇對立愈來愈顯深刻。尤其是一九七一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竟使蘇聯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相對的降低。後來、美國利用所謂「中國牌」(China Card)、企圖牽制蘇聯的軍事擴張、中國也想利用「美國牌」(American Card)來抵制蘇聯的軍事壓力及進行國內的近代化建設。從此、在國際政治上呈現出美‧蘇‧中的「三極大國體制」、例如、美國與中國曾聯合反對蘇聯‧印度所支持的孟加拉(Bengal)建國。近來也是美‧中在非洲反對蘇聯‧古巴所支持的安古拉(Angola)的殖民地解放等、終於導引出越南‧高棉的中蘇代理戰爭、甚至於發展為美‧日默認下的中越戰爭。
尚有不忘記的、就是在世界多極化的情況之下、以Che, Guevara的「世界革命理論」武裝的中南美拉丁地區、產生了許多革命組織、例如「阿根廷人民革命軍」(ERP)‧「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ELN)‧ 「智利左翼革命運動」(MIR)等、都為自己民族‧社會的解放革命奮鬥著。同樣在中東有世界革命陣營的「解放人民戰線」(PFLP)即在與以色列展開生死鬥爭。其他、「愛爾蘭共和國軍」(IRA)‧法西邊境地帶的「Basque民族獨立與自由」(FTA)‧以及非洲‧中東‧亞洲等地區的弱小民族解放運動、都無不為爭取獨立與自由而戰鬥著。
如上所述、一九七○年代已不如過去那樣、由少數的大國就能完全支配整個世界。
觀諸最近一、兩年中所發生的國際事件、就能看出國際間、有著東西兩極霸權大國主義的對立關係、美‧蘇‧中三極大國主義加上日本經濟大國的對立關係、南北關係、殖民地革命游擊戰爭、社會主義國家間的代理戰爭、以及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國際通貨(美元)危機‧難民問題等、而更加多極化、更加複雜化。但是、就其本質看來、這些多極化‧複雜化的國際狀況、無非是戰後三○年來的革命與反革命‧體制與反體制‧侵略與反侵略等各種政治勢力開始分化‧改編的一種過渡現象。
周恩來曾在一九七二年、把這種國際形勢說成「天下大動亂」(參閱中國「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紅旗」一九七二年一月一日的三刊物共同社論)。
如上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戰後、國際形勢變化無常‧動盪不安的這四○年間、無論大小的被壓迫民族及舊殖民地、均相繼爭得「獨立」而努力於建設新國家的情況之下、唯獨有「台灣與台灣人」(台灣民族)、因其地理上的位置‧海洋‧氣候等自然環境良好、更因位於西太平洋的軍事要衝‧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上‧產業發達等「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上的重要性、而兩次被宰割、被出賣。即:
一九四三--四五年、在「雅爾達‧波茨旦」帝國主義體制之下、第一次被美‧英‧蘇‧中(蔣家政權)宰割
一九七二--七八年、在中日復交‧中美接近等的大國間政治交易之下、第二次被美‧日‧中(共)宰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