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08

中美軍力差距至少二十年

中美軍力差距 二十年跑不掉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2004/2/21

美國第七艦隊的兩棲指揮艦「藍嶺」號日前訪問上海,停靠在外灘,和中共一艘巡防艦相隔不遠,望去美艦宛如龐然大物,後者與之相較不成比例。當然,兩艦性質不同,不能類比,卻由此引發外界對「中」美軍力差距等諸多聯想。

不久前,中共官方「瞭望東方周刊」也有類似分析,稱大陸軍費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約223億美元),共軍人均實力不及美軍的五分之一。按美國軍方的標準看,雙方軍力差距至少有20年。

不過,這種籠統估算並不被中共戰略學界所接受,認為軍力對比涵蓋各領域的軍事力量參數極為龐雜,很難用一種宏觀指標概括,尤其軍隊士氣、戰術運用和主觀戰略指導等非物質因素,往往在兩軍交戰中扮演更關鍵角色,而共軍自認擅長後者。

但追問下去,即使是北京優秀的戰略學者,對「中」美短期一戰也是毫無把握,深究原因不僅於雙方的軍力差距,還包括軍事戰略乃至建軍備戰等深層結構中亟待克服的盲點。

比如,中共軍事鬥爭的準備基點轉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但美軍在關島部署的AGM-86C型巡弋導彈,經B-52轟炸機載送二小時後發射,即可在一小時內轟擊大陸一半以上領土,雖不謂「全面戰爭」,亦近乎「全境到達」,中共如何以「局部」準備面對美軍的「全境」打擊?畢竟,應付二個以上主要作戰方向所需的備戰和動員基點完全不同。

備戰首重後勤,尤其確保戰略物資(石油)供應無虞更具關鍵意義。但中共70%以上的進口石油途經麻六甲海峽和南海,而這些重要水道基本控制在美國手中;即使浙江、遼寧等地積極籌建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也無法逃避美軍火力投射範圍之內。看來,中共至今並無有效因應對策。

從建軍的角度看,「信息化」(資訊化)是共軍念玆在玆的重點建設,但這幾年的軍事採購和技術引進,主要是強調「火力打擊」,對於監視偵察、指揮控制乃至後勤保障,都缺乏一套完整的資訊鏈加以整合,各軍種間的資訊無法共享,以致未能在不同的作戰平台和作戰單位之間形成真正的聯合戰力。

其後果是,中共海軍即使擴大引進大型「現代」級水面艦和超靜音的「基洛」潛艦,若沒有海洋衛星對目標的監控支援,和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相互鏈接,這些戰艦在大海中只能瞎轉或孤立作戰,此種窘況同樣存於各軍兵種之間,這也是「中」美軍力差距極為突出的面向。

去年美伊戰爭,美軍利用網路對部隊實施統一指揮作戰的形態(又稱網路中心戰),打破傳統作戰從「偵察-判斷-決策-行動」的循環圈,使戰術決策時間由往年的數小時縮減為數分鐘,接近「發現即摧毀」的理想,這和共軍目前大多仍以手工作業的指揮控制完全不同,可用「代差」而非「年差」形容。

另外,參戰的美國戰機普遍加裝「快速情報接收系統」,約有三分之二的飛機在起飛前未賦予明確任務,都在空中待命隨時接受指令進行機動突擊,此種稱之為「閃電精準打擊」的作戰方式,對共軍來說僅止於概念上的探討,離具體操作甚遠。

換言之,就算共軍幾年內引進更多優質武器,也很難以常規軍力對付美軍,從而萌生動用核武念頭,萬不得已訴諸「核等效」的軍事手段因應美軍。有些中共戰略專家則寄望於新概念武器的推出,包括美國國防部公佈「中共軍力報告書」裡提到的射頻武器(RF)和大功率微波武器(HPM),藉由瞬間癱瘓敵方電子設備,使兩軍資訊化裝備歸零,重返初級的作戰形態以量取勝。

當然,中共一些軍內務實派反對上述想法,認為核武危險且易失控,新概念武器離實用則遙不可及,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和美軍搞正面的軍事對抗,即便不可迴避,也有「不對稱」戰法使戰損降至最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