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01.03.04 日 期:2002/11/21 下午 05:29
章節主題:本地人反對割台的武裝抗日,士紳階級逃亡大陸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1895年,清國在甲午戰爭(日清戰爭)敗戰,終於出賣台灣於日本帝國主義。於是,在台灣的滿清統治階級舊勢力(官、兵、大租戶、大商人、地方士紳等)乃推出前清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倉皇組織了政府於台北,定名「台灣民主國」。然而,他們卻仍然固守滿清朝廷,所以致電云︰「台灣士民,義不服倭,願為島國、永載聖清」,並且,日軍一旦登陸東北海岸後,荒忙不戰而潰,唐景崧及其殘兵,及主倡抗戰的丘逢甲等士紳階級與各級首領,都爭先恐後的潛逃大陸。至此,台灣民主國主持無人,曇花一現,僅僅13天即告瓦解。這些台灣士紳階級,原來就是介存於滿清外來統治,和本地人社會之間的買辦份子。他們的腦筋都被「大中華思想」(Sino-centrism)填滿,所以畢竟也是走和清國統治殘餘勢力勾結之一途。因此,台灣民主國的建立,究其實,無非是為他們自己舖設逃亡中國大陸的一條內道。這種中間性,立場不定,意識模糊的缺陷,導使後代的台灣知識份子,屢在奴隸根性和敗北主義之下打滾而不能解脫。
然而,以農民大眾和都市貧民為主力的台灣本地人大眾,就是漢人開拓者末流和原住民後裔,雖然大多是文盲無學,但是他們才是真正繼承了父祖傳下的開拓者心志和「出頭天」的精神傳統。他們本地人意識堅定,本地立場堅強,一貫從事開拓台灣建立家鄉,及反對外來統治,不顧犧牲自己身命與敵作戰。此時的「抗日義民軍」,就是出自這些本地人大眾之中,並在廣大的家鄉大眾支持之下,為保衛祖先所建置的「自己鄉土」,從事孤軍奮鬥的武裝抗日(有些抗日首領雖然出身士紳階級,他們就是站在本地人大眾這一邊,才能捨身取義英勇作戰)。
這支本地人的子弟兵,為本地人同胞爭一口氣,壯烈無比的與敵奮戰,所以,迫使日軍傷亡鉅大,花費龐大國帑,並歷經10年才告終止(敵方司令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陣亡於台灣南部)。「抗日義民軍」,雖敗猶榮,而把更加堅強的「本地人意識」傳下於後代。
從此,本地、本地人,不但是「經濟圈」「社會圈」和唐山、唐山人不同,更因「政治圈」「文化圈」也完全被隔絕,而走上更為獨特的現代殖民地社會。
~~~~~~~~~~~~~~~~~~~~
章 節:01.03.05 日 期:2002/11/21 下午 05:36
章節主題: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化與「台灣民族主義」發展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⑴日本資本主義化與殖民統治台灣
自19 世紀開始,當亞洲各族遭到歐美帝國主義的大舉侵犯,社會動盪不安,民族前途岌岌可危之際,獨有日本是唯一例外,它能夠踏入建設近代國家的第一步,而出現新舊鼎革的轉捩點,即「明治維新」。另一方面,隨著政治、經濟上的近代化、資本主義化,日本特有的「大和民族主義」也發展起來,所以近代化資本主義化一開始,就朝向「富國強兵」「對外擴張」的侵略主義上走,並在中日戰爭(甲午戰爭,1894~95)、日俄戰爭(1904~05)獲得勝利,在第一次大戰(1914~18)也站在戰勝國的一邊,以致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工業化)步步發展,在國際上被列為五強之一。然而,日本固有的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愈來愈兇猛,隨之衝進侵略中國大陸的「15年戰爭」(1931~45)、而在1941年不宣而戰的加入第二次大戰,被打的體無完膚,結果在1945年投降於聯合國。
台灣、台灣人,就是在這51年間,日本在進行資本主義發展及搞起瘋狂的殖民地爭奪戰的漩渦裡,遭其殖民統治。
因此,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代,也就是台灣隨著進行資本主義化,近代化的時期。
⑵跛腳的台灣資本主義化(近代化)
台灣的本地社會與本地人,當日本正在進行資本主義化(capital-ization)、近代化(modernization)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部門,完全被編入「日本圈」內,並基於日本國的利益,隨著日本國內資本主義化進展,逐漸被推向資本主義化(近代化)的發展過程。
一般在世界史上的所謂資本主義化,都得隨著︰
①政治民主主義化 ②個人自我解放 ③社會近代化民族化
這三個要因同時進行,才能獲得有平衡的、完整的進步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和「民主主義」,可說是雙胞胎的存在。
然而,日本帝國主義所移植於台灣的「資本主義體制」,並不是正常的,完整的,而是片面的,變相的,跛腳的。因為日本帝國主義是對於本國有益的,特別是能合乎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才能把其移植於台灣殖民地社會。相反的,他們認為對本國沒有益處,特別是會危害其殖民統治的「政治民主化」「人性解放化」「近代民族化」等,則加以壓制和阻撓。
因此,在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化」,即是沒有「民主主義」側面的跛腳的資本主義化。因此,台灣的經濟上的權益都屬於日本政府或日本民間資本家所佔,台灣人則一無所得。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資本主義化台灣(提高台灣的生產力,能多剝削),第一著手的,是為資本主義清除台灣舊有的封建性社會制度或體制等,然後,把台灣資本主義化,軍事化,即︰
①建立台灣總督的殖民地「強權」。
②鎮壓抗日義民軍,驅逐中國及歐美在台勢力和權益,把台灣完全封閉於「日本勢力圈」內。
③整備殖民地剝削制度及法制,清查戶口,清查土地及山林,沒收所謂叛產(土地與山林),創設官營獨佔企業,為本國資本主義進行資本原始積蓄。
④廢除台灣舊有的土地制度(廢除大租)、確立地權(小租成為近代法政上的土地所有者,即地主,為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入,清除台灣封建障礙。
⑤改變台灣舊社會關係,保存地主資產家,準備都市勞動者,都市貧民、農村貧民、下級職員、以及少數的政治走狗和買辦地主資產家。
⑥給予台灣人一定限度的文化教育和技術訓練,以備台灣工業化。
⑦開設台灣、日本間的海洋定期路線,進行台灣、日本間的貨幣價值統一和度量衡統一,建立基幹產業、整備流通機構、建立近代的都市、交通、通信、水電、文教設備及衛生設施,開發水利灌溉等,備於本國的資本、商品、企業人員等傾注台灣。
⑧進行日本圈內的台灣工業化,軍需工業化,發展單一農業(mono-culture),提供本國急需的糖、米等農業品。
⑨建設軍事基地,進行台灣社會軍事化,造成侵略華南地區及南洋各地的前進基地。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強行上述的殖民政策,乃揮舞強權,使之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本國」(metropolis)的「邊沿地區」(Satellite)資本主義再生產機構的一環。
台灣本地人社會,如此一開始就遭到暴風雨似的,從根底推翻其舊社會的封建因素,以致招來廣泛的社會變革。這在20世紀初,從社會近代化、資本主義化看來,不但是較處於社會混亂,經濟落後,封建制停滯的中國社會,就是在全亞洲,都能算是一個社會大變革。這樣,台灣乃迅速的推上跛腳的台灣資本主義化。
台灣隨著日本本國資本主義發達,遭日本帝國主義征服,此時期可分為如下的5個階段︰見圖二
⑶日本的資本主義化台灣,使台灣、中國成為決定性的差距
在日本資本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化(近代化),雖然是跛腳的,片面的,但是由此所受的社會大變革,可說是「革命性」的。即以1942年為基準來概括台灣在此半世紀中的社會變革;就可以看到,台灣的本地人社會的發展過程。即︰
①台灣國民生產每人平均,約有日幣300圓(等於美金100~150元)
②台灣工業,在過去40年間,成長為1,600倍,等於主要生產品總值的50%,並超過農業而成為首位。
③產糖量達140萬公噸,每年輸出日本、朝鮮、中國東北等達120萬噸。
④製糖、精米、製麻、纖維、紡織、水泥、製紙、鑄業、製鐵、化學、練油、機器、製鋁、電力、交通、水運等近代工業,在日本三大財閥三井、三菱、古河等壟斷之下,發展為在亞洲次於日本的大工業地區。
⑤ 台灣農業在過去40年間,耕地增加為95萬甲,增加50%,一甲產米平均增至4倍,農業生產總值增至12倍,農業人口減為總人口的49.6%,產米800 萬石,每年輸出日本平均60%,達500萬石(中國此時因連年天災兵亂,農業生產停滯,農民大眾人口佔總人口90%以上,米糧供不應需,饑荒死亡者每年達數百萬人)。
⑥台灣對外貿易,40年來擴至33倍,每年出超平均達25~30%。
⑦台灣總督府財政在40年間,增至36倍,每年盈餘20~30%。
⑧台灣初級教育普及,學齡兒童(虛8歲)就學率平均92.5%(中國當時人口的85%仍屬文盲),生產技術(熟練工)水準較高。
⑨台灣公共衛生進步,近代衛生設備較普及,舊時的惡疫幾乎被消滅,人口增至550萬人(中國人口5億萬人,惡疫經常流行)。
如上所述,把台灣社會資本主義化近代化的實際狀況,略見一下,就不難窺看在第二次大戰終戰時,台灣和中國,在社會發展上,已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同時也能看到台灣、台灣人的,獨特性和固有性,比滿清時代更加鮮明,因此,此時「台灣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感情,思想方法、社會觀念等,和中國人已有了決定性的不同。
⑷台灣人近代性反殖民地鬥爭和台灣人意識
因為台灣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所以必然的發生被統治者被剝削者台灣人,和外來統治者剝削者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矛盾」。這個「殖民地矛盾」,一方面是台灣經過資本主義化近代化,所以把從祖先傳統下來的「出頭天」精神傳統,必然的由前期性民族的「本地民族」發展為現代化的「台灣民族」的民族側面。另一方面,則殖民地台灣社會,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下,開始資本主義發展,所以必然的發生資本主義性「階級分化」,而所造成的階級側面(台灣勞動者階級大眾,對日本資本家階級及其幫手台灣人買辦,和台灣地主、資本家的階級矛盾)。換言之,台灣人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矛盾」,是具有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這個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是有「國際性」(統治者剝削者是外來民族,被統治者被剝削者是本地民族,二者之間,介存著本地人買辦階級)。
在台灣殖民地社會,階級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為階級矛盾(基本矛盾)必然的具體表現在民族矛盾(主要矛盾)上面,所以台灣殖民地社會革命的性格是「民族民主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因此,為了解放台灣殖民地,階級鬥爭必須服從民族鬥爭,民族鬥爭必須以階級鬥爭為基礎,才有可能。並且,因為殖民地社會的資本家階級或地主階級,都或多或少的成為外來統治者的幫手,台灣人立場不堅定,就是具有買辦性,所以無能力也不可能領導殖民地解放鬥爭,因此,殯民地的解放鬥爭,必須由「勞動者階級大眾與革命知識份子」成為領導和主力軍,才能達到終極目標。也就是說,殖民地台灣,必須以台灣勞動者大眾與台灣革命知識份子為主導,團結地主,資本家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子弟的知識份子,結成「台灣民族聯合戰線」,才能達成當前的殖民地解放。
台灣資本主義化、近代化,本來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提高台灣社會生產力而更多剝削台灣才從外移殖台灣,並不是台灣社會本身發展的結果所產生,所以,關於台灣解放的民族理論和階級理論,也是從外界的衝擊而產生的。就是說,第1次大戰前後的世界潮流波及於台灣社會,西歐社會的「自由民主主義」(democracy),亞非殖民地社會的「殖民地解放思想(民族主義)」(nationalism),蘇俄的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思想」(socialism or communism)等革命思想,初由台灣知識份子接受,後來推廣於台灣勞動者階級大眾之間。結果,促使台灣傳統的「本地、本地人」的前期性民族意識,發展為近代的「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及「社會主義」(Socialism)。關於這種思想意識的近代化,在當時的亞洲各地殖民地社會都大同小異。
然而,特別是殖民地台灣的地主,資產家階級及其子弟的知識份子,由於從滿清時代的大租戶、小租戶及大商人及其子弟的士紳階級傳下來的買辦性,奴隸性的底子極為濃厚,其民族立場很容易動搖,並且,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始終不能聯合起來,所以動輒就投敵。因此,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反殖民地鬥爭頗為複雜,其結果則事倍功半,甚至於勞而無功。
①當日本要求割讓台灣時,因為中國和台灣已是完全分為兩個不同社會,所以失掉台灣,從中國朝野來說,並不感到任何痛癢,所以當時的中國政府和民間,幾乎未有任何反對割台之舉,把台灣及其260萬台灣人,易易諾諾的奉送於日本帝國主義。
② 日本軍登陸台灣後,從荷蘭時代就是台灣人的主流,具有熾烈的本地人共感和愛心,並心懷「出頭天」的精神傳統的台灣農民階級大眾,為了保家保鄉斷然起來從事武裝抗日。他們從初就遭到敵人的燒殺壓榨,所受禍害慘重,生活深受打擊,所以,歷經10年抗戰,雖然已精疲力盡,仍不肯完全放棄鬥爭。此時,台灣的地主,資產家,由於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優先受保障,所以對於農民大眾的武裝鬥爭,一向採取旁觀態度而罔顧一切。甚至於出了台奸辜顯榮認敵為父,組織並就任所謂「台灣保良局長」幫助日本軍「剿匪」(日本和滿清一樣,把台灣武裝抗日稱為「匪徒」「土匪」),或者召集各地方的舊「頭人」,勸誘義民軍投降日本帝國主義,為期1895~1902年。
③日本帝國主義推翻舊社會,並開始資本主義化之後,乃著手於壟斷金融或企業,特別是為了發展製糖業、製紙業,或壟斷蓬萊米商權,乃以強權控制土地,禁止台灣人設立近代式「股份公司」(1912)等。此時,台灣的地主資產家階級及其新知識份子,才放棄歷來的觀望態度,頭一次參加反殖民地運動。這從居留於東京或中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開始,「台灣文化協會」(1921)、「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3)相繼出現。初期是「台灣民族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相結合,以「反殖民鬥爭」為目的(1912~26)。此時,唯有日帝走狗辜顯榮,聯合「台灣買辦四大家族」(鹿港辜顯榮,板橋林本源,高雄陳中和,基隆顏雲年),設立了所謂「公益會」,企圖替其老闆分化台灣人反殖民地運動。
④ 到了1920年後半,日本帝國主義大體完成壟斷台灣產業之後,才允許台灣資產家投資日本企業,使之分到殖民地剝削的一杯羹。於是台灣地主、資產階級及其知識份子,從此和日本資本家發生經濟關係。這樣,因地主,資產階級的經濟立場開始變化,所以必然的引起政治立場的動搖。這種社會形勢變動,立即影響台灣殖民地鬥爭的路線問題,遂招來「台灣民族聯合戰線」的崩潰。
⑤從此,「文化協會」開始分裂為「右派」(民族派)和「左派」(社會主義派),左派趁機奪取領導地位,右派隨即退出「文化協會」。
結果,文化協會歸於左派領導,右派(地主,資產階級及其知識份子),則改變原來的鬥爭路線,企圖以「和平手段」達成「合法」(在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民族自決,而成立了「台灣民眾黨」(1927)。然而,「台灣民眾黨」成立後不久,大地主,大資產家的民族極右派(林獻堂、蔡培火、陳逢源、楊肇家等),和小資產階級的民族左派(蔣渭水、盧丙丁、謝春本、陳其昌、黃周等),再次分裂。右派倒退為重新組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0),更墮落為以「拜跪請願」方式,暴露了窺視日本帝國主義鼻子眼兒的奴隸根性,終於成為總督府傀儡,參加所謂「第1屈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1935),林獻堂到後來竟然就任「日本貴族院議員」(1944)。
蔣渭水等民族左派,從此覺悟到台灣地主,資產階級及其知識份子不可靠,必以農工階級大眾為反殖民地鬥爭的重心,才以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再次結合,和社會主義的連溫卿、王敏川等人聯合之下,成立「台灣工友總聯盟」(1928),以爭取勞工、農民、無產市民及一切被壓迫民族的政治自由為綱領,重整旗鼓,耿耿企圖東山再起之際,可惜他壯志未酬,猝然逝世於台北(1931)。蔣渭水死後,民族左派同仁因群龍無首,幹部出奔海外,終於完了其政治活動。
⑥ 當時,台灣農民大眾,繼承了祖先留下的「出頭天」精神傳統,在初期武裝抗日之後,為了繼續反對「警察政治」和強霸土地,不斷的抗日鬥爭,計有「北埔起義事件」(1907)、「林杞埔事件」(1912~25),「土庫起義事件」(1914),「苗粟起義事件」(1913),「六甲起義事件」(1914),「西來庵起義事件」(1915)等,多以武裝行動來進行反對殖民地的鬥爭。
到了1920年「民族解放鬥爭時代」,台灣勞苦階級大眾的主流(農民、勞動者、都市貧民),為了反對日本資本家及其幫兇台灣買辦份子的霸佔土地,掠奪農產物和總督府強權彈壓政策,在全島各地相繼做了「民族解放鬥爭」和「階級解放鬥爭」,而成為「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一翼。
後來,台灣留日學生范本梁(嘉義人),自1920年起,在東京開始「無政府主義革命運動」,經過北京,終在1926年,成立「台灣黑色青年聯盟」於台北,成為無產運動的開始。
「台灣共產黨」,1927年在第3國際莫斯科總部決定以「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的名銜決定創始後,在日本共產黨的支援之下,1928年4月成立於上海(因日本共產黨遭「3.15大檢舉」),即以殖民地解放的「台灣獨立」為當前急務。同年8月,台共幹部謝雪紅,以日本共產黨指令(就是第3國際莫斯科總部指令),組織「島內地下黨部」,在「台灣農民組合」取得領導權(1929),進而在「左翼台灣文化協會」也取得領導權(1929)。然而,1931年7月開始,「台共」黨員盡遭日帝警察逮捕,「左翼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會員也幾乎遭捕,於是「台灣共產黨」,不過4年歲月就被消滅殆盡。
「台灣農民組合」,是繼承了台灣人從祖先傳下來的精神傳統(「出頭天」)而反對外來統治的本流。由簡吉、趙港、黃石順領導,召開「台灣各地農民組合幹部合同協議會」(1926年6月參加者10人幹部),創立「台灣農民組合」於鳳山(1926年6月26日)。台灣農民組合在1927年中,設置「支部」18處於全島,並把「本部」移轉於麻豆,又在同年末,再移轉於台中市,召開兩次大會,掀起「中壢事件」(1927),「二林事件」(1927)等9次農民鬥爭,到了 1927年遭「2.12大檢舉」(檢舉3百餘人,徒刑12人)。台灣農民組合,從1930年以後,支持台灣共產黨,1931年在台共領導下,在大湖等處準備武裝鬥爭,但在1932年,又遭大檢舉,被搜索21處,被捕231人,192人遭徒刑,幾乎趨於毀滅。
在日本帝國主義下,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原住民系台灣人的抗日鬥爭。日本總督府的所謂「理蕃政策」,政治上經濟上強制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進行「林野政策」,軍事上採取「蕃人討伐政策」,引起原住民系同胞頻繁起來鬥爭(可能記錄者154次)。特別在1930年10月,爆發「霧社起義事件」,即由摩那羅‧達奧(Morar-Dao)領導,埔里霧社的原住民6社為中心,殺傷日本人349名,佔領霧社3天,後退入內山。日軍乃以大軍散佈毒氣,猛攻內山,殺害一千餘人,摩那羅‧達奧看大勢已去,即一家大小24人自殺而盡,轟動一世的起義才終熄。
~~~~~~~~~~~~~~~~~~~~
章 節:01.03.06 日 期:2002/11/26 下午 12:34
章節主題:台灣民族與台灣民族主義發展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如上所述,從清朝時代傳下來的「本地社會與本地人」,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半世紀中,經過一定的資本主義化,近代化,又受到民主主義、民族主義及社會主義的近代思想洗禮,並且,透過前仆後繼的反殖民地鬥爭,而脫胎換骨,成為有理念、有組織性、有計劃性、有統一性的「近代民族解放運動」,結果,導致「本地社會與本地人」(前期性民族,ethnic group),發展為「台灣社會與台灣人」,即近代性「台灣民族」(Taiwanese nation)。
在西歐近代史上,種族(tribe),或前期民族(ethnic group),都經過資本主義化,近代化,並達成國家統一,而同時發展為「近代民族」(nation)。但是在亞洲等第3世界,其民族形成的動態和西歐社會有所不同。它們因為先遭到西歐帝國主國強烈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才開始跛腳的資本主義化、近代化,同時接觸了革命思想,所以「近代民族主義」(nationalism)先發生,並在和帝國主義的鬥爭中,才從種族,前期民族狀態成為近代概念的「民族」(nation)。例如,在亞洲是日本最早接受西歐的民族概念,實行「明治維新」,才以「大和民族」統一國內,建設近代國家。孫中山則仿效西歐、日本,預先提出「漢民族」或「中國民族」(以前只稱「漢人」「漢族」「唐人」),然後才打倒滿清政府,達成漢民族的解放。後來,他為了統一中國境內的漢、滿、蒙、回、藏各種族,才改稱為「中華民族」。
台灣,經過日本時代的資本主義化,近代化及反殖民地鬥爭,才從滿清時代的「本地、本地人」,發展為「台灣、台灣人」,即「台灣民族」(Taiwan Nation),同時,「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隨之生長起來。所謂,「台灣民族主義」,就是「台灣人關心民族的前途和利益,想要建立台灣獨立國家、想要建立台灣國民經濟,也想要發展固有的台灣文化、思想和行動」。
如上所述,台灣在400年中,遭外來統治者的侵略和統治、剝削(荷蘭38年,鄭氏23年,滿清213年,日本51年,中國國民黨集團將近50年),在物質建設(移民、開拓、資本主義化=工業化、近代化)為社會基礎,進行了反紅毛仔,反唐山,反四腳的精神建設,而從台灣人(原住民系台灣人和漢系台灣人)產生並傳下台灣人獨特的「精神傳統」(「出頭天」「做主」)。這個「精神傳統」就是「台灣民族」「台灣民族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也是台灣人主張「反殖民地」「民族革命」的唯一根據。
這個「出頭天」「做主」的台灣人的精神傳統,主流在現時台灣勞苦大眾之中,因為台灣的所謂「知識份子」,繼承滿清時代的士紳、讀書人所傳下的買辦性,所以立場不堅,容易動搖,與敵妥協的可能性大,因此,成為台灣人出頭天的障礙的可能性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