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08

中國人起源

【大紀元5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十一日電)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中國人的祖先源於東非,經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化成為各個民族。這項研究否定了現有中國教科書的權威結論,即中國現代人是由生活在四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進化而來,具有突破意義。

明報今天引述「新京報」報導指出,一項為期五年的「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地專家學者合作完成。科學家在各地採集不同人種十萬份DNA樣本分析。其中,由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金力和他的團隊通過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人群研究發現,中國人的祖先源於東非,經南亞進入中國,再逐漸分化成為各個民族的。

  報導指出,目前中國教科書權威理論是,中國現代人是由北京猿人進化而來,依據是人類多地區起源說,即歐、亞、非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猿人進化而來。

  不過,金力的研究卻指出,現代人是單一物種,而各地猿人卻屬於不同物種,並沒有都進化成為現代人,只有東非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祖先。另一位科學家劉武在非洲考察時也發現,三成的東非人在頭骨特徵上與北京猿人相同。

  報導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輝根據DNA分析結果指出,大約在十五萬年前,東非分化出很多人種部落,其中包含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人種的祖先。十萬年前,部分人開始走出非洲,其中黃種人經東南亞進入中國,目前研究證實,華夏五十六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先民分化出來,因為他們都帶有相關DNA突變。

  據稱,三萬年前,先民在遷徙中不斷裂變,分化出漢、藏、羌、彝、土家等種族,其中漢人在渭河流域磨礪出一支驍勇善戰的秦人,他們盤踞關中,積聚統一中國的實力,另一部分則出潼關,受到夷人龍山文化和苗瑤文化的影響,分別形成了齊語支和楚語支人群。

  目前世界多個國家的科學家正在共同努力,試圖完成一項龐大的人類尋根計劃,希望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的變異來繪製出「人類遷移圖」。

http://www.epochtimes.com/b5/5/5/11/n917679.htm

---------------------------------------------
漢藏語系:
漢語族、藏緬語族

漢人:
秦語支(盤踞關中=>後來統一中國);
齊語支(受夷人龍山文化影響);
楚語支(受苗瑤文化影響)

---------------------------------------------
河套北方-是阿爾泰語系民族
東南江淮-是苗瑤語系、壯侗語系
西跟西南-藏緬語族(目前語言學界唯一確定與漢語有親緣關係的一個語族)

苗瑤語系現代分佈:
苗瑤族-廣西、雲南、貴州、廣東、四川、湖南,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的北部
畲族-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

壯侗語系現代分佈: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中國南部。
發源地在中國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一帶
壯侗語系和南島語系有十分密切關係,有些研究者建議兩者聯合構成”澳泰語系”。

南島語系現代分佈:
台灣、菲、婆羅洲、印尼、馬達加斯加、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麥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語、越南與高棉的占語、泰國的莫肯語。

南亞語系現代分佈:
廣西、越南、寮國、緬、高棉、泰、馬來西亞南部、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和比哈爾邦等地區。很多學者認為南亞語系與壯侗語系有關係。

-----------------------------------------
漢語方言:

北方漢語
阿爾泰語系民族換用漢語可追溯到北魏,而遼、金、蒙古、滿洲統治影響,使北方漢語逐漸阿爾泰化。

贛客語(苗瑤語系底層)
客家話與贛語最為相近,二者早期同屬於古贛語。後來二者異地分居,各自發展。在音韻方面,贛語是最接近客家話的漢語方言;詞彙方面,粵語與客家話是最接近。客家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客家南遷始於東晉,但民系形成在宋。

湘語(苗瑤語系底層)
源自楚語支。永嘉之後中原居民南遷,使南楚語演變為古湘語。後分化出新湘語。

吳語(壯侗語系底層)
春秋戰國時江南民間通行百越語,在古漢語的不斷衝擊覆蓋下逐漸形成古吳語。靖難之後,近現代吳語格局基本定型。

粵語(壯侗語系底層)
秦朝派50萬大軍平定嶺南,漢人開始逐漸南遷。宋朝時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中原人大量逃至嶺南地區,因此粵語特徵約當於唐宋中原漢語,且受百越語的影響。

閩語(壯侗語系底層)
是以閩越語為底層,漢語為上層的方言。永嘉之亂後到唐代的中原人口南遷,使福建人口增10倍,因此特徵約當於唐以前的漢語,且受百越語的影響。閩南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代漢語方言。

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是指一個漢字由於受到不同時期、不同方言的影響,在該方言中,讀書和平時說話的發音不同。例如閩南語原本保留三國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漢字讀音,成為該語言的「白讀層」;至唐代以後又引進新一套可能與當時官話類似的讀音,便形成該語言的「文讀層」。在非官話區的語言裏,吳語、閩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最頻繁。

源自古百越語的「同源字」:
如古百越語的「蜘蛛」(lakwa),就可以在閩南語(laaqiaa)、客家話(lakia)、畲語(laukhoe)、馬來/印尼語(lawa、lawa-lawa、labah-labah)、夏威夷語(lanalana、nananana)、紐西蘭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語(發音為nanai)等語言中,找到類似的發音。

-----------------------------------------
百越

居住在中國南方屬於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民族,不論是在語言或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淵源。

-----------------------------------------
引自
wiki跟網路新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