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08

反登陸戰

來源:
http://taiwantp.net/
http://www.fas.org
跟網路文章整理.

-----------------------------------
反艦飛彈

國軍數以千計的反艦飛彈,可對付登陸艦艇。陸上機動發射載具跟匿蹤性能良好的快艇,其生存性高,而且效果致命。

------------------------------------
單位任務

空騎旅,裝甲旅,裝步旅
機動打擊部隊,擁有強大機動力與打擊力,是反登陸戰中的快速反擊之戰略單位.

海岸守備部隊
負責在機動打擊部隊馳援登陸區前,利用據點防禦、機動防禦等手段牽制敵軍.

------------------------------------
裝甲部隊在反登陸時的運用

1.剛接到警報時
裝甲部隊由掩體內拉出集結,編成戰術行軍序列開往登陸區.

2.開往戰場

1)裝騎及偵搜部隊
最先抵達現場,不待命令立刻與敵接觸,負責探明敵情跟牽制敵軍,因為一般是配屬輕戰車,裝甲較弱但機動性高,所以到達戰場後,進行打帶跑的襲擾戰術,替戰車部隊主力爭取編組攻擊隊形的時間.

2)戰車部隊
位於行軍序列的最先頭,開往戰場.到達戰場後視狀況直接投入戰鬥,並利用機動戰鬥原則邊打邊集結.

3.主戰車負責主要攻擊任務

戰車部隊在執行攻擊任務時,必須要編成緊密協同的戰鬥隊形,才能維持戰鬥時協同,以使火力發揚與調度更有效.組成戰鬥隊形,可編成有效的火網,配合適度機動,而產生衝擊力,這是突破敵陣的關鍵因素.欲維持隊形完整必會犧牲速度,因此裝甲防護力必須夠高,故主要攻擊任務一定得交給主戰車.

------------------------------------
地形

台灣地形雖然多高山丘陵,且東西向河流分割地形,不過中南部擁有廣大平原地區,北部的新竹香山海岸跟蘆竹八里海岸,蘭陽平原都是可能的登陸點.

交通發達
西部交通道路發達,故內陸山陵地形並不會影響到主要戰事進行

隘口
竹苗縣內的丘陵隘口 敵軍可能攻佔島內的此類隘口 以阻止南北兵力互相支援

沙灘
沙灘會是個問題,就小弟到過的海邊,那些沙灘真的太軟了,重量太重的裝甲車輛絕對有陷住的問題,如此M1就不適合開上灘頭作戰.

------------------------------------
反登陸戰之MBT運用1

在目前的反登陸作戰準則中,裝甲兵是擔任:敵人突穿海岸防線後的「攔截」角色。換言之,等到海岸線單位將敵人消耗差不多了,再來進行致命一擊。

空騎單位竟然是要在灘頭和近海跟敵軍登陸艇交戰,沒有地形掩護的直昇機也真辛苦。
聽說上次一出海就被拉法葉鎖定,理所當然的事情就是。

個人的意見是,真要做就必須在第一時間投入裝甲單位以火力支援海岸防禦單位,利用海岸射界良好這點,給予敵人單位最大限度的打擊。若進展良好,可考慮前進至灘頭實施掃蕩。

若敵人一部突穿防線時,再交由在攻擊直昇機密接支援下的裝甲步兵和給予火力支援的一部裝甲單位去掃蕩。

----------------------------------------------------------------------
反登陸戰爭之MBT運用2

理論上對自己射界良好的條件也說對敵人同樣射界良好且觀察清晰,墨菲法則早就說過,越良好的射界越能招徠足夠多的敵火。而如果對方岸轟艦隊還有戰鬥力,或者近岸壓制空襲,那麽接近海灘的裝甲兵就會像成群的蒼蠅一樣被拍死,這可以參見西西里登陸的USN是如何痛宰向灘頭陣地發動衝鋒的德國裝甲兵,再優秀的重戰車面對海軍驅逐艦的艦炮也不過是脆弱的活靶而已,而且絕對還不了手只能挨打,今天這種環境下面對艦炮和飛彈,坦克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所以如果不能把敵人的護航掩護兵力和航空兵攔截在登陸區以外,海灘這種殘酷的血肉磨坊只能讓倒黴的岸防炮和大頭兵去硬頂,裝甲兵這種機動兵力太珍貴了,在這裡消耗了不值得

等工事裏的步兵和岸防大炮飛彈都完蛋了,敵人的艦隊和登陸兵也差不多了,這時候才是裝甲兵發動決定攻擊的時候,漢演的時候戰車也沖到海灘上去了,不過那時去打落水狗或者對付偷渡的漁船隊,如果是敵方的登陸船團,第一時間讓裝甲預備隊沖到人家的岸轟火力範圍内反擊顯然是找打,而且意義不大,所以國軍目前這種濁法雖然傳統,未必無其不得不然的道

-----------------------------------
反登陸戰爭之MBT運用3

1.在敵人登陸前
為了避免被敵人艦砲跟空炸打爛珍貴MBT,因此以岸防砲跟步兵當前擋

2.在敵人登陸後

1)此時我方步兵跟牽制敵步兵
=>敵人輕型RPG射程有限,受我方步兵步槍機槍迫炮等壓制

2)對付偷渡上岸之輕步兵
=>IFV第一趕到現場 ,MBT派出分遣隊居後補上

3)視戰況投入MBT主力 =>戰車居步兵後方,提供步兵重火力支援,步戰偕同

4)如敵人主力突穿海岸防線
=>MBT主力進行攔截,此時則未必有步戰偕同,因此需強化MBT裝甲 跟多購置步兵機動載具如APC,或跟空騎步兵配合

5)反攻掃蕩期間
=>戰車配合步兵,收拾掃蕩灘頭殘軍,可能派出一MBT分遣隊即可搞定

-----------------------------------
岸防單位

在受訓的時候自稱負責寫計畫的教官說得很明確:「等到那些動員兵的岸防單位都死得差不多了,才輪到常備部隊上場。」

我個人在受訓時聽到的國軍計畫中不能明白的是,國軍看來想用裝甲部隊將突破灘頭的敵軍來場包圍殲滅戰。

-----------------------------------
裝甲兵司令蔣緯國將軍

蔣緯國先生是在德國慕尼黑讀軍校
他的裝甲兵經歷則是在諾克斯堡受訓期間所獲得
引自李大為先生回憶錄
http://cht1.endiva.net/David_Lee/

於一九三六年奉父命去德國學習軍事。他先去柏林大學語文班惡補德語,加入蔣百里將軍訪德團之後。到德軍第七兵團見習,熟悉野戰部隊生活與實兵演練。一九三七年依志願加入山地兵團入伍,派在山地兵團第一師九十八團第二營第五連為二等兵。在此一年內,他曾參與翻越阿爾卑斯山,吞併奧地利之役,又在慕尼黑協定下隨德軍進佔捷克。於一九三八年底結束入伍訓練,以後才被分派到慕尼黑軍校,接受軍官教育,於一九三九年結業,授階為德軍少尉。

回憶錄也提及遷台後的第一批向美方採購戰車故事

早年在我精選下,我圈定了三百輛M5型輕戰車,三百輛裝甲搜索車,三百輛人員裝甲車,以及一百輛M8戰炮車。依當年時價,這一千輛戰車約值三千三百萬美元 (BOOK VALUE出廠美軍價格),
而我在良好人際關係提供協助之下,竟以美援餘款三十四萬餘元成交,使當年撤退到臺灣急待整補的國軍實力增強不止一倍,既使國防為之充實,亦穩定了臺灣民心士氣。復因蔣公將戰車抽調增防金門及時,而致造成古寧頭大捷,消彌了共黨犯台野心。

----------------------------------
MBT對抗反戰車飛彈的防護準則1

手頭上一本民國62年12月1日出版的戰車連排準則

第一章 總則
第63項中提及對反戰車電導飛彈的防護,其提及的防護措施,就是利用運動的速度來隱蔽與掩蔽,或者用積極的手段包含對已知/可疑目標擾亂射擊;或者發射煙幕,配屬的裝甲步兵下車作戰,攻擊其發射位置或控制區域,這方法跟目前的美軍準則作法仍無多大差異.

當年準則發行前的10月6日到8日,以色列沒有步戰協同的裝甲旅,再沒有體認到反裝甲飛彈的戰術下,仍以標準的直線衝鋒法對埃軍陣地攻擊,這兩天內損失以軍300輛戰車.

該準則的編撰是傅克忠跟梁財 ; 複審人員有個最著名的人 ~~蔣緯國.中華民國陸軍短短兩個月內就編撰全新的戰車準則,來因應反戰車飛彈的普及並制定對抗戰術,如果裝甲兵高層當年無能弄不出像樣的東西,戰車準則裡不會出現對抗反戰車飛彈的戰術.

----------------------------------
MBT對抗反戰車飛彈的防護準則2

假如1973年12月1日才出版第一本講反戰車飛彈的防護準則,其實這並不算早,反戰車飛彈這種東西1950年代就已經萌芽,1960年代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不信去翻翻看1960年代的簡氏年鑑或當時講北約對華沙在歐洲陸戰想定書籍。1960年法國打阿爾及利亞戰爭就已經使用雲雀式直升機攜掛 SS.11的空射版AS.11作戰,1966年美軍UH-1B直升機攜掛SS.11於越南戰場作戰.

若說地面部隊使用反戰車飛彈直接作戰是在1972年北越發動春季攻勢,南越第20戰車團的M48A3和M113遭火泥箱襲擊,在其他戰線的第14騎兵旅M41亦遭毒手,但南越軍很快就發現運動速度和步兵協同的重要性,在此場作戰中美軍UH-1B直升機亦攜掛新型TOW投入戰鬥,摧毀多輛北越T-55。該本戰車連排準則編纂資料參考自越南戰場上美軍經驗或國軍援越顧問團報告書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
63A

中國現役的戰車中,有哪些是可以在第一波登陸也就是搶灘時登陸的?即使63A有複合裝甲,但是強度多少?現役M60A3和CM-11上的105砲,使用翼穩拖殼穿甲彈會吃力嗎?

小弟一直認為台灣各機場會在第一擊中被中國以彈道飛彈嚴重破壞,以削弱台灣空軍的戰力,一樣的中國想把更大台更強壯的MBT運來台灣,空運便無法成行.海運呢?要在哪裡下貨呢?台灣自然也可以把港內外放滿水雷,或炸沉一艄大型船艦阻斷航路進港,解放軍自然無法把戰車送上台灣.

因此小弟大膽假設解放軍能夠送上台灣的裝甲車輛皮不會太厚,
一來要搶灘爬不上來
二來要空投丟下來絕對摔壞

在考慮到這兩項,現役105砲的威力絕對足以摧毀掉任何一種能夠在全面投降前登陸台灣的裝甲車輛,在這一方面, 我不認為有更換主砲的需要.

其次63A或許會是解放軍能夠在登陸作戰中,有足夠火力擊毀國軍現役主力戰車的車種,一樣使用的105砲,有沒有可能使用和國軍一樣的翼穩脫殼穿甲彈?小弟對此有疑問能否請各位前輩解惑,謝謝.小弟是認為如果63A的主砲可以和M60A3和CM-11的相提並論,我方可以透過附加上的反應裝甲來抵抗. 

--------------------------------------
對付空降的PLA裝甲車輛

至於空降的裝甲車輛,小弟是認為雲豹計畫中的突擊砲構型式,最適合獵殺這類裝甲車輛的角色,或許搭載76mm最大到90mm的雲豹突擊砲車,搭配IFV型的雲豹搭載步兵,就可以對解放軍的空降部隊進行圍剿任務.而且個人的意見是很偏向將突擊砲型式的雲豹用來取代M-41輕戰車.

小弟認為在台灣任何可能的戰爭中,陸軍依然有相當大的重要性,陸軍可以確保台灣不被敵軍的特種部隊滲透破壞,尤其是反登陸作戰更為重要.

--------------------------------------
國軍裝甲兵戰術:

我在受訓期間,實在看不出什麼美式協同戰術的影子,當時上尉到中校階層的裝甲兵教官大多連露出一種輕視其他兵種的自傲意識,對於裝甲步兵也無啥好感,而裝甲兵學校內也看不見任何與步兵協同作戰的訓練課程。

受訓中簡單講解的一些較高級戰術(至少是跟我無緣的階層),也感覺不出任何協同作戰的意味,攻擊軸線還畫得看來頗不可能通過(沒試過就是)。

雲豹對解放軍裝甲車:
其實對付皮厚不到20mm的裝甲車的話,40mm的機關砲就可以把這類目標打得至少半死。

解放軍的105mm:
而口徑相同不代表彈種相同,設計時就弄成可以共用另當別論,一時找不到解放軍戰車的資料,不過脫殼穿甲彈是現在戰車主砲用反戰車砲彈的主流吧?

突擊登陸:
以個人所說台灣本島空海軍已無法達到完全防衛的情況下,第厄普式的突擊登陸,事先以水雷防範要做到完全阻絕,也就等於封鎖自己的港口。一般說來都會有幾個缺口,若是被摸清,敵軍就會從這裡衝進來。因為是突擊,我想也不會有天才已經在港口設施裝上炸藥吧?

突擊登陸計畫完善的話,在外海等待的第二波船團就會立刻堵進來強化橋頭堡,如果沒有及時攔下,問題會變得很麻煩。換做是我,第二波裡頭一定會裝有主力戰車部隊。雖說不見得對戰局有決定性影響,但至少會像是一根背上的芒刺,對民心、士氣都會有所打擊。

若是針對首都的突擊,十之八九會同時從空海入侵,以一個晚上可運用的飛行、航運時間,加起來至少可以送上一個旅吧!屆時就看淡水捷運站後面、以及松山機場睡在跑道旁的傢伙們如何反應了。

-------------------------------
63A裝甲 

>>即使63A有複合裝甲 但是強度多少?

63式的老祖宗蘇製PT-76砲塔鋼板僅為1.7cm, 即使63A有經過改良, 但是為了保持浮游能力, 不可能像主力戰車一樣重裝披掛上陣. 保守一點估計, 63A就算有最新的複合裝甲, 其RHA equivalent 應該不超過3 cm.

若以1000公尺的交戰距離來估算, 30mm以上的穿甲彈應該都可以穿透, 105mm更不用說,就算不用APFSDS-T, 一發高爆彈都可以擊毀63A.

-----------------------------------
穿甲彈

>>現役M60A3和CM-11上的105砲使用翼穩拖殼穿甲彈會吃力嗎?

是翼穩『脫』殼穿甲彈, Armor Piercing, Fin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當然不會吃力,為何會吃力呢?

是擔心後座力嗎? 五十餘噸的車身還承受得起這後座力. 擔心穿甲力嗎? 台灣現有的105mm戰車砲穿甲彈種包括M728﹑M735﹑M774(鎢鋼)與最新的M900 (DU). M728可在1000m外穿透280mm 垂直的RHA, M735約為350mm,M774約為380 - 440mm, M900約為520mm. 要與中共的96式以上的戰車對幹是吃力了點. 要對付第一批登陸的裝甲部隊應該還游刃有餘.

------------------------------------
港口佈雷

>>>因為是突擊,我想也不會有天才已經在港口設施裝上炸藥吧?

佈雷不僅有守勢佈雷,還有攻勢佈雷,火箭和飛機能在很短時間就完成基本的佈雷動作,潛艇和小型水雷戰船隻可以對關鍵地區實施二次佈雷徹底阻絕航道,這些都不需要料敵先機,只要平時做好訓練,戰時做好動員即可。

------------------------------------
炮兵

其實説來說去有一支最關鍵的部隊很少被提及——炮兵,要封閉敵方對港口的使用,最原始但是簡單的辦法就是調幾個炮兵團對著港口不停的轟,就算運氣不好打不坏機械化裝卸設備也讓對方的裝卸作業便成一鍋粥,當年在内戰時共軍炮兵每每用於攔阻國軍部隊從海路撤離,雖然不一定能攔下兵員但是輜重裝備往往會被搞得只能抛棄,港口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極好的運量吞吐能力,如果炮在附近亂轟,對這個運輸處理能力會是個很大的打擊

-------------------------------------
勇虎MBT

勇虎戰車的防護力在推出階段就已經落伍;僅剩較佳的瞄射能力取勝

--------------------------------------
過去步戰協同課程流於形式

講起來會自曝台灣陸軍問題,不過還是講一下。

其實步兵營的基地訓還是編有相當份量的步戰協同課程,可惜多流於形式,以自己以前在澎湖當兵時的經驗,因為軍方擔心破壞民地和磨耗裝備,平時演練就是戰車營派出各車車長舉旗步行走在前面 (只差沒嘴巴喊著「我是戰車」「我是戰車」) ,步兵再跟著前進動作。

然後有一個課程是實地參觀瞭解戰車,我們排去看一輛M41A3,結果該戰車的上士車長只說你們可以看看或爬入車內也無所謂,再提出問題,這時排長就溜去納涼,阿兵哥提出的問題都是烏里不卒,不是你們彈架上可以塞多少罐保特瓶飲料和零食,就是怎麼躺在座椅上摸魚睡覺。

大概是我問的問題最囉嗦,還問到車尾通話器怎麼使用(看電影金甲部隊得知),幸虧該上士算有耐心和負責任,還示範如何取用,步兵怎麼和車長溝通。不久小蜜蜂駕到,步戰協同光顧生意。

--------------------------------------
反坦克火箭跟ATGM1

EX~M72 LAW
Maximum effective ranges
* Stationary target: 200 m (220 yd)
* Moving target:165 m (180 yd)
* Beyond these ranges there is less than a 50 % chance of hitting the target.

輕型反坦克火箭是可以從任何一角度打過來所以防不勝防的武器,最可靠的防禦方法是在它發射前就打死操作者,否則一定會有被它擊毀的可能地.

但是效力射程太短,150~200米左右,如沒有事前埋伏,操作者容易步兵300米~600米的步槍跟機關槍打死.事先佈置則可能敵人戰車不走該處,變成無效佈置.還好現代軍隊班都有此類武器,稍免此情況.穿透力只適合打IFV跟輕戰車.效力射程太短,讓它只算是步兵的防禦性反坦武器.

EX~SMAW
Weight:
To Carry: 16.6 pounds (7.54 kg)
Ready-to-Fire (HEDP): 29.5 pounds (13.39 kg)
Ready-to-Fire (HEAA): 30.5 pounds (13.85 kg)
Maximum effective range:
1 x 2 Meter Target: 250 meters
Tank-Sized Target: 500 meters

中程火箭效力射程數百米左右,對於操作者來說較安全,但仍處在迫炮跟機槍射程,或優良步兵射手威脅之下,因此仍須注意掩蔽跟掩蔽,重量也不夠靈活.HEAA 能擊穿24英寸(56cm) 裝甲鋼。


EX~TOW
Maximum effective range: 2.33 miles (3.75 kilometers)
Armor penetration: T-80 + / 800+ mm [>700 mm]
Time of flight to maximum effective range:
2A: 20 seconds
2B: 21 seconds
Weight:
Launcher w/TOW 2 Mods: 204.6 pounds (92.89 kilograms)
Missile Guidance Set: 52.8 pounds (23.97 kilograms)
TOW 2 Missile: 47.4 pounds (21.52 kilograms)
TOW 2A Missile: 49.9 pounds (22.65 kilograms)
TOW 2B Missile: 49.8 pounds (22.60 kilograms)

射程3千米左右,射程長因此可躲過步兵槍炮射擊,操作上更安全,算是攻擊性反坦武器.但仍處在砲兵射程之下,且發射到命中約20秒,為了順利達成突襲MBT效果 跟避免MBT火砲轟擊反制違害操作者安全,因此仍須注意隱蔽.

---------------------------------
反坦克火箭跟ATGM2

國造一式六六公厘火箭彈:全重2.03kg,有效射程10~200m(移動目標165m),穿甲厚度250mm。
因為是國造的,配備數量最多,性能雖不怎麼樣,但輕便、操作簡單、攜帶性佳,在國軍的編裝中,配屬到了班級。射程短了點,但穿甲性能對付MBT以外的裝甲單位都屬有效。

APILAS:全重9kg,有效射程25~500m,穿甲厚度350~600mm(依命中角度決定)。法製的反裝甲火箭,在國軍同類武器中性能最強,缺點是數量少、沉重不易攜帶。對付最新銳MBT以外的裝甲單位,最少都有擊傷的可能性。

AT-4:全重6.7kg,有效射程300m,穿甲厚度400 mm。美軍也採用的反裝甲火箭,性能介於前兩者之間,美軍實際使用的報告中,士兵普遍仍認為攜帶性不佳,可對付MBT以外的所有裝甲單位。

--------------------------------
步兵戰車跟機關砲

IFV挾其良好的運動能力搭載步兵,對付空降滲透的敵軍部隊或無裝甲的登陸部隊會比較合適, 
對付此類的部隊25mm即可,最大不需要超過30mm,40mm

說到步兵戰車,主要就是提供步兵火力支援,從這個念頭出發,可惜台灣戰車底盤妥善率低,要不然可以仿照德國IV號對空戰車「Wirbelwind」,把汰除的戰車底盤砲塔拆了改裝雙連裝甚至四連裝的國造20mm對空機關砲。

這玩意要配屬給防砲部隊,可以攻擊飛得低飛得慢的跳傘前運輸機,等敵兵落地後,就直接水平射擊,保證掃得解放軍空降兵哭爹喊娘──據說Wirbelwind可以一輛就將整個盟軍步兵營掃到潰散。

這個改裝不需要什麼技術,反正是目視直接射擊,20mm機關砲本身又不大,外面裝上一層可擋機槍彈的裝甲就好了。這算是廢物利用,配屬在機場等地做據點防衛,也不用性能太好的底盤,遭空降前準備轟炸時可以躲進掩體裡,轟炸結束後可以開出來就好了。

-------------------------------------
低壓戰車砲的突擊砲車

適合對付初期登陸的敵人裝甲車輛,低壓戰車砲的突擊砲車,會比IFV型的更適合進行對登陸裝甲車輛的攻擊行動. 

-----------------------------------------
作戰初期少量MBT搶登上陸之情況

以現在的兩棲運輸科技,正規登陸作戰初期就送上少量MBT已非不可能.如果一切都有橋過,成建制的戰車/裝步營由民用滾裝船直接進港卸載奔襲的小說情節也有機會成真.因此需多部署重型反戰車飛彈以便立即對付.

解放軍不會在制空權制海權還未確立前派部隊登台,而台灣如果還要替自己的主權捍衛下去, 
可自行炸燬機場跑道或前述對港口進行各種反制手段,如此一來大型主力坦克會沒有完整的機場與港口可以下貨,要搶灘上來也爬不上來,這導致只有少量MBT可在作戰初期搶登上陸.

中國就算用氣墊船把96等大型主力戰車送上來,也要氣墊船真有辦法在高爆彈的槍林彈雨往前衝並且挨的住任何一種彈藥在身旁爆炸或直接命中,這導致只有少量MBT可在作戰初期搶登上陸 ,因此共軍需靠奇襲才行.

---------------------------------------
反攻灘頭或某據點時,仍需要MBT

雖然或許可以重型反戰車飛彈對付敵人MBT,但若某地淪陷,如我方要奪回,一定得面對敵軍至少是步兵級的反裝甲火力,在不能過度指望空中精準攻擊或實施無差別轟炸屠城的狀況下,購買能承受步兵反裝甲武器射擊 ,同時有能力與type98一搏的戰車就是唯一的方案.因此MBT依舊不可偏廢, 建議次世代的戰車兵力,應以搭載120砲的M-60A3改(包括相同底盤的CM11)為主體,部份有機會立即接敵的單位可考慮換裝M-1A2.

美國人的M8也死光光的理由,除了冷戰結束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步兵輕型支援武器的破甲效能在10年間進步了十幾倍,暴露在幾乎所有步兵支援武器威脅下的戰車生存能力過於脆弱以至於根本沒有潛在的用戶支持他們發展.

--------------------------------------
不能讓敵軍在灘頭站穩腳步

如果無法在最關鍵的時刻到達敵方登陸地區,而讓上岸的共軍建立起態勢,並壓倒了我軍海岸守
備部隊,然後向內陸儘速擴展,這將意味著我軍實施反登陸作戰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戰事將進入到了內陸野戰階段,此時共軍後援部隊將陸續上岸,我軍要達成殲滅敵軍的目標將難上加難了。

--------------------------------------
解放軍的登陸

台灣軍方認為,在未來的台海作戰中,由於解放軍的登陸艦數量不足以將大量裝備同時登陸台灣各地,往返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殲滅第一波上陸的重型武器後,大陸步兵就會在很長的間隔內得不到火力支援,台軍就能夠憑借嚴密的防禦體系和集中兵力遏制住解放軍向縱深發展。美國蘭德公司報告中指出,解放軍能夠投入70多艘「玉康」級、「玉林」級、「韶山」級等大中型登陸艦,全部投送量只能保障一個裝甲師的數百輛坦克、裝甲車輛和火炮等。一次投送量不足,登陸艦在進出台灣火力圈時就會遭到損失,而重新裝運後續部隊需要8至10小時後才能抵達,因此,一旦上島的重型武器在台軍進攻中損失過大,作戰行動將會嚴重受挫。

台灣購買如此大批量的「地獄火」導彈,其直接目的就是節制未來大陸在台海戰爭中使用的艦艇及坦克裝甲車輛。由於台灣採取的是直升機裝載「地獄火」,所以可以在未來台海戰爭中對大陸坦克發動直接襲擊。

台灣軍方認為,在登陸作戰中,大陸主要以63A水陸兩棲坦克和新一代水陸兩棲裝甲車,作為登陸突擊力量,更多的96式、88C式主戰坦克也可能隨著灘頭陣地的不斷擴大和鞏固而投入戰鬥。因此在灘頭打擊大陸機械化登陸艦艇和裝甲車輛,是台灣陸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同時,台灣一直擔心大陸方面發動跨海火力戰,先期摧毀其部署在前沿的防禦體系,因此台灣軍方很重視機動快速作戰。在大陸登陸船隊沒有接近前,將部隊靠後部署,一旦需要能夠迅速在前沿發動猛烈反擊。台灣軍方重視直升機的作用,就是因為其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機動上百公里發動襲擊,而且貼近台灣山區飛行,難以被大陸水面艦艇和海岸遠程雷達探測,可能使大陸部隊在得不到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展開突襲,然後快速返航,裝彈加油後進行下一輪襲擊。

台灣進口「地獄火」導彈很可能也會用於將來發展的無人機系統,這對於台灣現有的研製和生產能力不足為奇,無人機攜帶「地獄火」將使導彈射程得到延伸。儘管台灣方面一廂情願地認為採購大量的「地獄火」導彈能夠有效威懾大陸,但實際上這種導彈是一種戰術武器,射程只有9千米左右,針對的是點狀目標。

--------------------------------------
AH-1Z

觀測系統方面,AH-1Z以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發展的新型AN/AAQ-39鷹眼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取代原有的M65光學瞄準系統;該系統位於 AH-1Z機鼻的一具光電旋轉塔內,內含一具以中波段紅外線(MWIR)操作的第三代前視紅外線儀(FLIR)、一具高解析度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目標指示/測距儀,以及一具雷射照明追蹤儀(LST)。鷹眼系統堪稱現今最先進的光電偵蒐系統之一,其第三代FLIR採用凝視陣列(FPA)技術,足以在 32km偵測到目標、目標分類距離達18.7km、敵我識別距離為9.3km(TSS具有專利的影像處理運算技術,使用時目標分類距離可進一步延伸至 26km,敵我識別距離則可延伸至14.5km),標定距離約10km,這些數據都遠遠超過AH-64D的TADS以及AN/APG-78長弓 (Longbow)豪米波雷達系統。此外,TSS的第三代FLIR最大解析度高達640X480,超過AH-64的第一代FLIR(1X12以及RAH-66的第二代FLIR(4X240~480)。除了性能優異的FLIR外,TSS的電視攝影機也是頗有功力,放大倍率最高為16倍,解析度高達769X494。此外,TSS的FLIR與電視攝影機都能無段變焦切換視野。

長弓雷達會更好嗎?再轉貼一次MDC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未在AH-1Z上裝置被美國陸軍AH-64D採用的長弓豪米波雷達,因為美國陸戰隊認為此裝備雖然能讓直昇機擁有絕佳的多目標同時搜索、接戰能力,但並不適用於陸戰隊攻擊直昇機的作戰環境,也不符合其需求。長弓雷達是一種主動式感測器,一旦發射電磁波便會被敵方偵知而暴露本身位置,這對於倚賴隱密性的攻擊直昇機而言十分不利。更重要的是,美國陸戰隊的攻擊直昇機的主要任務便是在灘頭提供地面友軍密接火力支援;而在狹窄而缺乏縱深的灘頭上,敵我交錯、戰況混亂、戰線不明確,而不具備敵我識別能力的長弓雷達在此根本無法確定目標是敵是友,根本不可能仰賴其進行多目標接戰,其優勢便消失殆盡。再者,長弓雷達發射的豪米波很容易受到空氣中介質狀況的影響,天候惡劣時有效使用距離便會大幅縮水,對於重視海上與近岸操作的美國陸戰隊攻擊直昇機而言十分不便;而精密的長弓雷達若長期在充斥鹽分、風沙的臨海環境中操作,恐怕也將故障、損耗連連。綜合以上因素,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沒有一味地趕流行,捨棄了功能炫麗但不合其實際需要的長弓雷達。資訊傳輸能力方面,AH-1Z擁有與機內無線電整合的MD-1295/B數據機,使其能與友軍互相傳遞、收發資料、影像等各種數位化真時資訊,讓AH-1Z成為一個戰術網路的中繼點,大幅提昇整個美國陸軍對戰況的掌握以及作戰能力

台灣繁體中文的網頁就有DIIC和MDC兩個網站有著關於AH-1Z甚或初步的兩者間比較,高水準的文章可以看,寫的用心而且又詳盡,最重要的又是繁體中文.遠比去轉貼英文網站但是頁面上的資料是早遠的歷史記載...還有寫海阿帕契,或許此人主要目的就是要強調AH-1只能使用無導引火箭,和他認為使用時和靶機一樣呆著給人打的無用爛貨TOW飛彈.遇到敵人直昇機時,現役的AH-1W更是束手無策?

陸軍早就公佈過替AH-1W購入300枚AIM-9S,假想敵機連OH-6都有?WZ-9更是不用玩直昇機空戰,在對岸有專業的攻擊直昇機前,AH-1W上面的機砲和多管火箭都能拿來痛宰WZ-9(WZ-10還沒看到他服役咧)

AH-1W的掛載點除了可掛火箭莢艙,還可掛拖式或地獄火反裝甲飛彈。其實在運用彈性上來說,是比AD-64要大.

--------------------------------------
Hellfire:
是雷射瞄準,雷射接收器尋標頭
Hellfie 毫米波版本則是毫米波瞄準,毫米波接收器尋標頭(毫米波雷達的辨識能力之低)

TOW:
是光學瞄準導線導引.

紅箭九:
是光學瞄準,雷射波束導引.

以色列Spike系列:
SR是標準的射後不理,影像辨識型飛彈,
MR的光纖導引套件是選購品,
LR與ER是標配.
(Spike 就是美國已經停止發展的TOW Fire & Foget 版本,並把銅線改成光纖罷了)
(光纖的用意也在於發射後能修改目標,並攻擊載具視野看不到的地方)

現在什麼雷射導引/毫米波導引都是落伍的東西:

當台灣面對灘頭戰的敵載具,因為毫米波雷達的辨識能力低(它哪分清楚哪條是63A,還是機械登陸艇拖的雷達誘餌),以及用導引機全程導引飛彈...可能增添敵火攻擊直升機的機會.

應該使用電子影像掃描 ,並標定攻擊順序,來發揚飛彈多發射後不理攻擊能力(AH-1Z配合上Spike ER是可考慮的方向)

但是即使仍用地獄火或托式,也仍可發揮一定的打擊力.敵裝甲車上的MG射程,仍不及我方ATGM.面對IR_SAM 攻擊時,可用地形掩護突然冒頭打完就躲避的方法,即使SAM飛來時,其速度如為音速也要花10S(3800M)~23S(9000M),足夠時間發射完地獄火後閃避,改由戰蒐機導引.

發射托式則可能有危險,但灘頭水際上的敵SAM無法掩蔽,事前判別敵目標應該不難,當有SAM在時就不用托式打,而且此種敵火數量有限,應該是旅級或師級下的防空連才有配備(12~16),約每作戰營可分配到一台.

還可呼叫多管火箭與砲兵壓制來化解.

日澳簽署安保協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14/today-int5.htm

日澳安保協定正式簽署

〔編譯鄭寺音/綜合東京十三日外電報導〕澳洲總理霍華德十三日與日相安倍晉三簽署「日澳安保合作共同宣言」,這是日本與美國結盟後,首度與外國簽署安全協定,顯示日、澳將透過更緊密合作來促進區域安全。

霍華德簽署前與東京商界代表會面時表示:「澳洲在亞太地區,沒有比日本更好、更可靠的夥伴了。我們是偉大的太平洋民主國家。」

兩國領導人強調,此項協議用意不在箝制中國。霍華德拜會日本防衛大臣久間章生後說:「此協議的目的,是在表達日澳更緊密合作促進區域安全的共同願望。」安倍也呼應霍華德的發言,強調此項協議不是針對中國,而是要協助穩定整個亞太地區。

中國對此協議反應平靜,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被問到北京是否相信安倍與霍華德的保證時表示︰「我們希望他們說的是真的。」

「日澳安保合作共同宣言」分為反恐、戰時安全、邊界保護與人道救援等四部分。不過兩國都指出,這份協議與美日簽訂的安保條約並不一樣。

日澳簽署協議後,將草擬一項行動計畫,確定兩國軍力合作的方法。

從安保世代向團塊世代過渡的日本政黨政治

從「安保世代」向「團塊世代」過渡的日本政黨政治

08/26/2003
作者 賴怡忠
內容出處 台灣日報「國際現場」專欄 2003/08/26
自今年九月起,美國、日本、台灣這三個民主國家都進入了選舉年。美國將於明(2004) 年11月選總統,而國人也早已對於明年三月台灣總統的來到有所預期,日本自民黨將於本(2003)年選總裁,由於日本是內閣制國家,由最大黨組內閣,而在最大黨(自民黨)選出新總裁後有可能在兩個月內,最多拖至明年中,會解散國會進行下議院選舉,因此九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也就被認為是國會普選的前兆。由於必須將普選後的眾議院及未經普選的參議院(參議員任期六年)之政黨席次加總作為新內閣由何政黨組閣的基礎,因此本次自民黨總裁選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政黨漸社會化

小泉是否會繼續贏得自民黨的總裁一職有一些變數,主要在於小泉的派系奧援不強,全靠地方黨員的人氣支持。因此有人建議小泉在自民總裁選舉前先解散國會,利用國人對黨內無其他政治人物可帶領自民黨在下議院選戰獲勝的認知,使自民黨的政治人物必須支持小泉連任總裁。據說此一建議為小泉所拒絕。小泉主張在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束後再談是否解散國會。在小泉的派系實力不大,同時其自民黨內的政敵比反對黨更反對小泉的情形下,小泉也需要相當的運作以獲得自民黨總裁寶座,而前些日子民主黨和自由黨的合併,也表示反對黨極想利用這個機會堅守,甚至搶攻新的政治版圖,雖然反對黨的機會不大。

除了觀察誰會奪得總裁或是總理的寶座外,這次的選舉也相當程度的會加快日本政黨社會化的速度。小泉純一郎之所以能突破派系的夾殺,而在2001年獲得自民黨的總裁,和當時修改的黨內選舉制度有相當關係。過去自民黨的總裁以國會議員互選而產生,但是那次選舉新納入了地方黨員的投票,小泉正是在第一輪先由地方黨員進行投票時獲得壓倒性勝利,挾著地方民意的呼聲逼使最大派系的橋本派讓步,而得到總裁一職。而自民黨開放地方黨員投票的原因基本上也和日本快速的都市化,人民自主性提高的社會及人口結構變化有關。再加上日本在1994年選舉制度改革,取消中選區多席次而改以小選區單一席次的制度,使得國會議員對於派系的依賴度大為下降,未來的日本政壇派系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低,而能被選民認同的政治人物,即使在黨內不受歡迎,仍會有其一席之地,如之前爭議累累的前日本外相田中真紀子即是一例。

世代政治來臨

這次選舉也會加快日本世代政治的步伐。小泉於2001年的勝利除了宣告政黨政治的社會化外,還宣告了世代政治的到來。首先,在小泉現象後,日本的地方選舉出現了大量年輕化的現象。如以37歲當選橫濱市市長的中田宏,即為重要的明證。目前已經有不少年輕議員計畫轉戰地方,待有機會再直攻中央,如此可免除國會議員在接任政府官職時排隊的長年等待,同時也是厚植其地方人脈,以打破當地既成政治世家圍堵的好方法。

其次,小泉所代表的世代為「安保世代」,意即參加過60年代初第一次反安保鬥爭的世代。這批人現今約在60-65歲左右,小泉的上台加速了這批人在政治的全面接班。這批人包括自民黨幹事長山崎拓,自民黨政調會會長麻生太郎等。未來的總理以及重要的大臣人選大概不出這幾位人選。但是除了他們之外,小他們十歲的人物,如眾議員鹽崎恭久等,也被視為接班梯隊的人物之一。這批現在50-55歲之間的政治人物,在年紀上屬於國人所熟知的「團塊世代」)。團塊世代一般泛指參加1960年代末第二次安保鬥爭的世代。「安保世代」及「團塊世代」在日本人心中評價不一,但是由於他們的青年經驗使得他們之間的橫向聯繫極強,對話的基礎也多傾向於以世代,而不是政黨的派系,作為合作的基礎。日本政壇目前有一個現象,同一世代分屬不同政黨,比起同一政黨分屬不同世代,要來得容易溝通,這是政治世代化的現象。

兩代經驗不同

如果比較一下「安保世代」和「團塊世代」的反安保鬥爭經驗,一般的認知是「安保世代」反對安保的理由是來自於對再度捲入戰爭的恐懼(擔心因為『美日同盟』而將日本捲入美蘇冷戰),而「團塊世代」比較是出自於對當時日漸成形的日本消費社會文化的大規模反叛,藉由反安保鬥爭的集體行為,重新尋求自我。他們也都是日本自戰後的貧窮向1964年後高成長社會發展的見證人及參與者,日本現今的經濟不景氣使得這些人一方面回想起過去困難的時刻,同時因為這些人現今開始大量進入退休潮,在面臨退休金縮水的情形下,其內心更為焦慮,也因此他們也更會透過投票來爭取他們的利益,而政治人物也會特別重視這群人的選票。這和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競選政見出現大量有關老人的議題類似,因為這批出生於美國戰後嬰兒潮的人現在都開始進入退休的階段,也因此爭取他們的選票成為候選人重要的選舉策略。

步向21世紀的日本,政治領導及選民結構出現向「安保世代」以及向「團塊世代」的移動,可能是最明顯的結構性變化,這批人會帶來什麼樣的日本,以及「後團塊世代」的日本又會是什麼樣的風貌,其社會思潮及自我認同等,都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

被連宋胡會改變的美中台戰略方程式

被連宋胡會改變的美中台戰略方程式
05/23/2005
作者 賴怡忠
內容出處 台灣日報「國際現場」專欄 2005/05/18

美中台三角關係出現根本變化

紛擾了近一個多月的連宋兩位主席「返中之旅」於日前閉幕。這齣由胡扁連宋合力演出的荒謬劇,加上美國在此事幾次近乎戰略白痴的發言,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兩岸關係的前景,還對台灣民主的發展投下重大陰影。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上,美國失去了台海現狀的主導權,胡錦濤成為大贏家,而台灣則「輸到脫褲」,是這三角關係最大的輸家。

連戰為中共「五一七聲明」背書

首先,連戰訪中不僅沒有傳達台灣反對「反分裂法」,台灣民眾對於武力威脅的不滿,反而在中共的壓力下,「中華民國」成為歷史存在的遺跡,或自動消音,只敢在紀元上,以類似日本「昭和四十年」、「平成十五年」的提法,用「中華民國第X年」偷偷的講出「中華民國」。而其認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在此行更被證明是前陸委會主委蘇起自己的杜撰,面對胡錦濤公開以「一中原則」為前提定義「九二共識」時,連戰不僅未公開提出異議,同時也未藉此場合提出自己「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更糟糕的是,在連戰於北大的演講,以及國民黨對外發表的「連胡新聞公報」中,連戰都認同是台獨導致戰爭。這種不把中國對台武力威脅視為台海緊張的起因,反而附和中共打台獨有理的說法,是與人民有免於恐懼的選擇自由相違背的。而細看「連胡新聞公報」可以發現,其根本是中共去年對台「五一七聲明」的重述,中共沒有在此表現出任何對台立場的讓步。因此可知「連胡新聞公報」事實上,是連戰挾持整個國民黨為中共「五一七聲明」背書的傑作。

宋楚瑜接受中共「一中三段論」

至於為大眾矚目的宋楚瑜表現更是荒腔走板。有著「扁宋十點」的尚方寶劍,使得宋楚瑜訪中與連戰的「歷史之旅」相比,意義自然不同。但是宋楚瑜依然無法面對中國的壓力,進入中國沒多久即高呼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只有面對已退休,在中國處理兩岸關係上「德高無權」的汪道涵時,勉強擠出「中華民國」,但在清大演講,以及面對胡錦濤時,又將其一向捍衛的「中華民國」自動消音。我們可以不處理宋楚瑜認為「台灣意識」與台獨無關的解釋,但卻必須指出,宋楚瑜在這樣一個大好時機,依然沒有喊出台灣人民拒絕中國脅迫,反對反分裂法的心聲。與一九九八年第二次「辜汪會談」辜老強調「民主」與「對等」相比,握有「扁宋十點共識」的宋楚瑜顯然表現是不及格的。

更糟的是,連戰無膽,所以不敢公開在胡錦濤面前提出「一中各表」,同時去擁抱中共去年的「五一七聲明」,但宋楚瑜反而更糟糕。因為宋楚瑜的冒進,其沾沾自喜對「九二共識」提出新解釋:「兩岸一中」,這造成親民黨為中共「對台新三段論」定義台灣地位背書的效果。

宋楚瑜意圖將「兩岸一中」強詞奪理為「兩岸各自表述一中」,但是胡錦濤對「兩岸一中」的定調是「一個中國原則」,意即對台新三段論中的第二句:「(兩岸)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宋楚瑜將原本說不清楚的「九二共識」變成了「兩岸一中」,加上其反對兩個中國的立場,已經形成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中國對台新三段論之意涵承認。更糟糕的,由於同樣的語句也是中國「反分裂法」的前提,這也坐實外界對宋楚瑜及親民黨為中國「反分裂法」背書的指責。

中共直接介入台灣內政

在連宋胡會後,胡錦濤可以在不花任何代價下,不僅由國際對「反分裂法」反彈的壓力解套,更成功使台灣兩大在野黨接受中國的「五一七聲明」,以及對「反分裂法」的實質承認。不管胡要不要與民進黨會談,現在台灣已經出現附和共產黨對台政策的島內政治力量,以現在的情勢看來,未來胡錦濤所面對的不是台灣整體的民意,而是個別政黨的社會支持基礎,胡錦濤已經達到孤立陳水扁的效果。在一九九六以及兩千年時,台灣整體社會對中國反彈的情景可能已經變成往日雲煙。會造成今天這樣的狀況,執政黨團隊的領導要負很大責任。

此外,胡錦濤不僅透過泛綠與泛藍的政黨對立分化台灣,也支配了泛藍內部的勢力消長。原本在扁宋會後被孤立的連戰,因其最配合中共的演出而獲得最大獎賞,中共還答應未來要和國民黨舉行定期黨對黨協商,使得連戰的政治生命振敝起衰。相對而言,胡錦濤未與親民黨進行類似活動,基本上也是對親民黨前景不看好,幾乎可以確定宋楚瑜此後的政治前途堪虞。

原本扁宋會面使連戰邊緣化的政治情勢,因為中共的加碼挹注,反使連宋的情勢易位,親民黨在國大選舉的慘跌,可說是這樣發展的註腳。中共的影響不僅壓制了扁政府主導政治議程的能力,使陳總統提早跛鴨,更可能在未來透過對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分而治之的策略,成為掌控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因素。屆時不需要一兵一卒,台灣就自動被香港化。目前沉溺在國大勝選氣氛的泛綠陣營,必須有此警覺。

美國失去台海主導權

連胡宋會後的另一關鍵發展是美國失去台海的主導權,這也是為何國務院發言人在日前,會說出美國因為無意掌控,所以無法掌控台海情勢的主因。這與美國在「反分裂法」起草後主導國際對中國政策,逼使歐盟暫緩解除對中武禁,以及讓日本公開同意「台海和平解決」為「美日共同戰略目標」時相比,這兩個月的發展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美國之所以會落入今天的慘狀,除了胡錦濤厲害,連宋無膽,台灣政府領導慌亂外,美國自己的傲慢與愚蠢也是主因。

坊間一直有傳聞,當美國駐台單位與泛藍會面時,泛藍政治力量以訪中後支持軍購來緩和美國的關切,加上外界傳說連宋與胡錦濤的會面有助於未來的扁胡會,所以美國也未公開表示憂慮。過去泛藍擋軍購案美國拿他們沒辦法,現在又可以算是被泛藍以幾近要脅的方式以軍購取得赴中國的通行証,我們看到不管軍購案過與不過,美國都被泛藍吃的死死,這是美國第一個失算。

對於連宋訪中所形成的中國熱,剛開始美國還不清楚,誤信「連宋胡會」可以幫助「扁胡會」,所以還一廂情願的說「連宋胡會有助於兩岸對話」,並加一句中共必須與扁政府打交道的話,而給予外界美方對連宋訪中背書的印象。美國在此不僅未指出中國對台武力威脅無助於台海和平,也沒有強力重申對台灣民主的支持,並對於「連宋胡會」的結果未表示「須被台灣人民接受」的期待,自然對於會談過程無法掌握,結論無法預期,並給了胡錦濤一張直接影響台灣民主發展的空白支票。美國第二個失算在於太過輕忽連宋胡會。即使華府其後發現不妙,也只能摸著鼻子,悻悻然承認美國無法掌控台海情勢。

當連宋的公開演講,以及與胡會面所出現的公報,造成泛藍政黨為胡錦濤對台定位及政策的背書後,自此兩岸關係的分歧線,由台灣海峽的東西分斷,向東延伸到台灣島內,變成沿著大安溪的南北分隔。胡錦濤對台影響力跨過了台海中線。由於美國過去之所以能夠主導台海情勢,除了本身的軍事投射力量外,還包括台灣民主不願意接受中共威權體制政治安排,基於維護台灣民主使得美國的介入有正當性。但現在因胡錦濤開始深入台灣的政治議程,藉由掌握泛藍獲得與美國相同的正當性後,使得美國主導台海的能力被解消。從今後美國不再是「定義台海現狀」的支配者,而淪為與中國競逐對台政治影響力的競爭者,日後有無「扁胡會」,其意義已經不大了。

被外在環境與反分裂法雙重限制的台灣民主

台灣民主在這齣連宋胡演出之荒謬劇受創最大,不僅日後團結一致對外的難度更高,而「反分裂法」單方面定義台海現狀,以武力威嚇台灣民主選擇的效應,也開始透過親中政黨在國內發酵。傳統居主導地位的美國,現在也已經無法掌握台海情勢的發展,變成要與中國競爭對台灣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現在外有胡錦濤主導台海情勢,內有「反分裂法」透過民主政治威脅民主的情形,我們面臨的處境十分險惡。

老實說,如果執政國安團隊有自己對兩岸情勢的獨立判斷,以及揚棄靠對中和解來換取台美關係的奇怪政治算數,就不會因過於依靠美國而喪失對兩岸政策的主動性,也不會因對「扁胡會」抱持期待而進退失據。連宋訪中的問題不是可不可以訪中,而是訪中時機是否合適,訪中發言的內容有無違背民主基本原則,有無表達台灣人民的心聲等問題。在江丙坤、連戰等人訪中時執政團隊未在第一時間透過批判,規範台灣對訪中人物言行的期待,反而為了「扁胡會」能否成局而束手縛腳。這不僅無法拉出台灣對中國談判的戰略縱深,在台灣民意的壓力下進一步牽制宋楚瑜的發言,同時也形成泛綠陣營由於不清楚方向,產生對領導的懷疑,其他與此無關的政治矛盾也藉此引爆,使執政團隊面臨內外交征的慘狀。

雖然胡錦濤厲害、連戰無膽、宋楚瑜冒進、美國誤算,但如果當時執政國安團隊在長遠的戰略思考下能沉的住氣,發揮領導的角色,胡錦濤這招與連宋會面的險棋,可能成為繼國際反對「反分裂法」後,對中國的新一波壓力,而這波壓力也能成為國內藍綠政黨團結愛台的基礎。換句話說,執政團隊應扮演主導性的角色。在此主導能力不在於「宣稱誰能主導」,而在於對議題設定的定義能力。

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泛綠政團在國大選舉獲得勝利而消失,因為決定台海現狀的美中台三角結構已經被改變,通過第一階段修憲後,台灣的嚴峻挑戰才剛要開始,關鍵是我們能否記取這次的教訓呢?

美中對抗中的四種主義

美「中」對抗中的四種主義

丁學良(哈佛大學博士、中國大陸旅外學者)


21世紀初15年左右的期間,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危險的時刻。在這段期間,除非發生巨大的突然事變,中國會是世界上頭號強國──美國──的頭號敵人。(這當然不是指全體美國人,而是指美國主流勢力。)

中國就其國力來說,遠不足以擔當這個角色。就中國領導層的心態來說,極不願意擔當這個角色。中國變成美國首要敵人,皆因蘇聯瓦解以後,美國主要的真實威脅頓時出現「空位」所致。

成為美國「首要敵人」的三大要件

要當美國的敵人不難,要當美國的首要敵人卻不易,得具備一系列的「資格」或「條件」,它們約略地可分析成三大類:

第一類,政治制度如何?──你是「民主的」還是「專制的」?在專制中,是「專權的」(authoritarianism,如皮諾契特統治下的智利)還是「全權的」(totali-tarianism)?在全權制中,是右派的(如納粹德國)還是左派的(如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就這三組變體而言,後者比前者更易於被美國界定為仇敵,因為權力集中的程度更高、更少受到制約。

第二類,種族和文化如何?──你是白色人種還是非白人?是基督教文化還是非基督教文化(印度教、儒教、伊斯蘭教等)?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美國對前者更感親近,對後者更易產生疑慮和敵視。

種族和文化這兩者,種族更根本,文化附著其上。1993年美國政治學家杭廷頓發表「文明衝突」一說,影響甚巨,是因為他突出了種族文化因素在國際關係中愈趨深刻和佔主導的作用,只不過為了避免戴上「種族主義者」的帽子,他用的是「文明」而非「種族」的標籤。

第三類,國力如何?──實力愈強,愈容易自行其事,不聽美國的指揮,與之發生摩擦。在衡量一國實力的時候,美國當然會計算它的領土、人口及自然資源這類靜態因素,但更注重的,是其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這種動態因素。增長愈快的國家,愈易於搖撼現有的國際力量對比,挑戰現存國際秩序中的主要得益者。1960年代,美國的頭號「日本通」賴世和(EdwinReischauer)在哈佛大學講授日本與世界的關係。他首先展示一張常規世界地圖,小小的日本在上面顯得毫不起眼,還比不上緬甸和泰國這類四等國家。然後,他再展示根據國民生產總值繪製的世界地圖,日本頓時顯得巨大,比中國還大上幾倍!最後他展示一張基於主要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繪製的地圖,就顯示出,再過十幾年,日本比蘇聯還要大,直逼美國!這種國力動態比較法刺激了美國人的危機意識,促使他們重視和研究日本。

十五年內拖垮中國

若在以上三方面具備任何一項,都有可能成為美國的敵人。但是,只有同時具備三類負項素質,才有資格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比如,身在美國後院的古巴,雖然是左派全權制,又不是白色人種,但它的國力規模太小,就不足以成為美國的主要敵人。又如日本,雖然在種族和文化上根本異於美國,國力規模又強大,但它現在的政體是多黨制民選的,所以就不易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首要敵人。儘管美日之間經常爆發貿易戰,儘管在1990年代初一部分美國權勢團體建議把日本列為潛在的首要敵人。

當今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是「三合一」:它既是左派的全權制,也是黃色種族和儒教文化的大本營,又是規模巨大和經濟力量速增的潛在強國,故不幸地被美國選為首要敵人。

說「不幸」,是因為20世紀的歷史表明:一旦美國認定某國為其首要敵人,它就有意願並且有能力動員強大的資源去對付這敵人。為了搞垮首要敵人,美國可以不擇手段,包括不惜與它的次要敵人聯手。比如,為了擊潰納粹德國,美國與史達林的蘇聯結盟。擊潰德國後,立刻又把蘇聯確定為首要敵人。為了對付蘇聯,不惜與紅色中國聯手。

現在,美國正運用它在20世紀下半葉戰勝蘇聯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來對付中國。僅舉一例:美國擊敗德國打的是熱戰,人員傷亡代價沉重。它擊敗蘇聯打的是國力消耗戰──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中,美國戰略的機智和蘇聯決策層的僵化短視,導致蘇聯不得不把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用於戰備,結果無力在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部門投入足夠的資源。到了1970年代末,蘇聯已被拖得百孔千瘡。

在未來的十多年,一方面,美國會繼續在中國周邊造就日益增大的戰略壓力,迫使中國把更多的資源移用於戰備。另一方面,美國會收緊對華的高科技轉移(「考克斯報告」是最明確的信號),縮減中國汲取國際科技資源的機會。這兩手的綜合效應就好像是耍弄一只口袋,擴大它的破洞,紮緊它的袋口,它不早早枯竭才怪哩!資源遠比中國豐富的蘇聯在五十年裡,就是這樣被活活拖垮的,中國大概只需十五年就會被拖垮。這不是聳人聽聞:不要忘記,考克斯先生在多年前就獻身於搞垮蘇聯帝國的冷戰鬥爭,與共產黨國家打交道身手不凡。

美國主流已經把中國視為繼納粹德國和蘇聯之後的第三個「邪惡帝國」。他們把中美之間的對抗界定為「民主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正義討伐;民主主義包括對政治、民族、宗教、社會的生活方式作自由選擇的權利,共產主義則是對這些自由的壓制和剝奪。

兩大陣營間醞釀重大變化

當然,這種意識形態的標籤並不是什麼新招數。在幾十年的冷戰期間,美國和西方陣營都是這麼描繪它們與蘇聯陣營的鬥爭的。現在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是兩點:

第一,雖然當年美國和西方堅決反共,但共產主義(包括它的價值理念、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在那個時代仍不失為世界上一種頗具競爭力的「主義」。它不但對很多第三世界的人民有吸引力(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經濟發展、社會平等的訴求),它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青年激進派、左派團體也有吸引力。換言之,那個年代,美國和西方與共產主義對抗時,並不擁有道義上的壓倒優勢。而1980年代以降一系列事態變化,已經使共產主義在全球喪失了號召力。今天,在抗衡美國和西方主流的鬥爭中,共產黨手中沒有意識形態大旗可舉。而美國和西方那邊,「民主參政」、「自由選擇」、「民族自決」一系列原則,喊得理直氣壯。你可以斥責它們言行不一,但無法否定這些原則本身的正當性和對各地人民的吸引力。

第二個重大的變化是:當年共產主義那邊,是一個大陣營,軍事實力堅強,西方陣營無決勝把握,故不敢輕易動武。而在今天的美中對抗中,雙方實力相差太大。美國若動武,相對成本大為降低。

簡言之,在今天美國對共產主義國家的鬥爭中,「王道」和「霸道」皆佔上風。在20世紀大半時間裡,美國都在反共,但形勢對她從來沒有這麼有利過!處於如此明顯的優勢中,人的手是會發癢的。1999年尾,一位在美國政學界從事美中關係研究數十年的專家告訴筆者:在美國主流勢力裡有一派主張,與其讓目前中國的局勢拖延下去,還不如支持台灣就獨立與否舉行全民投票表決。若中國動武,美國就攜同盟邦武力介入。中國還有其他的民族問題和內部麻煩,中共同時應付不了這麼多爆炸性的難題,會加速垮台。這樣就可以把最後一個「共產帝國」一勞永逸地解決掉。

討論了中美對抗中的兩個主義--民主主義對共產主義後,讀者會問:這是否說明只要現在中國變易共產主義名號,就會走出被美國當作首要敵人圍堵的險境?換言之,美國所打擊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共?

在這個要害問題上,信息是矛盾的。1996年三月台海導彈危機後在坎培拉的一次大型國際研討會上,沙特(RobertSutter,時任美國國會關於美中關係的資深顧問)反覆強調,台灣問題極易把中美拖進直接武裝對抗。筆者問他:「假若現在中國政府不是共產主義的,但同樣的對內不民主,對外是強硬的民族主義政策,對台灣不惜用武力阻止其獨立,美國的反應又將如何?」他斬釘截鐵地回答:美國決不會像現在這樣敵視中國,不會阻止她統一台灣。

1999年10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極右派的赫姆斯(JesseHelms)聲明:他雖然在國會竭力推動多項反對中國的法案和政策,但他只是反對共產主義,對中國人民卻充滿情誼。他的密友宗教領袖葛理(BillyGraham)的太太就是在中國出生的,云云。

但是,回顧20世紀美中關係史,可以看出,即便是像蔣介石這樣既反共、又長期結交美國的盟友,一旦在重大問題上不馴服,美國也要懲治他,甚至企圖暗殺他(1950年代初)。美國對右派盟友們這麼做不止一次,如對南韓的李承晚、南越的吳廷琰等等。

所以,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維護霸權主義的地位,是其基本的戰略目標。任何別國對她的霸權地位挑戰,她都會報復。但是,報復的強度和方式卻大不一樣。這就回到前文論及的那三類條件。除非某一個國家政權(state)「三合一」,美國才會視其為首要敵人,必徹底搞垮她才會安心。否則,報復是有限的,最壞的情況下也只是除去某一特定領導人,不會摧毀該國家政權。

鑑於20世紀後半段多次海外用兵的負面正面教訓,美國現在已經琢磨出一條維持霸主地位的更加精巧的途徑;花盡可能多的錢(高科技戰爭),死傷最少的美國兵,以減少國內選民的反戰壓力。同時,凸顯美國對他國並無領土野心,制裁或干涉全為伸張民主自由的道義,以減少國際上的反美聲浪。

民族主義應以民族國家為效忠對象

面對美國發展出的新型世界戰略,中國政府唯一可借助的,是民族主義(「主權不可侵犯」、「捍衛祖國神聖領土」、「民族統一大業」等等)。但是,中國政府的民族主義卻遭到共產主義的頻繁衝擊,它太經常地和強制地用是否忠於共產黨來劃分敵我界線,而民族主義最核心的是以民族國家(nation-state)作為效忠的對象。因為這一錯位,中國政府不經意地為美國強硬派做統戰工作--美國和國際上有很多團體、個人,容忍乃至贊同美國以民主主義的名義對中國圍堵打擊,並非因為他們特別憎惡中國,而是因為看不慣共產黨。如果中國政府淡化施政中的共產黨特色,使自己無異於一個普通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大國,那麼,竭力推動打壓中國的美國強硬派,就會喪失國內和國際上的一大群盟友。

淡化共產主義特色對中國人的影響更大。無數的中國人(包括很多海外華人)都願意為保衛中國而戰,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才會為共產黨而戰。若中國政府轉向以民族國家作為忠誠劃界的標準,它立刻就會減少很多同種同族的敵人(從而節省了用來對付他們的龐大資源),而激增許多的擁護者。

1941 年六月,當蘇聯在德國大軍的猛攻下垂死掙扎之際,史達林立即把「為蘇維埃而戰」改成「為俄羅斯母親而戰」。此舉有效緩解了在蘇共政權下萬千受害人民的離心傾向,國民一致,拯救了祖邦。1980年代中鄧小平提出,只要台灣坐下來談統一,北京願意改國號國旗。可惜這一置國家於政黨之上的英明動議,後來無下文。

新世紀前期,國際爭鬥主要是在中美之間進行。基於20世紀與德國和蘇聯熱戰、冷戰雙勝的經驗,美國決不會容忍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崛起為世界強國,一定會用種種手段予以遏制,而中國易被抓到的辮子和被擊中的穴位也實在太多(台灣、民族關係、人權問題等等)。

在中美對抗中,美國的民主主義旗幟是其巨大資產,極有利於掩飾她的霸權主義戰略目標,爭取國內國際多種力量(包括許多華人和中國人)的容忍和支持。中國愈是顯示共產主義的政治(經濟上已不是)特徵,便愈有利於美國以王道佐霸道,當然也就愈有損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戰略目標。

站在中國的立場權衡,以共產主義對抗民主主義,無勝算的可能;以民族主義抗衡霸權主義,短期內可以減少損失,中期內可以打個平手,長期內可以佔上風。

日本に照準を合わせている核弾道ミサイル

www.2ch.net

------------------------------
日本国民の税金からの経済援助により中国が保有する核搭載可能弾道ミサイル!

  名称            区分  射程          弾頭            
東風3型(DF-3)CSS-2   MRBM 2,650km  2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32発分の威力)
東風3型改(DF-3A)    IRBM  2,800km  2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32発分の威力)
東風4型(DF-4)CSS-3   IRBM  4,750km  2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32発分の威力)
東風5型(DF-5)CSS-4   ICBM  12,000km  5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333発分の威力)
東風5型改(DF-5A)    ICBM  13,000km  5Mt熱核 or MIRV 150-350Kt核
東風11型(DF-11)CSS-7  SRBM 300km   90Kt核(広島型原爆6発分の威力)
東風15型(DF-15)CSS-6  SRBM 600km   20KtER(中性子爆弾) or 90Kt核(広島型原爆6発分の威力)
東風21型(DF-21)CSS-5  MRBM 2,150km  250K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6発分の威力)
東風21型改(DF-21A)Mod2 MRBM 2,500km  20,90,150Kt核(広島型原爆1,6,10発分の威力)
東風31型(DF-31)CSS-9  ICBM  8,000km  1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66発分の威力) or MIRV
巨浪1型(JL-1)CSS-N-3  SLBM 2,150km   300K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333発分の威力)
巨浪1型改(JL-1A) Mod1  SLBM 2,500km  20,90,150Kt核(広島型原爆1,6,10発分の威力)

●日本に照準を合わせている核弾道ミサイル(吉林省通化(Tonghua)基地に24基)

東風3型(DF-3)CSS-2   MRBM 2,650km  2M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32発分の威力)
東風21型(DF-21)CSS-5  MRBM 2,150km  250Kt熱核(水爆。広島型原爆16発分の威力)
                             または高性能爆薬、子爆発体、化学弾頭も搭載可能

また、台湾紙、聯合報は中距離弾道ミサイル130基以上を日本に照準していると報道。

●核弾道ミサイルの照準を合わせている主な地域

首都東京・名古屋・大阪・静岡・新潟・広島・福岡・長崎・仙台・札幌等の都市
航空自衛隊及び在日米海空軍基地・米海兵隊駐屯地

陸自防衛警備計畫重視轉換

來源:
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portal.php

--------------------------------------
「中国の侵攻」も想定 陸自計画判明、北方重視から転換
引用自朝日新聞。
http://www.asahi.com/special/050410/TKY200509250168.html


為了防犯日本有事故和恐怖份子。日本陸上自衛隊作了1個「 防衛警備計畫」以防萬一。這個「防衛警備計畫」還推演了中國攻撃日本的情形。包含有中國進攻釣魚台群島、中國在進攻台湾時順便攻撃駐日美軍和自衛隊的基地等各狀態。這是自衛隊首次推演對抗中國的攻撃。長期以来自衛隊為防犯前蘇聯的入侵、都是以北方為中心、這次則是轉變了軍事戰略。不過、對於推算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的時候。自北朝鮮攻来的可能性為「有」。自中國来的可能性是「小」。自俄羅斯的可能性極小

這個「防衛警備計畫」是由自衛隊陸上幕僚監部(陸軍參謀部)所作成的。属「極密」級的最高機密。主要是分析2004-2008之間可能發生的事故、事件。並對部隊如何運用加以研討。然後作出具体的對策作戦計画。再来依全國部隊的分布和配置和有事時的使用狀態作成毎年的「出動整備・防衛招集計画」

這個「 防衛警備計畫」中将北朝鮮、中國、俄羅斯列作「對日本有威脅的國家」。對這幾個國家攻撃日本的可能性。北朝鮮被列為「有」、中國是「小」、俄羅斯是「極小」。恐怖份子組織在日本進行非法行為的可能性為「小」。

關於中國的部分、認為有兩個可能性。
壱:中國在中日兩國外交關係的悪化和釣魚台群島附近的能源問題、中國軍方以「保衛國家利益」的理由派出部隊登上釣魚台群島。
弐:因台湾宣布獨立、中国和台湾開始戰爭、美軍支援台湾、日本支援美軍。故中國攻撃駐日美軍和自衛隊的基地等各狀態。同時還有、中国派出1 個旅登陸日本的離島、或者以彈道飛彈和空軍攻撃日本、或者派出兩個営的特殊部隊到日本的大都市打遊擊戰搞破壞、等各狀態。

對此、日本自衛隊擬定的對應計畫是、第壱状況發生的話、自九州、沖繩本島、石垣島和宮古島各地派出陸上自衛隊的歩兵団向釣魚台群島移動、若敵軍己登上釣魚台群島、則由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進行攻撃、然後陸上自衛隊的歩兵再来登上釣魚台群島掃蕩殘餘敵人、奪回釣魚台群島。若是第弐状況、則事先在宮古島、伊良部島等地派駐部隊、然後看状況的發展再来自九州和四國調動兵力。至於大都市的遊擊戰、則是自北海道調部隊南下、或是為了防守駐日美軍和自衛隊的基地在這幾個地方派駐自衛隊的特殊部隊、等。

北朝鮮對日本的威脅度高過中國、有可能因経済、美國和朝鮮外交關係悪化等理由出事。到時可能以彈道飛彈攻撃駐日美軍的基地和日本的政治經濟重要機關、或派出二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隊對日本進行恐怖攻撃。俄羅斯則是以日俄外交關係悪化為理由使用彈道飛彈攻撃日本或在北海道進行小形的登陸戰。

以上的状況可能同時發生。

在日本被攻撃的時候、是希望由駐日美軍和日本軍或加上来自美國本土的增援部隊共同解決。不過對於核武器的攻撃則是繼續完全交給美國。


説明:

壱:紅字的部分在看雅虎新聞時好像没看到、是不是台湾的媒體没有訳出来?

弐;最近多良間島、下地島、宮古島、波照間島、与那国島的機場跑道通通改造変長、不知是不是和以上新聞有関係??

蓋茲亞洲行中最不重要的一站

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28/today-p6.htm

-------------------------------------------
《國際名家專欄》蓋茲亞洲行中 最不重要的一站

◎薛瑞福

美國國防部長蓋茲去年十一月完成六天的亞洲行,此行包括停留中國、南韓與日本。如果檢視台北政府官員的評論,或瀏覽台灣媒體對這些事件的報導,可能會有種印象,就是台灣全都只聚焦在蓋茲的中國行。例如他與中國是否就「共管」台灣的議題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或是蓋茲部長或他的代表團的任何人,在對隨行媒體簡報時,是否說出美國政策是基於「真心期望看到以和平方式完成統一」?或是蓋茲部長以某種方式,洩漏美國對台灣軍售要求的決定?

就美方觀點 中國是最不重要

台灣民眾對蓋茲部長訪問北京的注意固然相當令人理解,但這也可能導致台灣民眾錯過蓋茲此趟亞洲行的真正意義。事實上,蓋茲停留中國,是他在亞洲最不重要的一站。這一點,我相信,不僅從美國利益的角度看來是如此,而且從我們在台灣的友人看來亦然。

如果沒有人注意到此點(我擔心這種情況在華盛頓司空見慣),我們在亞洲的盟友會越來越感到緊張與不安。美國與菲律賓及泰國的結盟目前正處在這種狀況,但在有大量美軍前進部署的東北亞也有這種情況。美國與南韓,特別是與日本的結盟如果走下坡,將直接影響台灣。

美日韓結盟若弱化 不利台灣

與美國的結盟出現這些負面趨勢有一些理由,其中必然包括我們朋友常提及的這些關切,也就是美國正因戰略上全神貫注在世界其他地區而受害。我們與亞洲的交往只是插曲,常常缺乏高層次的參與,漸漸地,盟邦認為美國心口不一,能力不足,一旦未來發生衝突時,恐怕難以依賴。

其他可能的因素跟我們比較沒關係,反而與這些國家的內政較有關聯。或許其中最真切的就是在南韓。許多觀察家指出,南韓領導階層的世代交替,是大韓民國對美國看法有所改變的主要因素。美國與南韓的同盟關係,雖然是建立在鮮血與共同的犧牲之上,但南韓當前世代的領導人,對我們肩並肩面對極度苦難與暴力的戰爭少有個人記憶也是事實。

南韓民調 美比北韓更具威脅

更多讓同盟關係出現緊張的理由,可以在政策選擇中找到。南韓與日本的領導人,都認為美國高階決策者的直接失策,促成了同盟關係的困境。南韓許多人認為,美國因為拒絕與北韓直接對談,讓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加劇;於此同時,美國把北韓歸類為邪惡軸心的一員,讓平壤當局產生疑懼與不安全感;接著美國又以疑似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攻擊同為邪惡軸心的成員。南韓許多人也認為,美國不斷透過聲明,對南韓處理兩韓事務的能力,以及和北韓進行具有創造性且具有成效的交往,表達不信任。我們與南韓的同盟變得有多糟?之前的民調顯示,有更多的南韓人將美國視為甚於北韓的安全威脅。

至於日本,許多熱切支持美日同盟的人,也對華盛頓許多失策與藐視感到困惑與不滿。許多日本人將美國國會對慰安婦的決議案,看作無端打了東京一巴掌。許多人覺得,拒絕討論對日本出口F22戰機,並非真是全球限制,而是對東京保護敏感科技的能力不太信任的表現。最糟的是,日本多數有識的觀察家覺得,美國似乎忽略了日本在六方會談的利益,在這些會議的進行上,置日本為諮詢夥伴的身分於不顧,反而支持北京。我們怎麼知道,日本對美日同盟的信心可能正在下滑?自從一九四五年原子彈落在長崎與廣島以來,現在公開主張贊成日本取得自主核武能力已不再是禁忌,由此可知。

日對美日同盟信心 正在下滑

美國的雙邊同盟,一直是亞洲五十多年來和平與穩定的主因。一樣重要的是,未來這些同盟也有潛力,透過追求建設性的全球交往,提升廣泛利益,讓所有民主政體與各地自由民眾受益。因此脆弱的同盟關係,不只會讓亞洲有失衡的危險,更是對這股潛力的驚人浪費。

特別要注意的必定是美日同盟。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夥伴,而其之所以重要,並非因為日本是僅次我們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日本確實是);也並非因為日本對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的財政貢獻僅次於美國(但他們確實是)。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夥伴,是因為美日安保允許前進部署在日本領土的美軍,可以派往美國總統認為必要的亞太各地。考量到穿越廣大太平洋在時間與距離上的暴虐,在可預見的未來,美日同盟是讓美國有能力影響整個區域安全的唯一安排,其中台灣海峽自是重點所在。

與日韓行相較 訪中並不有趣

前述的這些觀察,不是要顯示蓋茲部長的中國行不重要,而只是要說,與在首爾與東京之行的份量相比,蓋茲的中國行相形失色。此外,雖然要說中國行不重要不甚公平,但說此行並不有趣可算是持平之論。蓋茲部長自己所點出的訪問中國成就,從「擴大兩軍關係」的協議,到促進「軍事教育設施交流,中低階官員的交流,高階官員的來訪」,以及取得「他們在戰俘/行動中失蹤軍人(MIA)議題上的協助」。

蓋茲部長指出,鑒於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步伐與規模,討論著重在中國需要更大的透明度,以及希望採取的建立雙邊信心措施。當然,蓋茲部長指出,他與中方的對話者,「在台灣議題上花了相當多時間」。

美中軍事議題 已存在近20年

美中雙邊軍事關係,讓人回想起美國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此片主角每天醒來都發現生活在同一天。在美中軍事關係上,蓋茲部長所談的不是錯誤的議題,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他談的是一個已存在近二十年,相同的、審慎的、有限度的—我的意思就是,根本就是完全一樣—的議題。美國國防部與人民解放軍之間的關係,若非凍結在時間中,就是再一次因為情勢的影響,讓幾乎互不信任的兩方,又重新碰撞同樣的限制。

蓋茲訪日韓成果 亞洲將共享

美國與南韓,以及美國與日本的關係雖然不是一成不變,而且還活力十足,但不幸的卻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遇到挑戰。在首爾,蓋茲部長提及韓國對伊拉克、阿富汗與黎巴嫩的駐軍,是全球夥伴關係愈見成長的跡象。他提及一個正在演進的同盟,這個同盟見證到美軍在朝鮮半島的新部署,也將見證到戰時指揮權在二○一二年時的轉變。在東京,蓋茲部長敦促日本,在國際安全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符合其身為最大且最富強民主國家之一的地位,他也提及正在轉型與益趨現代化的美日同盟。

蓋茲部長在首爾與東京的成功,會成為整個亞洲共享的成就,這些挑戰與事件,才應該攫取到台灣人更多的時間與注意。

(作者薛瑞福為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副助卿;本報國際新聞中心鄭寺音譯)

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的隨想曲

目前中國攻台能力足不足?──《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的隨想曲

金台生



根據2000年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美國國防部每年必須向國會提出有關中國軍力的年度報告。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於5月25日公布,其中內容與往年的差異不大,但也有一些新鮮提法,值得關心台灣國家安全事務者予以關注。

對於台灣人來講,每次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時,對於中國各項軍備發展和軍事能耐,都是洋洋灑灑的令人目不暇及,好一副中國一定強的嚇人模樣。然而如果以強大無比的中國軍力來攻打台灣,解放軍攻台戰爭的勝算如何,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會先入為主的認定中國必勝而台灣必敗,然而事實情況到底如何呢?難道失敗主義是台灣人的天生基因和宿命嗎?

其實歷次的中國軍力報告書中,不乏刊載「目前中國攻台能力不足」之類的斷言,這次也不例外,只是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大量描述中國軍事發展的成就之餘,很少人會回魂來冷靜看待此事。

讓我們來看看這份42頁的《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其中第33頁有關「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因素」的專欄內容,一開頭就明白指出: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將會面對多種層次的嚇阻。首先,中國尚未具備足夠的軍事能力,沒有把握能夠達成它的政治目標,尤其是在面對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更沒信心。

為了讓讀者進一步了解詳細內容,報告書有關此一專欄的譯文將附於文末。此外,筆者也提出另一份資料給大家參考,4月底美國的《國防新聞周刊》專訪前太平洋美軍司令布萊爾上將,他曾在1999年到2002年之間擔任太平洋美軍最高指揮官,卸任後每年都率領美國代表團到台灣觀察漢光演習。布萊爾上將在專訪中直言,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攻占台灣,如果台灣繼續強化國防,台海和平可以繼續維持。

誠然,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成果不容小覤,台灣面臨愈來愈大的軍事威脅,我們應當警覺因應,但不必驚惶失措,然而有些人卻不願支持增強關鍵性的軍事投資,只會擺出一副失敗主義的嘴臉來侮辱自己的理性。

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有其專業評估的權威性,內容斷言「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將會面對多種層次的嚇阻。首先,中國尚未具備足夠的軍事能力」;前太平洋美軍司令布萊爾上將在軍事專業上的權威性也不言可喻,他也說「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攻占台灣」。因此奉勸自以為中國一定強的人,請你們在呼喊「中國攻台必勝」的口號之前,先用起碼的理性來考慮上述的專業評估,否則口中念念有詞的「攻台必勝」,豈不是義和團的符咒而已。

布萊爾在《國防新聞周刊》的專訪中也提到,核心問題是台灣,因為中國說,如果台灣獨立,中國就要動武,美國則依據台灣關係法,反對中國動武,美軍以及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也有責任協助台灣做好各項準備。因此如果有必要,美國與中國準備打一仗。以上布萊爾的這段話,是否表明美國隨時做好介入台海戰爭的準備,同時也準備要和中國打一仗?這就任由讀者的自由心證了!反正台灣內部有些人的鐵算盤已經一口咬定,美國不會也不敢介入台海戰爭,他們真鐵齒。回顧現任美軍太平洋司令基廷(Timothy Keating)在今年三月就任時也明確表示,「如果台灣遭受中國攻擊,美國將會協防台灣。」這則消息順便提醒鐵齒的人最好不要耳背。

把話題拉回報告內容。今年的報告乃是依據去年的報告內容進行各項資料的更新,並描繪與分析現況。今年的報告共分六章,各章重點大約如下:

第一章「關鍵的發展」,列舉2006年中國發生多項重大事件,影響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茲列舉重大事件中的部分如下:

● 開頭就提到中國2006年10月公布的「中國在太空的活動」報告,回顧中國太空發展史,並展望中國未來太空計畫。然而兩個多月後的2007年1月,中國就成功試射反衛星飛彈,表現中國已有攻擊低軌道衛星的能力。中國這項測試使各國太空資產處於危險狀況,同時也產生史無前例的大量碎片,威脅人類太空飛行的安全;

● 3月,俄羅斯總統蒲亭訪問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這是中蘇兩位領導人12個月內第五次見面。兩人同意增加軍事交流,並計劃2007年舉行八項軍事合作活動;

● 3月,中國正式提出第十一個五年計畫(2006年至2010年),包括計劃在2010年之前將國內生產毛額提高到2000年的兩倍,並以2020年達到四兆美元為目標;

● 7月,北韓試射彈道飛彈。10月北韓舉行核子試爆。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都投票支持制裁北韓,同時繼續透過外交努力,包括主持六方會談,並於2007年2月達成促使北韓放棄核武的初步協議;

● 10月,中國海軍一艘宋級柴電潛艇,在接近日本海域時浮出海面,非常接近正通過該處的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顯示美國長期努力改善與中國海空軍近距離作業安全的重要性;

● 11月,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北京,緩和日本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不過中日關係仍因兩國間的領土糾紛,及中國反對日本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而不睦;

● 11月,胡錦濤訪問印度,成為十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中國領導人,顯示中國重視改善與印度的關係,但同時維持與巴基斯坦的戰略關係;

● 在這一年,世界銀行宣布中國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 同樣在這一年,中國持續增加它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東南亞國家協會及東南亞區域論壇的角色。這年十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APEC高峰會上,建議擴大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的安全與防衛合作;

● 這一年,中國也繼續追求長程軍事改革以增加戰力,短程戰略則聚焦於準備台灣海峽作戰,將其最先進武器系統部署於台海地區,直接對準台灣。

此外,有關中國的軍力發展總是項目林林總總,與去年的報告大約相同,其新增或修正內容者大約是:解放軍瞄準台灣飛彈持續增加到900枚以上,且每年約增加100枚;2006年,中國已發展出使用固體燃料並以移動式發射器發射的DF-31洲際飛彈,並可望於近期內啟用。射程更遠的DF-31A飛彈,則可望於2007年達到初期作業能力(IOC)的階段;中國也正在研發一種新型由潛艦發射的JL-2彈道飛彈,並可望於2007年至2010年之間達到初期作業階段,這型飛彈將被部署在晉級(JIN-class)094 型核動力潛艇上;中國也繼續研究使用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執行反介入(Anti-Access)任務,包括反航空母艦和反登陸作戰;中國也正在研發偵察和通訊系統,改善指管通情和瞄準系統;F-10多功能戰機已有顯著進展;新型ZTZ-99主力坦克已於2006年4月首批撥交給北京和瀋陽軍區;中國海軍有 72艘主力戰艦、58艘攻擊潛艦、約50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艦、及大約41艘近岸飛彈快艇;2006年底前已經從俄羅斯方面獲得現代級驅逐艦(SOVREMMENNYY II),以及兩艘基洛級柴油動力潛艦等等。

第二章「了解中國的戰略」提到,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安全戰略,仍然不脫鄧小平於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受全球制裁之後所提出的「二十四字箴言」:「冷靜觀察、站穩腳根、沈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但中國領導人後來另外加上「有所作為」四個字。報告中指出,中國當局遵循鄧小平的二十四字箴言,避免與外國發生衝突,近年已與許多鄰國解決邊界糾紛,不過與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仍有領土爭執。

報告也說,由於任何對中國主權的挑戰,可能會傷害中國共產黨的力量與權威,因此中國在對這些領土問題發表聲明時,有時仍然措辭強硬。例如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印度時,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就公開對印度媒體表示:「所有你們聲稱的阿魯納查省,都是中國的領土。」

在「能源需求與戰略」一節中則提到,為確保中國經濟成長,中國非常倚賴穩定的能源供應。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三分之二依靠燃煤,但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卻一直增加。中國目前沒有能力保護它的外國能源供應,也無法保護油輪沿途航行的安全。而中國進口原油的80%需要經由麻六甲海峽,很容易受到破壞,胡錦濤稱之為「麻六甲困局」(Malacca Dilemma)。

中國在2003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目前國內用油的40%仰賴進口,預估到了2025年時,進口量將增加到80%。而中國計畫在2015年時達到國際能源機構標準的 90天石油庫存量,但由於落後的後勤和運輸網絡,90天的庫存油量仍然不夠。

為了追求在安哥拉、中亞、查德、埃及、印尼、伊朗、奈及利亞、阿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獲得能源供應合約,中國運用經濟援助、外交施惠、以及軍事科技來獲取能源交易。

中國為了滿足能源需求,與一些違反人權、支持恐怖主義及武器擴散等國際規範的國家加強關係。

在過去幾年,中國也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合作給位於主要海上運輸航線的國家,這些作為有助於提升中國追求海上能力,並確保進口資源經由國際水道的通行安全。

第三章說明「中國的軍事戰略與準則」,解放軍基本指導準則可能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Preemptive Strategy),發展長程精確打擊武器,對週邊國家採行先制攻擊(包括奇襲)的作戰概念。另外也有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欺敵等戰略概念。

此章特闢小專欄討論中國是否在發展先發制人的戰略。內容指出中國已經取得了不少武力投射的軍備,包括長距離的軍事通聯系統;空戰指揮、控制和戰機通聯(Airborne Comm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aircraft);遠端潛艇;無人戰鬥機;以及額外的精密引導空對地導彈(precision-guided air-to-ground missile),顯示中國正在發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能力。加上解放軍的訓練著重隱秘、遠端的打擊能力以及海空聯合打擊能力,也顯示中國已經在為區域危機發生之前選擇先發制人預作準備。

根據《華盛頓觀察》(Washington Observer)週刊的分析報導,如果中國使用核武器當做先發制人的打擊手段,美國國防集團公司(DGI)情報研究分析中心(CIRA)副主任毛文傑(James Mulvenon)表示,以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彈道飛彈對美國先制攻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結果只會導致中國的全面性毀滅。

其次,如果美軍還在部署階段時,例如美國的航母已出發但還未到達台海時,而中國使用區域封鎖(area denial)及反介入(anti-access)的作戰計畫進行先制攻擊,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專研美國安全政策的雷維隆(Derek Reveron)博士則說,中國若是以遠端飛機或飛彈攻擊美國海軍艦隊或基地,很可能在還沒抵達目標之前就被擊落了。

再者,由於美軍聯合作戰所依靠的就是衛星系統,如果中國採行不對稱戰爭的概念,以打擊衛星的方式消滅美軍所享有的巨大科技優勢,將會是一個十分有效的作戰方式。但反衛星作戰將會在太空造成大量不可預測的碎片,這對中國本身的衛星和太空行動也會帶來極大影響,更會遭受美軍不可測的報復性攻擊,因此中國使用反衛星作戰的可能性不見得很高。

儘管中國對美國進行先制攻擊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中國對台灣進行先制攻擊及奇襲的可能性對不容忽視,這是台灣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建立完備的先期預警系統和第一時間的反擊能力,是必行之道。

第四章「中國軍力現代化的目標與趨勢」,目前中國軍力發展著重於「確保有能力阻止台灣獨立;如果北京決定採取行動,將迫使台灣依照北京的條件談判」。同時,中國發展軍力也著眼於實現更廣闊的區域及全球目標。

在「浮現區域阻絕與反介入的戰力」(Emerging Area Denial/Anti-Access Capabilities)一節中指出,就短期而言,中國的優先目標是在未來的台海危機中,中國如何拖延或反制第三者的干預。因此中國必須預防敵人在前進區域部署軍力,或是快速破壞軍事平衡。基於此,解放軍要致力於建立足夠的能力,來阻止航空母艦或快速打擊部隊部署在西太平洋。

為達到這個目的,解放軍的規劃重點在於長距離的打擊水面艦,所以要憑藉多重防禦,使敵人的戰艦即使遠在第二島鏈(第一島鏈指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直到印尼與越南之間的海域,第二島鏈則是日本東部直到關島),也會面臨風險。

為了強化長程的反介入(Anti-Access)戰力,中國陸續產製及採購俄製的「基洛」級潛艦、自製的「宋」、「商」、「元」級潛艦等,強化水下戰力;同時配備長程反艦巡弋飛彈的「現代二型」驅逐艦,強化水面戰力。

解放軍的空軍作戰,經由現代化的、整合的防禦與攻擊系統,已從點的防禦擴展成為聯合防空作戰,也從中國的領空防禦擴展到有能力攻擊敵人基地,包括敵人的航空母艦及後勤設施。

針對區域內的敵人基地與補給點,中國可能動用彈道飛彈、對地攻擊的巡弋飛彈、特種作戰部隊、以及電腦網路作戰。而藉由空中加油,中國的戰機可以發射空對地的巡弋飛彈,攻擊遠距離的後勤目標。

本章另以專欄列舉中國正在建構的「精準打擊武力」。這些武力包括:短程彈道飛彈(SRBM),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中程彈道飛彈(MRBM),射程在1,000至3,000公里間;對地攻擊巡弋飛彈(LACM);反艦巡弋飛彈(ASCM);反幅射武器(Anti-Radiation Weapons),中國進口了以色列製的角鷹(HARPY)無人駕駛飛機、俄羅斯製的反幅射飛彈,並以俄製的Kh-31P為藍本,發展自製的反幅射飛彈。

本章也探討中國在導彈、網軍、太空對抗等方面進行軍力現代化的最新資訊,以及中國各種公開表明有意獲取航空母艦的言論。

第五章「軍力現代化的資源」,談到中國實際軍費支出遠高於北京所公布的數字,估計去年真正軍費約在850億美元到1,250億美元之間。

第六章是「軍力現代化與台灣海峽的安全情勢」的重點內容,與去年沒有重大變化。

附錄中指出,中國陸軍共有約140萬部隊,其中40萬部隊部署於台灣對岸的三個軍區。在空軍方面,中國戰鬥機約1,550架,在台海作戰範圍者約425架,略多於台灣(約300架)。運輸機450架,75架部署於台灣對岸,台灣則有40架。另外中國有轟炸機775架,其中275架在台海作戰範圍內,台灣則沒有以轟炸為唯一任務的飛機。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筆者也提供第33頁的專欄譯文,題目是「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因素」(Factors of Deterrence)。誠如前五角大廈官員、現任中國議題顧問白邦瑞所言,這是「歷來美國對中國的文件當中,警告犯台可能後果時最直言不諱的一次」。讀者或許可以從中有所體會,中國若想對台動武,相關因素極為複雜,並非可以任意為之。

中美軍力差距至少二十年

中美軍力差距 二十年跑不掉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2004/2/21

美國第七艦隊的兩棲指揮艦「藍嶺」號日前訪問上海,停靠在外灘,和中共一艘巡防艦相隔不遠,望去美艦宛如龐然大物,後者與之相較不成比例。當然,兩艦性質不同,不能類比,卻由此引發外界對「中」美軍力差距等諸多聯想。

不久前,中共官方「瞭望東方周刊」也有類似分析,稱大陸軍費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約223億美元),共軍人均實力不及美軍的五分之一。按美國軍方的標準看,雙方軍力差距至少有20年。

不過,這種籠統估算並不被中共戰略學界所接受,認為軍力對比涵蓋各領域的軍事力量參數極為龐雜,很難用一種宏觀指標概括,尤其軍隊士氣、戰術運用和主觀戰略指導等非物質因素,往往在兩軍交戰中扮演更關鍵角色,而共軍自認擅長後者。

但追問下去,即使是北京優秀的戰略學者,對「中」美短期一戰也是毫無把握,深究原因不僅於雙方的軍力差距,還包括軍事戰略乃至建軍備戰等深層結構中亟待克服的盲點。

比如,中共軍事鬥爭的準備基點轉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但美軍在關島部署的AGM-86C型巡弋導彈,經B-52轟炸機載送二小時後發射,即可在一小時內轟擊大陸一半以上領土,雖不謂「全面戰爭」,亦近乎「全境到達」,中共如何以「局部」準備面對美軍的「全境」打擊?畢竟,應付二個以上主要作戰方向所需的備戰和動員基點完全不同。

備戰首重後勤,尤其確保戰略物資(石油)供應無虞更具關鍵意義。但中共70%以上的進口石油途經麻六甲海峽和南海,而這些重要水道基本控制在美國手中;即使浙江、遼寧等地積極籌建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也無法逃避美軍火力投射範圍之內。看來,中共至今並無有效因應對策。

從建軍的角度看,「信息化」(資訊化)是共軍念玆在玆的重點建設,但這幾年的軍事採購和技術引進,主要是強調「火力打擊」,對於監視偵察、指揮控制乃至後勤保障,都缺乏一套完整的資訊鏈加以整合,各軍種間的資訊無法共享,以致未能在不同的作戰平台和作戰單位之間形成真正的聯合戰力。

其後果是,中共海軍即使擴大引進大型「現代」級水面艦和超靜音的「基洛」潛艦,若沒有海洋衛星對目標的監控支援,和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相互鏈接,這些戰艦在大海中只能瞎轉或孤立作戰,此種窘況同樣存於各軍兵種之間,這也是「中」美軍力差距極為突出的面向。

去年美伊戰爭,美軍利用網路對部隊實施統一指揮作戰的形態(又稱網路中心戰),打破傳統作戰從「偵察-判斷-決策-行動」的循環圈,使戰術決策時間由往年的數小時縮減為數分鐘,接近「發現即摧毀」的理想,這和共軍目前大多仍以手工作業的指揮控制完全不同,可用「代差」而非「年差」形容。

另外,參戰的美國戰機普遍加裝「快速情報接收系統」,約有三分之二的飛機在起飛前未賦予明確任務,都在空中待命隨時接受指令進行機動突擊,此種稱之為「閃電精準打擊」的作戰方式,對共軍來說僅止於概念上的探討,離具體操作甚遠。

換言之,就算共軍幾年內引進更多優質武器,也很難以常規軍力對付美軍,從而萌生動用核武念頭,萬不得已訴諸「核等效」的軍事手段因應美軍。有些中共戰略專家則寄望於新概念武器的推出,包括美國國防部公佈「中共軍力報告書」裡提到的射頻武器(RF)和大功率微波武器(HPM),藉由瞬間癱瘓敵方電子設備,使兩軍資訊化裝備歸零,重返初級的作戰形態以量取勝。

當然,中共一些軍內務實派反對上述想法,認為核武危險且易失控,新概念武器離實用則遙不可及,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和美軍搞正面的軍事對抗,即便不可迴避,也有「不對稱」戰法使戰損降至最低。

臺澎防衛作戰中制海作戰--戰力保存探討

臺澎防衛作戰中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探討



海 軍

程克儉

上 校

提 要



一、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發揮戰力予敵痛擊,凡主(輔)戰兵力的維持、戰略物資的整備、後勤設施的維修搶救等皆屬戰力保存範疇。

二、戰略評估的精髓在掌握現象、經營趨勢;戰略設計重點在於支撐國家目標、適應敵情威脅,而戰略思維則應循合理的推斷而非假設的論斷。

三、機動的意義乃審機乘勢,依高速之行動,從事部署與作戰運動,其性質有二;一為「機動位置」,一為「戰術運動時機」。

四、海上機動乃「見機而動」、「以動創勢」一切戰術行動均以爭取有利作戰態勢展開,而盲目機動只會形成戰場遊兵,徒勞無功。

五、建軍的方向與備戰的決心往往決定一國家與民族興衰,尤其在我長期受到中共武力犯臺威脅之狀況下,更應積極強化建軍、落實戰備。



壹、前 言



在盱衡國際情勢與評估威脅狀況下,我軍事戰略現已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註一期能建立實質有效嚇阻戰力,以達防衛固守之戰略目標。而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發揮戰力予敵痛擊,凡主(輔)戰兵力的維持、戰略物資的整備、後勤設施的維修搶救、岸置陣地的戰力不墜等皆屬戰力保存範疇。因此,戰力保存實為「有效嚇阻」戰力一環,就制海作戰而言,如何「維持海上交通線暢通」及「截擊敵兩棲進犯船團」為海軍主要任務,故需建立一支足以制海之戰力方可達成有效嚇阻之目標,使敵不敢輕啟戰端。然敵在全面進犯直前,勢必先期摧毀、殲滅我制海兵力,以利其後續海上行動展開,若我制海兵力戰力保存得宜,則不僅可遲滯敵作戰行動,削弱其進犯能力,進而打亂其作戰節奏,掌控戰場主導權,迫敵追隨我之意志行動。因此,臺澎防衛作戰保存戰力之良寙實為成敗關鍵,故制海作戰之戰力保存亦為我海軍建軍備戰重要課題應深入探討研析。



貳、臺海作戰環境及戰略態勢分析



一、地理位置

臺灣本島東瀕太平洋、南鄰巴士海峽、西臨臺灣海峽、北接東海,為東南海疆之要域,居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之樞紐,處太平洋西緣島鏈之中界。海峽最狹處為福建興化灣至新竹舊港,寬僅70海浬;最寬處為汕頭至高雄相距170海浬,平均寬度約120海浬。因處重要交通孔道,往來艦船頻繁,亦為美、日「安保條約」註二1,000海浬海上交通線之啟端,在此海域作戰,極具複雜性。

二、敵我態勢分析

(一)敵我僅一海相隔,作戰縱深短淺 ,預警時間不足,就時、空因素分析戰力不易保存,對我聯合截擊作戰不利。

(二)在守勢防衛作戰中,我處「中央位置」,註三如部署得宜可保持用兵彈性,並爭取到內線作戰有利態勢。

(三)臺灣屬島型經濟,對外仰賴海運,如遭敵海空封鎖,而無法突破,則被迫與敵先期決戰,將處於不利態勢。

(四)我各外、離島雖為戰略要域,可增加作戰縱深與鉗制敵兵力,但在戰況提升後,敵如孤困外島,對我海空兵力之運用將造成不利之影響。

(五)臺灣幅員狹小,海空重要基地與設施均部署於西部,戰時易遭受敵空中兵力及導彈攻擊,戰力保存不易。

(六)敵我隔海對峙,雙方均可運用觀通系統掌握海峽動態,因此戰術欺敵之各項作為,運用成功機率相對降低。

(七)制海作戰過程,電子戰將主宰戰場,控制電磁權之一方,將處於有利地位,因此,作戰初期觀通系統必成為首要攻擊之目標。

(八)聯合截擊作戰中,我居守勢防衛之一方,可以逸待勞,如火力充分發揮對我將形成有利態勢,若敵之兩棲載俱速率、機動性增強,對我防衛作戰將有不利影響。



參、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戰略涵義



戰略評估的精髓在於掌握現象、經營趨勢;註四戰略設計重點則置於支撐國家目標、適應敵情威脅,而戰略思維則應循合理的推斷而非假設的論斷,因此,若國家戰略取攻勢則武器載臺應以「武力投射」為發展重點,若採守勢則戰備整備應著重「戰力保存」。當前我軍事戰略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屬「守勢防衛」戰略。因此,「戰力保存」實為戰略思考不可忽略的一環,但戰力保存終究僅為達成戰略之手段而非目的,故在現階段建軍備戰過程中「裝備更新」與「戰力保存」間兩者應併行不悖,相輔相成方能支撐整體戰略,就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戰略涵義而言,主在藉高速機動、集注兵火力於所望海域;形成在決戰點上之戰力優勢」;野戰戰略著眼於達成戰略目標所必須採取之手段及預期可獲得之戰果;但在手段運用過程中亦將產生利與害不同程度之影響,現分析如下:

一、利點

(一)可避免早期決戰並集中相對優勢兵力於所望決戰海域全軍破敵。

(二)可避免被迫決戰逐次用兵,而被敵各個擊滅,影響全般作戰。

(三)可牽制敵主力行動,改變其作戰軸向,以利我之作戰遂行。

(四)以時間換取空間,打亂其作戰節奏,爭取戰場主控權。

二、害點

(一)作戰初期難獲戰果,影響民心士氣。

(二)戰場狀況不易掌握,易錯失戰機。

(三)難以占取有利戰術位置。

戰略採取守勢失利,一般均歸咎守勢戰略之不當,然實力不足,貿然與敵進行決戰,實為不智,採取守勢有時反可挫頓敵之戰鬥意志,減少降低我之損失,而戰略守勢失敗,是缺乏一套可徹底貫徹整體戰略之機制,註五因此,在守勢戰略中更顯現強化戰力保存的重要性,必須長期經略,方不至於陷入攻守失據的窘境。



肆、海上機動對戰力保存之影響



機動的意義乃審機乘勢,依高速之行動,從事部署與作戰運動,其性質有二:一為「機動位置」;一為「戰術運動時機」,註六所謂機動位置乃爭取有利態勢,而戰術運動時機者為最能發揮兵火力之行動,以最高的速度,將兵力投入所望地區,藉以轉變敵我優劣態勢,並使我趨於有利態勢。在野戰戰略中亦強調運用戰略機動,達成戰略集中,繼之戰略展開以形成有利戰略態勢,故機動為一切戰術作為之核心,需審慎行之。綜觀海戰戰史,中日的甲午海戰清廷採「保船制敵」策略將戰艦泊於港內形成「要塞艦隊」;註七另在日俄對馬海戰中帝俄遠東艦隊採『避戰待援』之要塞艦隊思想,兩者均因「戰力保存」之考量而未使艦隊保持機動終遭致覆滅,反觀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發動珍珠港偷襲,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但美軍當時在海上機動的航母則並未被日軍捕殲,戰力得以保存且快速恢復戰力,為爾後作戰奠定勝利的基礎,故海上機動對作戰成敗影響之深遠及海上機動與戰力保存密不可分之關係。而港口雖是艦隊戰力之泉源,然艦艇一但靠泊整補後 ,其機動力喪失,戰力降低,因海軍艦艇之機動力為其戰力重要指標,以史為鑑,在敵情威脅提升時在港艦艇易遭敵所趁,必須實施海上疏泊,分散配置,避免被敵在港內一舉殲滅,這也印證了英國柯白奪取制海的「封殲理論」。註八惟戰力保存需在有計畫的冒險,並藉高速的機動與隱蔽的戰術作為,始可期其成功。而海上疏泊除防範敵空中攻擊外,主要是使艦隊保有機動力,可於所望時間將兵力投入所望海域爭取制海。在共軍「首戰決戰」、「快速致勝」兵力運用指導下,其制海作戰戰術手段採「先封後殲」、「封打結合」,更凸顯海上機動之重要性與必要性,海上機動除達戰力保存之效外,亦可藉高速運動進入戰術位置發揮戰力,而海上機動唯有掌握機動時機與機動位置始能發揮「間接路線」達到迂迴與奇襲之效,使敵喪失平衡,獲致決定性戰果。

一、海上機動之時機

海上機動乃「見機而動」、「以動創勢」一切戰術行動均以爭取有利作戰態勢展開,而盲目機動只會形成戰場遊兵,徒勞無功。因此,海上機動之時機首重掌控敵情徵候,在敵先期作戰展開直前,進入有利待命區伺機而動;但戰場變化無常,難以精確研判,過與不及均影響戰況發展。機動時機早晚均有利與害之因素存在,需作多方考量,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深入研析據以行動,分析如下:

(一)較早實施海上機動

利點:具充分時間遂行海上機動,確保我之行動自由,利於我進入有利戰術位置,發揮兵火力。

弊點:消耗戰力,後勤整補困難,影響後續戰力發揮,若被敵早期掌握行蹤將無法有效殲擊我主作戰目標。

(二)較晚實施海上機動

利點:可節約用兵,充分掌握敵情而以靜制動,艦隊亦可獲空岸掩護及充裕時間實施戰備整備。

弊點:可能被迫決戰或冒被敵伏擊之風險,在未決戰前已戰力殘破。

故實施海上機動之時機早晚,過與不及均對後續戰術行動產生影響,戰場指揮官宜確切掌握敵情變化,考量全般情勢,慎選有利時機,實施海上機動,爭取主動先制,以創造有利作戰態勢。兵法有云:「敵強我弱,奈之若何?避之於易,擊之於厄!」註九此乃明示吾等,若遇強敵要選擇易於機動之地與敵周旋,而在險惡之處痛擊敵人,而用兵之法不外乎知虛實、明主客、通奇正,而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更應發揮高度的機動力,藉快速的兵力分合,創造敵人的兵力分散,在決戰點上形成局部優勢,而達致勝的目標。

二、海上機動之位置

海上機動初期以戰力保存為首要考量,繼之則以尋求有利戰術位置,予敵痛擊,質言之,機動位置乃在戰力保存;戰術位置則重火力發揮,以當前臺海作戰環境而言,可供選擇之海上機動待命之位置,均在敵海空兵力威脅範圍內,戰力難以有效保存,若仍以臺灣週邊海域分散配置為主,其理想機動待命區之選擇應具下列條件為:

(一)空中、水下威脅較低。

(二)在敵岸置觀通系統偵測範圍外或監偵死角。

(三)海域遼闊可發揮艦隊機動性。

(四)可獲空、岸兵火力支援。

(五)便於我進入有利戰術位置。

(六)於夜暗返港整補強化持續戰力。

(七)鄰近友邦海域使敵用兵顧忌。

在採取守勢防衛的狀況下,我縱使有最佳的機動待命區,亦不可一成不變,否則敵必將集中優勢兵力,對我形成強大壓力,使我行動受限。尤其當敵強我弱時,兵力部署與配置更應講求靈活多變,守要能藏於九地之下,使敵難以捉摸,而海上機動位置旨在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盱衡海峽作戰場景,我之兵力部署位置不論採行「近海截擊」、「縱深打擊」、「內外合擊」,均有利弊,其間可視敵情狀況靈活變化彈性部署,使敵難以捕捉我主力所在,並造成敵之分離,予以各個擊滅,現分述如下:。

(一)近海截擊:在我空岸兵火力有效支援內之海域機動。

利點:可獲空岸支援享時空之利,並以逸待勞,在兵力運用上可形成局部優勢,作重點突穿,以尋殲我主作戰目標。

弊點:若敵已掌握我之位置,將於淺近縱深的不利態勢下被迫與敵決戰,而無法保持靈活機動及戰力之完整,以尋求我主作戰目標。

總之「近海截擊」戰術行動必須在友軍密切的配合、靈活彈性的兵力部署、戰術行動的隱蔽掩蔽等作為下始可期其成功。

(二)縱深迂迴:在敵空中兵力攻擊與觀通偵蒐範圍外之海域機動。

利點:可擴張海峽縱深有利作戰態勢,保我艦隊行動自由,主動尋殲我主作戰目標,制人而不制於人,亦可收奇襲之效。

弊點:無法獲得空岸充分的掩護,且戰機掌握困難,海上整補能力不足,將影響整體戰力發揮。

而「縱深迂迴」戰術運用必須具備及時可靠之C4ISR系統、完整之海上整補能力、整體之區域防空作戰能力及指揮官旺盛之企圖心等條件配合下方有成功公算。

(三)內外合擊:一部兵力於近海機動,有力一部遂行縱深迂迴打擊。

利點:可行分進合擊,並造成敵之兵力分離,予敵各個擊滅,爭取內線作戰有利態勢。

弊點:戰場環境不易掌握,指管困難,若戰術行動不能充分配合將形成兵力分散的不利狀態。

就海上待命位置而言,旨在於有利海域,藉機動以保存戰力,繼之如何尋求進入有利戰術位置以發揮火力,則有賴戰術指揮官對戰場力、空、時因素有效掌控,誠所謂優越的戰略源自對戰爭型態的充分認知;至當的戰術作為來自對戰場環境有效的掌握。



伍、我應有之作為



一、建軍方面

(一)前瞻戰略規劃

武力雖是戰爭成敗的中心,然武力之運用須在全般戰略指導下遂行。所以在戰略設計方面,須考量敵情威脅與掌握戰爭型態,據以擬定目標、預測發展、有效籌畫並善加運用地理環境與國際情勢等主客觀因素。因此,當作戰略規劃時需前瞻籌建適應未來戰場環境之戰具,唯有在精確的戰略規劃下才能逐步建立「可恃戰力」;完成全戰備目標,具備承受第一擊戰力,以達成戰力保存之戰略目標。如此,不僅可減少無謂的軍費投資,亦可有效遏阻戰爭的爆發;縱使無法避免戰爭亦可在最有利的戰略態勢下與敵接戰,以獲取較大勝算。

(二)確立建軍方針

建軍奠基於用兵,用兵決定兵力需求,在建軍過程中必須依循打、裝、編、訓之建軍理念從事建軍備戰,以建立一支符合未來戰爭型態、適應作戰環境特性、支持國防戰略指導的軍力,進而精進武器裝備、據以調整組織編制、從事研發準則教令,期能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益。因此,落實建軍理念、合理預算分配、支持國家戰略,實為現階段建軍努力之目標。

(三)堅實戰場經營

在雙方兵力對峙狀況下,兵力劣勢之一方多採「守勢防衛」的戰略,期藉時空有利因素以彌補戰力之不足,而時空有利因素之爭取則有賴於對戰場環境之掌握、兵力部署之至當、戰力保存之適切。因此,就守勢防衛作戰言戰場經營是否堅實,關乎作戰成敗至鉅。就制海作戰言,東部為我主戰兵力重點部署海域,戰力保存較佳,亦為截擊作戰兵力發起之根據地,東部基地雖經多年整建,但仍無法滿足戰需,難以充分支援艦隊作戰,因此,如何強化基地防空火力、戰區後勤整備與港灣整建,實為當務之急。

(四)強化岸置陣地之工事與機動化

囿於防禦縱深之不足,各岸置陣地必為敵首先鎖定摧毀及攻擊之目標,在保存戰力之考量下必須籌措各項陣地、設施之地下化、掩蔽化,以強化其工事防護能力,俾在遭到敵之先制突襲與強攻作為中仍具較高之「戰存率」,以利在關鍵時刻發揮火力予敵重創。然在武器日益精進的狀況下其破壞力更勝以往,固定目標在精準的攻擊下存活率低,故宜積極規劃整建機動載具與陣地,有效發揮「以陸制海」之戰力。

(五)提升海上整補能量

海軍艦艇以港岸整補為主,海上機動整補則視戰況行之,但在狀況提升時,主戰兵力需藉海上機動以保存戰力,因此,「打補合一、戰挹及時」為我主戰兵力持續戰力之所繫,若海上整補能量不足,則後續戰力無以為繼,影響全般作戰遂行,故唯有在海上機動整補各項支援充分落實下方可支撐海戰戰略諸般戰術作為之遂行,然建造油彈整補艦所費不貲且易遭戰損,現階段採「軍民結合」艤裝大型商船實施海上整補為一可行方案,應可有效提升海上整補能量。

(六)精進環島監偵系統

海峽天險原是防衛作戰自然屏障,然受到高科技快速發展,武器裝備不論在速度、射程、火力、航程均足以克服海峽障礙,島嶼防衛作戰反成為多面受敵,形成內線作戰不利態勢,因此,積極發展高科技監偵裝備,形成多層次整體的海岸警戒系統,以獲取早期預警爭取反應時間,乃「濱海作戰」致勝不二法門。因此,積極營建濱海戰場,有效運用完整的C4ISR系統,整合「以陸制海」、「以空制海」的整體戰力,以強化制海戰力。

(七)落實精兵政策

精兵主義為當前各國建軍趨勢,而我國軍兵力的精簡,其構想是基於「以質勝量」的建軍理念,也就是建立一支運動快速、行動隱蔽、火力精準,精實而有效率的部隊。軍隊組織朝向編制小、火力強、效率高方向發展。為求因應未來的戰爭型態,我們在有限的資源下,惟有建立一支量小、質精、戰力強的快速反應部隊,才能達成「防衛固守」的戰略目標,以常備「機動打擊」、後備「防衛固守」之建軍方向;並能符合三軍平衡發展、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兵力整建原則,如此在因應突發狀況下方可達成戰力保存之戰略目標。

二、用兵方面

(一)規劃決戰海域

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於有利海域充分發揮火力,而在島嶼防衛作戰中是以「海空交戰啟其端、灘岸決戰繼其續、地面會戰為其終」展開;當敵大舉渡海攻略時,必先尋殲我海上有生戰力,以奪取制海,為其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態勢。因此,防衛作戰中如何保存戰力,集中優勢兵力於決戰點至為重要。而決戰海域為我兵力運用,火力發揮最有利之海域,其選擇正確與否對我待命位置與機動時機有決定性影響,更是作戰成敗關鍵所在,正如孫子兵法所云:「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而我所預想之決戰海域為敵必經之海域,對我有利,對敵則不利,敵必捨而避之,所以必須相機採取誘引、壓迫、欺敵等戰術手段,迫敵進入我之所望海域決戰以獲取最大成功公算。

(二)慎選有利待命位置

我海上機動兵力不論於近海尋求空岸火力掩護,或藉擴張海峽縱深隱匿行蹤保存戰力,均為力求在攻勢發起直前保存戰力完整。因此,待命區選擇是否至當對爾後遂行截擊作戰成敗具決定性影響,必須慎選有利待命位置,故在作戰初期需確切掌握敵情動態,當獲取有利時空,迅速進入戰術位置,採被動為主動;轉守勢為攻勢,爭取內外轉換線,整合三軍兵火力,予敵致命一擊。在中途島海戰中,美海軍因占取最有利之待命區,獲致輝煌戰果並扭轉戰局,進而掌握太平洋海戰戰場主控權。

(三)整合聯戰機制

聯合作戰為現代戰爭必然的型態,單一軍兵種已無法應付來自多度空間的威脅,建立一支均衡發展的軍力自有其必要性。未來戰爭更是有戰必聯、無戰不聯的狀況。波灣戰爭中聯軍充分發揮三軍聯合作戰之統合戰力,獲致輝煌戰果,即為明證。臺灣幅員狹窄,作戰縱深不足,未來無論何時何處與敵接戰,都將牽動三軍部隊,故而宜採戰區作戰型態編組,方能統合運用三軍力量以發揮整體戰力。國軍年度大小聯合演訓不計其數,其用意即是在強化軍種間協調合作、培養高度默契、瞭解軍種間彼此能力與限制因素、確立指管關係,藉以提升統合戰力。然久訓未戰,三軍聯訓實質成效仍有待檢驗。國軍官兵除應深刻體認聯合作戰的重要性,主動自發從事聯訓外,更要摒除軍種本位主義充分配合,以落實訓練成效,並做好聯訓督考工作,針對歷次演訓,確實檢討以建立正確作戰指管體系。

(四)靈活彈性之兵力部署

以寡擊眾之精義:「主在創造或利用敵人兵力分離,於決戰點上形成局部優勢,予敵各個擊滅」。註十在海戰戰場中無法運用山岳、河川等地形地物特性以造成敵之兵力分離,惟在計畫下之兵力分離,並藉靈活指揮與高速機動形成火力集中,其成功的要素則在靈活彈性的兵力部署與快速的兵力分合,在戰術作為上必須採取分散配置、分進合擊、分批分進方能達成創造敵之兵力分離之狀態,予以各個擊破。是以,在組職架構上需扁平的指揮機制,兵力編組上高低組合的混合編組;兵力部署上具靈活彈性,方可達成以寡擊眾之用兵指導。

(五)提升修護能量

當敵武力戰發起時,我屬守勢一方,作戰初期不論基地設施、岸置陣地、機動艦艇均可能遭敵猝然攻擊,致嚴重戰損,若我後勤補充、搶救維修等能量足夠,仍可保有一定戰力,迫使敵「速戰速決」、「首戰決戰」之戰役企圖頓挫,因戰力恢復能力為持續戰力重要指標,在戰略態勢評估中以「力」、「空」、「時」、「統」、「久」等五項因素的總和,故如提升修護能量可增強持久戰力,以爭取有利戰略態勢。



陸、結 論



建軍的方向與備戰的決心往往決定一國家與民族興衰,尤其在我長期受到中共武力犯臺威脅之狀況下,更應積極強化建軍、落實戰備以預應未來可能發生的武力衝突,並求永續經營發展;而在戰備整備過程中,當以「全軍破敵」為首要考量,以達「以戰止戰」「以戰致勝」之戰略目標,即「勿恃敵之不來,而恃吾有待之」,若我之武力於臨戰階段無法發揮戰力,則一切建軍都將落空,因而「戰力保存」更凸顯在戰略守勢中之重要性,然在武器科技日益精進的今日,戰場透明度更清晰、武器精準度精愈密下,戰力保存實質效應受到強烈質疑,且戰力保存常給人用兵保守及被動之概念,於建軍備戰中常遭致忽略。但在本世紀初,科索沃戰爭中,塞爾維亞軍隊,運用偽裝欺敵與地形地物,有效躲避北約空中兵力精密武器炸射,在連番的空中攻擊下,地面部隊仍保有70%戰力,註十一成功的牽制住北約地面部隊進入戰區,由此可見,戰力保存作為至當,仍可達成其預期的戰略目標。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其意涵即要吾等做好萬全準備保存實力,當敵露出敗象,則為我取勝之機。



收件:93年01月06日

修正:93年01月29日

接受:93年02月13日

註一「軍事戰略」(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第二篇第四節。

註二 吉拉爾德柯提斯,「美日關係新觀點」(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頁431。

註三 馬漢,「海軍戰略論」,譯序,「臺灣是一個中央位置,富有內線之利,只要海權在握,交通安全可保持」(軍事譯粹社印行,民國74年5月1日),頁2。

註四 曾章瑞,「2003年臺海戰略環境評估」(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印,民國92年1月) ,頁1。

註五 雷湘平譯,「海軍戰略論」(美國防大學編,民國74年5月1日),頁37。

註六 馮倫意,「戰爭原則釋義」(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86。

註七「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6月30日),頁107。

註八「海洋戰略原則」(海軍總部頒印),頁133。

註九「武經七書」吳子篇(華英出版社),民國77年,頁14。

註十「國軍軍事思想」(國防部印頒,民國92年12月25日),民國90年版,頁21。

註十一 魏里斯克拉克,「進行現代戰爭」(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頁10。

作者簡介

程克儉上校,海軍官校65年班、海軍學院76年班、南非指參1990年班;現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海軍學部海上作戰組副主任教官。

臺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

臺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

-- 以淡水河口為例



陸 軍

陸軍聲

中 校

提 要



一、臺灣主要河川河口為敵提供一個突入我縱深守備區一個快捷入口,一旦為敵突入,對我防禦任務、民心士氣均造成立即且嚴重的影響。

二、共軍發展多年之氣墊船及衝翼艇,沿河口溯溪而上已經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戰術用兵決策的考量,我不能忽視。

三、近年來共軍快反部隊的組建及戰術戰法的改變,我防衛用兵思維,必須適當調整因應,務使主要河口的守備戰術與阻絕措施得以致勝。

四、戰史例證:中法戰爭淡水之戰、鄭成功入安平港都是河口戰爭的典範,以古鑑今,不能不察。

五、河口防禦的反制措施計有戰術運用(兵、火力作為)、阻絕措施、戰場經營等,務求構成嚴密防禦體系,方能達成任務。

六、關鍵位置上之戰術失敗,會直接導致戰略失敗。



壹、前 言



在目前公開的文獻中,甚少從純軍事觀點來探討臺灣河口防禦問題,為因應中共特戰觀念的重視與快速舟艇的發展,吾人認為河口防禦有其必要性。臺灣西海岸地區主要河川出海口寬窄不一,有的寬至數公里,河道可延伸至我縱深、淺山守備地區,甚至深入我政、經中心。若北部地區以淡水河為例,在我制空、制海權無法充分掌握時,共軍便可採用氣墊船或衝翼艇方式突破我防衛系統。在河川戰教範中闡明「河口防禦」為整體海岸或江(河)守備之一環,河口守備部隊必須確實掌握出海口兵要特性,據以研判敵進襲航道,以配置足夠之兵、火力;扼控河口之要點或地面沙洲,以有效防制敵運用快速舟艇溯河滲透、突擊。註一



貳、河口的定義



河口(estuary)乃位於河海交界處,其地形深受海陸氣象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註二一般以(estuary)指稱河口或河口灣,乃因(estuary)一詞來自拉丁字(aestus)(潮汐),在牛津大字典中,河口意為「大河的潮汐口」(The tidal mouth of a great river)。若從物理的觀點來定義河口,以Pritchard在1967年所提出的最被廣泛的採用,認為「河口是一個半封閉性的海岸水體,它可自由地與開放的海洋相連接,在它之內,海水可以被內陸排出的淡水所稀釋,而稀釋的程度是可以被量測的。」。因此,廣義而言,只要是受到海水潮波動力影響到的河川範圍皆屬之。由於河川流量、波浪、潮汐強弱有別,河口段的位置也常有變動,不易明顯劃分。臺灣省水利局在1999年的「河川管理規則」公告之河口區,乃指河川出口與海岸高潮線銜接處之管制區域,向兩側推距:主要河川500公尺、次要及普通河川300公尺,臨海垂直延伸至海平面下5公尺之區域。註三



參、河口的重要性

一、為敵提供一個快捷入口

我地面防衛作戰指導為「灘岸決勝」,河口在地形上有別於灘岸一線,河道為一條深入我守備區的管道,而河口則提供了一個快捷入口,換言之,易為我防禦的缺口,其守備要領應著重於防制共軍快反部隊以快速載具突入。

二、可直達我政、經中心

以淡水河為例,河道沿淡水、竹圍、關渡可深入臺北縣、市,共軍快反部隊若於河口突破,則可沿河道溯溪而上,直達我政、經中心,造成立即民心的動盪不安與防禦體系的衝擊。

三、迅速突破我縱深防禦體系

中共的快反部隊,除可運用空(機)降外,運用氣墊船、衝翼艇及地效飛行器可快速的突破我沿海防禦體系,造成我防禦的缺口而逐漸擴大其突破口。比起在灘岸一線建立灘頭堡來得快速有效。



肆、河口必須防禦的理由



臺灣西部北自淡水河南迄高屏溪,主要河川計有20條,這些河川橫跨西部平原,將臺灣西部地區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塊,而臺鐵與臺1、3、17、19線、中山高速公路等公路,都得依靠橋樑跨越河川,連接這些道路,由於中央山脈是南北走向,臺灣西岸的河流均是東向西流,因此跨越河流的橋梁,不論大小,其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說橋樑是臺灣的關節穴道,並不為過。註四共軍若控領淡水河至高屏溪等其中主要河川上的橋樑共約100餘座,便可使臺灣西部的通信與交通幾乎完全中斷。因此河口必須防禦理由如下:

一、為我防禦體系弱點

以我現有防衛概念,在河口防禦部分是較為薄弱,無論兵、火力運用及阻絕設置都有實際上的困難與限制。換言之,即為我地面防衛的弱點所在,亦為中共所謂的關節點。

二、當前的困難

包括有先期戰場經營不易、水中阻絕容易造成河道阻塞、阻材的預置場地、阻材的獲得、先期預演的困難、水雷與國際法的限制等等都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三、共軍氣墊船裝備的發展

國防部認為共軍在氣墊船突擊作戰部分,目前有全浮式氣墊船40餘艘,一次最大裝載兵力約1,000人,可執行滲透突擊和特種作戰任務。註五學者張國城認為:「就軍事觀點而言,中國大陸載人航天技術對臺灣軍事威脅的重要性,恐還不如共軍在氣墊船技術的進步」。註六共軍之衝翼艇及氣墊船已發展多年。其裝備概要(如圖一~三)所示:

中共目前數量最多的登陸氣墊船為716乙型,自1988年起服役目前約有30多艘,該艇為全鋁質艇殼,長18公尺,寬8.3公尺,重約20噸,載重量4噸。最高速率79公里,航程300公里。除此之外,目前中共可資運用於兩棲登陸的軍民氣墊船有:717-2氣墊客艇、717-3氣墊客艇、717-3C氣墊運輸艇、719-2氣墊渡船、7201氣墊吉普、7212氣墊旅遊船、716氣墊交通船、722-2氣墊登陸艇等。其中722-2氣墊登陸艇又稱「大沽」級,排水量80噸,載重45噸,是中共於1980年推出的軍用氣墊登陸艇,另中共亦曾自前蘇聯購進了一些150噸(Tsaplya)級的高性能的軍用氣墊登陸艇。註七

現有新型氣墊船36艘,每艘約可裝載70名輕裝步兵,最大裝載兵力一次約1,700餘人,以滲透突擊方式,約2小時即可抵達本島,尤以溯河而上,進入臺灣內陸對我突擊,構成嚴重威脅 。未來俄羅斯預備軍售之重型氣墊船,至少可載運1輛主戰車及80名海軍陸戰隊員,最多可載運3輛主戰車及230名陸戰隊員,或10輛輪式裝甲運兵車。目前尚在研發的地效飛行器(沖翼艇)所具有的優越性能,不僅超過氣墊船,也超過直昇機,其中最大型設計100噸級的大型艇,可載運250人,最大設計航速每小時500公里。上述快速渡海載具的發展及獲得,將大幅縮減中共渡海攻臺時間、增強登陸作戰攻擊力。新型武器裝備發展改變犯臺方式:中共現有之氣墊船輸具,雖多具行政及商務用途,但必要時亦可轉換為軍事用途。自俄羅斯採購之地效飛行器(沖翼艇)量產後,兩者皆可用於兩棲突擊作戰,使登陸地區選擇更具彈性與奇襲效果。註八

四、共軍戰術戰法的改變

共軍在突擊作戰的方面,可能會以水上摩托車、衝鋒舟、小型氣墊船、翼地效應飛行器等,在先期潛伏諜工引導下,占領我西海岸淡水河至高屏溪部分主要河川上的橋樑。在臺北淡水海灘出現5至8艘俄製德薩拉級氣墊船,每艘裝載2輛戰車與1個步兵連,並運用翼地效應飛行器搭載人員,合計10至16輛戰車與2至3個步兵營的兵力,實施灘岸突擊。另有小型衝鋒舟數艘溯淡水河向內陸突擊。註九

在中共對我發起突擊前,特種部隊分批運用高空滲透、動力傘、衝鋒舟溯溪、海上滲透或隱藏在大型漁船內,及以大型商貨船載直升機等等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先後滲透上岸,並在潛伏人員引導下,滲透到機場港口等交通設施、警衛、防空武器附近隱伏待命突擊。我們在判斷共軍武力攻臺模式時,往往不脫以正規及非正規登陸,結合空降作戰模式,而忽略了共軍軍隊現代化與武器裝備發展。近代的幾次戰役,如英阿福克蘭島、格瑞那達島、波斯灣、科索沃等戰爭,使中共體認到現代化戰爭是諸軍、兵種合成的高度複雜作戰方式。因此共軍近年積極購買航艦、現代級驅逐艦、Su-27戰機與發展訓練特種部隊,增編應急作戰部隊,研發第五空間載具(直升機、翼地效應飛行器、氣墊船、輕航空器),這些可看出共軍對攻臺作戰方式的轉變。註十



伍、河口的戰史例證



一、史實一-- 中法戰爭註十一

1884年6月26日清廷派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抵臺後,即積極調整部署,並置重點於北部地區,總兵力約26,200人。劉銘傳之戰略構想:「以確保臺灣北部地區安全,以有力之一部據守淡水附近要點,主力集中於基隆附近,迎擊進犯法軍,若法軍主力登陸淡水或同時於基隆及淡水登陸即實施戰略持久,集中主力先滅淡水方面之敵,再轉移兵力擊滅基隆地區登陸之敵」。當時情報顯示,判明法軍主要戰略目標在基隆。基隆有堅固既設之砲臺及陣地,內陸地形複雜有利防禦,狀況有利時,可殲敵於水際,狀況不利時可固守。兩軍攻防佈勢如下:

(一)清軍防禦佈勢

1.陣地:

(1)沿基隆港附近高地,構築厚2至3公尺、高1至2公尺肩牆(射擊陣地用),其間並設置砲疊及三小堡。

(2)分別於基隆地區之和平島、仙人洞、二沙灣、淡水地區之油車口、中崙、沙崙及澎湖地區之馬公、容窖、四角嶼、小垵設立砲,擁有各型火砲33門。

2.障礙

(1)淡水河口以石方沉船阻塞。

(2)淡水河舖設水雷,由岸上點火引爆。

3.武器系統

(1)步兵步槍,種類繁雜,臨時招募土勇,使用前膛槍為主,而湘、淮軍以使用美製後膛槍為主,最大射程1,500公尺,彈倉5發裝填,可按裝刺刀。

(2)步兵砲使用德造58公厘鋼砲,性能雖佳,惟清軍砲軍不知安裝信管,作戰時均未爆炸。尚有部分前膛砲 、滑膛砲,但均陳舊不堪、性能極差。

(二)法軍攻略方式

1.陸軍

(1)步兵以使用後膛槍為主,其性能較清軍使用者為佳,且型式統一,訓練、補給容易。

(2)四磅前膛砲射程六百公尺,12磅膛砲射程約800至1800公尺不等。

2.海軍

(1)戰艦:擁有砲塔、砲座砲、旋迥砲20門,艦員350人。

(2)巡港艦:擁有砲塔砲、砲座砲共23門,艦員260人。

(3)砲艦:擁有砲座砲4門,艦員78人。

3.增援部隊

(1)非洲部隊:由軍事囚犯組成 ,妄為敢戰,最大之期望為前科赦免。

(2)外籍部隊:組成份子多為德國附庸國,但不願為德國服兵役者。

(三)作戰經過

1.法軍於基隆及登陸淡水

(1)法軍主力登陸基隆

1884年8月26日清廷對法宣戰。法國抽調越南法軍,編成臺灣步兵第1聯隊,9月30日抵基隆外海。10月1日晨法軍步兵第1聯隊配屬海軍第23砲兵中隊,在5艘戰艦支援下,於基隆仙洞東方海灘登陸,與清軍反覆爭奪仙洞高地,與當時基隆守軍激戰。劉銘傳於獲悉法軍將同時在淡水登陸後,乃將兵力轉用於臺北地區,基隆改採戰略持久。

(2)法軍淡水支隊之作戰

10月1日法軍淡水支隊抵淡水後,以艦砲轟擊我陣地,並派小艇清除淡水河口水中障礙物及申請陸戰隊支援,8日淡水支隊陸戰隊600餘人在沙崙登陸,清軍原守備部隊及基隆轉用部隊均在油車口至砲臺埔間埋伏待命,是日11時30分,當法軍進入此一陣地,清軍即沿途伏擊攔截,迄13時30分時法軍戰敗乘小艇狼狽逃逸,傷亡慘重。

(四)作戰檢討

1.兵力非絕對優勢,不宜追逐兩個或兩個以上戰略目標

法軍為達成占領基隆之目的,固可在清軍部署較薄弱之淡水地區登陸,利用有利地形,先攻略臺北要域,截斷基隆補給線而有利其任務之達成,惟因其兵力非對優勢,陸海兵力無法發揮統合下,無論主力登陸淡水以直取臺北或同時登陸基隆、淡水實施外線作戰,皆屬能力之外,故法軍在兵力劣勢下,同時追逐二個戰略目標,已嚴重違背野戰用兵之原則,致淡水方面之登陸,成為無意義之行動。

2.清軍優先擊滅之目標選定正確

清軍初期研判法軍將在基隆登陸,而將主力配備於該方面,部署至當,爾後獲悉法軍同時在基隆及淡水登陸而形成內線作戰居中位置,無險可守,又距臺北最近對清軍危害最大,且如欲在基隆與敵主力決戰,勢必要投入臺北附近之預備隊,始有成功之公算,則淡水之敵突穿海岸陣地後,極可能直趨臺北,此際再轉用兵力,則可能被法軍夾擊,為確保臺北要域安全,決心以一部兵力於基隆實施持久,集中主力先擊滅淡水方面登陸之敵深合野戰戰略用兵之原則。

二、史實二--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鄭成功的渡海收復臺灣其過程概要如下:註十二在醞釀收復臺灣的過程中,鄭成功做了周密充分的準備。其作戰方針:「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乘漲潮之機,透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切斷臺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繫,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臺灣全島」。其階段區分:

(一)橫渡臺灣海峽,占領澎湖群島

1661年陰曆2月2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發航。24日晨,橫越臺灣海峽,到達澎湖。次日,到各小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將領留守,自已率軍繼續東征。27日,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30日晚,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4月1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偵察荷軍情況。

(二)巧渡鹿耳門,登陸禾寮港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於臺南市。這裡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7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魚+身)。每座山嶼相距1里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魚+身)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魚+身),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透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透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透過。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5、6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4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迴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透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砲攔截,未料到鄭成功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砲射程之外。荷軍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入,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繫,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

(三)水陸戰臺江,迫降赤嵌城

鄭成功軍隊乘勝登陸,包圍赤嵌城,並割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之間的聯繫。荷軍以僅有的兩艘戰艦和兩艘小艇阻擊鄭軍。荷軍戰艦船體很大,設備先進。鄭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圍荷蘭戰艦,荷艦「赫克托」號首先開砲,經過激烈戰鬥,「赫克托」號被擊沉。荷蘭海、陸作戰均告失敗,赤嵌城和臺灣城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間的聯繫完全割斷。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4月4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切斷,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舉白旗投降。鄭成功在登陸後第4天,收復了赤嵌城。

三、史例的教訓

中法戰爭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史雖已久遠,然其沿河口進入,利用大潮、水道作戰、突擊上岸、圍城迫降、勝敗過程整個過程都值得學習。分析要點如下:

(一)重要河口仍為提供攻者突入防禦一方的突破口。

(二)現代舟隻載具的進步,使得不需吃水深,甚至是淺灘沙洲,都可以克服,得沿河道進入。

(三)正確研判攻者選擇突入的河口及航行河道極為重要。

(四)沿河道上若有重要城鎮緊鄰發展,而此城鎮被奪取則對戰局有決定性影響者,此河口就必須固守。

(五)若河口為攻者所突破,其距離奪城仍有一段時空差,防者一方就必須竭盡所能予以攔阻、摧毀。

(六)攻者在突破河口防禦後,於河道上航行迄上岸之際致為脆弱,其火力發揚有限,因此必須在上岸之前予以摧毀。

(七)上岸後在未與其他部隊會師或滲透入防禦守備區內此段時間為最後催破其戰力時刻。

穵河口攻防思維對照表:



陸、河道防禦作戰方式



平時可運用海岸巡防單位之河道搜檢組來負責執行河道口搜索、警戒、監控、巡邏及臨檢任務,藉以消除監視盲點。註十三戰時則依下列原則行之:

一、有可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

當河口有適切之高地(如淡水河出海口觀音山),或堅固建築物(如工業區)時,則可編成堅固據點群,以增強其防禦強度與韌性。

二、無可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

若無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則依地勢起伏,儘早編成陣地,並逐次增強強度,以期能發揚最大火力為原則。或於河道較狹窄處,或突出部,編組陣地,增強其攔阻能力與火力得以延伸。(如淡水河之油車口地區)

三、河防作戰指導註十四

(一)河防作戰首重兵要整備,必須考量河幅、水深、水道、沙洲、漲退潮、兩岸地形及天候等因素,針對敵各可能行動,部署適當之兵、火力及阻絕措施,俾能「量地用兵」,形成防衛重點,避免產生守備間隙。

(二)當河川河道狹窄,不具通航之利時,其守備要領,準一般防禦要領。

(三)當河幅寬廣,具有沙洲,河道水深足供氣墊船、衝翼艇及其他輕型舟艇溯河而上。作戰時,守備部隊宜派遣兵力占領,與兩岸火力結合,形成防禦鏈;河口無沙洲時,兩岸部隊宜以建制火器,編成火網,並配合砲兵彈幕或設置水道障礙,形成防護幕,防敵滲透突擊。

四、克制對策

(一)預判敵一次最大突擊兵力。

(二)正確預判其突入位置。

(三)可攻上岸地點設置阻絕或破壞。

(四)運用軍勤隊及民防團隊。

(五)結合地區力量。

(六)編組河道內之漁民、徵租其舟隻、舢舨、快艇納入運用。

(七)配合海巡單位訓練官兵水上攔截能力。



柒、河口阻絕方式



河口若為敵所突入並不代表就是防禦失敗,無以挽回,我主要河川兩岸幾乎皆有高築之堤岸(如圖八),水際離堤岸亦有爛泥灘、沙洲、所產生的高度差,共軍若強行於此處登陸下船,在爛泥灘會導致其無法立足,其特戰戰力無法發揮,此階段為其戰力發揮之間隙,應掌握時機予以攔阻殲滅。而就以往所發表的論述,對於氣墊船突入我防禦體系後,便無再深入探討其後續我軍行動處置概要,筆者認為,我軍占有地利,應可適切研判敵可能上岸地點,並將我可供敵上岸地區與以阻絕或破壞。有效的河口防禦有以下的原則:

一、思考原則

(一)不敢進來(無法進航)

在我喪失海、空優及敵第一擊的海空攻擊下的前提下,以我現有兵力及火力要對中共的氣墊船及衝翼艇快速的突入予以有效攔阻並不容易,因此若我平時的戰場經營確實則可有效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例如,在重要河口興建第一座橋樑時便考慮攔阻設置機械,造成其突入困難。如現在預定以BOT方式興建的淡海大橋便是可考慮設置的重要一例;或於河口設置蚵架佈上詭雷,或與海軍爆破大隊協同設置水雷。

(二)進來下不來(無法靠河岸)

河道兩側通常有沙洲、灘地、泥濘,欲將共軍阻絕於水際至堤防一帶,其方式有:

1.正確研判可供登岸地點,計畫阻絕重點地帶:沒有抵抗、上岸容易、直驅中樞地區。(如圖七~八)

2.河道旁有廣大空地處:河岸旁若有廣大空地可供敵空機降並配合氣墊船上岸行動,則此地區就必須加以適切阻絕,使敵上不來也下不來,無法會師發揮戰力。

3.敵可能登岸地點研判原則

(1)有越堤道路的地點。

(2)距離河口最近的上岸點。

(3)距政、經、軍指揮中樞最近位置。

(4)有可供與空機降會師或特工人員會合的地點。

(5)芒草叢生、爛泥灘、運動困難地區則不適於敵上岸。

(三)下來上不來(無法越堤)

1.阻絕方式在堤岸上佈重油、玻璃、廢車。

2.越堤道破壞使敵坦克無法進入住民地。

3.軍勤隊與工程隊編組與運用。

二、阻絕的措施

(一)河口橋樑阻絕

1.例如在橋下設置阻絕:關渡大橋為淡水河河口第一座橋樑,可在其拱橋下方,橋墩基礎間設置高強度鋼網、鋼柵。

(二)在橋上設置爆材:待氣墊船突入至橋樑下方時,予以引爆,適切壓垮載具或阻礙其航道。

三、河口及河道防禦系統建構

(一)依河道層次區分

1.水面以上至橋樑底。

2.水面。

3.水面以下至河底。

(二)依阻絕材料區分

1.制式材料:爆材、地雷、刺絲、蛇腹型鐵絲網。

2.非制式材料:計有鋼樁、鋼板、消波塊、貨櫃、鋼纜、高壓電線。

3.應急材料:高壓電塔、工業廢棄物。

(三)依火力運用區分

1.遠程火力:空騎火力、雷霆2000、軍團砲兵。

2.近程火力:第一線守備單位所有火力。

3.截殺火力:班、排火力。

(四)依其空間區分

1.口外海我第一線守備旅射程內之範圍。

2.河口起迄河道第一座橋樑止。

3.河口第一座橋樑起迄第二座橋樑止。

4.第二座橋樑起迄可供敵上岸地區止。

(五)依其時序區分

1.泊地攻擊階段。

2.反舟波階段。

3.灘岸戰鬥階段。

4.縱深戰鬥階段。

5.反擊階段

四、徵用民間舟艇

以淡水河口為例,民間有各種型式的舟艇,如舢舨、運駁船、小型漁船、橡皮艇、快艇、水上摩托車、氣墊船等可供我軍運用,我陸軍部隊並無編制可供河道作戰的舟具(除工兵部隊有橡皮艇外),徵用民間舟艇為必要方法之一。畢竟固定性的陣地與火力設施,若能搭配河道快速舟艇上的火力追擊,可以產生較為靈活的戰術戰法運用,不會因為共軍氣墊船在突入我河口後,在逐漸遠離我岸置火力射程時,除了固定性阻絕外便毫無能力予以攔阻殲滅。

五、軍勤隊與工程隊運用

以現有工兵部隊編制兵力與裝備而言,在應急戰階段狀況迅速提昇及平日先期戰場經營困難的前提下,要建構完整的一個完備的阻絕體系,著實有困難。因此,軍勤隊及工程隊的運用,並成了河口阻絕的重要力量,而運用軍勤隊及工程隊有以下理由:註十五

(一)民間大型營造廠,有專業的河海工程施工經驗。

(二)民用裝備及機具在河海地區的適用性遠比工兵裝備適應性佳。

(三)在工兵幹部的指導下能與兵火力防禦體系相結合。

(四)部分大型民營營造廠有專業爆破技能,可納入工程隊與工兵機動阻絕隊相配合,發揮最大阻絕效果。



柒、結 論



傳統大規模三棲登陸作戰耗力、耗材、耗時,在現代高科技衛星偵照下,未來將更形困難,共軍以此行動攻臺其可能性極值得思索再三,而以快速著稱的「特戰」則須高度注意,因此,河口防禦必須重視,「快速突擊」已成為攻臺特戰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無法掌握制空、制海權的前提下,先期的快速、有效、確實的阻絕經營幾乎已成為河口防禦成敗關鍵。國軍每年都有各種大小不等規模的演習,但對於共軍攻臺方式的思維大都侷限於正規、非正規登陸作戰,未能考慮共軍軍力發展與戰略思維轉變,尤其在特戰部分,這是我們必需留意的。

收件:93年01月20日

修正:93年02月06日

接受:93年02月13日

註一「河川戰教範草案」,第六節「河口防禦作戰指導」第3049條:要旨(民國90年12月)。

註二 張菀文,「淡水河口地形變遷之研究」,http://www.geog.ntu.edu.tw/main/paper/ R87228005/

註三 賴春婷,「專論—— 河口地形」(地景保育通訊地形學天地),第16期http://www. geog.ntu.edu.tw/tgru/lscape/lscape16/16-5.htm

註四「臺灣人算出解放軍攻臺需8個小時(上)」(中華網,新龍環球軍事),http://www. xiakedao.com/armystar/index.html

註五「共軍提高導彈精確度射程涵蓋全臺」(2002年11月1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nov/13/today-t2.htm

註六 張國城,(中國時報,民國92年10月7日)。

註七「中國軍艦博物館」,登陸艦艇室http://vm.rdb.nthu.edu.tw/cwm/china/8341/ 5420.html

註八 許昌,「解放軍快反部隊」,http://bmt218.uhome.net/info16.htm

註九「臺灣人算出解放軍攻臺需8個小時(下)」(中華網,新龍環球軍事),http://www. xiakedao.com/armystar/index.html

註十 政儀,「中共快速奇襲臺灣之探討」(軍事家-- 全球防衛雜誌),第193期,http:// www.diic.com.tw/mag/193-5.htm

註十一 詳細戰史過程可參考:盧建榮,「入侵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0年),頁172-178;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頁241-248。網站「劉銘傳抗法戰役」整理。http://163.15.74.12/lsi/%E5%8F%B0% E7%81%A3%E6%88%B0%E5%8F%B2%E6%95%99%E6%A1%88.htm

註十二 詳細戰史過程可參考:盧建榮,「入侵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0年),頁25-50;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頁53-76。參考新華網,「鄭成功收復臺灣」整理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79.htm

註十三「國軍軍語辭典」(89年修訂本),第六節海岸巡防,河道搜檢組。

註十四「河川戰教範(草案)」第六節,河口防禦作戰指導第3050條:作戰指導(民國90年12月24日)。

註十五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國內各類營造廠共有7,000多家,有港區、橋樑、河海工程施工經驗者有2,000多家,營造廠的工程人員、施工經驗、技術、機具、材料都可有效支援河口、河道阻絕作業,以減輕守備部隊在機具、能力與兵力之不足處。

作者簡介

陸軍聲中校,中正理工學院75年班、陸院87年班、陸院戰術研究88年班、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學院陸軍學部動員作戰組教官。

灘岸決勝中守備步兵營之敵情威脅

灘岸決勝中守備步兵營之敵情威脅

作者:孫文仲
 
提要

一、前蘇聯在一九七九年莫斯科奧運會舉辦前一年,仍然不顧國際間反應揮兵入侵阿富汗,卻因地形不熟導致挫敗;而阿富汗反抗軍因掌握地形、擅用游擊戰術,最終獲得勝利,現階段我應秉持並充分發揮「以弱擊強」之精神,從事戰備訓練規劃。

二、營級為基本戰術單位,如何利用現地地形,因應敵情,妥善規劃兵火力運用,進而運用欺敵之作為,達成灘岸決勝之守備任務,為守備部隊各級幹部應積極就現地思考之課題。

三、我陸軍各營級部隊應積極提升目標獲得及監控之能力,並加快進行戰力整合,以最堅強、最完備之作戰部署,發揮「以逸代勞」,進而達成「堅守強打」之灘岸決勝作戰任務。

 
------------------------------------
壹、前言

  在中共剛取得二○○八年奧運主辦權之際,解放軍立即宣布並公開的在東山島周邊地區實施三軍聯合登陸作戰演習,從中共在國際上的相關說明與解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同其外交部發言人所言,是例行性的軍事演習,實際上,研判其主要目的,乃是因中共認為國內部分團體、學者與歐美先進國家及其他國際上研究中共之各相關單位,一致認定在中共爭取奧運成功後,自該日起八年內,台海之間必無戰事,中共擔心此一論調將誤導國內獨派人士,有機會利用大陸在全力準備舉辦奧運期間「搞台獨」,且國內年底即將舉行「縣市長及立法委員」選舉,而事實上,中共為了急欲彌平、彰顯其堅決「反台獨、粉碎台獨」與「國家統一之決心」之立場,藉由年度例行性演習,檢視其「質量建軍」、「科技建軍」之戰備整備成果,利用大規模的「三軍聯合登陸作戰演習」提升其作戰能力,驗證其年度內攻台軍事整備成果,「東山島演習」又再一次成為顯示中共高科技融入解放軍戰力之展示場,在在顯示其「武力奪台」之野心,其背後積極謀我之意圖不言而喻。

  鑒於當年前蘇聯在奧運開辦前一年(一九七九年),依然入侵阿富汗的戰史前例下,我陸軍各級部隊必須認清中共國家戰略意圖,建軍備戰絕不可為其他不切實際之輿論左右,適值我陸軍積極整備戰力整合之此時,本篇研究,針對灘岸決勝中,對我第一線守備步兵營構成之敵情威脅作一簡介,期使各級官兵能瞭解敵軍,掌握敵情,做到「帶著敵情練兵」之訓練要求,提升訓練成效。

 
------------------------------------
貳、守備步兵營之任務

  依據「陸軍作戰要綱」中明確律定指導,守備部隊作戰主要目的在確保所要地形,摧破地區內敵軍登(著)陸企圖;或阻止遲滯、削弱、敵軍戰力,以利打擊部隊作戰。而守備步兵營主要是在旅之編成下,利用地形、障礙、工事、阻絕設施與周密之準備,併用火力及逆襲擊退甚至殲滅登(著)陸之敵軍。當任務律定明確、權責區分清楚後,各守備營指揮官在平時,除了加強部隊官兵訓練外,必須就旅之企圖與賦予之任務,針對各守備區之地區內各類型兵要情資進行調查外,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敵情,須知作戰以殲滅敵軍為主,而敵軍在哪裡?部署多大之兵力?編組哪些類型部隊?有多少配屬與支援部隊?投入部隊與增援部隊數量?作戰能力為何?對我構成多大威脅?守備部隊這些資料,均需在戰前,利用兵要調查之時機,將守備區域內之天候、地形可能對我作戰產生之影響、戰時可應急調用支援之人員、器材、糧秣、裝備、物資、車輛等位置、數量、支援時機、支援方式與可供用途,預先完成各項兵要情報整備並隨時修訂,維持最新狀態(情報絕不能靠「臨時抱佛腳」「急就章」的產生),各級幹部應瞭解戰場狀況瞬息萬變,情資之處理與運用,須滿足作戰之時效性、正確性與可靠性,是否可及時配合戰況演變及滿足作戰需求,平時參二情資之建立、處理與運用絕非僅靠眾多的簡報板,情報官心中對作戰地區現地天候、地形、敵情及戰地人文之瞭解、掌握與情報作業之融會貫通,恐怕遠比帶了一大堆參考資料卻來不及查閱與運用來的重要,故切忌化簡為繁,徒增情報官之作業困擾而影響作戰,儘早做好作戰地區分析,並結合敵情先期完成戰場情報準備,方能運籌帷幄,正確研判,掌握敵可能行動,提供適時、準確、可靠之最佳戰場情報給指揮官及參三,研擬最佳我軍行動方案,一舉殲敵,所以各級部隊千萬不可忽略參二人員培訓及運用之重要性。

 
------------------------------------
參、灘岸決勝中守備步兵營當面之敵情威脅

  一般官兵概念中,把所有敵軍陸、海、空及二砲部隊全部涵蓋在敵情威脅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須知共軍登陸作戰為三軍聯合作戰之模式,為達成其任務,勢必有其一定必經之過程,兵、火力之威脅亦有其一定之效程,至於威脅守備營實際當面之敵情到底為何?以本島各灘岸地形研判,缺乏敵軍師級部隊展開正面之登陸場,主要以團、營級展開正面為主,而依據共軍四戰叢書、登島戰役教則與共軍師、團級登陸作戰相關準則結合我軍守備營防禦正面(三至六公里)計算,判斷於一個步兵營守備區當面首波登陸之敵初期兵力約一個加強團,而團通常在師的編成內遂行登陸作戰任務,可擔任主要突擊上陸部隊或次要突擊上陸部隊,奪取和鞏固登陸地段,保障師縱深攻擊部隊上陸,擔任縱深攻擊部隊,擴大和鞏固師登陸場,有時也可擔任先遣突擊部隊,負責攻佔灘頭要點,保障突擊上陸部隊順利上陸;團在突擊上陸時,通常殲滅敵兩個連左右之兵力,登陸正面通常為二至四公里,任務縱深達二至四公里;而此篇研究針對守備營任務,考量敵登陸作戰程序及編組,以初期(首波)登陸之敵作分析研判,其對我守備營將產生影響之戰力及可獲得之支援如下:

一、登陸編組:

  登陸編隊進行戰術展開:

   登陸編隊航行至展開線時,通常按掃雷艦艇隊、火力支援船隊和登陸輸送隊的順予依次展開。掃雷艦艇進行掃雷並標示航道;火力支援艦船進入各自陣地,掩護登陸輸送隊展開,惟此時距我守備營火砲射擊最大射程尚有一段距離,非我守備營任務,故不序研討;在敵海軍運兵之登陸輸送隊,自展開線到衝擊出發線(距岸3,000公尺左右)止,逐次展開成登陸序列和隊形,衝擊出發線距岸約一至三海浬(約1,800至5,500公尺),已進入我守備營火制範圍內,故就守備步兵營作戰任務而言,可對敵船團及登陸舟波編組造成威脅之距離應是從敵完成展開及衝擊編組,到達衝擊出發線後開始考量。

  船團編組:

   團登陸時通常以兩個營級部隊任第一線正面突擊舟波部隊,編入擔任首次突擊上陸的步兵營通常編成四至五波,第一波為破障分隊、掩護分隊及水陸坦克,第二波為首次突擊上陸的混裝第一梯隊步兵連及加強兵力,第三波為連續上陸的步兵連、營指揮所和火力支援隊,第四波為營第二梯隊及戰勤隊。

二、登陸兵力:

  共軍登陸團級戰力與我守備營首先接觸之相關編組為突擊上陸群、先遣突擊群,除建制之步兵團以外,登陸團可能得到的加強如下:

  配屬:

水陸坦克兵二個連至一個營。(以六三式水陸坦克及水陸兩棲裝甲輸送車為主)

壓制砲兵一至三個營。(以一五二、一二二榴砲或自走榴砲為主)

反坦克砲兵一個連至一個營。(以「七三式、八六式」100公厘滑膛反坦克砲、「八九式」一二○公厘自走反坦克砲為主)

高射砲兵一個連至一個營。

工程兵一個連至一個營。

防化兵一個排至一個連。

  支援:

攻擊直昇機一至二個中隊。

運輸直昇機一個中隊。

轟炸航空兵一個大隊至一個團架次

  轟五:(攜行2,200磅炸彈2枚、1,000磅炸彈枚、550磅炸彈8枚、220磅炸彈12枚等各型炸彈。)

轟六:(攜帶攻陸武器包括公斤各型炸彈。)

殲轟七:(可攜行攜帶攻陸武器包括 5,000公斤各型炸彈,另外57、90公釐火箭莢艙各2具,另可攜帶導向炸彈。)
  
強擊航空兵一至二個團架次:(強五及蘇愷二十七為主)

強五:攜行4枚550磅炸彈及子母彈、反跑道炸彈,可對地面我灘岸守備、重要軍事設施實施炸射,造成嚴重的威脅。

蘇愷二十七:(如附圖)酬載能量達13,228磅,可攜帶各型炸彈(攻陸武器包括 6,000公斤炸彈,另可攜帶效能極高之高阻炸彈及油氣彈)對地面之各種目標(含部隊)實施炸射。

   船載砲兵一至三個營。

    (以一五二、一二二榴砲及各型火箭砲為主)

三、支援火力運用:

  區分預先火力準備及直接火力準備:

  預先火力準備:

   由戰役指揮員組織,以空軍突擊兵力為主,陸、海軍和二砲相關兵力參加,對敵採取導彈火力突擊、航空火力突擊和艦砲火力突擊。通常在團上陸前數日或數週前開始,和奪取制海制空權同時進行。主要突擊敵海、空軍基地、導彈發射場、雷達站、指揮機關、海岸防禦陣地、後方基地和交通樞紐等目標,破壞敵水際灘頭障礙物配系,削弱敵整體防禦能力,此非共軍登陸團級部隊能力所及,且團級部隊火力並不參與,故不予研討。

  直接火力準備:

    直接火力準備通常持續二小時以上:

由登陸戰鬥聯合兵團指揮員統一組織、計畫,在預先火力準備基礎上進行,由支援師登陸戰鬥的戰役戰術導彈火力、空軍航空兵火力、師船載砲兵群火力、海軍艦砲火力、陸軍航空兵火力及團泛水的水陸坦克、船載反坦克導彈火力所組成,結合「軟殺傷」(以電子戰及煙幕為主)手段,削弱敵精確制導武器的打擊效果,為登陸兵搶灘上陸、提供可靠的火力掩護和保障。(團砲兵一般不參加直接火力準備。)

    於登陸兵展開換乘之直前或同時,重點突擊敵淺近縱深內的海岸防禦陣地、破壞防禦工事、對敵海岸防禦體系,尤其是對指揮所、縱深預備隊、砲兵導彈陣地、防禦要點、水際灘頭陣地、工事、障礙等目標實施猛烈突擊,並掩護破障隊破除障礙。

    直接火力準備一般要求,對敵第一線連有生力量和工事須毀傷達五十%(含預先火力準備對敵毀傷十%)。

   共軍師、團級登陸作戰時,艦艇火力支援區分:

    登陸艦艇制式武器多為制空防護武器,支援登陸作戰火力有限,殺傷力弱,故中共為克服此一困難,採取革命戰法,以民用商貨輪(三千噸以上)裝載陸軍砲兵支援,中共軍方雖宣稱經多次演訓驗證其射擊精度已達九十%以上,合理研判該精準度仍具爭議,雖然大部分評論均認為「船載陸砲」受限船艦上下左右晃動之影響,針對灘岸固定之目標射擊成效幾乎屬「亂槍打鳥」不易命中之型態,但個人認為恐怕指的是「單一陸砲對單一目標」之射擊效果,如果將多個「船載陸砲」射擊單位同時對同一定點射擊,其各砲射擊之彈著點及彈幕所造成之殺傷涵蓋面,是否即可摧毀我守備部隊之灘頭陣地,同樣達到其艦砲對岸射擊之效果,值得觀察及討論,故在此階段,判斷守備部隊將必須面對之作戰船艦支援火力威脅如下:

    遠距離支援火力:

     驅逐艦二至四艘(武器一三○公厘艦砲×4)及船載砲兵(一五二、一二二榴砲、多管火箭砲等九至十二個營)。

     面積三十至六十平方公里,平均落彈數每平方公里約五九五至一千發。

     共軍一般一三○公厘主艦砲射程約二十五至二十八公里。

    近距離支援火力:

     護衛艦三至六艘(武器一○○公厘艦砲×2)、船載砲兵(一二二榴砲六至十二個營)。

     面積十八至三十六平方公里,平均落彈數每平方公里五、五八一至六、○二七發。

     共軍一般一○○公厘主艦砲射程約二十至二十五公里。

    直接支援火力:

      艦砲、船載砲兵、反坦克導彈三至五連(紅箭七三或紅箭八)、反坦克

砲二至四連(一○○、一二○砲)。

      面積十二至二十四平方公里,即每平方公里落彈數六百至一千二百發。

落彈數以艦艇武器計算,因其射擊時無法使用全艦火力指向同一方向,我守備部隊特須防範作戰艦艇或船載陸砲直射武器威脅。

  直前掃雷破障及開闢通路:

   登陸之直前掃雷破障配合直接火力準備同時進行,每個登陸編隊應開闢三至四條航道,每條航道的寬度以能滿足一個第一梯隊營展開、編波和向島嶼衝擊需要為原則:

   通常水雷及浮游障礙由海軍負責,在航空兵、登陸兵的協助下,於直接火力準備前或同時將其排除。

   水際及灘頭障礙由師前進指揮所指揮,在海、空軍的協助下,師先遣突擊群具體實施,時機選擇在低潮時,於高潮前二至三小時完成破壞及排除。

登陸編隊中的登陸輸送隊數量,應力求與師的戰鬥部署相適應,通常一個海軍輸送隊可一次輸送一個加強團的登陸兵,開闢通路之數量,依據突擊上陸群突擊上陸的戰鬥隊形,同時抵攤的登陸工具類型、數量、登陸點的數量、寬度和開闢通路的能力決定。當換乘完畢,船團依序進入衝擊出發線待命衝擊,此時,登陸序列與隊形判斷如下:

    營與營間距約五○○至一、○○○公尺。

團與團間距約一至二公里。  

每個營級規模之突擊上陸分隊通常須四至六條單艇通路,通常開闢四條通道,各通道寬約三三至七五公尺,各通道間距約一二○至二六○公尺;或開闢二至三條雙艇通路,每條通路寬度約六十至八十米,各營正面達五○○至一、○○○公尺,前後波間距約一、五○○至二、○○○公尺。

突擊上陸後,一般開闢陸上坦克通路約五公尺以上。

四、空中火力運用:

  地對地導彈、巡航導彈:

 中共陸軍雖已組建配備射程三○○公里之「東風十一(M-11)」戰役戰術導彈旅及部署相關攻地巡航導彈,隸屬於軍區或重點集團軍,可裝載傳統高爆彈頭、集束群子彈頭或戰術核彈頭,可增強共軍地面部隊在先期作戰及預先火力準備時期對我指管通情設施、雷達戰、飛彈基地、機場、港口、後方補給站庫與交通樞紐設施等縱深目標之打擊能力。然因其攻擊目標非針對我守備步兵營部隊,故在此不加以研討,惟需特別注意者,共軍在突擊上陸,若遭我軍頑強持久抵抗或其攻勢頓挫時,亦不排除使用戰術核武(含中子彈)或化學戰劑,運用核化武器造成並擴大突破口,以迅速結束戰局,我守備部隊切勿被中共統戰宣傳所誤導,須及早因應敵核化攻擊,就現地完成戰備訓練,以免屆時各部隊因平時疏於演練,導致戰時無所適從,指揮慌亂而挫敗。

  空軍:

   目前中共空軍及海軍航空兵支援突擊上陸作戰時,具對地攻擊能力之戰機以轟五、轟六、殲轟七、強五、及蘇凱二十七為主,未來蘇凱三十交機成軍後,勢必將投入台海戰場;當共軍於登陸作戰中奪取制空權後,在殲擊機之掩護下,以轟五、轟六、殲轟七等轟炸機投入於主要作戰方向及重要時機,採高空飛行,選定最佳接近路線,並以避開我防空武器直接危害之接戰方式與高度,向我灘頭守備部隊及縱深陣地、雷達等實施轟炸,破壞我設置之工事、障礙及主要灘頭陣地,為敵登陸部隊開闢陸上通路,削弱我守備戰力,進而摧毀我縱深高價值及指管通情系統等重要目標、與我打擊部隊;同時間,另以強五攻擊機為首之小編隊,以多批次、多層次、採低空、超低空方式,針對我守備陣地、砲兵陣地,快速接近後躍升攻擊,全力突擊對上陸影響最大之目標;部隊登陸後,集中主要兵力對我實施縱深打擊,阻我之增援部隊。

  武裝直昇機:

   米十七、直八、直九、直十一及瞪羚直昇機為主要機種,在敵缺乏直昇機母艦之時,以改裝貨輪等載台輸送,主要武器以機砲、紅箭八及 HOT反坦克導彈為主,機砲攻擊目標為主要登陸地域守備陣地之敵及兩側工事內、反斜面之敵與多人操作武器及指揮所、砲陣地等,各型反坦克導彈攻擊目標則為戰甲車、堅固陣地與工事等。

  運輸直昇機:

   共軍首波登陸部隊區分突擊上陸群、先遣突擊群,為達成先期突擊上陸,將使用運輸直昇機搭載以輕裝步兵為主編成之機降分隊,超越我於水際岸灘設置之障礙物,實施機降著陸,奪佔我灘頭要點,制止我預備隊機動、襲擊我指揮所、砲陣地及後方設施,接應主力登陸,確保其一舉登陸成功。

  氣墊船、地效飛行器:

   氣墊船:(如附圖)

    依目前蒐獲情資,中共氣墊船研發並配備部隊使用之機型如下:

     大估級722型(可搭載150人或15噸物資)。

722Ⅱ改良型(可搭載一個輕裝步兵連或12.5噸之物資或輕型火砲)。

716Ⅱ型(可搭載40人或四噸物資)氣墊船為主。

    因其具備速度快、穩定性、高障礙超越力強、多用途之優點,在中共近幾年之登陸作戰演訓中,多次發現運用氣墊船快速、直接之特性,搭載步兵演練突破並超越防禦設置之工事及障礙,於水際岸灘障礙物中開闢通路;目前中共受制於氣墊船發展現況及數量,研判其尚無法全面使用氣墊船實施登陸作戰,但敵可能於泊地完成換乘後,利用氣墊船運載主攻部隊,於主要奪取之灘頭實施排除水雷、開闢衝擊航道及搶灘登陸,擔負首波衝擊上陸之任務,對登陸之灘頭發起衝擊,直接越障奪取、搶佔我守備部隊之灘頭陣地與地形要點,並伺機向縱深陣地強行突穿,分割我守備地區;或者搭載特戰(偵察)分隊、襲擊分隊、穿插分隊由河川出海口進入內陸,對我守備陣地翼側行襲擾破壞或者藉其行穿插分割,撕裂我防禦體系,並進而奪取、控制縱深要點,阻制我實施反擊。

   地效飛行器:

    地效飛行器是一種利用機翼貼近水或地表面運動時,產生的表面效應,形成的動態升力,來支承艇重的超低空高速運載工具。其航速可達一百節以上,速度為一般艦艇之十至二十倍,具有快速、省油、載重大、在水面及地面均能起降等優點,區分為氣翼艇、衝翼艇兩種型式。地效飛行船在跨海登陸作戰中,除可以時速二百公里來回載運人員、裝備,縮短作戰時間改變兵力優劣態勢外,並可飛越傳統灘頭陣地,直接進入敵縱深地域;另因其可貼海航行,為雷達探測死角,不易偵測預警,適宜擔負海上兩棲突擊作戰任務,若結合夜航裝備進行特攻突擊,可對重要指管通情實施滲透破壞造成癱瘓:

    中共在獲得俄羅斯技術支援後,研判發展運用之地效飛行器如下:

信天翁(XTW)-3型(如附圖):

設計時速240公里、試航時速130公里、航高約1.5-2公尺、航程1,900公里,可載運100人。

     天鵝號動力氣墊型(如附圖):可載15-20人。

二○○○年中共宏圖飛機廠仿俄「伏爾加」型建造之DXF-100型(如附圖):時速200公里、航高1-3公尺、可載十六人。

    目前中共現有地效飛行器就酬載與戰術性能考量,僅適用於營級以下小部隊遂行滲透突擊作戰,但由於具備耗油量低、經濟性能好、速度快、荷載量大、安全可靠、多用途之優點,研判敵使用地效飛行器之時機與方式如下:

     於登陸作戰初期,在加裝先進之電子通信設備時,運用高速、靈活、可超越障礙之特性,在我海岸守備陣地前緣擔負偵察、搜索之任務。

     在突擊上陸時期,可藉其打開登陸通道、突破我灘頭障礙,甚至超越水際灘頭與障礙、工事,直接突擊上陸,衝擊我第一線守備陣地。

     搭載特戰(偵察)部隊、襲擊分隊或穿插分隊,快速穿越我守備陣地間隙地區或繞越我守備陣地側方,由河川出海口進入內陸,對我守備陣地翼側、後方及縱深陣地內之指揮所行突擊、襲擾、破壞,並藉此行穿插分割,撕裂我防禦體系,並進而奪取、控制縱深要點,阻制我實施反擊。

 
------------------------------------
肆、對守備步兵營現階段戰備整備之建議

一、落實幹部現地偵察、熟悉作戰地區地形:

  各守備步兵營之幹部因平時駐地與戰時守備區並非同一地點,為充分掌握作戰地區現地地形、地物實況,以利用兵,守備部隊各級幹部(包括連排級)對守備區內之地形與地圖是否相結合?兵、火力之編組與部署位置是否適切?是否滿足固安作戰計畫及上級任務之需求?絕不可僅依賴圖上偵察來掌握地形,當年前蘇聯憑藉著強大兵力入侵阿富汗,卻忽略該國為山地複雜地形,作戰部隊進入山區後,受制阿富汗部隊預先挖掘之山區坑道與游擊戰術,最後俄軍因地形不熟悉,導致受挫於落後貧窮之阿富汗反抗軍而倉惶撤兵;在二十一世紀之現在,美國因 911恐怖攻擊事件出兵阿富汗,同樣的作戰場地、同樣的國家、同樣的戰場環境,在前蘇聯失敗之戰例教訓下,雖有高科技、威力強大之武器與偵察裝備及技術作支持,美軍仍不敢因輕敵而貿然出兵,即為一例,顯見妥善運用地形,在高科技戰場對作戰之成敗仍有一定之影響,如何瞭解守備區地形及其特性、掌握地形、進而妥善運用地形,為守備部隊應積極且用心準備的課題。

二、建立完整地區兵要、瞭解地區後勤支援:

  熟悉各作戰地區內各地形、地物之位置及其戰術特點後,後勤設施之位置及各項後勤物資補給路線及方式須預先評估、規劃及擬定,戰時共軍必運用大量武器彈藥,對我守備地區行密集攻擊與轟炸,企圖利用空襲摧毀我防禦計畫與指管通情體系,為避免九二一地震之時,後勤、糧秣、補給缺乏統籌與無法適時支援,指揮、通信無法保持通聯之窘境於戰時再度發生,戰時後勤系統的維繫相當重要,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多重、細緻、確實之後勤支援計畫,為維繫戰時後勤支援、確保戰力之重要憑藉。

三、掌握器材裝備資源、先期規劃工事障礙:

  由於台海兩岸平時處於承平時期,反登陸作戰之各類型工事及障礙無法同金馬外島於平時便可構建並逐步加強完成,故各級幹部須利用平時兵要調查蒐集、整理而成之兵要情報內容,將守備區內及周邊可用物資作一完整調查,包括構建各類工事、障礙、完成偽裝欺敵作業所需之材料來源、位置、數量、運送至第一線之時間、運用方式及存放與製作地點、製作人員徵調方式及位置、各類工事、障礙製作與設置完成時限等,均需依賴守備營各級幹部精心計算、確實規劃,在避免因時間不足造成「陣地不設防」,但卻為打贏防衛作戰下,各部隊只有在平時儘早針對構築器材及人力資源妥善規劃、統計及分配,做好工事阻絕與欺敵計畫,方能達成「避實擊虛」之戰術目標。

四、熟悉敵軍編裝戰法、預置有效地空火網:

  共軍於登陸作戰中,其陸、海、空及二砲部隊為打贏台海一戰,勢必早已擬定作戰計畫(包含船團編組、兵力部署、支援武器配屬及運用、指管通情及海、空、地火力如何支援與配合登陸作戰),並且利用多次演訓機會,研練並提升三軍聯合登陸作戰與部隊奪取任務目標之能力,故我陸軍及守備部隊各級幹部應著眼共軍強化「新三打三防」訓練之模式,籌建高科技偵蒐及作戰裝備,儘早蒐集並掌握敵軍戰術戰法與敵可能襲我之武器、裝備的種類、諸元、作戰效能及接近路線、方式與航高、航速,避免造成無謂且無效之射擊而浪費彈藥(如守備部隊之步、機槍是否能擊穿突擊上陸氣墊船之摺裙?),在現階段先行整合現有武器系統之效能,包括對海、對地、對空威脅(尤其本島西海岸沿海地區作戰環境與十年前截然不同,十年前為散居之平房農村、稻田,十年後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同樣的地區,可能早已變為樓房、城鎮甚至新興都市,除敵二砲M族導彈外,不論敵空中攻擊或任何攻陸武器,即便是解放軍之巡航導彈、再先進的主戰坦克或者配備再強之對地攻擊飛行器,如強五、蘇愷戰機或各型直昇機、地效飛行器等,因其各須考量「地形目標辨識」問題以選定適當之對我接近路線,且均須自沿海進入,故第一線守備部隊須加強敵作戰武器效能及限制因素之認識,檢討防空攔截武器編組部署與對海、對地之火網編成是否適當、有效的置於敵接近路線上,攸關我陸軍地面部隊戰力保存及灘岸決勝任務之達成),妥善部署作戰兵力與兵器,在敵可能來襲之兵、火力接近路線上,預置有效之攔截火網(如考慮如何在接敵前,以最快速、最短的時間將防空機槍或機砲架設並隱藏於瀕海第一線,且武器射程涵蓋敵主要接近路線上之高樓頂,以攔截敵空攻武器,甚至巡航導彈),並結合偽裝與欺敵作為,消耗、阻止敵戰力與對我攻擊之預期成效,方能有效達成戰力保存。

五、提升偵蒐指管能力、完成戰場情報準備:

  戰時我守備營級部隊,除海巡部隊交接留下之平面雷達外(亦非各營級均有),對空中、海上之臨機目標,甚至敵突擊上陸後之地面目標,均缺乏空對地或電子偵蒐及監控之目標直接獲得能力,預警及管制能力嚴重不足,故在陸軍 C4ISR系統建構及戰力整合尚未完成之前,如何在適當位置派遣觀測哨,以及為避免造成誤擊,平時的敵情教育、目標識別、情報傳遞及營級戰場情報準備便顯得特別重要;現實的戰場上,在與敵砲火猛烈之激烈接戰狀態下,是否仍有機會從上級處獲得敵軍即時之飛行器、船團與部隊位置及戰況情資,尤其是聯兵旅級情報科含科長僅四員、營級情報官僅一員,又要管制並追蹤各情蒐機構及目標、又要將各項情資實施標圖與登記於各簿冊上,又要回報上級與協調友軍,又要鑑定研判各情資之正確性與可靠性,及提出即時之參二報告,是否有能力以現有編制完成任務?若然,只要無法即時獲得敵情並管制、監控目標之位置,為打贏灘岸決勝提供即時、正確、可靠之情報,恐怕加強情報編組與簡化情報作業流程及高科技的情蒐與目標管制之裝備獲得,應為最優先考量,立即籌建;另偵搜部隊之人員運用受限裝備,無法發揮應有效能,亦應一併納入檢討。

六、做好地區軍民關係、統籌發揮民力物力:

  須知平時演習可事先依據指導計畫或作戰需求,準備及徵用器材、裝備,圓滿達成任務,因一般官兵及百姓缺乏實戰經驗,無法體會戰況危急之景況;戰時若共軍藉由演訓名義之名,突然轉向行突擊本島之實,屆時一旦動員令下達,在戰況緊急、時間壓迫的作戰條件下,各守備步兵營正積極準備動員事務之同時,共軍為掩護其登船團能平安渡海而發起衝擊,必將運用其預先火力準備與直接支援火力準備之各型武器,全力對我守備陣地發動猛烈之攻擊,雖已做好萬全規劃,但卻可能因不間斷的砲火,難有機會順利完成補給與支援,屆時各級幹部已無多餘時間及兵力可運用於工事構築及障礙設置上,故須於平時做好軍民關係,構建良好之溝通管道,協調地區相關單位,檢討戰時遭敵砲火猛烈攻擊,後勤無法適時支援時,地區內經營民生必需品之店家、百姓、與器材裝備如何配合守備部隊完成人、物力支援,恐須結合政戰系統納入全民國防,方可做好後勤之應急支援,以利作戰任務之遂行。

  
------------------------------------
伍、結語

  守備步兵營為灘岸決勝中地面決戰之第一線,也是陸軍地面部隊最早與敵接觸之單位,其是否能在上級部隊統籌指揮下,承受共軍登陸作戰第一梯隊之攻擊兵力與火力,進而拒止敵後續梯隊並配合打擊部隊圍殲敵軍於水際灘頭,攸關防衛作戰之成敗,故對人、地、物之戰備整備規劃與執行,必須於平時實施長期性之戰場經營與檢驗,孫子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各守備營須秉持「平時不留汗、戰時就流血」之訓練精神,儘早規劃並謀求完善之海岸防禦,在上級戰力整合完成之前,持續落實建軍備戰之訓練要求,奠定戰鬥部隊之作戰實力,自然可提昇防衛力量,達成陸軍灘岸決勝之守備任務。


------------------------------------
參考資料:

一、陸軍作戰要綱。

二、共軍編「四戰叢書」。

三、共軍編「登島戰役教則」。

四、共軍編「聯合戰役砲兵作戰」。

五、總部情報署每日、每週、每月情報。

六、中共陸、海、空軍武器裝備圖冊。

七、共軍師團級登陸作戰教材。

夢境解析收集5

Q1:
夢見跟貌似姊、某漫畫主角、日本女子、高中跟專科時代的女學生,一起在母校高中校園,看似縮小版的大峽谷內逃亡,兩人雙雙跳過山谷躲壞人追捕,我先跳還很怕她跳不過,於是回頭觀察,發現她跳太高又在距離很寬之處跳,差點掉下山谷.不過當時並沒看見壞人,只是擔心他們馬上會追來而已,直覺當時是身在某淪陷區或極權國家的感覺.

在跳過山谷另一側高原上,很像圖書館或國家公園,我們在裡面找維生工具,希望能躲過佔領軍之追捕,大概是希望搞游擊.後來我騎著腳踏車或輕型機器腳踏車,朝回家之路前進,還搭載高中短髮女生,以前關係很好的女性友人,她們似乎警告我小心被取締,我感覺老師不許我逃學,因為我正騎車離開那校園,我戴著警用安全帽穿警服,配件不太齊全,雖然我原先是警察,不過卻辭職了,在夢中直覺她們是警告我,注意別違反交通法規而被佔領軍逮捕,或小心逃學被老師抓(夢中景色是母校跟老家市區).可是剛醒來時,卻感覺她們應是在警告警察配件不齊全.

此夢記錄於數天後,因為記憶一直不散,應很重要.

A:
夢的真正主題多半是往日重大經驗 ,日常生活事件只是表面素材,因此真正想說的可能是你高校時代回憶.

弗洛伊德說:夢所要象徵的事物不多,
1)只包括人體
2)父母、孩子、兄弟姐妹、
3)出生、死亡、
4)裸體,以及一些難以啟齒的東西。所謂難以啟齒的東西主要指性。

當然不只是上述東西,但弗洛伊德的話大致是對的,就是"最常見"的就是那些。


1.追捕跟逃亡
被你自己另一人格側面所追捕,或被你受壓抑的情緒所追捕.跟該化身交手方式為逃亡,也表示處理該事情方式是逃避.

2.沒看見壞人追上來
=表示該受壓抑情緒還算不嚴重,否則敵人會非常兇猛.

3.身在某淪陷區的感覺
該受壓抑情緒跟佔領軍或淪陷區有關,反推你自己在現實世界,可能擔心受佔領軍追捕,而你卻假裝不害怕.也表示你目前處境,或高校當時處境,是處在價值觀完全相反的敵意人群中.

4.高校內逃亡
=反應敵人出現時代由高校開始.

5.跟貌似姊、漫畫主角、日本女子、高中跟專科時女生一起逃
夢境的集錦手法,漫畫、日本、專科,這三個象徵詞合起來表示在專科時迷上日本漫畫.姊,大概表示跟你姊讀同一學校或另有其他意思,兄弟姊妹可表示自己某一人格側面,因此是跟女生化的柔性側面一起逃亡.

6.校園看似縮小版的大峽谷
求知識地區+危險的大峽谷,考試如大峽谷,考過得生,考不好則死.縮小版的大峽谷,大概表示該考試關卡沒那樣嚴重.

7.跳過山谷
夢境的登山也可代表升天或死亡,或登上榮譽.

8.男生先跳,女生後跳
剛性人格先登上高原,躲過一死或墮落,不過卻留連在山谷另一側野外高原+圖書館性質之地區.野外高原+圖書館,大概表示課外知識.柔性人格次跳而她跳太高,大概表示差點因此而死亡,距離很寬處,等於離開學校知識很遠之處.

9.野外+圖書館
=課外書知識

10.游擊
=高校時代看的課外書知識,讓你萌生反抗的思想

11.輕型機器腳踏車,朝回家之路前進
夢境內的回家,等於死亡這件事,或對於死亡的觀感.交通工具,約等於人生事業或學業成就,機器腳踏車可能表示比一般騎腳踏車的高校生好,但並非最頂端.

12.關係很好的女性友人警告小心被取締
女性友人 =阿尼瑪原型?
柔性人格側面警告你,注意外在行為端正

13.感覺老師不許我逃學
老師 =智慧長者原型
老師不許你逃學回家 =不許你死,也不許你逃避學業

14.戴著警用安全帽穿警服,配件不太齊全
衣服 =外表外在
安全帽 =?
警服 =外表端正嚴肅
配件不太齊全 =並非完全端正

15.原先是警察,不過卻辭職了
=行為先端正,後來放鬆

16.回家之路上,她們警告我,注意別違反交通法規而被佔領軍逮捕,或小心逃學被抓.

佔領軍 =帶點壓迫性質的超我,或生活週遭帶有敵意的事跟人群.但是他們卻會阻止你死.
老師取締逃學 =阻止你死
她們警告注意別違法,否則佔領軍會取締你 = 警告別違法是好事,但讓你逃學回家成功則又是壞事.這些女生應該是正邪參半的女妖原型人格,會引誘你走向危險.

17.可是剛醒來之時,卻感覺她們應是在警告警察配件不齊全.

警告配件不齊全,會無法順利學回家 =如行為不嚴肅,則無法順利死亡.
但夢的修正手法,也會在剛醒來之前,故意加上修飾內容,以偽裝原意,通常是不能直說的東西才需要再次偽裝,例如主角或至親的生死以及性.因此最後這段應該是反話,而該夢境真正主旨則是:如行為太嚴肅會導致你輕生,可能表示夢者需要放鬆心情.

有解構有建構

http://taiwantp.net/

----------------------------------------
有解構有建構

水腫的四個原因?你若能很迅速地回答,高微血管壓、低血漿蛋白、淋巴管阻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那你填鴨很成功,而且記憶力很好,我記憶力一向不好,但我十多年過去了,只要給我一分鐘,我就能回答出來,因為我只記得『細胞間液為正壓』,然後推理出來。

教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工具,並不僅是理想目標,更不是為了滿足,而是讓聰明的學生,可以不被教育者的眼光所限制,甚至發展出新的工具;不聰明的學生,可以調整自己學習的方向,而不是放棄。這些與愛、自由都是並行不悖,也不會影響基礎的學習!若是以功利的說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擁有對他自己最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建構式數學好不好?好!那為什麼出問題?因為這個工具給錯學生了!善於記憶的學生,花個幾天就背好乘法表了,不必給他這個工具,或是給他過渡性使用;不善記憶的學生,給他這個工具,旁邊再放個乘法表,給他一段時間,自己去調整學習,然後選擇。有可能他永遠不會乘法表,速度永遠比較慢,但還是會找出答案!我的老師給我的是『填鴨式解剖生理』,我記不起來,我只好自己用『建構式解剖生理』來學習。

蘇格拉底「知識回憶論」http://vm.nthu.edu.tw/science/shows/socrates/,知識絕對不是填鴨硬記的。數學要建構,但是台灣目前的建構式數學,還不是建構,而只是「解構」。抗拒教改不肯學習的老師,只讓學生拆開玩具,也許連自己也不會組合玩具,更別說教學生組合玩具數學了。

解構,就是演繹法,一步一步的讓學生瞭解來龍去脈,但是要考試就是有「時間」的限制,這時候就要用歸納法來「建構」數學,找出解題快速正確的技巧。有解構有建構,才是真正的建構式數學。

更何況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地質應該整合,STS,science technology,and society要合科式教學。整合式的知識,人生七大智慧加一,全人格發展。合科式教學─旁徵博引,啟發學生興趣、探索慾望、獨立判斷思考、自己假設、自己求證、自己觀察、自己解釋......

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s多重智慧
人生七大智慧─
邏輯數理logical-mathematical、
言辭語言lingustic、
空間機械spatial、
音樂 musical、
肢體運動覺bodily kinesthetic、
人際社會性interpersonal、
自我認識intrapersonal、
第八智慧博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