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08

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的隨想曲

目前中國攻台能力足不足?──《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的隨想曲

金台生



根據2000年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美國國防部每年必須向國會提出有關中國軍力的年度報告。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於5月25日公布,其中內容與往年的差異不大,但也有一些新鮮提法,值得關心台灣國家安全事務者予以關注。

對於台灣人來講,每次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時,對於中國各項軍備發展和軍事能耐,都是洋洋灑灑的令人目不暇及,好一副中國一定強的嚇人模樣。然而如果以強大無比的中國軍力來攻打台灣,解放軍攻台戰爭的勝算如何,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會先入為主的認定中國必勝而台灣必敗,然而事實情況到底如何呢?難道失敗主義是台灣人的天生基因和宿命嗎?

其實歷次的中國軍力報告書中,不乏刊載「目前中國攻台能力不足」之類的斷言,這次也不例外,只是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大量描述中國軍事發展的成就之餘,很少人會回魂來冷靜看待此事。

讓我們來看看這份42頁的《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書》,其中第33頁有關「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因素」的專欄內容,一開頭就明白指出: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將會面對多種層次的嚇阻。首先,中國尚未具備足夠的軍事能力,沒有把握能夠達成它的政治目標,尤其是在面對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更沒信心。

為了讓讀者進一步了解詳細內容,報告書有關此一專欄的譯文將附於文末。此外,筆者也提出另一份資料給大家參考,4月底美國的《國防新聞周刊》專訪前太平洋美軍司令布萊爾上將,他曾在1999年到2002年之間擔任太平洋美軍最高指揮官,卸任後每年都率領美國代表團到台灣觀察漢光演習。布萊爾上將在專訪中直言,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攻占台灣,如果台灣繼續強化國防,台海和平可以繼續維持。

誠然,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成果不容小覤,台灣面臨愈來愈大的軍事威脅,我們應當警覺因應,但不必驚惶失措,然而有些人卻不願支持增強關鍵性的軍事投資,只會擺出一副失敗主義的嘴臉來侮辱自己的理性。

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有其專業評估的權威性,內容斷言「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將會面對多種層次的嚇阻。首先,中國尚未具備足夠的軍事能力」;前太平洋美軍司令布萊爾上將在軍事專業上的權威性也不言可喻,他也說「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攻占台灣」。因此奉勸自以為中國一定強的人,請你們在呼喊「中國攻台必勝」的口號之前,先用起碼的理性來考慮上述的專業評估,否則口中念念有詞的「攻台必勝」,豈不是義和團的符咒而已。

布萊爾在《國防新聞周刊》的專訪中也提到,核心問題是台灣,因為中國說,如果台灣獨立,中國就要動武,美國則依據台灣關係法,反對中國動武,美軍以及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也有責任協助台灣做好各項準備。因此如果有必要,美國與中國準備打一仗。以上布萊爾的這段話,是否表明美國隨時做好介入台海戰爭的準備,同時也準備要和中國打一仗?這就任由讀者的自由心證了!反正台灣內部有些人的鐵算盤已經一口咬定,美國不會也不敢介入台海戰爭,他們真鐵齒。回顧現任美軍太平洋司令基廷(Timothy Keating)在今年三月就任時也明確表示,「如果台灣遭受中國攻擊,美國將會協防台灣。」這則消息順便提醒鐵齒的人最好不要耳背。

把話題拉回報告內容。今年的報告乃是依據去年的報告內容進行各項資料的更新,並描繪與分析現況。今年的報告共分六章,各章重點大約如下:

第一章「關鍵的發展」,列舉2006年中國發生多項重大事件,影響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茲列舉重大事件中的部分如下:

● 開頭就提到中國2006年10月公布的「中國在太空的活動」報告,回顧中國太空發展史,並展望中國未來太空計畫。然而兩個多月後的2007年1月,中國就成功試射反衛星飛彈,表現中國已有攻擊低軌道衛星的能力。中國這項測試使各國太空資產處於危險狀況,同時也產生史無前例的大量碎片,威脅人類太空飛行的安全;

● 3月,俄羅斯總統蒲亭訪問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這是中蘇兩位領導人12個月內第五次見面。兩人同意增加軍事交流,並計劃2007年舉行八項軍事合作活動;

● 3月,中國正式提出第十一個五年計畫(2006年至2010年),包括計劃在2010年之前將國內生產毛額提高到2000年的兩倍,並以2020年達到四兆美元為目標;

● 7月,北韓試射彈道飛彈。10月北韓舉行核子試爆。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都投票支持制裁北韓,同時繼續透過外交努力,包括主持六方會談,並於2007年2月達成促使北韓放棄核武的初步協議;

● 10月,中國海軍一艘宋級柴電潛艇,在接近日本海域時浮出海面,非常接近正通過該處的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顯示美國長期努力改善與中國海空軍近距離作業安全的重要性;

● 11月,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北京,緩和日本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不過中日關係仍因兩國間的領土糾紛,及中國反對日本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而不睦;

● 11月,胡錦濤訪問印度,成為十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中國領導人,顯示中國重視改善與印度的關係,但同時維持與巴基斯坦的戰略關係;

● 在這一年,世界銀行宣布中國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 同樣在這一年,中國持續增加它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東南亞國家協會及東南亞區域論壇的角色。這年十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APEC高峰會上,建議擴大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的安全與防衛合作;

● 這一年,中國也繼續追求長程軍事改革以增加戰力,短程戰略則聚焦於準備台灣海峽作戰,將其最先進武器系統部署於台海地區,直接對準台灣。

此外,有關中國的軍力發展總是項目林林總總,與去年的報告大約相同,其新增或修正內容者大約是:解放軍瞄準台灣飛彈持續增加到900枚以上,且每年約增加100枚;2006年,中國已發展出使用固體燃料並以移動式發射器發射的DF-31洲際飛彈,並可望於近期內啟用。射程更遠的DF-31A飛彈,則可望於2007年達到初期作業能力(IOC)的階段;中國也正在研發一種新型由潛艦發射的JL-2彈道飛彈,並可望於2007年至2010年之間達到初期作業階段,這型飛彈將被部署在晉級(JIN-class)094 型核動力潛艇上;中國也繼續研究使用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執行反介入(Anti-Access)任務,包括反航空母艦和反登陸作戰;中國也正在研發偵察和通訊系統,改善指管通情和瞄準系統;F-10多功能戰機已有顯著進展;新型ZTZ-99主力坦克已於2006年4月首批撥交給北京和瀋陽軍區;中國海軍有 72艘主力戰艦、58艘攻擊潛艦、約50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艦、及大約41艘近岸飛彈快艇;2006年底前已經從俄羅斯方面獲得現代級驅逐艦(SOVREMMENNYY II),以及兩艘基洛級柴油動力潛艦等等。

第二章「了解中國的戰略」提到,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安全戰略,仍然不脫鄧小平於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受全球制裁之後所提出的「二十四字箴言」:「冷靜觀察、站穩腳根、沈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但中國領導人後來另外加上「有所作為」四個字。報告中指出,中國當局遵循鄧小平的二十四字箴言,避免與外國發生衝突,近年已與許多鄰國解決邊界糾紛,不過與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仍有領土爭執。

報告也說,由於任何對中國主權的挑戰,可能會傷害中國共產黨的力量與權威,因此中國在對這些領土問題發表聲明時,有時仍然措辭強硬。例如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印度時,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就公開對印度媒體表示:「所有你們聲稱的阿魯納查省,都是中國的領土。」

在「能源需求與戰略」一節中則提到,為確保中國經濟成長,中國非常倚賴穩定的能源供應。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三分之二依靠燃煤,但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卻一直增加。中國目前沒有能力保護它的外國能源供應,也無法保護油輪沿途航行的安全。而中國進口原油的80%需要經由麻六甲海峽,很容易受到破壞,胡錦濤稱之為「麻六甲困局」(Malacca Dilemma)。

中國在2003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目前國內用油的40%仰賴進口,預估到了2025年時,進口量將增加到80%。而中國計畫在2015年時達到國際能源機構標準的 90天石油庫存量,但由於落後的後勤和運輸網絡,90天的庫存油量仍然不夠。

為了追求在安哥拉、中亞、查德、埃及、印尼、伊朗、奈及利亞、阿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獲得能源供應合約,中國運用經濟援助、外交施惠、以及軍事科技來獲取能源交易。

中國為了滿足能源需求,與一些違反人權、支持恐怖主義及武器擴散等國際規範的國家加強關係。

在過去幾年,中國也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合作給位於主要海上運輸航線的國家,這些作為有助於提升中國追求海上能力,並確保進口資源經由國際水道的通行安全。

第三章說明「中國的軍事戰略與準則」,解放軍基本指導準則可能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Preemptive Strategy),發展長程精確打擊武器,對週邊國家採行先制攻擊(包括奇襲)的作戰概念。另外也有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欺敵等戰略概念。

此章特闢小專欄討論中國是否在發展先發制人的戰略。內容指出中國已經取得了不少武力投射的軍備,包括長距離的軍事通聯系統;空戰指揮、控制和戰機通聯(Airborne Comm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aircraft);遠端潛艇;無人戰鬥機;以及額外的精密引導空對地導彈(precision-guided air-to-ground missile),顯示中國正在發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能力。加上解放軍的訓練著重隱秘、遠端的打擊能力以及海空聯合打擊能力,也顯示中國已經在為區域危機發生之前選擇先發制人預作準備。

根據《華盛頓觀察》(Washington Observer)週刊的分析報導,如果中國使用核武器當做先發制人的打擊手段,美國國防集團公司(DGI)情報研究分析中心(CIRA)副主任毛文傑(James Mulvenon)表示,以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彈道飛彈對美國先制攻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結果只會導致中國的全面性毀滅。

其次,如果美軍還在部署階段時,例如美國的航母已出發但還未到達台海時,而中國使用區域封鎖(area denial)及反介入(anti-access)的作戰計畫進行先制攻擊,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專研美國安全政策的雷維隆(Derek Reveron)博士則說,中國若是以遠端飛機或飛彈攻擊美國海軍艦隊或基地,很可能在還沒抵達目標之前就被擊落了。

再者,由於美軍聯合作戰所依靠的就是衛星系統,如果中國採行不對稱戰爭的概念,以打擊衛星的方式消滅美軍所享有的巨大科技優勢,將會是一個十分有效的作戰方式。但反衛星作戰將會在太空造成大量不可預測的碎片,這對中國本身的衛星和太空行動也會帶來極大影響,更會遭受美軍不可測的報復性攻擊,因此中國使用反衛星作戰的可能性不見得很高。

儘管中國對美國進行先制攻擊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中國對台灣進行先制攻擊及奇襲的可能性對不容忽視,這是台灣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建立完備的先期預警系統和第一時間的反擊能力,是必行之道。

第四章「中國軍力現代化的目標與趨勢」,目前中國軍力發展著重於「確保有能力阻止台灣獨立;如果北京決定採取行動,將迫使台灣依照北京的條件談判」。同時,中國發展軍力也著眼於實現更廣闊的區域及全球目標。

在「浮現區域阻絕與反介入的戰力」(Emerging Area Denial/Anti-Access Capabilities)一節中指出,就短期而言,中國的優先目標是在未來的台海危機中,中國如何拖延或反制第三者的干預。因此中國必須預防敵人在前進區域部署軍力,或是快速破壞軍事平衡。基於此,解放軍要致力於建立足夠的能力,來阻止航空母艦或快速打擊部隊部署在西太平洋。

為達到這個目的,解放軍的規劃重點在於長距離的打擊水面艦,所以要憑藉多重防禦,使敵人的戰艦即使遠在第二島鏈(第一島鏈指日本南部、台灣、菲律賓、直到印尼與越南之間的海域,第二島鏈則是日本東部直到關島),也會面臨風險。

為了強化長程的反介入(Anti-Access)戰力,中國陸續產製及採購俄製的「基洛」級潛艦、自製的「宋」、「商」、「元」級潛艦等,強化水下戰力;同時配備長程反艦巡弋飛彈的「現代二型」驅逐艦,強化水面戰力。

解放軍的空軍作戰,經由現代化的、整合的防禦與攻擊系統,已從點的防禦擴展成為聯合防空作戰,也從中國的領空防禦擴展到有能力攻擊敵人基地,包括敵人的航空母艦及後勤設施。

針對區域內的敵人基地與補給點,中國可能動用彈道飛彈、對地攻擊的巡弋飛彈、特種作戰部隊、以及電腦網路作戰。而藉由空中加油,中國的戰機可以發射空對地的巡弋飛彈,攻擊遠距離的後勤目標。

本章另以專欄列舉中國正在建構的「精準打擊武力」。這些武力包括:短程彈道飛彈(SRBM),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中程彈道飛彈(MRBM),射程在1,000至3,000公里間;對地攻擊巡弋飛彈(LACM);反艦巡弋飛彈(ASCM);反幅射武器(Anti-Radiation Weapons),中國進口了以色列製的角鷹(HARPY)無人駕駛飛機、俄羅斯製的反幅射飛彈,並以俄製的Kh-31P為藍本,發展自製的反幅射飛彈。

本章也探討中國在導彈、網軍、太空對抗等方面進行軍力現代化的最新資訊,以及中國各種公開表明有意獲取航空母艦的言論。

第五章「軍力現代化的資源」,談到中國實際軍費支出遠高於北京所公布的數字,估計去年真正軍費約在850億美元到1,250億美元之間。

第六章是「軍力現代化與台灣海峽的安全情勢」的重點內容,與去年沒有重大變化。

附錄中指出,中國陸軍共有約140萬部隊,其中40萬部隊部署於台灣對岸的三個軍區。在空軍方面,中國戰鬥機約1,550架,在台海作戰範圍者約425架,略多於台灣(約300架)。運輸機450架,75架部署於台灣對岸,台灣則有40架。另外中國有轟炸機775架,其中275架在台海作戰範圍內,台灣則沒有以轟炸為唯一任務的飛機。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筆者也提供第33頁的專欄譯文,題目是「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因素」(Factors of Deterrence)。誠如前五角大廈官員、現任中國議題顧問白邦瑞所言,這是「歷來美國對中國的文件當中,警告犯台可能後果時最直言不諱的一次」。讀者或許可以從中有所體會,中國若想對台動武,相關因素極為複雜,並非可以任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