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08

臺澎防衛作戰中制海作戰--戰力保存探討

臺澎防衛作戰中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探討



海 軍

程克儉

上 校

提 要



一、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發揮戰力予敵痛擊,凡主(輔)戰兵力的維持、戰略物資的整備、後勤設施的維修搶救等皆屬戰力保存範疇。

二、戰略評估的精髓在掌握現象、經營趨勢;戰略設計重點在於支撐國家目標、適應敵情威脅,而戰略思維則應循合理的推斷而非假設的論斷。

三、機動的意義乃審機乘勢,依高速之行動,從事部署與作戰運動,其性質有二;一為「機動位置」,一為「戰術運動時機」。

四、海上機動乃「見機而動」、「以動創勢」一切戰術行動均以爭取有利作戰態勢展開,而盲目機動只會形成戰場遊兵,徒勞無功。

五、建軍的方向與備戰的決心往往決定一國家與民族興衰,尤其在我長期受到中共武力犯臺威脅之狀況下,更應積極強化建軍、落實戰備。



壹、前 言



在盱衡國際情勢與評估威脅狀況下,我軍事戰略現已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註一期能建立實質有效嚇阻戰力,以達防衛固守之戰略目標。而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發揮戰力予敵痛擊,凡主(輔)戰兵力的維持、戰略物資的整備、後勤設施的維修搶救、岸置陣地的戰力不墜等皆屬戰力保存範疇。因此,戰力保存實為「有效嚇阻」戰力一環,就制海作戰而言,如何「維持海上交通線暢通」及「截擊敵兩棲進犯船團」為海軍主要任務,故需建立一支足以制海之戰力方可達成有效嚇阻之目標,使敵不敢輕啟戰端。然敵在全面進犯直前,勢必先期摧毀、殲滅我制海兵力,以利其後續海上行動展開,若我制海兵力戰力保存得宜,則不僅可遲滯敵作戰行動,削弱其進犯能力,進而打亂其作戰節奏,掌控戰場主導權,迫敵追隨我之意志行動。因此,臺澎防衛作戰保存戰力之良寙實為成敗關鍵,故制海作戰之戰力保存亦為我海軍建軍備戰重要課題應深入探討研析。



貳、臺海作戰環境及戰略態勢分析



一、地理位置

臺灣本島東瀕太平洋、南鄰巴士海峽、西臨臺灣海峽、北接東海,為東南海疆之要域,居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之樞紐,處太平洋西緣島鏈之中界。海峽最狹處為福建興化灣至新竹舊港,寬僅70海浬;最寬處為汕頭至高雄相距170海浬,平均寬度約120海浬。因處重要交通孔道,往來艦船頻繁,亦為美、日「安保條約」註二1,000海浬海上交通線之啟端,在此海域作戰,極具複雜性。

二、敵我態勢分析

(一)敵我僅一海相隔,作戰縱深短淺 ,預警時間不足,就時、空因素分析戰力不易保存,對我聯合截擊作戰不利。

(二)在守勢防衛作戰中,我處「中央位置」,註三如部署得宜可保持用兵彈性,並爭取到內線作戰有利態勢。

(三)臺灣屬島型經濟,對外仰賴海運,如遭敵海空封鎖,而無法突破,則被迫與敵先期決戰,將處於不利態勢。

(四)我各外、離島雖為戰略要域,可增加作戰縱深與鉗制敵兵力,但在戰況提升後,敵如孤困外島,對我海空兵力之運用將造成不利之影響。

(五)臺灣幅員狹小,海空重要基地與設施均部署於西部,戰時易遭受敵空中兵力及導彈攻擊,戰力保存不易。

(六)敵我隔海對峙,雙方均可運用觀通系統掌握海峽動態,因此戰術欺敵之各項作為,運用成功機率相對降低。

(七)制海作戰過程,電子戰將主宰戰場,控制電磁權之一方,將處於有利地位,因此,作戰初期觀通系統必成為首要攻擊之目標。

(八)聯合截擊作戰中,我居守勢防衛之一方,可以逸待勞,如火力充分發揮對我將形成有利態勢,若敵之兩棲載俱速率、機動性增強,對我防衛作戰將有不利影響。



參、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戰略涵義



戰略評估的精髓在於掌握現象、經營趨勢;註四戰略設計重點則置於支撐國家目標、適應敵情威脅,而戰略思維則應循合理的推斷而非假設的論斷,因此,若國家戰略取攻勢則武器載臺應以「武力投射」為發展重點,若採守勢則戰備整備應著重「戰力保存」。當前我軍事戰略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屬「守勢防衛」戰略。因此,「戰力保存」實為戰略思考不可忽略的一環,但戰力保存終究僅為達成戰略之手段而非目的,故在現階段建軍備戰過程中「裝備更新」與「戰力保存」間兩者應併行不悖,相輔相成方能支撐整體戰略,就制海作戰戰力保存之戰略涵義而言,主在藉高速機動、集注兵火力於所望海域;形成在決戰點上之戰力優勢」;野戰戰略著眼於達成戰略目標所必須採取之手段及預期可獲得之戰果;但在手段運用過程中亦將產生利與害不同程度之影響,現分析如下:

一、利點

(一)可避免早期決戰並集中相對優勢兵力於所望決戰海域全軍破敵。

(二)可避免被迫決戰逐次用兵,而被敵各個擊滅,影響全般作戰。

(三)可牽制敵主力行動,改變其作戰軸向,以利我之作戰遂行。

(四)以時間換取空間,打亂其作戰節奏,爭取戰場主控權。

二、害點

(一)作戰初期難獲戰果,影響民心士氣。

(二)戰場狀況不易掌握,易錯失戰機。

(三)難以占取有利戰術位置。

戰略採取守勢失利,一般均歸咎守勢戰略之不當,然實力不足,貿然與敵進行決戰,實為不智,採取守勢有時反可挫頓敵之戰鬥意志,減少降低我之損失,而戰略守勢失敗,是缺乏一套可徹底貫徹整體戰略之機制,註五因此,在守勢戰略中更顯現強化戰力保存的重要性,必須長期經略,方不至於陷入攻守失據的窘境。



肆、海上機動對戰力保存之影響



機動的意義乃審機乘勢,依高速之行動,從事部署與作戰運動,其性質有二:一為「機動位置」;一為「戰術運動時機」,註六所謂機動位置乃爭取有利態勢,而戰術運動時機者為最能發揮兵火力之行動,以最高的速度,將兵力投入所望地區,藉以轉變敵我優劣態勢,並使我趨於有利態勢。在野戰戰略中亦強調運用戰略機動,達成戰略集中,繼之戰略展開以形成有利戰略態勢,故機動為一切戰術作為之核心,需審慎行之。綜觀海戰戰史,中日的甲午海戰清廷採「保船制敵」策略將戰艦泊於港內形成「要塞艦隊」;註七另在日俄對馬海戰中帝俄遠東艦隊採『避戰待援』之要塞艦隊思想,兩者均因「戰力保存」之考量而未使艦隊保持機動終遭致覆滅,反觀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發動珍珠港偷襲,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但美軍當時在海上機動的航母則並未被日軍捕殲,戰力得以保存且快速恢復戰力,為爾後作戰奠定勝利的基礎,故海上機動對作戰成敗影響之深遠及海上機動與戰力保存密不可分之關係。而港口雖是艦隊戰力之泉源,然艦艇一但靠泊整補後 ,其機動力喪失,戰力降低,因海軍艦艇之機動力為其戰力重要指標,以史為鑑,在敵情威脅提升時在港艦艇易遭敵所趁,必須實施海上疏泊,分散配置,避免被敵在港內一舉殲滅,這也印證了英國柯白奪取制海的「封殲理論」。註八惟戰力保存需在有計畫的冒險,並藉高速的機動與隱蔽的戰術作為,始可期其成功。而海上疏泊除防範敵空中攻擊外,主要是使艦隊保有機動力,可於所望時間將兵力投入所望海域爭取制海。在共軍「首戰決戰」、「快速致勝」兵力運用指導下,其制海作戰戰術手段採「先封後殲」、「封打結合」,更凸顯海上機動之重要性與必要性,海上機動除達戰力保存之效外,亦可藉高速運動進入戰術位置發揮戰力,而海上機動唯有掌握機動時機與機動位置始能發揮「間接路線」達到迂迴與奇襲之效,使敵喪失平衡,獲致決定性戰果。

一、海上機動之時機

海上機動乃「見機而動」、「以動創勢」一切戰術行動均以爭取有利作戰態勢展開,而盲目機動只會形成戰場遊兵,徒勞無功。因此,海上機動之時機首重掌控敵情徵候,在敵先期作戰展開直前,進入有利待命區伺機而動;但戰場變化無常,難以精確研判,過與不及均影響戰況發展。機動時機早晚均有利與害之因素存在,需作多方考量,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深入研析據以行動,分析如下:

(一)較早實施海上機動

利點:具充分時間遂行海上機動,確保我之行動自由,利於我進入有利戰術位置,發揮兵火力。

弊點:消耗戰力,後勤整補困難,影響後續戰力發揮,若被敵早期掌握行蹤將無法有效殲擊我主作戰目標。

(二)較晚實施海上機動

利點:可節約用兵,充分掌握敵情而以靜制動,艦隊亦可獲空岸掩護及充裕時間實施戰備整備。

弊點:可能被迫決戰或冒被敵伏擊之風險,在未決戰前已戰力殘破。

故實施海上機動之時機早晚,過與不及均對後續戰術行動產生影響,戰場指揮官宜確切掌握敵情變化,考量全般情勢,慎選有利時機,實施海上機動,爭取主動先制,以創造有利作戰態勢。兵法有云:「敵強我弱,奈之若何?避之於易,擊之於厄!」註九此乃明示吾等,若遇強敵要選擇易於機動之地與敵周旋,而在險惡之處痛擊敵人,而用兵之法不外乎知虛實、明主客、通奇正,而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更應發揮高度的機動力,藉快速的兵力分合,創造敵人的兵力分散,在決戰點上形成局部優勢,而達致勝的目標。

二、海上機動之位置

海上機動初期以戰力保存為首要考量,繼之則以尋求有利戰術位置,予敵痛擊,質言之,機動位置乃在戰力保存;戰術位置則重火力發揮,以當前臺海作戰環境而言,可供選擇之海上機動待命之位置,均在敵海空兵力威脅範圍內,戰力難以有效保存,若仍以臺灣週邊海域分散配置為主,其理想機動待命區之選擇應具下列條件為:

(一)空中、水下威脅較低。

(二)在敵岸置觀通系統偵測範圍外或監偵死角。

(三)海域遼闊可發揮艦隊機動性。

(四)可獲空、岸兵火力支援。

(五)便於我進入有利戰術位置。

(六)於夜暗返港整補強化持續戰力。

(七)鄰近友邦海域使敵用兵顧忌。

在採取守勢防衛的狀況下,我縱使有最佳的機動待命區,亦不可一成不變,否則敵必將集中優勢兵力,對我形成強大壓力,使我行動受限。尤其當敵強我弱時,兵力部署與配置更應講求靈活多變,守要能藏於九地之下,使敵難以捉摸,而海上機動位置旨在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盱衡海峽作戰場景,我之兵力部署位置不論採行「近海截擊」、「縱深打擊」、「內外合擊」,均有利弊,其間可視敵情狀況靈活變化彈性部署,使敵難以捕捉我主力所在,並造成敵之分離,予以各個擊滅,現分述如下:。

(一)近海截擊:在我空岸兵火力有效支援內之海域機動。

利點:可獲空岸支援享時空之利,並以逸待勞,在兵力運用上可形成局部優勢,作重點突穿,以尋殲我主作戰目標。

弊點:若敵已掌握我之位置,將於淺近縱深的不利態勢下被迫與敵決戰,而無法保持靈活機動及戰力之完整,以尋求我主作戰目標。

總之「近海截擊」戰術行動必須在友軍密切的配合、靈活彈性的兵力部署、戰術行動的隱蔽掩蔽等作為下始可期其成功。

(二)縱深迂迴:在敵空中兵力攻擊與觀通偵蒐範圍外之海域機動。

利點:可擴張海峽縱深有利作戰態勢,保我艦隊行動自由,主動尋殲我主作戰目標,制人而不制於人,亦可收奇襲之效。

弊點:無法獲得空岸充分的掩護,且戰機掌握困難,海上整補能力不足,將影響整體戰力發揮。

而「縱深迂迴」戰術運用必須具備及時可靠之C4ISR系統、完整之海上整補能力、整體之區域防空作戰能力及指揮官旺盛之企圖心等條件配合下方有成功公算。

(三)內外合擊:一部兵力於近海機動,有力一部遂行縱深迂迴打擊。

利點:可行分進合擊,並造成敵之兵力分離,予敵各個擊滅,爭取內線作戰有利態勢。

弊點:戰場環境不易掌握,指管困難,若戰術行動不能充分配合將形成兵力分散的不利狀態。

就海上待命位置而言,旨在於有利海域,藉機動以保存戰力,繼之如何尋求進入有利戰術位置以發揮火力,則有賴戰術指揮官對戰場力、空、時因素有效掌控,誠所謂優越的戰略源自對戰爭型態的充分認知;至當的戰術作為來自對戰場環境有效的掌握。



伍、我應有之作為



一、建軍方面

(一)前瞻戰略規劃

武力雖是戰爭成敗的中心,然武力之運用須在全般戰略指導下遂行。所以在戰略設計方面,須考量敵情威脅與掌握戰爭型態,據以擬定目標、預測發展、有效籌畫並善加運用地理環境與國際情勢等主客觀因素。因此,當作戰略規劃時需前瞻籌建適應未來戰場環境之戰具,唯有在精確的戰略規劃下才能逐步建立「可恃戰力」;完成全戰備目標,具備承受第一擊戰力,以達成戰力保存之戰略目標。如此,不僅可減少無謂的軍費投資,亦可有效遏阻戰爭的爆發;縱使無法避免戰爭亦可在最有利的戰略態勢下與敵接戰,以獲取較大勝算。

(二)確立建軍方針

建軍奠基於用兵,用兵決定兵力需求,在建軍過程中必須依循打、裝、編、訓之建軍理念從事建軍備戰,以建立一支符合未來戰爭型態、適應作戰環境特性、支持國防戰略指導的軍力,進而精進武器裝備、據以調整組織編制、從事研發準則教令,期能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益。因此,落實建軍理念、合理預算分配、支持國家戰略,實為現階段建軍努力之目標。

(三)堅實戰場經營

在雙方兵力對峙狀況下,兵力劣勢之一方多採「守勢防衛」的戰略,期藉時空有利因素以彌補戰力之不足,而時空有利因素之爭取則有賴於對戰場環境之掌握、兵力部署之至當、戰力保存之適切。因此,就守勢防衛作戰言戰場經營是否堅實,關乎作戰成敗至鉅。就制海作戰言,東部為我主戰兵力重點部署海域,戰力保存較佳,亦為截擊作戰兵力發起之根據地,東部基地雖經多年整建,但仍無法滿足戰需,難以充分支援艦隊作戰,因此,如何強化基地防空火力、戰區後勤整備與港灣整建,實為當務之急。

(四)強化岸置陣地之工事與機動化

囿於防禦縱深之不足,各岸置陣地必為敵首先鎖定摧毀及攻擊之目標,在保存戰力之考量下必須籌措各項陣地、設施之地下化、掩蔽化,以強化其工事防護能力,俾在遭到敵之先制突襲與強攻作為中仍具較高之「戰存率」,以利在關鍵時刻發揮火力予敵重創。然在武器日益精進的狀況下其破壞力更勝以往,固定目標在精準的攻擊下存活率低,故宜積極規劃整建機動載具與陣地,有效發揮「以陸制海」之戰力。

(五)提升海上整補能量

海軍艦艇以港岸整補為主,海上機動整補則視戰況行之,但在狀況提升時,主戰兵力需藉海上機動以保存戰力,因此,「打補合一、戰挹及時」為我主戰兵力持續戰力之所繫,若海上整補能量不足,則後續戰力無以為繼,影響全般作戰遂行,故唯有在海上機動整補各項支援充分落實下方可支撐海戰戰略諸般戰術作為之遂行,然建造油彈整補艦所費不貲且易遭戰損,現階段採「軍民結合」艤裝大型商船實施海上整補為一可行方案,應可有效提升海上整補能量。

(六)精進環島監偵系統

海峽天險原是防衛作戰自然屏障,然受到高科技快速發展,武器裝備不論在速度、射程、火力、航程均足以克服海峽障礙,島嶼防衛作戰反成為多面受敵,形成內線作戰不利態勢,因此,積極發展高科技監偵裝備,形成多層次整體的海岸警戒系統,以獲取早期預警爭取反應時間,乃「濱海作戰」致勝不二法門。因此,積極營建濱海戰場,有效運用完整的C4ISR系統,整合「以陸制海」、「以空制海」的整體戰力,以強化制海戰力。

(七)落實精兵政策

精兵主義為當前各國建軍趨勢,而我國軍兵力的精簡,其構想是基於「以質勝量」的建軍理念,也就是建立一支運動快速、行動隱蔽、火力精準,精實而有效率的部隊。軍隊組織朝向編制小、火力強、效率高方向發展。為求因應未來的戰爭型態,我們在有限的資源下,惟有建立一支量小、質精、戰力強的快速反應部隊,才能達成「防衛固守」的戰略目標,以常備「機動打擊」、後備「防衛固守」之建軍方向;並能符合三軍平衡發展、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兵力整建原則,如此在因應突發狀況下方可達成戰力保存之戰略目標。

二、用兵方面

(一)規劃決戰海域

戰力保存旨在關鍵時刻於有利海域充分發揮火力,而在島嶼防衛作戰中是以「海空交戰啟其端、灘岸決戰繼其續、地面會戰為其終」展開;當敵大舉渡海攻略時,必先尋殲我海上有生戰力,以奪取制海,為其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態勢。因此,防衛作戰中如何保存戰力,集中優勢兵力於決戰點至為重要。而決戰海域為我兵力運用,火力發揮最有利之海域,其選擇正確與否對我待命位置與機動時機有決定性影響,更是作戰成敗關鍵所在,正如孫子兵法所云:「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而我所預想之決戰海域為敵必經之海域,對我有利,對敵則不利,敵必捨而避之,所以必須相機採取誘引、壓迫、欺敵等戰術手段,迫敵進入我之所望海域決戰以獲取最大成功公算。

(二)慎選有利待命位置

我海上機動兵力不論於近海尋求空岸火力掩護,或藉擴張海峽縱深隱匿行蹤保存戰力,均為力求在攻勢發起直前保存戰力完整。因此,待命區選擇是否至當對爾後遂行截擊作戰成敗具決定性影響,必須慎選有利待命位置,故在作戰初期需確切掌握敵情動態,當獲取有利時空,迅速進入戰術位置,採被動為主動;轉守勢為攻勢,爭取內外轉換線,整合三軍兵火力,予敵致命一擊。在中途島海戰中,美海軍因占取最有利之待命區,獲致輝煌戰果並扭轉戰局,進而掌握太平洋海戰戰場主控權。

(三)整合聯戰機制

聯合作戰為現代戰爭必然的型態,單一軍兵種已無法應付來自多度空間的威脅,建立一支均衡發展的軍力自有其必要性。未來戰爭更是有戰必聯、無戰不聯的狀況。波灣戰爭中聯軍充分發揮三軍聯合作戰之統合戰力,獲致輝煌戰果,即為明證。臺灣幅員狹窄,作戰縱深不足,未來無論何時何處與敵接戰,都將牽動三軍部隊,故而宜採戰區作戰型態編組,方能統合運用三軍力量以發揮整體戰力。國軍年度大小聯合演訓不計其數,其用意即是在強化軍種間協調合作、培養高度默契、瞭解軍種間彼此能力與限制因素、確立指管關係,藉以提升統合戰力。然久訓未戰,三軍聯訓實質成效仍有待檢驗。國軍官兵除應深刻體認聯合作戰的重要性,主動自發從事聯訓外,更要摒除軍種本位主義充分配合,以落實訓練成效,並做好聯訓督考工作,針對歷次演訓,確實檢討以建立正確作戰指管體系。

(四)靈活彈性之兵力部署

以寡擊眾之精義:「主在創造或利用敵人兵力分離,於決戰點上形成局部優勢,予敵各個擊滅」。註十在海戰戰場中無法運用山岳、河川等地形地物特性以造成敵之兵力分離,惟在計畫下之兵力分離,並藉靈活指揮與高速機動形成火力集中,其成功的要素則在靈活彈性的兵力部署與快速的兵力分合,在戰術作為上必須採取分散配置、分進合擊、分批分進方能達成創造敵之兵力分離之狀態,予以各個擊破。是以,在組職架構上需扁平的指揮機制,兵力編組上高低組合的混合編組;兵力部署上具靈活彈性,方可達成以寡擊眾之用兵指導。

(五)提升修護能量

當敵武力戰發起時,我屬守勢一方,作戰初期不論基地設施、岸置陣地、機動艦艇均可能遭敵猝然攻擊,致嚴重戰損,若我後勤補充、搶救維修等能量足夠,仍可保有一定戰力,迫使敵「速戰速決」、「首戰決戰」之戰役企圖頓挫,因戰力恢復能力為持續戰力重要指標,在戰略態勢評估中以「力」、「空」、「時」、「統」、「久」等五項因素的總和,故如提升修護能量可增強持久戰力,以爭取有利戰略態勢。



陸、結 論



建軍的方向與備戰的決心往往決定一國家與民族興衰,尤其在我長期受到中共武力犯臺威脅之狀況下,更應積極強化建軍、落實戰備以預應未來可能發生的武力衝突,並求永續經營發展;而在戰備整備過程中,當以「全軍破敵」為首要考量,以達「以戰止戰」「以戰致勝」之戰略目標,即「勿恃敵之不來,而恃吾有待之」,若我之武力於臨戰階段無法發揮戰力,則一切建軍都將落空,因而「戰力保存」更凸顯在戰略守勢中之重要性,然在武器科技日益精進的今日,戰場透明度更清晰、武器精準度精愈密下,戰力保存實質效應受到強烈質疑,且戰力保存常給人用兵保守及被動之概念,於建軍備戰中常遭致忽略。但在本世紀初,科索沃戰爭中,塞爾維亞軍隊,運用偽裝欺敵與地形地物,有效躲避北約空中兵力精密武器炸射,在連番的空中攻擊下,地面部隊仍保有70%戰力,註十一成功的牽制住北約地面部隊進入戰區,由此可見,戰力保存作為至當,仍可達成其預期的戰略目標。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其意涵即要吾等做好萬全準備保存實力,當敵露出敗象,則為我取勝之機。



收件:93年01月06日

修正:93年01月29日

接受:93年02月13日

註一「軍事戰略」(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第二篇第四節。

註二 吉拉爾德柯提斯,「美日關係新觀點」(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頁431。

註三 馬漢,「海軍戰略論」,譯序,「臺灣是一個中央位置,富有內線之利,只要海權在握,交通安全可保持」(軍事譯粹社印行,民國74年5月1日),頁2。

註四 曾章瑞,「2003年臺海戰略環境評估」(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印,民國92年1月) ,頁1。

註五 雷湘平譯,「海軍戰略論」(美國防大學編,民國74年5月1日),頁37。

註六 馮倫意,「戰爭原則釋義」(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86。

註七「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6月30日),頁107。

註八「海洋戰略原則」(海軍總部頒印),頁133。

註九「武經七書」吳子篇(華英出版社),民國77年,頁14。

註十「國軍軍事思想」(國防部印頒,民國92年12月25日),民國90年版,頁21。

註十一 魏里斯克拉克,「進行現代戰爭」(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頁10。

作者簡介

程克儉上校,海軍官校65年班、海軍學院76年班、南非指參1990年班;現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海軍學部海上作戰組副主任教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