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08

臺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

臺灣地區河口防禦作戰之研究

-- 以淡水河口為例



陸 軍

陸軍聲

中 校

提 要



一、臺灣主要河川河口為敵提供一個突入我縱深守備區一個快捷入口,一旦為敵突入,對我防禦任務、民心士氣均造成立即且嚴重的影響。

二、共軍發展多年之氣墊船及衝翼艇,沿河口溯溪而上已經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戰術用兵決策的考量,我不能忽視。

三、近年來共軍快反部隊的組建及戰術戰法的改變,我防衛用兵思維,必須適當調整因應,務使主要河口的守備戰術與阻絕措施得以致勝。

四、戰史例證:中法戰爭淡水之戰、鄭成功入安平港都是河口戰爭的典範,以古鑑今,不能不察。

五、河口防禦的反制措施計有戰術運用(兵、火力作為)、阻絕措施、戰場經營等,務求構成嚴密防禦體系,方能達成任務。

六、關鍵位置上之戰術失敗,會直接導致戰略失敗。



壹、前 言



在目前公開的文獻中,甚少從純軍事觀點來探討臺灣河口防禦問題,為因應中共特戰觀念的重視與快速舟艇的發展,吾人認為河口防禦有其必要性。臺灣西海岸地區主要河川出海口寬窄不一,有的寬至數公里,河道可延伸至我縱深、淺山守備地區,甚至深入我政、經中心。若北部地區以淡水河為例,在我制空、制海權無法充分掌握時,共軍便可採用氣墊船或衝翼艇方式突破我防衛系統。在河川戰教範中闡明「河口防禦」為整體海岸或江(河)守備之一環,河口守備部隊必須確實掌握出海口兵要特性,據以研判敵進襲航道,以配置足夠之兵、火力;扼控河口之要點或地面沙洲,以有效防制敵運用快速舟艇溯河滲透、突擊。註一



貳、河口的定義



河口(estuary)乃位於河海交界處,其地形深受海陸氣象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註二一般以(estuary)指稱河口或河口灣,乃因(estuary)一詞來自拉丁字(aestus)(潮汐),在牛津大字典中,河口意為「大河的潮汐口」(The tidal mouth of a great river)。若從物理的觀點來定義河口,以Pritchard在1967年所提出的最被廣泛的採用,認為「河口是一個半封閉性的海岸水體,它可自由地與開放的海洋相連接,在它之內,海水可以被內陸排出的淡水所稀釋,而稀釋的程度是可以被量測的。」。因此,廣義而言,只要是受到海水潮波動力影響到的河川範圍皆屬之。由於河川流量、波浪、潮汐強弱有別,河口段的位置也常有變動,不易明顯劃分。臺灣省水利局在1999年的「河川管理規則」公告之河口區,乃指河川出口與海岸高潮線銜接處之管制區域,向兩側推距:主要河川500公尺、次要及普通河川300公尺,臨海垂直延伸至海平面下5公尺之區域。註三



參、河口的重要性

一、為敵提供一個快捷入口

我地面防衛作戰指導為「灘岸決勝」,河口在地形上有別於灘岸一線,河道為一條深入我守備區的管道,而河口則提供了一個快捷入口,換言之,易為我防禦的缺口,其守備要領應著重於防制共軍快反部隊以快速載具突入。

二、可直達我政、經中心

以淡水河為例,河道沿淡水、竹圍、關渡可深入臺北縣、市,共軍快反部隊若於河口突破,則可沿河道溯溪而上,直達我政、經中心,造成立即民心的動盪不安與防禦體系的衝擊。

三、迅速突破我縱深防禦體系

中共的快反部隊,除可運用空(機)降外,運用氣墊船、衝翼艇及地效飛行器可快速的突破我沿海防禦體系,造成我防禦的缺口而逐漸擴大其突破口。比起在灘岸一線建立灘頭堡來得快速有效。



肆、河口必須防禦的理由



臺灣西部北自淡水河南迄高屏溪,主要河川計有20條,這些河川橫跨西部平原,將臺灣西部地區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塊,而臺鐵與臺1、3、17、19線、中山高速公路等公路,都得依靠橋樑跨越河川,連接這些道路,由於中央山脈是南北走向,臺灣西岸的河流均是東向西流,因此跨越河流的橋梁,不論大小,其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說橋樑是臺灣的關節穴道,並不為過。註四共軍若控領淡水河至高屏溪等其中主要河川上的橋樑共約100餘座,便可使臺灣西部的通信與交通幾乎完全中斷。因此河口必須防禦理由如下:

一、為我防禦體系弱點

以我現有防衛概念,在河口防禦部分是較為薄弱,無論兵、火力運用及阻絕設置都有實際上的困難與限制。換言之,即為我地面防衛的弱點所在,亦為中共所謂的關節點。

二、當前的困難

包括有先期戰場經營不易、水中阻絕容易造成河道阻塞、阻材的預置場地、阻材的獲得、先期預演的困難、水雷與國際法的限制等等都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三、共軍氣墊船裝備的發展

國防部認為共軍在氣墊船突擊作戰部分,目前有全浮式氣墊船40餘艘,一次最大裝載兵力約1,000人,可執行滲透突擊和特種作戰任務。註五學者張國城認為:「就軍事觀點而言,中國大陸載人航天技術對臺灣軍事威脅的重要性,恐還不如共軍在氣墊船技術的進步」。註六共軍之衝翼艇及氣墊船已發展多年。其裝備概要(如圖一~三)所示:

中共目前數量最多的登陸氣墊船為716乙型,自1988年起服役目前約有30多艘,該艇為全鋁質艇殼,長18公尺,寬8.3公尺,重約20噸,載重量4噸。最高速率79公里,航程300公里。除此之外,目前中共可資運用於兩棲登陸的軍民氣墊船有:717-2氣墊客艇、717-3氣墊客艇、717-3C氣墊運輸艇、719-2氣墊渡船、7201氣墊吉普、7212氣墊旅遊船、716氣墊交通船、722-2氣墊登陸艇等。其中722-2氣墊登陸艇又稱「大沽」級,排水量80噸,載重45噸,是中共於1980年推出的軍用氣墊登陸艇,另中共亦曾自前蘇聯購進了一些150噸(Tsaplya)級的高性能的軍用氣墊登陸艇。註七

現有新型氣墊船36艘,每艘約可裝載70名輕裝步兵,最大裝載兵力一次約1,700餘人,以滲透突擊方式,約2小時即可抵達本島,尤以溯河而上,進入臺灣內陸對我突擊,構成嚴重威脅 。未來俄羅斯預備軍售之重型氣墊船,至少可載運1輛主戰車及80名海軍陸戰隊員,最多可載運3輛主戰車及230名陸戰隊員,或10輛輪式裝甲運兵車。目前尚在研發的地效飛行器(沖翼艇)所具有的優越性能,不僅超過氣墊船,也超過直昇機,其中最大型設計100噸級的大型艇,可載運250人,最大設計航速每小時500公里。上述快速渡海載具的發展及獲得,將大幅縮減中共渡海攻臺時間、增強登陸作戰攻擊力。新型武器裝備發展改變犯臺方式:中共現有之氣墊船輸具,雖多具行政及商務用途,但必要時亦可轉換為軍事用途。自俄羅斯採購之地效飛行器(沖翼艇)量產後,兩者皆可用於兩棲突擊作戰,使登陸地區選擇更具彈性與奇襲效果。註八

四、共軍戰術戰法的改變

共軍在突擊作戰的方面,可能會以水上摩托車、衝鋒舟、小型氣墊船、翼地效應飛行器等,在先期潛伏諜工引導下,占領我西海岸淡水河至高屏溪部分主要河川上的橋樑。在臺北淡水海灘出現5至8艘俄製德薩拉級氣墊船,每艘裝載2輛戰車與1個步兵連,並運用翼地效應飛行器搭載人員,合計10至16輛戰車與2至3個步兵營的兵力,實施灘岸突擊。另有小型衝鋒舟數艘溯淡水河向內陸突擊。註九

在中共對我發起突擊前,特種部隊分批運用高空滲透、動力傘、衝鋒舟溯溪、海上滲透或隱藏在大型漁船內,及以大型商貨船載直升機等等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先後滲透上岸,並在潛伏人員引導下,滲透到機場港口等交通設施、警衛、防空武器附近隱伏待命突擊。我們在判斷共軍武力攻臺模式時,往往不脫以正規及非正規登陸,結合空降作戰模式,而忽略了共軍軍隊現代化與武器裝備發展。近代的幾次戰役,如英阿福克蘭島、格瑞那達島、波斯灣、科索沃等戰爭,使中共體認到現代化戰爭是諸軍、兵種合成的高度複雜作戰方式。因此共軍近年積極購買航艦、現代級驅逐艦、Su-27戰機與發展訓練特種部隊,增編應急作戰部隊,研發第五空間載具(直升機、翼地效應飛行器、氣墊船、輕航空器),這些可看出共軍對攻臺作戰方式的轉變。註十



伍、河口的戰史例證



一、史實一-- 中法戰爭註十一

1884年6月26日清廷派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抵臺後,即積極調整部署,並置重點於北部地區,總兵力約26,200人。劉銘傳之戰略構想:「以確保臺灣北部地區安全,以有力之一部據守淡水附近要點,主力集中於基隆附近,迎擊進犯法軍,若法軍主力登陸淡水或同時於基隆及淡水登陸即實施戰略持久,集中主力先滅淡水方面之敵,再轉移兵力擊滅基隆地區登陸之敵」。當時情報顯示,判明法軍主要戰略目標在基隆。基隆有堅固既設之砲臺及陣地,內陸地形複雜有利防禦,狀況有利時,可殲敵於水際,狀況不利時可固守。兩軍攻防佈勢如下:

(一)清軍防禦佈勢

1.陣地:

(1)沿基隆港附近高地,構築厚2至3公尺、高1至2公尺肩牆(射擊陣地用),其間並設置砲疊及三小堡。

(2)分別於基隆地區之和平島、仙人洞、二沙灣、淡水地區之油車口、中崙、沙崙及澎湖地區之馬公、容窖、四角嶼、小垵設立砲,擁有各型火砲33門。

2.障礙

(1)淡水河口以石方沉船阻塞。

(2)淡水河舖設水雷,由岸上點火引爆。

3.武器系統

(1)步兵步槍,種類繁雜,臨時招募土勇,使用前膛槍為主,而湘、淮軍以使用美製後膛槍為主,最大射程1,500公尺,彈倉5發裝填,可按裝刺刀。

(2)步兵砲使用德造58公厘鋼砲,性能雖佳,惟清軍砲軍不知安裝信管,作戰時均未爆炸。尚有部分前膛砲 、滑膛砲,但均陳舊不堪、性能極差。

(二)法軍攻略方式

1.陸軍

(1)步兵以使用後膛槍為主,其性能較清軍使用者為佳,且型式統一,訓練、補給容易。

(2)四磅前膛砲射程六百公尺,12磅膛砲射程約800至1800公尺不等。

2.海軍

(1)戰艦:擁有砲塔、砲座砲、旋迥砲20門,艦員350人。

(2)巡港艦:擁有砲塔砲、砲座砲共23門,艦員260人。

(3)砲艦:擁有砲座砲4門,艦員78人。

3.增援部隊

(1)非洲部隊:由軍事囚犯組成 ,妄為敢戰,最大之期望為前科赦免。

(2)外籍部隊:組成份子多為德國附庸國,但不願為德國服兵役者。

(三)作戰經過

1.法軍於基隆及登陸淡水

(1)法軍主力登陸基隆

1884年8月26日清廷對法宣戰。法國抽調越南法軍,編成臺灣步兵第1聯隊,9月30日抵基隆外海。10月1日晨法軍步兵第1聯隊配屬海軍第23砲兵中隊,在5艘戰艦支援下,於基隆仙洞東方海灘登陸,與清軍反覆爭奪仙洞高地,與當時基隆守軍激戰。劉銘傳於獲悉法軍將同時在淡水登陸後,乃將兵力轉用於臺北地區,基隆改採戰略持久。

(2)法軍淡水支隊之作戰

10月1日法軍淡水支隊抵淡水後,以艦砲轟擊我陣地,並派小艇清除淡水河口水中障礙物及申請陸戰隊支援,8日淡水支隊陸戰隊600餘人在沙崙登陸,清軍原守備部隊及基隆轉用部隊均在油車口至砲臺埔間埋伏待命,是日11時30分,當法軍進入此一陣地,清軍即沿途伏擊攔截,迄13時30分時法軍戰敗乘小艇狼狽逃逸,傷亡慘重。

(四)作戰檢討

1.兵力非絕對優勢,不宜追逐兩個或兩個以上戰略目標

法軍為達成占領基隆之目的,固可在清軍部署較薄弱之淡水地區登陸,利用有利地形,先攻略臺北要域,截斷基隆補給線而有利其任務之達成,惟因其兵力非對優勢,陸海兵力無法發揮統合下,無論主力登陸淡水以直取臺北或同時登陸基隆、淡水實施外線作戰,皆屬能力之外,故法軍在兵力劣勢下,同時追逐二個戰略目標,已嚴重違背野戰用兵之原則,致淡水方面之登陸,成為無意義之行動。

2.清軍優先擊滅之目標選定正確

清軍初期研判法軍將在基隆登陸,而將主力配備於該方面,部署至當,爾後獲悉法軍同時在基隆及淡水登陸而形成內線作戰居中位置,無險可守,又距臺北最近對清軍危害最大,且如欲在基隆與敵主力決戰,勢必要投入臺北附近之預備隊,始有成功之公算,則淡水之敵突穿海岸陣地後,極可能直趨臺北,此際再轉用兵力,則可能被法軍夾擊,為確保臺北要域安全,決心以一部兵力於基隆實施持久,集中主力先擊滅淡水方面登陸之敵深合野戰戰略用兵之原則。

二、史實二--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鄭成功的渡海收復臺灣其過程概要如下:註十二在醞釀收復臺灣的過程中,鄭成功做了周密充分的準備。其作戰方針:「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乘漲潮之機,透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切斷臺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繫,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臺灣全島」。其階段區分:

(一)橫渡臺灣海峽,占領澎湖群島

1661年陰曆2月2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發航。24日晨,橫越臺灣海峽,到達澎湖。次日,到各小島巡視,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將領留守,自已率軍繼續東征。27日,率軍駛抵柑橘嶼(今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30日晚,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4月1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偵察荷軍情況。

(二)巧渡鹿耳門,登陸禾寮港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於臺南市。這裡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7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魚+身)。每座山嶼相距1里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魚+身)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魚+身),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透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透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透過。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5、6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4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迴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透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砲攔截,未料到鄭成功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砲射程之外。荷軍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入,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繫,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

(三)水陸戰臺江,迫降赤嵌城

鄭成功軍隊乘勝登陸,包圍赤嵌城,並割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之間的聯繫。荷軍以僅有的兩艘戰艦和兩艘小艇阻擊鄭軍。荷軍戰艦船體很大,設備先進。鄭成功以60艘大型帆船包圍荷蘭戰艦,荷艦「赫克托」號首先開砲,經過激烈戰鬥,「赫克托」號被擊沉。荷蘭海、陸作戰均告失敗,赤嵌城和臺灣城成為兩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間的聯繫完全割斷。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4月4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切斷,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舉白旗投降。鄭成功在登陸後第4天,收復了赤嵌城。

三、史例的教訓

中法戰爭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史雖已久遠,然其沿河口進入,利用大潮、水道作戰、突擊上岸、圍城迫降、勝敗過程整個過程都值得學習。分析要點如下:

(一)重要河口仍為提供攻者突入防禦一方的突破口。

(二)現代舟隻載具的進步,使得不需吃水深,甚至是淺灘沙洲,都可以克服,得沿河道進入。

(三)正確研判攻者選擇突入的河口及航行河道極為重要。

(四)沿河道上若有重要城鎮緊鄰發展,而此城鎮被奪取則對戰局有決定性影響者,此河口就必須固守。

(五)若河口為攻者所突破,其距離奪城仍有一段時空差,防者一方就必須竭盡所能予以攔阻、摧毀。

(六)攻者在突破河口防禦後,於河道上航行迄上岸之際致為脆弱,其火力發揚有限,因此必須在上岸之前予以摧毀。

(七)上岸後在未與其他部隊會師或滲透入防禦守備區內此段時間為最後催破其戰力時刻。

穵河口攻防思維對照表:



陸、河道防禦作戰方式



平時可運用海岸巡防單位之河道搜檢組來負責執行河道口搜索、警戒、監控、巡邏及臨檢任務,藉以消除監視盲點。註十三戰時則依下列原則行之:

一、有可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

當河口有適切之高地(如淡水河出海口觀音山),或堅固建築物(如工業區)時,則可編成堅固據點群,以增強其防禦強度與韌性。

二、無可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

若無供利用的地形或建築物時,則依地勢起伏,儘早編成陣地,並逐次增強強度,以期能發揚最大火力為原則。或於河道較狹窄處,或突出部,編組陣地,增強其攔阻能力與火力得以延伸。(如淡水河之油車口地區)

三、河防作戰指導註十四

(一)河防作戰首重兵要整備,必須考量河幅、水深、水道、沙洲、漲退潮、兩岸地形及天候等因素,針對敵各可能行動,部署適當之兵、火力及阻絕措施,俾能「量地用兵」,形成防衛重點,避免產生守備間隙。

(二)當河川河道狹窄,不具通航之利時,其守備要領,準一般防禦要領。

(三)當河幅寬廣,具有沙洲,河道水深足供氣墊船、衝翼艇及其他輕型舟艇溯河而上。作戰時,守備部隊宜派遣兵力占領,與兩岸火力結合,形成防禦鏈;河口無沙洲時,兩岸部隊宜以建制火器,編成火網,並配合砲兵彈幕或設置水道障礙,形成防護幕,防敵滲透突擊。

四、克制對策

(一)預判敵一次最大突擊兵力。

(二)正確預判其突入位置。

(三)可攻上岸地點設置阻絕或破壞。

(四)運用軍勤隊及民防團隊。

(五)結合地區力量。

(六)編組河道內之漁民、徵租其舟隻、舢舨、快艇納入運用。

(七)配合海巡單位訓練官兵水上攔截能力。



柒、河口阻絕方式



河口若為敵所突入並不代表就是防禦失敗,無以挽回,我主要河川兩岸幾乎皆有高築之堤岸(如圖八),水際離堤岸亦有爛泥灘、沙洲、所產生的高度差,共軍若強行於此處登陸下船,在爛泥灘會導致其無法立足,其特戰戰力無法發揮,此階段為其戰力發揮之間隙,應掌握時機予以攔阻殲滅。而就以往所發表的論述,對於氣墊船突入我防禦體系後,便無再深入探討其後續我軍行動處置概要,筆者認為,我軍占有地利,應可適切研判敵可能上岸地點,並將我可供敵上岸地區與以阻絕或破壞。有效的河口防禦有以下的原則:

一、思考原則

(一)不敢進來(無法進航)

在我喪失海、空優及敵第一擊的海空攻擊下的前提下,以我現有兵力及火力要對中共的氣墊船及衝翼艇快速的突入予以有效攔阻並不容易,因此若我平時的戰場經營確實則可有效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例如,在重要河口興建第一座橋樑時便考慮攔阻設置機械,造成其突入困難。如現在預定以BOT方式興建的淡海大橋便是可考慮設置的重要一例;或於河口設置蚵架佈上詭雷,或與海軍爆破大隊協同設置水雷。

(二)進來下不來(無法靠河岸)

河道兩側通常有沙洲、灘地、泥濘,欲將共軍阻絕於水際至堤防一帶,其方式有:

1.正確研判可供登岸地點,計畫阻絕重點地帶:沒有抵抗、上岸容易、直驅中樞地區。(如圖七~八)

2.河道旁有廣大空地處:河岸旁若有廣大空地可供敵空機降並配合氣墊船上岸行動,則此地區就必須加以適切阻絕,使敵上不來也下不來,無法會師發揮戰力。

3.敵可能登岸地點研判原則

(1)有越堤道路的地點。

(2)距離河口最近的上岸點。

(3)距政、經、軍指揮中樞最近位置。

(4)有可供與空機降會師或特工人員會合的地點。

(5)芒草叢生、爛泥灘、運動困難地區則不適於敵上岸。

(三)下來上不來(無法越堤)

1.阻絕方式在堤岸上佈重油、玻璃、廢車。

2.越堤道破壞使敵坦克無法進入住民地。

3.軍勤隊與工程隊編組與運用。

二、阻絕的措施

(一)河口橋樑阻絕

1.例如在橋下設置阻絕:關渡大橋為淡水河河口第一座橋樑,可在其拱橋下方,橋墩基礎間設置高強度鋼網、鋼柵。

(二)在橋上設置爆材:待氣墊船突入至橋樑下方時,予以引爆,適切壓垮載具或阻礙其航道。

三、河口及河道防禦系統建構

(一)依河道層次區分

1.水面以上至橋樑底。

2.水面。

3.水面以下至河底。

(二)依阻絕材料區分

1.制式材料:爆材、地雷、刺絲、蛇腹型鐵絲網。

2.非制式材料:計有鋼樁、鋼板、消波塊、貨櫃、鋼纜、高壓電線。

3.應急材料:高壓電塔、工業廢棄物。

(三)依火力運用區分

1.遠程火力:空騎火力、雷霆2000、軍團砲兵。

2.近程火力:第一線守備單位所有火力。

3.截殺火力:班、排火力。

(四)依其空間區分

1.口外海我第一線守備旅射程內之範圍。

2.河口起迄河道第一座橋樑止。

3.河口第一座橋樑起迄第二座橋樑止。

4.第二座橋樑起迄可供敵上岸地區止。

(五)依其時序區分

1.泊地攻擊階段。

2.反舟波階段。

3.灘岸戰鬥階段。

4.縱深戰鬥階段。

5.反擊階段

四、徵用民間舟艇

以淡水河口為例,民間有各種型式的舟艇,如舢舨、運駁船、小型漁船、橡皮艇、快艇、水上摩托車、氣墊船等可供我軍運用,我陸軍部隊並無編制可供河道作戰的舟具(除工兵部隊有橡皮艇外),徵用民間舟艇為必要方法之一。畢竟固定性的陣地與火力設施,若能搭配河道快速舟艇上的火力追擊,可以產生較為靈活的戰術戰法運用,不會因為共軍氣墊船在突入我河口後,在逐漸遠離我岸置火力射程時,除了固定性阻絕外便毫無能力予以攔阻殲滅。

五、軍勤隊與工程隊運用

以現有工兵部隊編制兵力與裝備而言,在應急戰階段狀況迅速提昇及平日先期戰場經營困難的前提下,要建構完整的一個完備的阻絕體系,著實有困難。因此,軍勤隊及工程隊的運用,並成了河口阻絕的重要力量,而運用軍勤隊及工程隊有以下理由:註十五

(一)民間大型營造廠,有專業的河海工程施工經驗。

(二)民用裝備及機具在河海地區的適用性遠比工兵裝備適應性佳。

(三)在工兵幹部的指導下能與兵火力防禦體系相結合。

(四)部分大型民營營造廠有專業爆破技能,可納入工程隊與工兵機動阻絕隊相配合,發揮最大阻絕效果。



柒、結 論



傳統大規模三棲登陸作戰耗力、耗材、耗時,在現代高科技衛星偵照下,未來將更形困難,共軍以此行動攻臺其可能性極值得思索再三,而以快速著稱的「特戰」則須高度注意,因此,河口防禦必須重視,「快速突擊」已成為攻臺特戰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無法掌握制空、制海權的前提下,先期的快速、有效、確實的阻絕經營幾乎已成為河口防禦成敗關鍵。國軍每年都有各種大小不等規模的演習,但對於共軍攻臺方式的思維大都侷限於正規、非正規登陸作戰,未能考慮共軍軍力發展與戰略思維轉變,尤其在特戰部分,這是我們必需留意的。

收件:93年01月20日

修正:93年02月06日

接受:93年02月13日

註一「河川戰教範草案」,第六節「河口防禦作戰指導」第3049條:要旨(民國90年12月)。

註二 張菀文,「淡水河口地形變遷之研究」,http://www.geog.ntu.edu.tw/main/paper/ R87228005/

註三 賴春婷,「專論—— 河口地形」(地景保育通訊地形學天地),第16期http://www. geog.ntu.edu.tw/tgru/lscape/lscape16/16-5.htm

註四「臺灣人算出解放軍攻臺需8個小時(上)」(中華網,新龍環球軍事),http://www. xiakedao.com/armystar/index.html

註五「共軍提高導彈精確度射程涵蓋全臺」(2002年11月1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nov/13/today-t2.htm

註六 張國城,(中國時報,民國92年10月7日)。

註七「中國軍艦博物館」,登陸艦艇室http://vm.rdb.nthu.edu.tw/cwm/china/8341/ 5420.html

註八 許昌,「解放軍快反部隊」,http://bmt218.uhome.net/info16.htm

註九「臺灣人算出解放軍攻臺需8個小時(下)」(中華網,新龍環球軍事),http://www. xiakedao.com/armystar/index.html

註十 政儀,「中共快速奇襲臺灣之探討」(軍事家-- 全球防衛雜誌),第193期,http:// www.diic.com.tw/mag/193-5.htm

註十一 詳細戰史過程可參考:盧建榮,「入侵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0年),頁172-178;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頁241-248。網站「劉銘傳抗法戰役」整理。http://163.15.74.12/lsi/%E5%8F%B0% E7%81%A3%E6%88%B0%E5%8F%B2%E6%95%99%E6%A1%88.htm

註十二 詳細戰史過程可參考:盧建榮,「入侵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90年),頁25-50;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2年),頁53-76。參考新華網,「鄭成功收復臺灣」整理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79.htm

註十三「國軍軍語辭典」(89年修訂本),第六節海岸巡防,河道搜檢組。

註十四「河川戰教範(草案)」第六節,河口防禦作戰指導第3050條:作戰指導(民國90年12月24日)。

註十五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國內各類營造廠共有7,000多家,有港區、橋樑、河海工程施工經驗者有2,000多家,營造廠的工程人員、施工經驗、技術、機具、材料都可有效支援河口、河道阻絕作業,以減輕守備部隊在機具、能力與兵力之不足處。

作者簡介

陸軍聲中校,中正理工學院75年班、陸院87年班、陸院戰術研究88年班、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學院陸軍學部動員作戰組教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