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08

狗崇拜

www.tpg.gov.tw/taiwan/9504/9504-11.htm

臺灣的狗崇拜

文/簡榮聰
狗生肖源起

  今年歲次丙戌相狗,凡是戌年出生的臺灣人生肖都屬狗,為什麼會有生肖?世上動物種類不止千萬,何以單只選擇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約而言之「生肖」乃源於先民於上古之原始宗教動物崇拜,「生肖」也是上古民族圖騰( Totem),所謂「圖騰」,就是遠古民族信仰某種動物、植物、非生物種種天地物像為本族群生命祖源,並以之為民族的標誌。而「十二生肖」,據民俗學、文化人類學者的研究,「十二生肖」源自於以上古族群圖騰,輪戌輪值的紀時、紀年的「獸曆」傳統。人與狗的關係,源遠流長,著名的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研究說:我們歷史上最古老的共生伙伴是狗,狗也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中國古代典籍中關於犬的記載,證明犬的地位重要,令人常以為豬是古老最主要家畜,但從「禮記」「周禮」所述,古人將狗看得比豬更重要。


狗與古人

  人類中國傳統為什麼取名之為「犬」為「狗」?《說文解字》解釋:「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氣吠以守,從犬句聲」,說明先民為什麼管狗叫「狗」,就是以狗所發出的聲音給它命名,其聲如「叩,句」,因此就稱牠「狗」。為什麼稱「犬」?《說文》:「犬,狗之懸蹄者也,象形」,孔子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因此,「犬」是「狗」之象形字。古人「畜狗取其吠」,狗以善吠顧家、防賊防敵,及早吠聲發出警訊,使古人早作提防,又為狩獵最佳助手,且是人類最忠心朋友。中國到了漢朝時代,大體習慣稱呼「大者為犬,小者為狗」,又因愛狗而有取名,甚且以「烏龍、白龍、黃龍」作為狗的偉稱。

  由於狗與人的相處關係,源遠流長,部份民族且以狼以狗為族群之祖神,從古代文獻《山海經》、《逸周書》、《淮南子》、《五代史》等都有記載「狗國、狗封國、犬戎國、犬封國」的名稱及傳說、見聞。古代居住在中國北方、西方的人,統被稱為「狄族」「戎族」,其中「犬戎族」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犬圖騰的證明。又南方的苗、黎、畬、瑤各族流行著「盤瓠傳說」,將「盤瓠」作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祖神來奉祀崇拜。

  應劭《風俗通義》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乃應募而取敵將之首,帝乃以女妻之,入山居而繁衍成族」。關於「盤瓠」傳說,另外在干寶《搜神記》、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魚豢《魏略》、張華《博物志》等古籍,都有記載。甚且,三國時代徐整《三五歷紀》,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盤瓠、盤古」傳說,「盤瓠」遂成為開天闢地的「盤古」,填補了原始鴻蒙時期的空白,成為中華文化歷史裡共同的始祖。

  筆者略述這些古文化,旨在反映臺灣的狗神信仰與祖籍唐山大陸古文化或有的淵源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的「狗」崇拜

  臺灣的原住民族普遍對狗存有重視的心理,這可能緣於他們的狩獵文化,依賴狗的協助之處甚多,狗不僅是他們居家的伙伴,且是打獵最得力的助手。然而更深的文化內涵顯示,有些原住民族更敬重狗,且寓有崇拜的行為禮俗。

  位於南臺灣的排灣族,在日治時期佐山融吉氏在《蕃族調查報告書》內,錄有Parjlarjlao群的狗傳說:「太古時候,一隻狗飲水於溪,溪底突然冒煙,煙中出現男女二人。女名不詳,男名 ritsan,是為本社祖先。」

  又日人小林保祥氏在《排灣族的傳說》一文內,也記錄古樓社的狗傳說:太古有一條狗,挾在兩棵大樹之間,生下了人,這是我們的祖先。迄今,古樓社裡的人,對於凡是狗之死,都看作與人死一般,一定埋葬於一定場所,並以衣物、飯、祭品、豬肉之類為殉藏品。例如,把狗屍遺棄,則全社就會流行感冒。」

  同樣,日治時期,日人移川子之藏氏,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第一冊》內,也記錄著狗始祖的傳說:「卑南放卑南社頭目由蛇出生,平民由犬出生」。此外,小川尚義、淺井惠倫氏也錄有泰雅族太魯閣群傳說:「有一女出生自豬糞,因為沒有男人,就與犬交合,生一男孩,男孩長大後,同結婚,生多數子女,成為太魯閣族的祖先。」

  從以上引述的狗始祖傳說觀察,排灣族與卑南族、泰雅族的「狗崇拜」,一定並非憑空杜撰,想必與其遠古圖騰有關。

  在臺灣原住民族群所保留的圖騰文化遺跡中,排灣族的主要圖騰是「太陽」、蛇」、「甕」,而卑南族為「石」及「竹」,泰雅族為「石」及「樹」,但為什麼他們仍然保有其他圖騰傳說呢?這可能是由於氏族通婚或混合而存在的「複合圖騰」。


神獸阿蘇與狗的崇拜

  臺灣的部分土著民族,在傳統文化上有「狗」的崇拜,這種崇拜,也存在於同屬南島語系民族的南洋文化中,其文化的類緣關係,值得我們注意。在砂勞越的土著民族,「卡央」與「肯雅」兩族的木雕主題,有一種最有名的是他們的土語叫做「阿蘇」( Aso)。「阿蘇」的頭部似龍(有角而長嘴),形態如狗,其實就是他們崇拜的「狗」之神獸。卡央族也製造傳統的木製面具,造型模仿狗形,有時是將狗頭加予變形,例如耳朵加大、鼻子拉長、臉部變樣,整個面具且加敷紅、黃、綠、黑、白的色彩,顯得光怪陸離。這種富於強烈色彩的面具,也是「阿蘇」神獸的崇拜反映。

  面具多帶宗教民俗意義,主要用在豐收的慶祝祭典上,或作為歡迎貴賓的舞蹈儀式上。

  臺灣的部份土著民族,據古老文獻記載與地方傳說,尊敬犬狗,並用其毛織布,不食犬肉等等,都反映了對狗的崇拜──這種「狗」的敬仰與砂勞越的文化近似,大概都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共同性的文化特點。


嘉義鹿草「圓山宮」狗神傳奇

  傳說擁有三百七十多年歷史的嘉義縣鹿草鄉名剎「圓山宮」,也有「狗神」的崇拜。

  這座廟所以奉祀狗神,是因主神「王孫大使」率神犬鎮守地方安寧之故。鹿草鄉昔名「鹿仔草」,清代之時,此地人士從唐山大陸福建同安抱著大使公人犬神像渡海來臺,落戶當地,從事開墾並建廟奉祀。

  據廟方表示,相傳「王孫大使謝聖賢」八歲得道,因此神像臉孔是副娃娃臉,而神犬體型並不大;主神神像是以籐竹編的「軟身」,供奉在左側的犬公神像則以樟木彫刻而成。此廟香火鼎盛,傳說狗神善治家庭保安疑難雜症疔瘡之疾,甚且在大家樂盛行時,常被請出求明牌。

  圓山宮的狗神,由於傳說靈驗,因此各地分靈者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五月初四日為大使公聖誕,來自臺灣各地的香客信徒也大舉湧入,蔚為年節盛景。


臺中縣大里「七將軍廟」的犬神

  臺中縣大里市有座七將軍廟,是供奉六名因公殉職的軍士及一隻忠勇的義犬,合稱「七將軍」。自創廟以來,不但香火鼎盛,更有不少有關義犬顯靈的傳說。

  清乾隆五十一年住在大里杙(即今之大里市)的天地會林爽文起義,震動全臺,史稱「林爽文事件」,案平之後,清廷特在大里設總兵部(今大里警察分駐所),屯有重兵維持地方治安。

  清同治九年,西元 1870年,大里總兵部派翁均、張烈等六名戰士及一隻狗赴霧峰南柳一帶巡察,結果被霧峰山區的原住民包圍,翁均六人雖奮戰,但兵力懸殊,六人相繼死傷,危急混戰之間,義犬負傷跑回大里總部悲鳴狂叫,總部人員派兵隨義犬趕到現場時,六人均已戰死,而帶路的義犬亦傷重勞累死於現場,官兵遂將六人及義犬合葬。

  此後,地方出現奇蹟,每當士兵外出巡察,如果有敵人埋伏,總會出現義犬現身狂叫提醒士兵,而六名戰士亦常顯靈協助袍澤打敗敵兵,官兵為了感念殉職的同仁,在總兵部斜對面的一顆龍眼樹下建小廟,六人加上一條狗,就叫「七將軍廟」。

  七將軍廟在日治時代更加顯靈,傳說遭日本政府強行徵兵到南洋打仗的青年,家人如曾到七將軍廟祈求保平安的,則能順利平安回來,否則大多戰死在南洋,這些劫後餘生的臺灣人日本兵更說,每當叢林戰爭最激烈時,身邊就會出現一條狗在保護陪伴,於是他們就到七將軍廟謝恩還願,消息傳開,使香火更加鼎盛。

  地方耆老說,就廟中掛存同治年間匾額以觀,此廟可證歷史百年。每年農曆七月五日是七將軍忌日,信徒洶湧,絡繹於途,熱鬧非凡,大里路的交通要管制。


南投草屯兩間「七將軍廟」傳奇

  和臺中縣大里的「七將軍廟」同名,南投市草屯鎮各有一間「七將軍廟」。南投市的「七將軍廟」在內轆國民小學校側,傳說與大里七將軍廟近似,都是六名軍士加一義犬殉職,地方祀之蓋小廟,廟產後來獻作學校,今廟則侷側一角。何以湊巧皆稱「七將軍廟」?推測可能是大里分靈,因此地亦有「營盤汛」駐紮軍隊保安,士兵調動,分靈於此奉祀。另一成因可能當時輪值制度,六名士兵配一犬巡狩,發生戰事,則六人一犬皆殉職,官兵乃葬而立廟,除了標榜忠良,激勵軍士,亦有嚇阻土匪或原住民作亂之原始巫術信仰作用。

  至於草屯的「七將軍廟」位在烏溪橋邊巷內,則是鑿圳殉職。清乾隆年間,彰化、南投一帶,灌溉水利還相當欠缺,到處都是旱園,能夠栽植水稻的水田很少,農田灌溉只有依賴天雨、地泉所匯聚的水而已。當時的彰化縣丞為了解決水利的難題,在北投堡附近興築灌溉水圳,要鑿穿茄荖山從清水潭把烏溪右側的水引進灌溉水圳中,以當時的施工技術,工程至為艱難,因此負責施工的水管部特別從唐山請來六名師傅,來從事最棘手的開鑿山洞工作。

  北投新圳於乾隆十六年開工,而一條土狗也成了工寮的一員,每天和師傅跟進跟出。六名師傅以傳統方式進行高難度的山洞水道開鑿,乾隆十八年農曆七月間,北投新圳穿過茄荖山的石洞水道已完成一半,師傅們和往日一樣,一早就到山內涵洞趕工。這天,不知怎麼這隻土狗總是焦躁不安,成天在山洞跑進跑出,並不時咬著師傅的褲管,再一路狂吠地跑出去。幾名師傅忙著趕工,對這條狗的反常行為不以為異;接近中午時分,突然天搖地動,一聲巨響,山洞整個坍方下來,原本可以從容逃出的土狗,因衝進山洞看師傅,和六名師傅一起被埋在落磐裡。

  當地民工對傳奇性的忠狗護主相當感動,在烏溪旁興建一座簡陋的小廟供祀,祈佑水圳工程順利,取名為七將軍廟。光復後,小廟重建香火也更旺。南投農田水利會為了紀念前人興建北投險圳的犧牲,每年農曆七月,都在七將軍廟舉行隆重祭拜儀式,忠狗傳說也成了草屯地方流傳不已的鄉土故事。


北港「義犬將軍」

  臺灣雲林縣北港地區,自清朝以來,也有義犬的崇拜;義犬被尊稱為「義犬將軍」,祂的神位供奉在北港義民廟內。北港義民廟位於旌義街,是內政部核准的三級古蹟,頗有歷史。

  據廟史記載,義民廟的起源與義犬的信仰,乃緣於乾隆五十一年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叛軍久圍諸羅城不下後,主力轉攻臺南府城,另一股力量則在沿海地區流竄。乾隆五十二年,笨港住民招集一百零八名結成義民團,又養一條深通靈性的猛犬,每次敵人來襲時,猛犬都會事先預警,在戰場上更是凶猛,令亂賊心生畏懼,不幸這一百零八名義民團及猛犬皆在一次大規模戰役殉職,乾隆五十三年亂平,清廷特頒「旌義」匾額以褒揚,並立廟祀之。

  義犬將軍的奉祀,在義民廟的後廂,日治時期所彫石像,狗首狗身,外罩神袍,頸掛「義犬將軍」金牌,想見二百年後民眾猶然懷念祂的忠義。石製義犬將軍兩側,並有石彫對聯,文句是:「吠賊捐生列同義士,入祠配享號錫將軍」,壁間有義犬與義民討伐平亂的壁畫;以文以畫,可知祂們在民眾中依然永生。

  每年農曆五月卅日廟慶時,信徒都會在義犬的神像前擺上道豐盛的祭品,以感念義犬當年捍衛鄉土、捨生就義的精神。


嘉義「忠義十九公廟」的靈犬信仰

  嘉義「忠義十九公廟」的靈犬信仰,名聞遐邇,其故事情節與臺中大里「七將軍廟」類似,而義犬壯烈精神與傳說內涵則更有甚之。

  忠義十九公廟,前身為兩百多年前忠義十九公墓,位於古諸羅東門外,墓內埋葬十八義士及一隻靈犬,因義犬靈驗,後乃建廟為祀。

  據嘉義文獻記載,清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林爽文圍攻諸羅城,城裡官兵無法抵禦,閉城苦守,幸得城東外縣民李甲等民兵群及一靈犬之助,奮勇退敵,使諸羅免於淪陷,賊軍潰敗往南逃竄,李甲等與犬乘勝追擊,至烏山頭賊寨,卻誤中敵人空城計而被圍困。靈犬負傷逃奔臺南府城,並以頭撞府衙門,衙役揮之不去,後經知府詢探,由靈犬帶路,當援軍馳赴烏山頭,剿滅賊寨,方知李甲等十八義士已死,官兵因屍首難辨,擬予就地埋葬,但靈犬緊抱主人屍體不放,知府洞悉犬意,允予運回諸羅故里,將合葬時,靈犬竟傷重勞瘁死於其旁,彷彿以示與主人共生死。

  諸羅知縣為表揚李甲等及靈犬義行,取名為「十九公」。民間相傳嘉慶君遊臺灣,途經諸羅夜宿東門城內土地公廟,翌日見城外墓碑祭祀者眾,經詢知其緣由後,乃於十九公之上加「忠義」二字,從此名曰「忠義十九公」。

  據地方人士表示,義犬公靈驗異常,或許因是臺灣土狗,嗅覺特別靈敏,對信徒請求找回靈犬或失車的特別多,每年因靈驗以金牌致謝的約有六十面;每年祭典時,演戲或放電影謝神要持續兩個月,靈犬的顯赫,表示還繼續為現代及未來的信徒服務。靈犬被稱「義犬公」,儘管故事的情節超乎常理,但內蘊的信仰卻千真萬確,活在人心。


臺北縣石門的「十八王公廟」

  在臺北縣石門鄉乾華村,有一座奉祀義犬的「十八王公廟」,如今名聞遐邇。

  相傳清同治年間有十七人及義犬一隻,搭船從唐山來臺灣尋親墾殖創業,十七人於航海途中遇難死亡,僅義犬傷弱倖存;後船被沖到阿里磅(即今石門鄉乾華村),義犬狂叫引來附近居民注意,當十七人下葬之時,義犬亦瘁死,村人乃將十八具人犬一同埋葬,成為今天大家熟悉的「十八王公廟」。

  傳說「十八王公廟」之靈,最靈顯在那隻義犬。據管理委員會表示,阿里磅村於日據時期從未遭遇盟軍一砲一彈的轟擊,這是因為盟軍空襲時,常聽到狗對著盟軍的飛機叫,可能駕駛員心生害怕,遂掉頭就走。

  真正讓十八王公名聲遠播的,則是民國五十九年核一廠欲拆遷的事蹟。據說當時核一廠為拓寬道路,需將「十八王公」墳墓遷移,但工作人員開動挖土機至該墓地正欲拆遷時,忽然發生鍊條斷裂,另一名員工當場得急性盲腸炎;經工作人員向該廟燒香求籤,得到的是該廟不能遷移的啟示;所以,十八王公不但沒有拆除,反而在臺灣寺廟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說,十八王公廟是特種行業的人最常祭拜的廟宇,這情況真正緣由據管理委員會指出,天天廿四小時都有善男信女前來拜拜是該廟最大特色,尤其入夜後,香火更是鼎盛,因此才會有該廟是特種行業人流連的傳說。廟方表示過去政府曾有某些行業夜間最晚時間規定,因這些從事特種行業的人無處去,遂選擇交通便利且風景不錯的十八王公廟兜風並祈福,就漸被以訛傳訛。事實上,十八王公廟是雅俗共賞、官民同敬的。「大家樂」及「六合彩」盛行時候,也有許多人來求明牌;而每逢暑假攷試期間,也會有許多家長帶小孩來此求得好攷運。據前來還願的香客表示,大部分都有求必應。因而,十八王公廟不論達官顯要,或各行各業,販夫走卒,多有慕名前來祈福的。

  通常香客來此,都會以麻油雞及油飯祭拜,以前社會一般人生活較苦,但為表虔敬,來廟拜拜就會帶比較補的麻油雞飯,沿襲既久,既成慣例,據說這樣祈神還比較靈。

  到如今,北臺灣的狗神信仰,就數十八王公廟最興盛而著名,據傳來此祭拜,還可邊摸狗神像,一面以臺語唸:「摸狗頭,你會起大樓;摸狗嘴,你會大富貴;摸狗耳,你會順心順意;摸狗肚,你會好頭路。」


稻荷神社的守護犬神

  臺灣於日治時期( 1895~1945),凡稻荷神社主祭稻荷(農業)大神時,必陪祀守護神「石彫犬神」,俗稱福神,此種犬神彫塑犬身大葩尾,俗信可使農業無災無害,五穀豐收。(其原形亦有彫塑為狐狸狗者)。

  此種犬神造型,與中國古老的「蠟祭」祭貓虎,好像很有類似,目的都在「防鼠害山豬為害」。日本文化與吳越文化關係密切,犬神信仰是否為上古東夷文化的遺留,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臺灣狗神崇拜之文化分析

  從上述所舉的臺灣生肖民俗,原住民的狗圖騰與狗崇拜,以及漢民族的各地方狗神信仰,可以看出臺灣地區民俗文化的多元多樣。從豐富的狗文化探討,這是由於臺灣在歷史源流中,族群來自於中國東方、南方的夷越民族、南洋的馬來民族、各地的漢文民族,形成多種族多文化的現象。

  臺灣的生肖民俗,是漢族從唐山大陸帶入的古老文化,生肖民俗源於圖騰信仰與獸曆輪值,而此一上古文化,今日仍存在於廣大地區多個國家,證明此文化的源遠流長,亦印證此一文化的根深蒂固與影響層面的廣泛。

  原住民的狗圖騰與狗崇拜,仍保存古老口耳相傳的傳說與祖源神話,以及敬狗愛狗的行為。這些傳說神話好像荒誕不經,其實是很原始而珍貴的母題,一方面它印證了原住民文化的古老,一方面也可知道臺灣原住民狗崇拜很有類緣關係。

  漢文化的狗崇拜,已脫離了「狗圖騰」原始古老文化範圍,而成為以「人或民族」為中心的評價系統,其價值觀定位在「狗的靈性如人」,與「忠義」於主人的標竿。狗之靈性如人與忠義節操感動人類,從而使臺灣漢族先民與漢化已深的朝廷肯定忠狗義犬,進而崇拜祂。一方面也由於先民傳統的以狗參與軍警的巡狩、守衛、打仗,因此產生了「七將軍、忠義公、義犬公、義犬將軍」等同人類之神靈信仰,證明先民傳統文化的「泛靈信仰」,是萬物皆有靈的「齊物論」,而無「人尊物卑」的心理。而臺灣的狗神信仰,都產於移墾的清代社會,治安不良與民間的傳統習俗,都直接間接影響形成「狗神」信仰的建立與賡續、推廣。最重要的是,臺灣狗神信仰的存在,代表臺灣深層文化敬(喜)愛動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