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鬥爭及其結果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鬥爭及其結果

1865年5月底─6月27日



(1)我已經指出,工人周期地反抗降低工資,周期地力圖提高工資,這是同雇傭勞動制度密不可分的,因為勞動既然等同於商品,就要服從那些調節一般價格變動的規律;我還指出,工資的普遍提高會引起一般利潤率的降低,但不會影響商品的平均價格或商品的價值。現在就有一個問題:在資本和勞動的這場不斷的鬥爭中,後者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我可以概括地回答,勞動和其它一切商品一樣,它的市場價格在長時期內會與它的價值相適應;因此,不論怎樣漲跌,也不論工人如何行動,他所得到的,平均計算起來,只是他的勞動的價值,他的勞動的價值無非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後者是由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來決定的,而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又是由生產它們所需要的勞動量決定的。

但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勞動的價值由於有某些特點而不同於其它一切商品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由兩種要素構成:一種是純生理的要素,另一種是歷史的或社會的要素。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理的要素決定的。這就是說,工人階級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為了延續自己肉體的生存,就必須獲得生存和繁殖所絕對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這些絕對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就構成勞動的價值的最低界限。另一方面,工作日的長度也有極限,雖然是很有伸縮性的極限。它的最高界限決定於工人的體力。如果他的生命力每天的消耗超過一定限度,就不能日復一日地重復使用了。可是,我已經說過,這種限度有很大的伸縮性。孱弱和短命的後代如果繁衍很快,也可以與健壯和長命的後代一樣,使勞動市場維持下去。

除了這種純粹生理的要素,勞動的價值還取決於每個國家的傳統生活水平。這種生活水平不僅要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賴以生息教養的那些社會條件所產生的某些需要。英國人的生活水平可能降到愛爾蘭人的生活水平;德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可能降到利夫蘭農民的生活水平。關於歷史傳統和社會風俗在這方面起的巨大作用,你們可以看一看桑頓先生的《人口過剩論》,他在書中指出,英國各農業區的平均工資,至今還由於這些區域在脫離農奴狀態時所處條件的好壞程度不同而有高低之分。

包含於勞動價值中的這一歷史的或社會的要素可能擴大,也可能縮小,甚至可能完全消失,只剩下生理上的限界。在反雅各布賓戰爭時期 --正如那位不可救藥的吞食賦稅、屍位素餐的老喬治.羅斯經常說的那樣,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挽救我們神聖宗教的福利免遭瀆神的法國人的侵犯--我們在前次會議上曾謹慎地談到的那些仁慈的英國農場主,竟把農業工人的工資降到這種純生理上的最低界限以下,而維持生命和延續種族所需要的不足之數卻由濟貧法2 來填補。這是把雇傭工人變成奴隸,把莎士比亞筆下的驕傲的自耕農變成貧民的一種高明手法。

如果你們把各個不同國家中或同一個國家各個不同歷史時代內的工資水平或勞動的價值水平比較一下,你們就會發現,勞動的價值本身不是一個固定的量,而是一個變化的量,即使假定其它一切商品的價值不變,它也是變化的。

這種比較也可以証明:不僅市場利潤率是變動的,而且平均利潤率也是變動的。

然而對於利潤來說,並沒有一條規律能決定其最低限度。我們不能說,利潤率降低的極限是怎樣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確定這個限度呢?因為我們雖能確定工資的最低限度,卻不能確定工資的最高限度。我們只能說,工作日既然有界限,利潤的最高限度就與工人體力所容許的工作日延長程度相適應;工資既然是一定的,利潤的最高限度就與生理上所容許的工資的最低限度相適應。所以利潤的最高限度受生理上所容許的工資的最低限度和生理上的所容許的工作日的最高限度的限制。顯然,在最高利潤率的這兩個界限之間可能有許多變化。利潤率的實際水平只是由資本與勞動的不斷鬥爭確定的,資本家總想把工資降低到生理上所容許的最低限度,把工作日延長到生理上所容許的最高限度,而工人則在相反的方面不斷地抵抗。

歸根到底,這是鬥爭雙方力量對比的問題。

(2)至於談到英國的工作日的限制,像其它各國一樣,它向來只靠立法的幹涉。如果沒有工人方面的經常壓力,這種幹涉是永遠不會實現。無論如何,這種結果絕不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私人協商所能獲得的。這種採取普遍政治行動的必要性就証明,資本在其純粹經濟的行動上是比較強有力的一方。

至於談到勞動價值的界限,它實際上總是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我指的是資本方面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方面對勞動的供給。在一些殖民地國家,供求規律有利於工人。所以,美國的工資水平比較高。資本在這裡可以施展全力,卻不能制止因雇傭工人經常轉化為獨立自耕農而造成勞動市場的經常空虛。對於大部分美國人民說來,雇傭工人的地位不過是一種學徒見習的狀態,他們遲早總會脫離這種狀態。為了糾正殖民地的這種情況,作為母邦的不列顛政府曾一度採納所謂現代殖民學說,其內容是將殖民地的土地人為地規定一種高價,以阻止雇傭工人過分迅速地轉化為獨立農民。

現在我們來談談資本支配全部生產過程的那些文明古國。例如,以英國農業工人的工資在1849年至1859年時期的提高為例。其結果如何呢?農場主們沒能──我們的朋友韋斯頓也許勸告過他們──提高小麥的價值,甚至沒能提高小麥的市場價格,反而不得不聽任其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在這十一年中,他們採用各種機器,應用更科學的方法,把一部分耕地變成牧場,增大農場的面積,同時也擴大了生產的規模,由於採取了這些方法和其它各種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措施而減少對勞動的需求,使農村人口相對過剩了。這就是資本在各個早已住滿居民的古老國家遲早對付增加工資的一般方法。李嘉圖正確地說過,機器是經常和勞動競爭的,並且往往是在勞動價格已達到某種高度時才可能被採用;然而採用機器不過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許多方法之一。正是這個發展過程使簡單勞動相對過剩,另一方面使熟練勞動簡單化,於是也就使它貶值了。

這同一種規律還有另一種形式。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即使工資的水平相當高,資本的積累也會癒來癒快。因此,可以推論,像亞當.斯密──在他的那個時代,近代工業還很幼稚──那樣推論,資本的這種加速積累,能保証對勞動需求的增長,所以必然會對工人有利。現代許多著作家同意這種觀點,他們對最近二十年英國資本的增加比人口的增加更迅速,而工資卻沒有很大的提高,感到詫異。但是隨著積累的進展,資本的構成也發生遞增的變化。資本中包含固定資本即機器、原料和各種生產數據的這一部分,比用於支付工資或購買勞動的那一部分,總是逐漸遞增的。這一規律已經由巴頓、李嘉圖、西斯蒙第、理查德.瓊斯教授、拉姆賽教授、舍爾比利埃等人多少確切地闡明了。

如果資本中這兩個部分的比例原來是一比一,這個比例就會因工業的發展而變成五比一,等等。如果總資本為600,其中300用於工具和原料等,其余300用於支付工資,那麼總資本只增加一倍,就能造成對600工人而不是對300工人的需求。但是如果總資本600中,500用於機器和原料等,只有100用於支付工資,為了造成對600工人而不是對300工人的需求,這同一資本就要從600增至3600。因此,在工業發展的進程中,對勞動的需求總是趕不上資本的積累。這一需求是在增加,但是與資本的增加相比,不過是在遞減的比例上增加的。

以上所說的這幾點足以表明,現代工業的發展一定會癒來癒有利於資本家而有害於工人,所以資本主義生產的總趨勢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工資的平均水平,在或大或少的程度上使勞動的價值降到它的最低限度。這種制度下的實際情況的趨勢既然如此,那麼,這是不是說,工人階級應當放棄對資本的掠奪行為的反抗,停止利用偶然的時機使生活暫時改善的嘗試呢?如果他們這樣做,他們就會淪為一群聽天由命的、不可挽救的可憐虫。我想我已經說過:他們爭取工資水平的鬥爭,同整個雇傭勞動制度有密切的聯系;他們為提高工資的努力,在一百回中有九十九回都只是為了維持現有的勞動價值;他們必須與資本家爭論勞動價格,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當作商品出賣了。他們在和資本的日常沖突中如果畏縮讓步,他們就沒有資格發動更大的運動。

同時,即使不談雇傭勞動制度中所包含的一般奴役狀態,工人階級也不應夸大這一日常鬥爭的最終效果。他們不應當忘記:在日常鬥爭中他們反對的只是結果,而不是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他們延緩下降的趨勢,而不改變它的方向;他們服用止痛劑,而不去除病根。所以他們不應當只局限於這些不可避免的、因資本永不停止的進攻或市場的各種變動而不斷引起的遊擊式的搏鬥。他們應當懂得:現代制度給他們帶來一切貧困,同時又造成對社會進行經濟改造所必需的種種物質條件和社會形式。他們應當摒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3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為了闡明基本問題,我不得不作這樣一個冗長的,恐怕是令人厭倦的說明,現在我提出下面的決議案來結束我的報告:

(1)工資水平的普遍提高,會引起一般利潤率的降低。但整個說來並不影響到商品的價格。

(2)資本主義生產的總趨勢不是提高工資的平均水平,而是降低起這個水平。

(3)工聯4 作為抵制資本進攻的中心,工作頗有成效。它們遭到失敗,部分是由於不正確地使用自己的力量。總的說來,它們遭到失敗是因為它們只限於進行遊擊式的鬥爭以反對現存制度所產生的結果,而不同時努力改變這個制度,不運用自己有組織的力量作為槓桿來最終解放工人階級,也就是最終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92─98頁



注釋

1 本文選自馬克思的《工資、價格和利潤》。《工資、價格和利潤》是馬克思於1865年6月20日和27日在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會議上用英語作的報告。此報告共分14節,這裡收錄的是最後一節。

2 濟貧法最初產生於16世紀的英國,以後不斷修改。表面上由教區征收濟貧稅「救濟」貧民,實際上是剝削階級「吸幹了無產者最後的一滴血,然後再對他們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滿的偽善的心靈感到快慰,並在世人面前擺出一副人類恩人的姿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6頁)。

3 對此一口號的詳細討論,請參考本書第54頁。

4 工聯指英國職工聯合會,它是按行業組成的。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工聯領導奉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鼓吹階級調和,拒絕政治鬥爭,宣揚以和平方式和協議精神解決勞資糾紛,主張通過立法途徑來實現狹隘的、不觸動資本主義基礎的經濟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同工聯主義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