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8, 2008

資本論以後

~~~~~~~~~~~~~~~~~~~~~~~~~~~
第一節 恩格思


~~~~~~~~~~~~~~~~~~~~~~~~~~~
第二節 霍布遜

著作名稱:台灣民族革命及社會主義
 章  節:10.02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30
 章節主題:霍布遜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霍布遜(Hobson, John Atkinson, 1858-1940),生於英格蘭的產業都市Derby,在牛津大學研究古典派經濟學。他認為當時的資本主義是在「過少消費」(underconsumption)和「過剩貯蓄」(over-saving)的狀態之下。即,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財富分配不均及消費的保守傾向強化,同時過渡貯蓄和過度投資的結果,資本積蓄和商品生產超過社會消費,而招來普遍的生產過剩。這就是周期性經濟恐慌的根源。另一方面,所得不均,若從人道主義來說是不道德的,所以使經濟不景氣更加發生,這不外是「惡分配」(壞的分配)。為了避免這種消費、生產的不均衡和經濟不景氣,必須修改惡分配,所以他主張高工資、累進稅、擴充社會投資等。

霍布遜所撰寫的名著「帝國主義論」(Imperialism, London, 1902),雖然是站在資本家階級改良主義與和平主義的立場,但是他乃始終批判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成為科學的研究帝國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古典派先驅者。他認為分配不均、過剩生產、過剩資本、金融寡頭制就是帝國主義發生的主因。

後來,凱因斯(1883-1946)的主著「雇傭、利息及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及列寧的「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1917),都是以霍布遜的經濟學和帝國主義論為理論基礎。

~~~~~~~~~~~~~~~~~~~~~~~~~~~
第三節 希爾費汀

章  節:10.03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31
 章節主題:希爾費汀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第三節 希爾費汀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 1863年5月開始)的指導者,希爾費汀(Hilferding Rudelf, 1877-1941)生於維也納,年青時加入「學生社會主義集團」,維也納大學學生時是其領導者,大學畢業後一方面做開業醫生,另一方面則研究馬克思經濟學,所謂「馬克思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

1904 年,和亞得拉(Adler, Friedrich, 1879-1960,奧地利的社會主義者),共同編集「Marx-Studieren」第1卷,產生了「奧地利馬克思學派」(Österreichsche SchuleWinnerschule)。這個所謂「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從正面從事於批判「修正主義」(revisionalism, Revisionismus)。1902年以來,他連續投稿於1883年考茨基(Kautsky, Karl Johann, 1854-1938)創刊與編集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機關誌「新時代」(Neue Leit,在斯徒加特Stuttgart出刊)。他在1906年離開維也納,往柏林,擔任「中央黨校」的教員,1907年兼任中央黨機關紙「佛爾別爾咨」(Vorwärts)的編集局員。

希爾費汀從早就研究20世紀的資本主義,並企圖批判所謂「修正主義者」的柏恩斯坦(Bernstein, Edward, 1850-1932)。他撰寫名著「金融資本論」(Das Finanzkapital, 1910)。

第1 次大戰開始後,他卻採取「和平主義」(Pacifism, Friedenm),1915年被奧匈帝國徵調,做軍醫出陣義大利戰線。終戰後,就任德國社會民主黨機關誌「布雷骸托」(Freiheit)的編集長,再兼任黨機關紙「利益社會」(Gesellschaqt)的編集長。1924年,及1928-29年,擔任德國共和國的財政部長。但是他採取通貨膨脹政策失敗。1927年,在「社會民主黨Kerl大會」上,報告「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論」,這成為黨的指導理念。1933年「納粹」抬頭,「威瑪共和國體制」(Weimarer Republik)崩潰。其後,他在過著亡命生活當中,批判「納粹」,也批判了「斯大林主義」。1941年遭納粹逮捕,死於巴黎的獄中。

希爾費汀的「金融資本論」,雖然被認為有了所謂「流通主義」(distributionism, Zirkulationimus)的缺陷,但是,即以「股份公司論」(theory of 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 Aktiengesellschaft),「獨佔的競爭論」(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加特爾下的恐慌理論」(theory of crisis under the cartel),「帝國主義政策論」(theory of Imperial policy),而把馬克思理論發展為適合於當時的近代化社會形勢。尤其是在經濟學史上有價值的,就是他把「產業」和「銀行」結合起來,產生在20世紀成為巨大存在的「金融資本」的理論。由此,促進了馬克思經濟學的高度發展(雖然其理論主要是限於西歐大陸的金融資本主義)。

希爾費汀的修正馬克思經濟理論,和柏恩斯坦不同,他是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立場,而來追求資本主義轉化為獨佔資本主義的構造上的變化。當時的歐洲馬克思主義者,乃批判他在方法論上是受到「新康德派」(New kantianer,形而上學的觀念論者,批判唯物論,有了Cohen, H., 1842-1918., Liebman. O., 1840-1912., Hickert, H., 1863-1936等德國哲學家)的影響,所以擁有傾向於缺欠信用機能論和金融資本論概念的論證。

希爾費汀雖然在當時和德國共產主義急進派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的「資本積蓄論」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到後來,卻給予列寧的「帝國主義論」(1917)和布哈林(Bukharin, Nikolai Ivanovich, 1888-1938)的「世界經濟與帝國主義」(1918),很大的影響。

~~~~~~~~~~~~~~~~~~~~~~~~~~~
第四節 盧森堡

章  節:10.04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36
 章節主題:盧森堡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盧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生於波蘭Zamose的女性馬克思主義者。她在1888年往德國,從考茨基學習馬克思理論。她反對波蘭社會主義黨的民族主義傾向,主張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創立「波蘭社會民主黨」。

盧森堡後來亡命瑞士,在蘇黎心(Zurich)大學學哲學、自然科學、法學及經濟學。她一輩子以波蘭、德國、俄國為舞台,從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特別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和考茨基袂別後,站在極左派立場,擔負理論和實踐的領導作用。她反對列寧的第三國際,批判俄共的獨裁,著作「資本積蓄論」(Die Akkumulation des kapitals, 1921)。她死後由別人刊行她的著作「經濟學入門」(Einführung in die Nationalökonomie, 1925)。第一次大戰中,和李卜克涅西(Liebknecht, Karl, 1871-1919),成立「斯巴達卡斯團」(Spartkusbund),從事反戰運動而屢次遭當局逮捕。因1918年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她被釋放之後,以斯巴達卡斯團為主體,創設「德國共產黨」。但在1919年1月,在「柏林武裝鬥爭」當中,和李卜克涅西遭殺害。

她的名著「資本積蓄論」,是在學校講義經濟之時,把對馬克思的「再生產」發生疑義,加上對帝國主義論理解所撰寫的盧森堡對馬克思的再生產所表示的批判,是基於︰

①原來就是充滿矛盾的資本主義,在「資本論」第3卷卻使其再生產表式以為了生產而生產的形態,沒有矛盾的展開之。

②這乃是因為不考慮到歷史的具體現實,把社會總資本和個別資本同一視所招來的結果。

她認為這種缺陷因是在表式中只設定資本家和勞動者的兩大階級,在現實上排除其他的人群,在擴大再生產又排除具體的生產力發展的諸因素所招來的。她認為若是考慮到這些問題,剩餘價值的積蓄部份的非現實問題必須提起在表式上。她進一步的主張這個非實現部份由於在非資本主義環境實現的結果,非資本主義的環境受到侵蝕,在這過程中,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才會表現出來。但是,盧森堡的這個理論的缺點,乃在︰

①生產規制消費。

②但是在其過程中,沒有充分瞭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展開。

特別是在以均衡為前提的表示,卻把不均衡認為是矛盾為最大的缺陷,所以,招來把抽象理論的再生產表式和直接現實的帝國主義的把握相結合。之後,關於盧森堡這個理論的是否正確的問題,展開了再生產表式的一大爭論。

盧森堡的上述理論,後來受到布哈林的批判,但是,若從盧森堡的學說的全體看來,她所提起的論點,是要使大家注意非資本主義領域及世界市場的重要性,所以具有帝國主義論上的先驅的意義,是和希爾費汀、列寧以資本集積、資本集中、生產社會化為基礎的帝國主義論的系譜成為相對照的。

~~~~~~~~~~~~~~~~~~~~~~~~~~~
第五節 柏恩斯坦

章  節:10.05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32
 章節主題:伯恩斯坦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柏恩斯坦(Bernstein, Edward, 1850-1932),是所謂馬克思理論「修正主義」(revisionism, Revisionismus)的代表性理論家。他是貧寒的猶太人鐵路勞動者之子。1872年,參加「社會民主勞動黨」(後來的社會民主黨)。他在「社會主義者鎮壓法」(Sozialistengesets, 1878-90,是德國社會民主黨鎮壓法)的前夕,亡命瑞士,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1880年,他擔任黨的非法機關報「Der Sozialdemokrat. Organ der Sozialdemokrafie deutscher Zunge,蘇黎世,倫敦」的編集人。

他在倫敦時(1888),以恩格思為老師,並和考茨基交往,學習了馬克思理論,成為黨內有數的理論家。

1895 年恩格思去世後,柏恩斯坦看到西歐資本主義飛躍發展(資本主義諸國家往外爭奪地球上的各地殖民地的結果),對於1890年的「哦乎爾托綱領」(Erfurter Programm考茨基起草,在哦乎爾托大會通過後,排除拉薩爾--Lassalle, Ferdinand, 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者,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的共產主義者,1862年發表「勞動者綱領Arbeiter Program」,創立「全德勞動者協會」,1864年為愛情決鬥而死--的一派,提倡絕對性的馬克思主義)。他認為這個綱領和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不能適合,所以把1986年的有關社會主義諸問題的論文,發表於「新時代」(Neue Zeit)。到了1899年,他再把這些論文體系化,出版「社會主義的諸前提和社會民主主義的任務」(Die Voraussetzungen des Sozialismus und die Aufgaben der Sozialdemokratie)。柏恩斯坦在這本書中,強調︰「19世紀後半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和馬克思在資本論所敘述的有差距,特別是在積蓄論有所不同」。從此,柏恩斯坦終於否定了「基於勞動者階級貧窮化的資本主義崩潰論」,進而主張把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修正為「社會民主黨」的議會主義政黨論。

因此,柏恩斯坦乃和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考茨基或盧森堡等人之間,展開熾烈的「修正主義爭論」。但是這種爭論,雙方都沒有解決理論上的決定性論理,而不了了之。

柏恩斯坦在1901年返德國,1902年以後當選德國議會議員,同時成為黨內右派的元老,另一方面,乃編集馬克思和恩格思的來往書簡集,也編篡「拉薩爾全集」「德國勞動運動史」及他自己的「自傳」。

~~~~~~~~~~~~~~~~~~~~~~~~~~~
第六節 考茨基

章  節:10.06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34
 章節主題:考茨基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考茨基(Kautsky, Karl Johann, 1854-1938),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c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其前身是在1863年由拉薩爾創立的「全德意志勞動者同盟協會」Allgemeiner Deutscher Arbeiterverein,經過1875年以李卜克涅西為中心,改稱「社會主義勞動黨」,1890年才改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的代表人物。

他生於捷克斯拉夫的首都布拉格(Prague=Praha),在維也納大學研究歷史學,在學中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勞動黨」。他當初是信奉「俗流社會主義」(Uulgärsozialismus),埋沒於馬爾撤斯(1766-1834)的「人口論」(1792),後來受到恩格思著作的啟發,又到倫敦受到恩格思親自薰陶,並和柏恩斯坦親交,終於傾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其後,才竭力努力於其解釋和普及化。

考茨基從1883年,創刊「新時代」(Neue Zeit),自己也發揮健筆,積力宣傳馬克思思想。同時,他著作「資本論註解」(Karl Mark's Ökonomische Lehren),也發表「惟物史觀」的著作。

1890年代初,他終於被公認為首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891年起草新的「黨綱領」(在哦乎爾托大會通過),並撰寫了「哦乎爾托綱領註解」(Das Erfurter Programm, 1892)等著作,一貫努力於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化。

其後,柏恩斯坦等右派主張「修正主義」之際,考茨基乃以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派」(Legitimacy, Legitimität)自居,和修正派做了正面的爭論。他乃在此時,撰寫主著「農業問題,近代農業的諸傾向的概觀和社會民主黨的農業政策」(Die Agrarfrage. Eine Üversicht Über die Tendenzen der modernen Landwirtschaft und Agrapolitik der Sozialdemo-kratie, 1899),和「對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反駁」(Bernstein und das Sozialdemokraische Programm, 1899),逐一批判修正主義者的錯誤。他同時指出「資本論」,特別是其積蓄論所敘述的法則,雖說和現實的資本主義在形態上有些差異,但是「資本論」所展開的資本主義發展法則仍然貫澈於現實資本主義的本質上。

原來,和修正主義的爭論上,是有必要解明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而轉化於「帝國主義」所必然產生在經濟學上的諸現象。然而,考茨基卻相反的把帝國主義階段的特性,將要解消於資本主義一般論之中,所以,終於不能積極的克服修正主義。

他因為擁有這種方法論上的缺陷,所以到後來,在其「帝國主義論」(Der Imperialismus--Neue Zeit, Jg.32. bd.11, 1913-14)等著作,卻不能解明諸資本主義國家的帝國主義及其對立的根據,反而,把這主張為偶然現象的所謂「超帝國主義論」(theory of ultra-imperialism, Ultraimperialismus theorie,不把帝國主義在論理上歷史上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所必然的結果,而當做可能選擇,可能變更的金融資本的政策上的偶然結果),因此,他遭到激烈的批判。

1905年,俄國第1次革命爆發所影響,「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左派勢力日漸增強。考茨基為了抑制這種傾向,卻接近右派的修正主義,所以和左派的盧森堡等引起深刻的對立。他雖然公稱採取「中立派」立場,然而在思想上,已由馬克思主義逐漸變成所謂「社會和平主義」,所以,在他的著作「權力之道」(Wegzur Macht, 1909),雖然主張在德國獲得權力由和平手段是不可能,但是在實際上,他是相反的想以議會主義來達成社會主義。

1914年第1次大戰爆發之際,考茨基卻以「超帝國主義」來解釋大戰爆發的原因,所以,同意第二國際諸黨參與大戰。對他的這種處置,列寧乃批判「超帝國主義」是想把帝國主義政策從經濟問題分開,是以空言想來隱蔽現存諸矛盾的謬論。

考茨基到了大戰末期(1917),才加入反戰的「獨立社會民主黨」。他在同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之際,乃加以批判和攻擊的言論,所以,遭到列寧非難為「判教者」(apostasy, Apostasie)。

考茨基,之後,到了1932年才恢復「社會民主黨」黨籍。後來他標榜「反布爾塞維克」(Anti-Bolschewismus)。1938年,遭納粹追放於捷克斯拉夫,從此地再逃亡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41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他在學問上的其他貢獻,就是發展馬克思的「經濟學批判序說」(1903),編集「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史」(1905-10),刊行「考茨基版『資本論』」(1914-29)。

~~~~~~~~~~~~~~~~~~~~~~~~~~~
第七節 列寧

章  節:10.07 日  期:2002/12/24 下午 03:44
 章節主題:列寧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蔡虹如(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社會主義革命通常是可以分為思想、運動、體制的三個範疇。但是這種分法,是在抽象認識的次元才有可能。實際上,問題是不怎麼簡單,因為思想、運動、體制,大約都進行互相作用,互相關連,才是革命的現實。

不用說,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是具有最長的歷史過程。以「社會主義」為名銜的思想,是從1830年代在西歐社會開始。隨之,社會主義思想才成為社會主義「運動」而廣泛的掀起「革命高潮」。那麼,社會主義發展為「體制」,而在現實起作用,是在「俄國1917年革命」成功以後。

如此,先有思想,發展為運動,最後才成為體制的順序,才在歷史的階段關係上,能把「革命」置於思想、運動、體制的歷史區分。

馬克思、恩格思是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運動做了史無前例的一大貢獻。列寧則不但在思想和運動,他乃在體制上也做了獻貢的工作。但是列寧的失敗也是在最終的體制建設的這一段工作上面。

經過上述簡單的思考之後,才來研究列寧在馬克思主義上面的功罪。

列寧(Lenin, Nikolai, 1870-1924),生於菠爾噶河(Volga River)河畔的辛逼爾斯克(Simbirsk)。他在大學時學到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思想。1893年移住聖彼德堡(St. Peterburg)後,就領導當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向民粹派(Narodniki)和「合法馬克思主義」鬥爭(當時在俄國有三個革命潮流,一個就是否定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民粹派」及想把資本主義矛盾合法化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另外一個就是主張科學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從此,他乃成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指導者,開始參加革命運動,他一輩子的諸著作,都是在「布爾塞維克」(Bolshviki)的革命實踐當中產生的。

一、列寧一輩子的三個階段︰

①第1期(1893-1907),把俄國革命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創立「列寧主義」,及建立黨組織,其中,在1897-1900年遭流刑於西伯利亞(Siberia)。

②第2期(1908-17),第2次亡命生活開始,革命運動退潮,第1次大戰爆發,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列寧同年4月返國。

③第3期(1917-24),革命後奪取國家權利,建立所謂「社會主義國家體制」,但不經多時,他的命已告終。

二、列寧主義。

列寧和他所領導的布爾塞維克黨的理論和實踐的總體,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思想相結合,被稱為「列寧主義」。

斯大林到後來,把列寧主義定義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盧森堡曾經評估列寧主義的積極側面,但是她又指出,列寧主義內涵著「獨裁主義」的因素,所以具有脫離馬克思主義的可能性。

俄國思想家比爾者易夫(EepRHeB, 1874-1948,貴族出身,參加革命運動,莫斯科大學教授,1922年亡命巴黎),即把列寧主義認為是以基督教「救世主」(Messiah)的信仰情緒為泉源的俄國土著革命思想的繼承和再生。

當然,「列寧主義」是涵有馬克思主義的因素和俄國土著思想的因素相關連著,但是尚未能解決的許多問題存留著。

列寧在初期,為了和「民粹派」和「合法馬克思主義者」鬥爭,撰寫「關於所謂市場問題」「人民的友人是誰?」(1894)等,即把「資本論」適用於俄國資本主義的現實分析,並撰寫「俄國的資本主義發達」(1899),而來具體的分析經濟構造,並闡述勞動者階級在革命上的任務。

到了20世紀初葉,即第1革命時期,在革命運動瀕臨危機之際,列寧認為要給予農民在革命的農民問題展望的必要性,乃發表了「1905-07年的第1次俄國革命的社會民主黨的農業綱領」,解明在勞動者階級的領導下的「勞農同盟」的理論,並展開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戰術問題。

三、列寧主義的經濟學說

列寧的經濟學在基本上是繼承馬克思的「資本論」,但是和馬克思以「資本論」為畢生的學問結晶不同的,就是列寧採取多元性,較混雜的注重於分析現狀及其理論。

列寧的資本主義分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 市場理論階段。這和列寧的第1期(1893-99)相符合。他透過徹底批判民粹派浪漫的小資產階級思想而來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特別是確定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要完成的革命使命。同時,他努力於把馬克思的再生產論正確的適應於資本主義分析,並以此為武器而來分析俄國19世紀末葉的資本主義發達(這和民粹派的俄國資本主義沒落論相對立)。列寧乃撰寫「經濟學浪漫主義的特殊化」(1897),「在俄國的資本主義發達」(1899),都是以「市場理論」為出發點,驅使了龐大的統計資料,構築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著作。

② 兩個路線論的階段。這和列寧的第2期(1900-17)相符合。在此時期,列寧提起「勞農同盟」問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理論)。列寧在「1905 -1907年第1次俄國革命的社會民主黨的農業問題」(1907),「19世紀末的俄國的農業問題」(1908),把在農業的資本主義發展(普魯士型)的俄國方式和美國方式的不同的理論為基礎,而來分析土地所有關係和農奴遺制。他因限於農業部門,雖然在認識俄國能看到其資本主義發展的若干特殊性,但是,從俄國整個的資本主義發展來說,也難免只能看到其部份而已。

③ 「YKπa-A(烏克拉度)」的階段。這是此一時代的社會構成的特點。複合形成的個個的生產關係之意。這就是和列寧的第3期(1917-24)相符合。俄國在「十月革命」之後,其經濟內容,不能按照列寧所想的一舉把其社會主義化,由於俄國社會內的「烏克拉度」,使列寧不得不屢次改變了其革命政策,所以最後,即以強催強徵「糧食說」(1921),而來收拾現實的破綻。

關於農業理論,列寧是竭力批判了所謂「修正主義」的小農理論。他為了解明資本主義的資本積蓄法則,從1890年以後,也為了批判「修正主義農業理論」,乃和考茨基採取共同戰線,注重了農民階層解體的分析。為了這個問題,他寫了「農業問題和馬克思批判家」(1901),和「在農業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則的新資料」(1914-15)等。

四、列寧主義的「帝國主義論」

在馬克思以後的世界史發展中,把20紀資本主義認為是資本主義最高的發展階段=帝國主義階段,並以其必然性的根據求之於在生產過程的深部所顯現的獨佔成立和支配,同時規定帝國主義為資本主義的矛盾最深刻的滅亡階段,這個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馬克思以來的經濟學發展之中,最富有歷史性的且普遍性的一個貢獻。

列寧為了寫這本「帝國主義論」,充分的利用了霍布遜對於英國金融資本的寄生性的實證分析,同時也利用希爾費汀的金融資本論。

列寧要寫「帝國主義論」時,他很重視「獨佔概念」,特別是注重於獨佔資本集團。他一方面援用「資本的集積、集中」的原理規定,另一方面是重視「獨佔體」的具體構造。

然而,在「帝國主義論」撰寫當中,列寧把這種嚐試,卻棄於半途而廢。其主要原因,可以歸因於他將要解明諸事實的「因果關係」(casual relation, kasualer Zusammenhang)之際,所援用的事實本身或理論本身有了問題。所以,導出很性急的、很極端的資本主義「垂死論」「崩潰論」,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論」「速勝論」。

此時,列寧乃完全倣效了希爾費汀,在理論規定的延長線上,來說明帝國主義。但是他卻和希爾費汀不同,從「獨佔體的成立」開始說明。他的所謂「獨佔體成立」,不外是從資本集中馬上導致的論理上的結果。他這樣的先說明「產業獨佔」,之後,才說明適應於此的「銀行獨佔」,從此,再來說明銀行和產業融合或勾結的「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一旦成立,由於資本巨大化和大眾的貧困(缺乏購買力),導使「過剩資本」,造成「輸出資本」,以致衝破了西歐先進資本主義的舊社會圈,而侵進於未開發的非資本主義地域並加以侵略、統治、剝削為殖民地。

然而,西歐資本主義諸列強,經過一番激烈殖民地爭奪戰之後,隨著「資本輸出」增大,在海外的「勢力圈」擴大,各列強的「獨佔體」乃形成了「國際加特爾」,以世界性協定來進行「世界性經濟分割」和「世界性政治分割」,或者相反的引起「殖民地分割鬥爭」以致「帝國主義戰爭」。

列寧說,「帝國主義」乃是包括下述「五個基本標幟」的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①造出「獨佔」的高度發展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②「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勾結,成立「寡頭金融制」。

③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特別重要。

④國際性資本家成立「獨佔團」,分割世界。

⑤世界資本主義列強重複演變殖民地分割、再分割。

如上所述,列寧重複的強調「獨佔資本」才是帝國主義發生的經濟基礎。這點並沒有什麼不錯。然而,他要談起獨佔資本時,脫落了20世紀獨佔資本成立的一個媒體,即「股份公司制度」。這點比希爾費汀的「帝國主義論」有落空。並且,關於金融資本的資本積蓄成立機構也一言不提。原來,說明資本輸出之際,雖然是看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過剩,但是其資本過剩的必然性,並不能單以金融資本的積蓄來說明。就是說,列寧畢竟是說「帝國主義,不外是獨佔資本主義的外號」。他又說︰「獨佔體的成立是資本集積、集中的結果,關於這點在『資本論』也有說過」。

然而,「獨佔資本」,不只是資本集中就能成立。原來,「資本集中」,非說明「不變資本」的巨大化及由此為媒介的「產業循環」是無法做著其完全的說明。在這階段乃是產業循環的變容使不變資本的更新或廢棄招來困難而資本集中合併,加上股份資本形成,才能使資本進行集積和集中的。但是,這只談到資本集中的「概念規定」,另外一個重要的「階級規定」尚未提到。

為了說明「階級規定」,必須分析世界史上的資本主義列強的具體的史實,否則,是把「階級規定」取消於「概念規定」的廢墟裡去。所以,若如列寧,只把銀行和產業的結合來抽象的規定「金融資本」,就不能很具體的把各個資本主義列強的不同歷史的階段規定來說明金融資本的成立(其最顯著之點,就是列寧對「國際加特爾」完全沒有涉及到,如果是這樣,就更不能解明20世紀帝國主義發展結果的第2次大戰後的今日的新帝國主義的國際狀況。)

總言之,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確在第1次大戰以後的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是掀起很大的影響,尤其在地球上的各各殖民地社會是成為「殖民地解放」「民族解放」的理念上的大動力。但是,其「帝國主義論」在理論上的不少缺陷,特別是在第2次大戰後,有以所缺欠的「階級規定」重新構築的必要。

五、列寧主義在「體制」上的錯誤

馬克思和恩格思,做一個有品質的「社會主義革命者」,是立場堅定,立論正確,所以,對於資本主義體制是毫不妥協,是好比嚴刑峻法似的加以論斷、批判及指責其基本矛盾和毀滅人性的本質。

但是,他們處於經過所謂「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環境之下,無論對於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或對政治理念不同且經常加以批判和理論鬥爭的其他革命陣營人士,都保持所謂「無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原則和態度。例如,1864年馬克思起草其創立宣言和規約的「第一國際」,兩人是和巴枯寧(Bakunin, Mikhall Aleksandrovich, 1814-76, 俄國出身的無政府主義者),及拉薩爾(Lassale, Ferdinand, 1825-64,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者,「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前身的德國「勞動者協會」的創始者」等人,一起創立的。又對於1871年崛起的「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的主要原則,馬克思、恩格思研究很多,他們認為「巴黎公社」是可以使勞動者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形式,這個「新」的全面民主的形式就是︰

①取消常備軍(除了對外來侵略之外)。

②實行人民代表和公職人員向選民負責,人民實行共同監督,凡屬重大公共事務都由人民共同決定,對不稱職的代表和公職人員由人民隨時罷免。

③一切代表和公職人員領取相等於勞動者的工資。

這樣,馬克思、恩格思,認為上述巴黎公社所要採取的民主形式,就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後,必須具備的政治形式條件(這是關於「革命後的體制」問題,兩人唯一的意見發表,同時,(列寧在其「國家與革命」中,把馬克思、恩格思的所謂「無產階級民主形式」也有提過)。

然而,自認是馬克思主義正統的忠實信徒的列寧,卻蔑視了馬克思理論原則及戰略戰術的最重要部份,即「一切都得從現實出發」(這就是「唯物論」的重要形式),及「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誕生的母胎」,而在資本主義尚未發達的,落後的農奴制度下的俄國社會(應該是實行「民主革命」,先打倒俄國封建制度與農奴制度,解放農民和土地,及推進經濟工業化和社會近代化、民主化,同時,列寧也再三再四的這樣強調著),但是,他及其布爾塞克黨,革命一旦成功並抓到國家權力後,卻不按馬克思理論的基本政策去做,反而跨過「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一瞬間,傾注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因為這樣,大不符合俄國社會現實,俄國人民不接收列寧的脫離現實的做法,所以他們乃毫無遲疑的繼承了俄國傳統的秘密恐怖政治手段(所採取的政策不合乎俄國勞動者,農奴大眾的要求),所以,為了強迫「社會現實」,指示親信的若爾壬斯基(1877-1926),接收惡名昭彰的帝俄秘密警察,而創立了「革命鎮壓破壞國非常委員會」(CK=Cheka,斯大林秘密特務機關GPU的前身,後來的KGB),以此為革命的大本營,不但是俄帝、貴族、地主、資本家,連小資產階級(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也遭殺害,尤其是政治上的異已份子(孟塞維克、社會革命黨=以前的民粹派、無政府主義者等),都毫無例外的遭到暗殺和處刑。這點就是由列寧著手,到後來產生所謂「以當官僚組織為基礎」的斯大林「法西斯個人獨裁」的禍根。

馬克思是為了解除資本主義體制所產生的毀滅人性而竭立主張「社會主義革命」。然而,列寧在「體制階段」,卻種下比資本主義更直接的毀滅人性的禍根(蘇聯在斯大林時代據聞大屠殺幾千萬人,毛澤東拿到政權後也大殺幾千萬人,高綿總人口500萬人許之中,遭赤棉Khmer Ruche大屠殺的有200萬人以上)。

「同志克爾斯基(kuruski)!以我見,槍斃處行必須擴大」(1937,黨機關紙「布爾塞克」所公表的「列寧指令」)。「減少對不勞動的人的食糧配給,增加對勞動者的配給,也許會失掉數千人的生命,但是國土會被救濟。……住民若是破壞油礦,毫不置疑的虐殺不餘……」(Wells, herbert Geroge, 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文明批評家,「透明人」的作者所說的列寧指令)。這一段是從「Nomenklatura」(Voslensky, Michael PS.1980)引用的。

總言之,列寧及其布爾塞克黨,在理論階段和革命運動雖有了一些功績,但是他在現實認識上和「體制階段」上,是犯了嚴重的大錯誤,而種下了70餘年後導使蘇俄的所謂「共產主義建設」分崩瓦解,也使馬克思理論和社會運動的聲望遭到重大打擊。

列寧對於和馬克思、恩格思時代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不同的20世紀資本主義的認識,有了如下的現實認識上的錯誤︰

①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看法缺乏客觀性和理論性,光以主觀主義來看資本主義壟斷的消極側面,而忽略了其另一側面的積極性,所以,才產生「現在是革命的前夜」的狂妄思想。

②他根本不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利用高度的科技革命,招來勞動者生產率提高,以致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飛躍發展。

③他把國家出面修改舊的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造成好似將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於社會主義的錯覺。

④他忽略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都或多或少的採取改良主義,經濟上實行福利政策,及提高勞動者階級的物質生活等。

由此可知,只以「壟斷性」來評估現代資本主義的列寧主義,其實是陷於形而上學的唯心論的漩渦裡,這和馬克思、恩格思的基本理論是有著根本的脫節。


~~~~~~~~~~~~~~~~~~~~~~~~~~
第八節 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