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新衝突地理學

節錄自:http://taiwantp.net/

------------------------------------------
新衝突地理學

漢普錫爾學院教授麥克.克萊爾在外交事務雙月刊(六至七月)發表文章,題目為「新衝突地理學」。克氏專研和平及國際安全問題,重要著作有「為資源而戰:新全球衝突景觀」。本文係以精簡版刊出。

一九九九年十月,美國防部將原屬太平洋軍區的中亞軍力指揮權轉交中央區負責指揮。該決定當時在美國並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但事實上,該決定已顯示出美戰略思想的重大改變。過去,中亞曾被視為亞太的邊區,其重要性在中、日、朝鮮半島之後。現該區所涵蓋的烏拉山至中國西界區域則因具有豐富石油及天然氣蘊藏量,已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據估,其資源分佈地集中在裏海盆地。正因美軍中央區包括指揮波斯灣美軍,所以將中亞地區納入其管轄也顯示,該區成為美關注焦點。而美軍在該區的主要任務則在於保護石油輸往美國及其盟邦的通路。

但中亞因石油而突顯其重要性事實上僅為美戰略思維轉變的一項指標而已。美國為確保能源安全,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關注焦點也開始轉變。在冷戰時期,美蘇集團衝突區域係指中歐、東南歐與遠東。但冷戰結束後,除朝鮮半島外,上述區域對美相當程度上已失去戰略意義。而其他區域,如波斯灣、裏海盆地及南中國海則逐漸受到美國防部的關注。

在這些戰略地理改變下,新焦點主要集中在保護重要資源存量,特別是石油及天然氣。若在冷戰時期,衝突出現通常係緣於意識型態不同的因素,而今日的國際關係衝突因素則係來自經濟競爭以及爭奪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此趨勢正不斷增強。因此,大型能源進口國現已將能源安全問題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事務。

由於世界能源消費量正快速增加,每年上漲約成長百分之二,所以,大型能源爭奪戰在未來將不斷趨於激烈。因此,各國安全機構也開始把導致衝突的重要資源爭奪戰問題列為重要關注對象,特別是石油資源。此外,該礦藏有時係位在領土有爭議或政治不穩定區域,導致問題更加複雜。正如一九九九年美外交年度安全報告指出,美國未來將對確保石油來源一事,保持高度關注。該報告的結論也指出,美國應如其他國家一樣,記住維持區域穩定及重要生產地安全的必要性,以便確保能夠自由使用這些資源礦藏的情形。

該問題過去即係美在安全領域的外交政策重要考量。在一八九O年著名的海軍戰略家馬漢即指出,美國需要強大艦隊以便確保在世界貿易的強權地位。美國兩位羅斯福總統的地緣政治思維即係奠基於此。但在冷戰時期,對能源安全的考量經常讓位於美蘇競爭中的政治及意識型態因素。但現冷戰結束,所以確保重要資源的能力再度成為美安全計畫的首要考量因素。

特別是在去年,全球石油及天然氣不足的問題,更見證了其受到重視的程度增加。例如,柯林頓總統在二OOO年八月飛往非洲尼日(美石油主要供應國之一),為美國爭取到增加石油供應的可能。此外,他也促使裏海國家能加速興建通往歐洲及地中海油管工程。而當時身為州長的小布希在競選期間也呼籲,解除美沙漠地區石油生產的限制,以便減少對外來能源供應的依賴。選後小布希外交首要作為之一即係會見墨西哥總統,以便討論該國增加對美的能源供應。

其他強權的戰略思維中也開始強調保護能源接近管道。大型能源進口國,如中、日及歐洲主要強權皆將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作為外交主要優先項目。俄也將中亞生產能源的地區視為其外交的重點。事實上,莫斯科雖仍擔憂北約東擴問題,但他也為強化自身在南疆的高加索(包括車臣及達吉斯坦)及中亞地區的軍事地位,而投入許多力量。中國軍力也從與俄交壤的北方邊界轉到西邊的新疆。該區與東海及南海近岸一樣,皆被視為石油可能來源地。日本跟隨在中國之後,也提高在這些海域的活動能力,其中還包括使用配備飛彈的新型軍艦及P-3C巡邏機。其他如巴西、以色列、馬來西亞及土耳其等國,在未來二十年的石油能源消費量將增加二至三倍,所以也對獲取足夠的石油及天然氣問題,出現高度關切的情形。

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關注焦點主要在於獲得足夠的用水。在中東及東南亞許多地區,水資源已經不足。由於人口增加及全球暖化而出現乾旱的可能性增加,明顯的也將引起水資源不足問題。更有甚者,缺水問題將因水資源並無政治邊界的情形,而使得爭奪戰更形激烈。

此外,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區域衝突中,為控制林業及珍貴礦藏,也會造成衝突。一般而言,這些衝突會伴隨著政治菁英為從出口中增加所得而進行鬥爭。例如:安加拉、塞拉利昂內部即出現為爭奪鑽石礦而戰。剛果及東南亞國家則為珍貴的木材資源而戰。這些衝突雖未引直接威脅世界主要強權的安全,但仍須聯合國派軍予以調解。

所有因重要資源,如油氣、水資源、珍貴礦藏及木材,決定了新衝突地理學,而改變世界地圖景觀。其劃分標準已不再是政治及意識型態不同,而係由爭奪資源決定。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地圖上,正如劃出地震區一樣,政治地圖上也將標示出因資源爭奪而可能造成衝突的地區。

政治分析家仍需建構新模型,以清楚反應出後冷戰情勢。與此同時,還需注意到在衝突區進行外交的各種力量變化。冷戰二極性在今日已有不同的組合面向:美國獨強的情況,並與其他幾個比較小的強權,從西歐到俄、中、日等國發生衝突。在九O年代初期,世界各國極力防止前南斯拉夫、喀什米爾及中非發生族裔衝突。但在經濟全球化,該問題事實上並無法透過調解族裔衝突而解決。事實上,更重要的衝突因素係來自資源爭奪,而民族主義成分則較少些。

在分析世界衝突地圖中,可從位在衝突不穩地區的大型石油及天然氣分佈地開始。這些地區包括波灣、裏海盆地、南中國海、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查德、哥倫比亞、印尼、尼日、蘇丹及委內瑞拉,這些地區集中世界五分之四石油蘊藏量。此外,他們通往西方市場的管線也會出現必須經過不穩定地區的問題。例如:裏海石油管線必須經過高加索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格魯吉亞及俄部份南疆等,才能進入海運。

水資源也有同樣問題。因不同國家皆分享共同水源,因此也出現同樣問題。例如:非洲的尼羅河流經埃及、衣索比亞及蘇丹等國;約旦河流經約旦、以色列、利比亞及敘利亞;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流經伊拉克、敘利亞及土耳其;印度河流經阿富汗、印度及巴基斯坦;阿姆河流經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等。這些河流也蘊藏豐富水資源,但因穿越不同國家,所以問題也很多。

最後,這個新地圖也應標示出珍貴礦藏及木材在發展中國家的分佈情形。此外,該地圖必須能真實反應出蘊涵這些資源的地區是否為最可能發生武力衝突的地區。當然,擁有這些礦藏並不代表必然發生衝突,因此也須瞭解過去衝突史。例如:以色列與敘利亞為爭奪格蘭高地而導致的主權爭議及隨後發生的一九六七年戰爭。在當時,約旦河即係部份衝突來源。而現在爭奪珍貴資源則更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衝突因素。總之,在地圖上標示出可能因爭奪資源而出現戰爭的地區,將是該地圖繪製工作的重要因素。

由於人口增加,而世界各地經濟活動也越趨活躍,所以重要能源的消耗量將比自然所能提供的更多。結果,重要能源將不足,而成為衝突慢性發作的原因。此外,生產技術的創新及其他替用性材料雖可克服資源不足的若干問題,但也可能引發新問題。例如,美國矽谷及其他高科技工業園對電力的需求即不斷快速增加。所以,資源不足將導致資源爭奪戰更加激烈。

石油將可能是最重要的競逐焦點。根據美國能源部資料顯示,在二OOO年,世界每日石油消費量為七千七百萬桶原油。但在二O二O年,則將成長至一億一千萬桶,意即增加百分之四十三。若該計算正確,則世界從現在到二O二O年總共將消費約七百億桶原油,意即佔世界現已經偵測到石油總蘊藏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當然,這段期間內將會發現新礦藏地,而新技術的出現也將允許過去很難開發的西伯利亞北部及南極中央區的新礦產地。但石油開採量仍可能落後於需求量的快速增長。二OOO年夏秋的周期性不足的例子,在未來出現頻率將更密集。

水的供應問題在今日世界也出現緊張局面。目前我們使用全世界現有水資源的百分之五十(民生及工業用水)。但在二O五O年前,我們將達到百分之百使用現有水資源,也將出現全球爭奪水資源的激烈競爭局面。

全球暖化而造成的環保問題也將影響世界重要資源的取得,其中包括水資源及可耕地。因此,隨著氣溫升高,將使得接近海洋地區的降雨量增加,而內陸則遭遇更嚴重的乾旱問題。而且高溫使得河流、湖泊及水庫的蒸發速率增加,導致重要農業區將因乾旱及沙漠化而消失;抑或因水災及海洋水位上升,而使濱海地區遭淹沒。市場機制雖可大幅減緩對世界重要天然資源的成長壓力,但任何技術都不可能完全克服人口成長及環境因素的壓力,而且若干國家將無力使用價格高昂的技術。在此條件下,供給需求的關係將越來越不平衡。

與此相關,許多重要的資源都位在不穩定地區的事實更引發嚴重關切。若干最具石油及天然氣開發前景的地區,剛好都位在有激烈爭議的地區。例如:環裏海五個國家仍需協議以劃分勢力範圍。在南中國海的情勢也越趨混亂。七個國家都聲稱擁有全部或部份主權。其他如波灣、紅海、帝汶海、幾內亞灣等地區,也出現分割石油礦藏地的爭端。

即使哥倫比亞、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大型原油出口地並未出現石油蘊藏地劃分戰,但未來仍不能保證該情況能繼續持續下去。上述國家有可能因政治及社會動亂而導致不穩,而威脅石油供應的穩定性。沙烏地政權至今雖成功克制反政府情緒,但反王室的勢力仍在增加。因此不能保證未來可以永遠控制局勢。在伊朗及伊拉克內部的緊張也不斷升高。哥倫比亞則處在內戰狀態。而委內瑞拉的政局也日漸不穩。其他擁有豐富油氣蘊藏量的國家,如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印尼、尼日及蘇丹等國,也都遭遇政治及社會失序的衝擊。

水資源的威脅情況幾乎類似。在中東及亞洲的水資源分佈皆由不同國家分享,故極需各國達成彼此可接受的協議,以分配現有水資源。但實際的情況是,很少國家致力於此。惟一的例子僅出現在一九六O年印度及巴基斯坦劃分印度河的協議。但未來協議是否被遵守,仍將視兩國的互動關係。

找尋解決資源爭奪戰的必要性實刻不容緩。而且許多國家都將控制自然資源視為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例如一九八O年卡特總統宣佈,任何威脅波灣石油運輸的敵對舉動,都會被美國視為威脅重大利益,甚至將以武力回應之。繼任的幾位美國總統也都發表類似聲明。為確保該政策的落實,相當的美軍力因此常駐在波灣。

其他國家雖然未明確如此聲明,但無疑地,他們亦持相同觀點。例如中國即宣稱南中國海是其海洋領土的一部份,並有使用武力的權利。日本雖未指名道姓(中國),但警告威脅該貿易線的國家,將遭到日本的反擊。日本約百分之八十石油係經由南海。日本現也宣佈為保持該管道暢通,將會採取必要手段。此外,中國在該區的穩固地位則迫使其他鄰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越南等,都增加自身的海、空軍力。

正如石油及天然氣,水資源也成為國家安全的一環。前以色列總理沙列特宣稱,水對以色列而言,乃是生命。埃及在一九九八年對尼羅河也有類似聲明。最後,在保護珍貴礦藏及漁類、木材資源上,因對窮國增加收入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來源。所以,彼此為爭奪這些資源,也會進行競逐。此特別是發生在在其國內幫派及各部落之間。

資源不足所導致的衝突僅佔世界政治問題中的少數,但其他問題也常常加入,而成為憂慮的來源。例如環境破壞、經濟崩潰、人口成長及跨國犯罪等。資源問題在許多衝突中也以不同面貌出現,例如:族裔戰爭或政治競逐。因此,分析世界資源的趨勢與政治地理現象之間的關係,將給予政治人物更能瞭解世界安全問題。這種分析將幫助政治領袖瞭解研擬重要規定。

政府應增加開發替代性能源及運輸系統,並透過增加科學研發的經費及促進私人投資該領域等方式,以因應該問題;應投入更多錢去研究海水淡化處理技術,以及更有效率的灌溉技術;應設計新國際組織,以保護熱帶雨林;應設計各種機制以調解爭奪各種資源而出現的衝突;世界各國應施壓裏海及南海周邊國家以和平方式解決為資源爭奪的衝突。波灣、紅海、幾內亞灣、尼羅河、約旦河及兩河流域的情形亦然。也要落實非洲鑽石鑑定計畫,以便排除安哥拉及塞耶利昂的內部衝突。

為解決這些衝突,最重要的是,政治人物必須更加注意世界資源問題,並以多邊協議來解決之。這至少要去弄清楚世界資源對引發衝突的傾向,以便讓國際更加關注之。更有甚者,必須在最高層次進行計畫,以便在未來可防止這些區域出現危機,並確保取得重要資源的管道。

總之,惟有如此,吾人始可確信二O五O年時,地球可容納預估中的九十至一百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