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稱:台灣人四百年史. 章節:02, 日期:07/25/2003 09:41 PM
章節主題:第二章馬來印尼系原始族的台灣.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天虹.
創作日期:1998/04/01, 預估頁數:
「台灣民族」的形成、乃是透過移民‧開拓和近代化‧資本主義化、而促使台灣社會與台灣人(漢人系台灣人和原住民系台灣人)的生成和發展、並在歷史上‧社會上、向中國社會中國人進行了否定的、離心的反駁和脫離的過程中、才逐步見到自然發生的。其具體內容、現已銘刻在四百年的台灣史上。
可是、在台灣民族形成的門扉被敲開之前、也就是台灣有史之前、屬於馬來‧印度尼西安系(Malay-Indonesian)原始族的「原始台灣」、已存在過幾千年、這段台灣悠久的「史前時代」是絕對不可把其忽略。
研究原始台灣的問題、要從下面的四個方面來下手較為適當、就是:
(1) 台灣原始族的遺跡--基隆市社寮島、台北縣金山‧蕃社後‧江頭‧尖山‧水源地‧六張犁‧青雲岩、台北市士林社仔‧士林芝山巖‧圓山‧、桃園縣大園‧ 草漯‧大溪、苗栗縣苑里‧後龍、台中縣大甲‧清水、彰化縣營埔‧八卦山、南投縣埔里大馬璘‧竹山埔‧東埔‧望鄉、台南縣烏山頭‧蕃仔田‧玉井‧六甲頂、高雄縣桃園‧鳳鼻頭‧大寮、屏東縣卑南‧新港、蘭嶼‧綠島、花蓮縣立霧、澎湖等、遍佈於全島及其周圍諸島、日人時代已被發現共有四五○餘所(參閱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灣先史考古學にわける近年の工作」--〞民族學研究〞第一八卷、一二號p.69)。
(2) 台灣原始族的遺物--新石器時代以後的石器‧石斧‧石刀‧石劍‧石鎗‧石杵臼‧石製裝飾品等、巨石文化遺物的立石‧石柱‧石壁‧石棺‧甕官等、人骨‧骨角器‧骨角裝飾品、貝器‧貝製裝飾品、陶器、土器、玉器‧玉製裝飾品、文飾、劍柄等、在日人時代被發現遺物共有兩萬餘件(參閱宮本延人「台灣先史時代概說」 --〞人類學先史學講座〞第十卷 p.52)。
(3) 亞細亞原始族移動路線(參閱圖3「亞細亞人類移動路線」)。
(4) 現存原住民系台灣人從祖先繼承或口傳下來的生活習俗和原始文化--燒墾‧輪休‧鍬耕‧鹿獵‧野豬獵‧手網捕魚‧魚筌捕魚‧木杵臼‧編竹‧編蓆,編簍‧刳木‧腰機紡織、矮牆‧茅屋、弓箭‧腰刀、貝飾‧拔毛‧缺齒‧涅齒‧紋身、口琴‧弓琴 ‧鼻笛、輪舞、獵頭‧骷髏崇拜、多靈魂觀‧鳥占夢卜‧室內蹲葬、老人政治‧親族外婚‧年齡階級‧父子連名,男子會所、幾何形花紋、並口飲等(參閱衛惠林著「台灣的土著族」--〞自由中國〞第六卷九期)。
戰前的日本人和台灣人的學者、以及戰後的中國人專家、長年研究的結果、發現到距今約有五千年之前、也就是人類學上的新石器時代(the Neolithic-era)、地質學上的沖積期(the Alluvial Epoch)、已有人類生棲於此地(參閱宮本延人「台灣先史時代概說」)。這個時期相等於公元前三千年、正在世界史上、埃及的古代文化、或者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文化、或者日本列島的繩紋文化、發芽或開花的時期。
那麼、留下足跡於原始台灣的這些原始族、他們是從何處移往過來的呢?許多日本人和台灣人學者專家、在過去、推定這些原始人大部份是從東南亞細亞海路北移上來的、就是台灣原始族的所謂「南來說」。他們的這種學術結論的根據乃是:
(1) 台灣原始族在種族特質上、大多是屬於南方古蒙古人種(Paleo-Mongoloid)的「原馬來人系統」(Proto-Malay)(參閱金關丈夫「台灣原住民族を中心としてた東亞民族の人類學」--〞福岡醫學雜誌〞第四三卷二號 p.32)。
(2) 在語言學上是屬於馬來‧波利尼西安語族(Malayo-Polynesian)的「印度尼西安語系」(Indonesian)(參閱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總說)。
(3) 在文化特質上、是屬於東南亞細亞文化圈的「印度尼西亞文化群」(參閱宮本延人著「台灣先史時代概說」 p.55)。
按這些種族特質及骨格特質‧言語特質‧文化特質、再加上把整個亞細亞原始族的移動路線為參考、由此可以說、「台灣原始族南來說」是必須接受的科學結論。只是在過去有一部份日本人學者所說的「全體南來說」、應加糾正。由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是處於唇齒相依鄰接關係、生棲於台灣西北部的一部份原始族、可能是從中國大陸的華南沿海地帶及其附近島嶼橫渡過來的、所以這一點要加以考慮。
然而、戰後來台的一部份中國學者、一到台灣、就把過去日本人學者長年研究的這個「南來說」推翻、並主張所有的台灣原始族不分新舊都是由中國大陸橫渡過來、而招來所謂「全體大陸說」一時風行於戰後的台灣。他們主要是、根據台灣原始族和華南原始族 (從漢代就稱為「安家之民」的獠族‧傜族‧苗族‧越濮族等)在文化特質上頗有相似才這樣論說的。當然、無論是台灣原始族或華南原始族、本來就是同樣屬於「南方系古蒙古人種」、前者由南洋海路北上渡來台灣、後者乃是從東南半島陸路北上中國大陸的、在一定期間、雙方都保持著文化特質上或生活習俗上的許多共通點。但是單憑這點、不能斷定台灣原始族毫無例外的是從中國大陸移來。觀諸立論的經過、這種論說、與其說追求真理、勿寧說是冒充學術方法而把政治主張捏成神話、硬說成台灣從創古時代就和中國大陸具有密切來往的連帶關係。這種屬於傾向政治主張的假學術言論、不僅是不足掛齒、而且應予以嚴厲的糾正。
那麼、原始的人們初到台灣是在那個時代?由於他們所遺留下來的史前文化找不出和中國‧印度 ‧阿拉伯這些古代亞細亞的三大高級文化有任何關連、就是他們的史前文化全然獨立於這三大古代亞細亞高級文化之外、依此、可以推定這些原始人、都在這三大文化迄未影響到原住地的原始印度尼西安文化之前、就移住到台灣來的。
總之、具備著這些種族系統‧語言系統‧文化特質的原始人、就是台灣黎明時代的先導、也就是台灣最初的主人。
這些原始族的子孫、由於台灣有史以後、長期受了從外來到的漢人‧荷蘭人‧日本人‧蔣派中國人的侵佔和壓迫、大半都遭到殲滅性的打擊、所以、不是被驅逐於山谷僻地、就是受到漢人系台灣人祖先的吸收同化。到了今日、被視為其後裔的今日的原住民系台灣人、總數僅僅剩下三○萬人、大部份仍舊居住於中央山岳地帶、其餘的卻分住於東部台灣的高地‧平地‧海岸、或島嶼。其中、約有五萬多的原住民系台灣人、現已和漢人系台灣人混血共住、幾乎已改掉了他們原來的原始生活。
過去四百年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的、無非是漢人系台灣人、可是、無論台灣社會過去的歷史演變如何、現在的原住民系台灣人、已經是以道道地地的「台灣民族」之一份子、而儼然存在於今日的台灣。
從外部看來、雖然原住民系台灣人都是屬於同一的種族(race)、可是、內部的部族(tribe)劃分、倒也極其複雜。各個部落都有各個部落獨特的語言、從來沒有產生過共通的語言或文字。
他們在清朝時代被稱為「蕃」(熟蕃‧生蕃、或平埔蕃‧高山蕃)、日據時代被叫著「高砂族」、現在卻被改稱為「高山族」。
對於這些原住民系台灣人、試作學術性的分類、乃是開始於日本人專家。例如、日人據台後、很快就編成一個較有系統的分類法、把它分為七族(參閱伊能‧粟野合著「台灣人事情」--一八九九年)。繼之、日本考古學專家鳥居龍藏發表九分法。被稱為「日本蕃通」的森丑之助、也建議日本總督府蕃務課採用六分法、後改為七分法(參閱森丑之助「台灣蕃族」--三省堂日本百科辭典第六卷--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五年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教室」、發表了新編的九分法(參閱移川子之藏等合著「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p.6)。語言學專家小川尚義也從言語學上分類為高山蕃十二群及平埔蕃六群(參閱言語學研究室「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p.3)。由此可以知道、原住民系台灣人內部的部族界線參差、系統較複雜。
現在可把較新的「九分法」試舉於此:
(參閱馬淵東一「高砂の分類」--〞民族學研究〞第一八卷一--二號--一九五四年p.6)
(一)泰雅族(Atayal)、
(二)賽夏族(Saisiyat)、
(三)布農族(Bunun)、
(四)曹族 (Tsou)、
(五)魯凱族(Rukai)、
(六)排灣族(Paiwan)、
(七)漂馬族(Puyuma)、
(八)阿美族(Ami)、
(九)雅美族 (Yami)。
其他、現已同化於漢人系台灣人而幾乎不存原來生活樣式或文化特質的祖先、就是所謂「平埔族」、大體上有了:
(一)Ketangalan族、(二)Luilang族、(三)Kbvalan族、(四)Taokas族、(五)Popora族、(六) Babuza族、(七)Pazeh族、(八)Hoanya族、(九)Siraya族、(十)Sau族等。
原住民台灣同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以流血為代價、寫下了不少對外抗爭的史章。不過、由於歷代的外來統治者的壓迫和摧殘極其慘烈、而把他們封閉於更孤立及更未開化的生活狀態、所以不得不走向種族衰落。
日據時代的中期以後、他們才稍微能接觸到近代文化和學習近代生產技術的機會、窺伺一點文明的曙光。並且、以日本語做為普遍通行於全部原住民社會的語言、人口方面從減少的趨向、回復到可以維持現狀或稍有增加的狀態。
在第二次大戰當中、他們也無法避免身受日本帝國主義政府的征調、轉戰於菲律賓的巴丹半島和東南亞各地域之間、親自體驗了近代戰爭的災禍。
特別不可忘記的、就是戰後在蔣家中國人統治下、當全體台灣人發動二‧二八大革命的時候、有不少原住民青年同胞、從山地奔馳下平地、共同參加了對外來統治者的英雄鬥爭、為我台灣民族流下可尊可貴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