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8, 2008

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唯物論

著作名稱:台灣民族革命及社會主義
 章  節:07 日  期:2002/12/12 下午 02:50
 章節主題: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唯物論」
 本章節原作者:史明 本章節編輯者:cuteruth
   創作日期:1993/10/20 預估頁數:
 
 章節內容:


辯證法唯物論(英dialecitical materialism,德dialektischer Materialismus,法materislisme dialectique),是馬克思思想的世界觀的哲學學說。由馬克思、恩格思創始,後來由列寧(Lenin, Vladimir I'Lich, Nilolai. 1870-1924)等人發展並推廣於世界。

辯證法唯物論,對世界的看法或認識的方法是唯物論的,同時也是辯證法的。

但是,馬克思、恩格思本身雖然說過他們自己的思想是「唯物論」,然而,未曾說過是「辯證法唯物論」。把這個「辯證法唯物論」最初使用的是布列哈訥滬(Plekhanov, Georgij Valentinovich, 1856-1918,俄國的馬克思思想創始期的理論家,他在黑格爾60周年紀念的1891年Die Neue Zeit刊上這句名辭),繼之,列寧在1894年「什麼叫人民之友」的文章上也頻繁引用這句名辭。這樣,「辯證法唯物論」普遍於學問界。後來,1937 年,斯大林(Stalin, losif Vissarionovich, 1879-1953)以「辯證法唯物論」和「唯物史觀」規定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就是說,把「辯證法唯物論」和「唯物史觀」分開使用。但是,馬克思思想的世界觀,本來和「唯物史觀」(史的唯物論)是一體的,應該是「關於自然、社會、思考的『辯證法的史的唯物論』」。

19世紀中葉,當馬克思、恩格思將要形成他們的世界觀哲學的基本立場之際,最初採用為他們的哲學基礎,是費爾巴赫的機械的「唯物論」和黑格爾的觀念論的「辯證法」。

費爾巴赫的「唯物論」,是繼承18世紀法國的唯物論,而明確化自然(物質)對精神(意識)的始源性。但是在當時,自然科學的諸發現,例如「進化論」(evolution theory, Deszendeztheorie),「細胞說」(cell theory, Zellentheorie),「能源代謝的法則」(law of energy metapolism, Gesetz der Energiewechal)等正在促使「唯物論」要以辯證法的、發展的把握自然諸現象之際,費爾巴赫卻舊態依然的墨守機械論的、形而上學的「唯物論」。因此,他要考究「人」時,老是停留於抽象的,非歷史的,永遠不變的看法,而不能把「人」把握具體的、由歷史所規定的社會諸關係的總體。同時,也不能主體的以勞動、實踐為基礎來把握人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繼承康德以來的德國觀念論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哲學,是想把自然、社會、思考的關連及發展的法則加以綜體說明的最初的嚐試,他在這點有了很大的歷史意義。然而,黑格爾因為以一切辯證法運動的主體(始源)和基礎都置於精神的觀念論觀點,所以,人的歷史存在也不以物質的生產勞動來解釋,偏要以精神的觀念來把握之。也就是說,黑格爾雖然在哲學史上是把辯證法的一般形態最初有意識的敘述出來的思想家,但是,如他說的︰「使概念自己發展是概念本身所涵有的否定性,這才是真的辯證法」,即把辯證法的始源和基礎置於精神(觀念、思惟)之上,他認為精神才是現實的創造主。馬克思、恩格思,是和黑格爾相反,認為辯證法應該是以物質(存在)為其始源、根底。所以,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顛倒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恩格思,乃從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的核心,取掉了觀念(精神)的外殼,而奠定了「科學的辯證法唯物論」的基礎和形態。

馬克思、恩格思特別注重從事勞動而生活的現實的人的表態,從此出發,重新研究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即,自然、社會、思考的相互關連性及其運動、發展的一般法則性等諸問題。其結果,馬克思、恩格思,一方面乃以費爾巴赫唯物論的合理核心,對黑格爾觀念論的勞動、實踐的觀點加以從根底(from the bottom)的批判和揚棄(Aufhegen,克服),另一方面,則以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核心而來批判、揚棄費爾巴赫唯物論所具有不徹底的、機械的、非歷史的特質。這樣,使辯證法和唯物論實現「有機的」(Organic, Organique)一體化(generalization, Verallge-meinerung),終於形成了「辯證法唯物論」的哲學世界觀(參考P.213,圖12)。

馬克思、恩格思死後,「辯證法唯物論」不限於解釋世界的理論或哲學,竟然成為促使勞動者階級覺悟自己的歷史上、社會上的位置和使命的理論根據,並給予階級鬥爭的指針而完成了其實踐性和革命的哲學任務。馬克思、恩格思「辯證法唯物論」的基本內容大略是如下3點︰

①世界是自己發展或運動的物質。

②人的意識或思考,是在其發展階段的特定的有機物質(腦髓)的產物,人的認識,是以人的實踐為媒介,在意識的物質的反映、模寫的過程。

③世界是包括這種認識活動的互相關連的諸過程的統一,並以對立、矛盾為媒介而從低層次發展於高層次的無限(infinite, unendlich)的發展過程。

因此,「辯證法唯物論」,主張世界在基本上是物質的,世界上的各種現象是物質的運動形態,世界是以物質的自動發展而發展。所以,反對把世界當做是「絕對觀念」「精神」「單子」(希monas,英monad,德Monade,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最初使用,後來萊布尼茲以此為形而上學的根本原理)、「神」「絕對者」的一切形態的觀念論的產物。

恩格思說,唯物論的「自然觀」(view of nature, physica View),從外部不必加上任何東西。辯證法唯物論除了「人」自己的感覺和觀念之外,在物質世界是沒有觀念論的存在。物質、自然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是從意識獨立的。而且,意識、思惟不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自然的模寫而已,也不過是物質的一腦髓的產物而已。馬克思說,我們不能把思想(思惟)從物質拉開,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始源)。

辯證法唯物論,主張依靠「科學」(science, Wissensshaft)和「實踐」(Practice, Praxis)來認識客觀世界及其法則性。實踐認識「真理」(希aletheia,英truth,德Wahrheit)的規準(希kanon,英 canon,德kanon)。一個人能否得到真理,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

辯證法唯物論,當要認識一切事物之時,必須竭力排除形而上學,要一貫徹底辯證法。因為︰

① 「形而上學」要思考事物之時,都把其個個切開,孤立的思考各各,並把其當做各不相關連的關係處理。例如,把自然認為諸事物的單純的總和。相反的,「辯證法」是看諸事物的關連性的學問,觀察運動著的諸事物之時,最初要注意的是個個事物相互運動的關連性。恩格思說︰「如果能瞭解自然現象全部的總合,就是瞭解自然是在一個體系之中。科學是要證明個別的或全體的關連性」。

② 「形而上學」的方法,是把自然認為是某些永遠的,不動的、固定的事物。「辯證法」的方法,是把從最小到最大的事物,在一切關連和相互作用的無限交織之下,加以檢討和研究。「從砂粒到太陽,從原生物到人」(恩格思),「不停留於一定的事物、場所、狀態,而來思考其不斷的運動、變化、生成、消滅的過程,在肯定事物的現在狀態之中,同時否定事物,並理解其崩潰的必然性」(馬克思)。

③ 「形而上學」的方法,是把「質」的變化拉回「量」的變化。「辯證法」的方法,是相反的,把變化和發展,以小小的量的累積招來巨大的變化,其變化是根本的變化、本質的變化、激烈的飛躍移行引起的變化。因此,從辯證法看來,其發展過程並不是單純的反覆或循環,也不是連續的調和和成長,而是「螺旋形式」的上昇運動(參考圖13),從舊的質的狀態到新的質的狀態,從單純的狀態到複雜的狀態,從低層次的狀態到高層次狀態的發展。

④ 「形而上學」的方法,是把事物運動的泉源和發展的動力擱於該事物之「外」,不承認事物本身的矛盾的現實性。例如,世界的發展,被認為是以世界之外的「神」「絕對者」的非物質來做世界發展的動力。「辯證法」的方法,是以「自我運動」(automation theory, Automatentheorie)為動力,把其顯現在事物本身的「矛盾」之中,並把「發展」認為是相對立的「鬥」的結果。

總言之,「辯證法唯物論」的世界觀,成為關於世界的科學研究的指針,同時,也成為勞動者階級的革命和解放的理論指針和鬥爭武器,也是人類革命和發展的指針和武器。

辯證法唯物論是勞動者階級的世界觀,使之站在「理論和實踐統一」的立場,否定「哲學」的非階級性,也否定所謂「中立者的客觀性」,揭穿一切的「哲學」本來都是階級的「黨派的」哲學。

「辯證法唯物論」,只有這個進步的、革命的哲學,才能接近客觀的真理性。

「辯證法唯物論」就是舊的哲學的終點,也是在哲學史上的新的出發點。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思全集(青木書店日譯版)

‧ Conforth, 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1952

(日譯版「唯物論辯證法」)

‧古左等編「講座主義哲學」

‧河上肇「唯物論辯證法」

‧Engels, F., Anti-During, 1878(日譯本「反During論」)

‧岩崎武雄編「辯證法」-1989(「世界の名著」44)

‧ 小林登「辯證法」,1978